集中办学,提高边远民族山区教育质量

来源 :今日民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at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远民族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而教育上不去的原因主要不是表现在数量上,归根到底是教育质量太差,从而导致在考试当中没有竞争力,越往上一级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的竞争力就越差,升学的人数也就越少,这也是民族高等教育上不去,人才出不来的症结所在。要改变教育落后的状态,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只有把基础教育的质量抓上去了,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才有发展的基础,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唯一的方法,只有集中办学。
  早在1987年,笔者在边疆调研民族教育情况时就发现,长期以来,由于受投入经费和办学条件的限制,许多边远贫困地区明知自己没有条件和能力办那么多学校,但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普及教育任务,只好采取撒胡椒面的方法。没有校舍就在土房子里上课,没有土房子就搭一个草棚子,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付不起公办教师的高工资,就出1个月几十块、一百多块钱的工资请一个民办老师或代课教师。小学校点如满天星斗,草棚小学到处开花,数量上去了,入学率达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任务完成了,质量也就无从过问了。一些学校开办几十年都没有培养出几个像样的小学毕业生,白白将教师的青春和宝贵的教育经费浪费掉了。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地地道道的“遍地开花的劣质教育”,群众对此十分不满。
  因此笔者提出,“压缩校点,撤并一部分学生少质量又差的学校,山区学校布点应以区乡所在地为主,并在人口较多的村寨,或者周围能集中得起较多学生的地方设置”的观点。这个观点后来演变为省教育厅针对农村小学布点调整提出的“以集中办学为方向,以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宜并则并,宜增则增”的原则。这是对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方式的一个战略性转变,值得充分肯定。
  经过近几年的学校布局调整,全省的学校、尤其是教学点已有较大收缩,但仍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问题。截至2003年,全省有普通小学20 296所,完全小学14 757所,教学点19 154个,教学点当中一师一校的有12 676个。小学教职工中还有代课教师26 713人。
  为了搞清楚集中办学与分散办学的利弊,省教育厅专门列了《集中办学与分散办学利弊与投资效益比较》课题。笔者参加了该课题的调研,具体分工到漾濞县。在漾濞,我们分别召开了县领导、各主要部委办局领导、乡村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参加的座谈会,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广泛讨论。调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更加加深了笔者对集中办学在提高边远分散地区教育质量作用的认识。漾濞县是一个地广人稀,人口分散的贫困民族地区,其学校布局在边远分散地区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将漾濞县的问题分析清楚了,可以起到解剖麻雀的作用。
  
  一、全县学校基本情况
  
  漾濞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县城距州府大理市29公里。全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其中98.4%是山地。全县设7乡4镇,65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社区,有彝、汉、白、回、傈僳、苗等15个民族。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00056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3.5%,是一个人口居住分散,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定贫困县。
  2003-2004学年度,全县11个乡镇有完全小学54所(含5个九年制学校小学部),村小25个,一师一校校点56个,小学在校生8049人;有完全中学1所,乡镇初级中学6所,乡九年制学校5所,在校初中生6 594人;普通高中在校生566人;高级职业中学1所,在校职高生250人。
  全县在职教职工1 186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685人,初中专任教师267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42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19人,小学班师比为1:1.53,师生比为1:11.7;初中班师比1:2.5,师生比为1:24.7;普通高中班师比为1:3.3,师生比为l:14;职业高中班师比为1:2.7,师生比为1:14。
  为了具体分析集中办学与分散办学的利弊,这里有必要将漾濞县举办寄宿制、半寄宿制学校的情况作简要的回顾与分析。1984年,县教育局开始在山区30所完小安排半寄宿制学生1 000名。后经几次调整,2003年,全县半寄宿制学校为25校,享受补助的学生共有2 500人,其中全寄宿制200人。1987-1989年,享受半寄宿制待遇的学生共毕业了 2496人,毕业生升入县一中319人,升入各乡镇初中2117人,升学率97.6%。比当年小学全县平均升学率78.3%高出19.3个百分点。
  实践证明,半寄宿制学校集中了地区的人力、物力和教育对象,将学生集中到师资、设备、人文环境相对较好的学校来学习,极大地促进了小学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对集中办学与分散办学的利弊分析
  
  课题组首先在县上召开了包括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妇联、教育局、民族宗教事务局、扶贫办等部门领导和干部参加的座谈会,又先后到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大的河西镇与瓦厂乡的两所中心完小和两个校点进行调研,发放了调查问卷,广泛征求乡镇干部、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经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两类办学模式各有利弊,不可能找到一种有利无弊的模式。
  1、经费使用方面,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建好规模化、标准化的重点完小,配备较为齐全的教学设施,建设较好的校舍。同时,集中办学的学校学生较多,可以大幅度提高师生比,这些都为提高教育经费和教学设施的使用效益创造了条件。
  2、师资队伍方面,可以根据发展需要配置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教学管理,便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和管理经验。教师数量多,来源宽,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现代教育观念容易传播。有利于安排新老教师的传帮带,为教师的进修学习创造了条件,最终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由于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因而还有利于年轻教师解决婚姻问题,便于教师照顾家庭,对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学生方面,集中办学的学校50%以上为乡镇中心完小,其余部分设在地理位置相对居中,社会经济文化相对发展,人口较多,有较好人文环境的村级完小,这些学校师资充足,管理规范,教师整体素质相对高,责任心强,学风、教风、校风都较好,从而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相当程度上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学资源。此外,学生离开家庭到完小上学,融入了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在此开阔了视野,找到了许多锻炼机会,树立起新的学习观、生活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学生早期智力开发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集中办学的弊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能造成部分贫困家庭的学生流失。采用集中办学方式,原来就近入学的学生需要离家到完小学习,基本上要住校,并在学校食堂吃饭,目前,每个学生一星期的基本生活费起码要18元,即每天3元多钱,每年一般要在1 200元左右,按云南省农村小学新实行一费制,每个学期收书杂费80元的标准,一年光吃饭和书杂费不低于1 360元,不少贫困家庭难于承担这笔开支。据我们此次调研,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是两个孩子同时上学,实际需要开支的费用在2 700-3 000元左右,难免造成适龄儿童流失。
  2、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还很差,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场地狭窄,校舍简陋,教学设备落后、甚至没有教学设备等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目前一些完小尚不具备住校条件,或不具备一下子增加过多寄宿制学生的条件。如果继续撤并校点,就必须加强中心完小的建设,否则难以容纳,勉强容纳,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将更差。
  3、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大多数住校生离家都比较远,山高坡陡,一些地方还要过河过箐,学生一般都是星期六回家,星期天返校。小孩子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差,沿路贪玩,特别是雨季山洪爆发,山路上泥烂路滑,家长忙于做活,难以做到一年到头按时接送,如果学生自己上学就难免有许多不安全因素。学生在上学过程中出事的情况虽然不是太多,但也有发生。
  分散办学的利主要是:
  1、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方便家长照顾孩子,基本可以避免学生上学路上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
  2、学生放学后回家吃饭,家里有什么就吃什么,家长不用为筹集不到住校的伙食费而发愁。在经济收入一时难以提高的情况下,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是最关键的因素。
  总之,分散办学之所以存在,校点难以撤并,主要是有利于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
  分散办学的弊主要为:
  1、投入大,效益低。2003年,全县56个一师一校教学点学生合计只有463人,其中在校学生5人以下的有16校,如果办学条件设施费用与集中办学的完小相等来计算,光教师工资支出一项就是完小教学成本的3倍以上(完小师生比为l:15以上)。
  2、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一师一校一般都分散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高寒山区,点多面广,乡镇中心校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十分不便,加之配备的教师素质相对较差,多年来形成的小学教师都在自己家乡任教的教师调配形式,使一些本地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家务劳动与工作任务本末倒置,教学时间、教学内容随意性强,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且校点多为复式教学,真正教学的时间只有完小的1/2或1/3,即使教师很优秀,也无法像完小那样将所学的内容讲深、讲透、练熟。课题组调研的两个一师一校校点都是复式教学,有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如果在校点没有将基础打好,高小并校后成绩也难以上去,小学基础差,中学更难学好,形成不管怎么努力,人才就是出不来的恶性循环。中心完小的教师反映,校点并上来的学生多数在开始时很不适应中心完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他们身上要多花很多心血,但效果总的来说不太好。
  此外,多数校点除有一两幢简陋的教室、一块黑板、一包粉笔和破旧的课桌椅外,几乎没有任何教学用具和文体用具,甚至连三角板、直尺这样的简单教具都没有,这样的教学条件所教出来的学生,成绩根本不能与中心完小相提并论。
  3、学生学习的后续能力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在一所学校一位老师的状况下,教师不能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无法搞教师的优化组合,单一的知识和思想难以造就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培养的学生见识狭窄,学习、交流能力弱,后续学习能力差。
  4、师生易被当地农民同化。本来学校和教师在偏僻的农村是现代知识与文明的播种机,本应在农民和农村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带头示范作用,但由于一师一校的校点太闭塞,没有集体思想火花的碰撞,新的知识信息很难传播到那里。有些校点的教师,享受着小学高级教师的待遇,却与时代发展极不合拍,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有的教师一年甚至几年不到县城一次。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教师,时间一长就会被当地农民同化而成为机械的教书匠,这种教学方式不可能培养出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符合时代需要的学生。
  
  三、对两种办学方式的基本结论和建议
  
  课题组在调研后,又与县教育局领导交换了意见,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办学模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得出了基本结论,并形成了初步的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结论
  集中办学是边远农村提高教育质量的唯一途径,要以集中办学为主要模式,要创造条件不断向集中办学方向努力,能集中的尽量集中,实在不能集中的才分散。
  办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素质高才有竞争力。一个地方能否培养出有竞争力的人才,关键在于教育质量的高低。云南省广大边疆山区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少,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条件太差,无法与先进地区平等竞争。分散办学由于教学条件太差,实质上是一种“遍地开花的劣质教育”。要把分散的各个校点都建设成教师优秀,教学设施齐全,教育质量与中心完小大体相同的学校永远也不可能,因此,分散办学只是为了提高普及教育的程度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办法。但没有质量,再高的普及率也是空的。要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集中办学是唯一的途径,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舍此,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的教育就永无翻身之日。这就需要政府下决心采取特殊倾斜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对贫困学生的补助力度。
  
  (二)初步意见和建议
  集中办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高小阶段的集中办学。先将生源大幅度减少,师生比已下降到每班个位数的村级完小改为村级初小,将高年级集中到中心完小。
  第二部分是初小阶段的集中办学。漾濞县不仅有低年级学生住校学习的情况,而且还有学前班住校学习的。实践表明,低年级是可以住校学习的。住校生在生活和学习上会不同程度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基本不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
  从生源角度来讲,也有必要搞集中办学。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在各地的落实,全省适龄儿童在不断下降,如2003/2004学年,全省普通小学毕业生有771 499人,招生731 132人,招生数比6年前减少4万多人。漾濞县20年前有100多个学生的村完小,现在只剩三分之一;过去能集中起10来个学生的校点,现在只有5、6个学生,最少的只有2、3个学生。据统计,全县0-18岁的人口各年升降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不断下降。人口最高峰是17岁(1987年生),共有2407人;最低是1岁(2002年生),共有955人。1岁人口只有17岁人口的39.69%。2003年出生的0岁人口有985人,今后上小学的人口将大幅度减少,单位家庭供养的儿童也会相应减少,家庭的供给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人口减少即生源减少,这就需要相应减少学校数量,家庭供给能力提高,又为集中办学创造了条件。
  2003年,漾濞县小学师生比为1:11.7,与云南省平均师生比1:20.23差距甚大,与城市小学每班学生四五十人、甚至六十多人相比,教师与其他教育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如果不进行校点布局的调整,大规模收缩校点,那么,当地教育投资效益低,教学质量差的问题就永远也解决不了。
  但这不是说集中办学一好百好,集中办学要综合考虑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必须统筹考虑解决贫困家庭学生的生活费补助,扩大补助面,增加补助的力度。
  二是低年级住校带来的管理问题。课题组定点调查的河西完小和瓦厂完小都反映,由于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差,学校出于学生健康和安全的考虑,专门安排教师轮流值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和休息。学生生病也是个问题,目前,学校采取的办法是,小病由教师指导吃药,大一点的病领到卫生院去看,诊药费先由老师垫支,但有时垫支款收不回来,重病通知家长。所以,学校觉得住校生增加以后,起码要解决安全保卫和校医等问题。如条件允许,再有一个学生生活管理员就更好了。这些都是住校生增加后最基本的合理需求,解决起来也不是太难。安全方面,只要解决一个门卫编制的临时工工资就可以了。乡镇中心完小学生的就医问题,可由县政府组织县教育局和县卫生局两家协商,签订一个合同,发文件给乡镇卫生院,让其负责学生的医疗问题,并在诊疗费、药费上对学生给予适当优惠。卫生院的医疗水平要比专设一个校医高得多,况且他们的病人也不多,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为教育发展服务。
  三是如果撤并校点,集中办学,还必须加大对一些乡中心完小的建设。如课题组选点的瓦厂中心完小,虽然是全乡最好的学校,集中了全乡最好的老师,一幢质量较好的教学楼也是近几年新建的,但全校15个教师只使用一间教室当办公室,工作难免互相干扰。学生活动场地狭小,教学设施、实验设备陈旧。教师宿舍破旧,一家只有10多平方米。全校有住校生147人,全部住在几间旧教室里,十分拥挤,多数学生衣被单薄,有的学生垫的只是在一床草席上铺一条棉毯和床单,难以抵御冬季的寒冷。必须改善这类完小的办学条件,集中办学也才能顺利推行。
其他文献
传统上,少数民族“善饮酒”的刻板印象在我国比较流行,而一些研究结果似乎也在证实这一点,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酒依赖患病率调查资料显示:广东畲族为50.72‰,黑龙江鄂伦春族为40.09‰,延边朝鲜族为23.80‰,内蒙古蒙古族为55‰,四川彝族为9.60‰……而一般对少数民族嗜酒现象的解释,大多认为与其文化传统有关。  事实果真如此———嗜酒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研究者结合精神健康和社会
期刊
◆把握民族工作主题,全力以赴筹备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暨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协调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团结稳定大局。  ◆以抓好《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和《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的落实为重点,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省十届人大三次
期刊
今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要把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制定周密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中共云南省委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最近在少数民族和非党干部的选配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抓了两项工作,一是从瑶族、佤族、布朗族、阿昌族、景颇族、拉祜族、德昂族等7种民族选拔了7名优秀干部到省直部门的领导班
期刊
国 内    我国少数民族干部健康发展  目前,全国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各类少数民族干部总量,已由1997年的258万增加到280多万人,比1997年增长了12%,占全国干部总数的6.9%。  (张 敏)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出版  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高等学校图书工作委员会和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共同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耗时两年编撰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已于近期出版。  (
期刊
书对人的影响比其它任何东西都要大,在这巨大的影响里,有种奇特的书,能够传达民族的声音。  这样的书,不是神灵写下的,却经得起翻来覆去的阅读。虽然它们未必写的是作家所属的民族,但它们所具有的血性、色彩、音调、旋律以及直捣心魂的那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无疑代表着民族的文化精髓。民族之魂在他们的笔下复活,犹如滚滚奔腾的河流,更像头顶苍天白云的莽莽大山。  虽为哈尼人,但我自幼受的是汉文化教育。在当今为数不少
期刊
深冬的昆明飘洒着几丝寒意,滇池之滨的云南民族博物馆却因连连的文化盛事暖意融融。继年逾九旬的革命老人、著名纳西族书法家李群杰举办个人作品展暨捐赠仪式后,一项极有意义的活动又在这里拉开序幕——《孙太初书画创作65周年回顾展》开幕式暨作品捐赠仪式于2004年12月18日在云南民族博物馆举行,年近八旬的孙老慷慨地向云南民族博物馆捐赠了80件自己倾注毕生心血的书画力作,成为该馆开馆以来接受个人捐赠数量最多的
期刊
在云南西南部与越南交界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境内,世居着瑶族支系的一支。她们穿的是五彩斑斓的花花裤,戴的是类似“小红旗”的尖尖帽,城里人根据她们最显眼的红尖尖,称她们为“尖尖红头瑶”。据《后汉书》记载,瑶族先民早就有“好五色衣裤,衣斑嫡布”的服饰。至今尖尖红头瑶仍保留着其美丽独特的风格。  尖尖红头瑶居住的地方多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这里山有多高,林有多秀,水有多清,原生的自然生态资源是他处无可比
期刊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边疆省份,全省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3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共使用着26种语言,14个民族使用着22种文字。做好民族语文工作对于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巩固边疆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2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云南省各级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切实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
期刊
十月的一天清早,我还躺在床上,听见吾耀家的院子里传来一阵响声。开始是一阵低沉的抽泣声,慢慢地哭声越来越大,然后停住了,接着又是一阵低软的哭声。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了———吾耀的爷爷昨天晚上过世了,他的家人在哀悼他。我赶快穿好衣服,去吾丽英家问问情况。  吾丽英家院子东面的粮架上,挂满了一串串金黄色的包谷。走进大门,吾丽英的奶奶正坐在厦子上用棕树皮缝制蓑衣。  “今天早上我听见吾耀家传来哭声,所以来问
期刊
文身文化,源远流长,变化繁复,存在不少待解之谜,妇女与文身问题上的扑朔迷离就是其一。  过去,文身是黎族、彝族妇女的专利。傣族妇女是否也文身呢?  人类学家陶云逵在《车里摆夷之生命环》中说:“摆夷(傣族)中只有男子文身,女子偶于手臂刺一二圆点,由其爱人刺一圆点于舌尖或隐处以为纪念。”20世纪60年代以前,未曾文身的男子在江河洗澡,露出白腿杆,妇女会讥笑:“婆娘腿!有啥子瞧场嘛?”也可知那时的傣族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