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文章通过探讨现代多元化发展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及传承的现状,进而发现问题,以传统美术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社会,引起人们对于非遗的兴趣和关注并开拓教育思路,扩大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从而继承和传播非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关键词:传统美术;非遗;美术教育
一、以传统美术为例分析非遗现状
(一)非遗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生产生活创造的成果,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具有独特作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文化新鲜刺激,而我国部分非遗传统文化未能及时与现代生活融合进行转型,导致其对新一代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因此了解、学习非遗的人越来越少,逐渐出现非遗传承人高龄化乃至断代现象。非遗作为与大众贴合的生活一部分,其发掘方式仍需探寻。
我国目前以总体性保护为基本策略对非遗传承人开展保护,“各种文化力量并存共鸣的时代,在世界文化受到全球性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影响之际,总体性保护可以完成一种文化整合”[1]。这种方法更具系统性、权威性、普及性,但却与非遗多样性的特点产生冲突,尚有发展完善的空间。
(二)传统美术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往往被重视程度并不高。然而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美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传统美术的教育,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世界美术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我国传统美术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多数高校美术类招生往往将素描、油画等西方审美体系的内容作为考查内容,从而使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发展了解较少,甚至不能欣赏东方特色的作品。美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要更多地关注传统美术,了解非遗文化。
二、非遗保护的必要性
(一)文化需要
非遗保护出于文化需要。“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以中国传统美术为例,它的存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情况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例如源于寺院的藏族唐卡(图1),因其富有藏族文化特色和独特风格,对研究中国藏民族民间和宗教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诸多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我国古代文明,因此,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势在必行。
(二)精神需要
非遗保护同样出于精神需要。民族的长久不衰需要文化的延续。文化是民族归属感形成的精神纽带。它培育出一个民族的气质,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缺少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3]非遗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了解民族文化以及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在各种文化思想共生杂陈的当代背景下,非遗的保护对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与艺术美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价值
非遗保护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传承非遗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非遗传承人趋于高龄,年轻人对非遗的接触普遍较少,长此以往,传统文化很可能式微。年輕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新一代人将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为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它必须要赢得青年人的关注和喜爱。成长过程中,青年人需要充实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审美意识、文化意识,培养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青年人应担当起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的责任。
三、非遗的保护与发展
(一)传承人的保护
非遗记录着民族历史,承载着民族的情感。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育十分关键。传统美术类别非遗项目传承人相较其他类别,女性较多,这与历史上的性别分工不无关系,传统生活中女性从事着纺织刺绣等创作劳动。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建立起类型性保护发展的性别意识,这样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才能实现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有效性”[4]。以此为例的类型化保护的观念可以改进纠正当下非遗传承人保护中的一些问题。
(二)非遗与当代社会的融合
人们之所以感觉自己与非遗之间存在着距离,与其完全是被动的接收者不无关系。我们未来要致力于溶主客体于一炉,变被动为主动。例如,青海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泥塑、壁画等非遗项目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走出了特色文化产业化的道路(图2),既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又传扬了非遗文化,值得借鉴与参考。非遗的转型发展由于现代消费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巨大的空间。因此,只要通过丰富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近非遗文化,非遗转型定将蓬勃发展。
(三)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的互动
1.课堂内容
就课堂内容而言,把非遗元素纳入美术基础教育体系,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深化素质教育。“日本的商业CG插画(图3)中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其产业不仅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成为了日本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相比而言,我国CG插画的设计教学与市场的结合还不太成熟。将非遗文化渗入CG插画的教学中,会形成独有中国特色的风格特点,引导当代CG插画在文化市场上的风向标。”[5]通过让传承人走进课堂,向新一代传授传统艺术,传递文化理念,让学生真切感受非遗的魅力和传承人的追求,是培养学生对于非遗兴趣,建立对于非遗情感的有益探索。此外,教学内容应注重地方特色以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民间美术形式,开阔学生视野,领会民俗文化。 2.课外活动
校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开展校间的非遗交流与展览,开展非遗文化推广活动,建立非遗兴趣组织,诸如此类的多样的课外活动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并且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相关课外活动,拉近了非遗文化与学生的距离。年轻人的创意思维使非遗文化更加亲和,这也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扬。
3.宣传手段
非遗文化的校园推广要尝试各种途径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近非遗,扩大非遗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介,如校园广播、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宣传推广,让非遗文化教育进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到非遗魅力。
4.个人素养
青年人需要非遗文化的熏染,非遗文化需要青年人的继承和弘扬。为传承传统美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学习非遗知识,提升自身的非遗素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感受非遗的人文情怀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美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曾在中国历史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深厚的美学思想。然而,随着各种文化元素的涌入,传统美术的生存力下降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为此,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加强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带给我们强烈的文化自豪感。我们要将非遗文化结合时代特色,通过新形式进行当代表达,弘扬中国非遗文化,推广中国文化形象,让世界感受中國魅力。
参考文献:
[1]孙正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类型化保护[J].求索,2009(10):52-54.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EB/OL].(2005-12-23)[2019-02-0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185117.htm.
[3]S·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53-354.
[4]王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问题研究——基于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分析[J].文化遗产,2018(2):63-70.
[5]葛慧.非遗文化艺术符号渗入CG插画教学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6(6):226-227.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传统美术;非遗;美术教育
一、以传统美术为例分析非遗现状
(一)非遗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生产生活创造的成果,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具有独特作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文化新鲜刺激,而我国部分非遗传统文化未能及时与现代生活融合进行转型,导致其对新一代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因此了解、学习非遗的人越来越少,逐渐出现非遗传承人高龄化乃至断代现象。非遗作为与大众贴合的生活一部分,其发掘方式仍需探寻。
我国目前以总体性保护为基本策略对非遗传承人开展保护,“各种文化力量并存共鸣的时代,在世界文化受到全球性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影响之际,总体性保护可以完成一种文化整合”[1]。这种方法更具系统性、权威性、普及性,但却与非遗多样性的特点产生冲突,尚有发展完善的空间。
(二)传统美术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往往被重视程度并不高。然而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美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传统美术的教育,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世界美术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我国传统美术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多数高校美术类招生往往将素描、油画等西方审美体系的内容作为考查内容,从而使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发展了解较少,甚至不能欣赏东方特色的作品。美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要更多地关注传统美术,了解非遗文化。
二、非遗保护的必要性
(一)文化需要
非遗保护出于文化需要。“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以中国传统美术为例,它的存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情况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例如源于寺院的藏族唐卡(图1),因其富有藏族文化特色和独特风格,对研究中国藏民族民间和宗教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诸多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我国古代文明,因此,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势在必行。
(二)精神需要
非遗保护同样出于精神需要。民族的长久不衰需要文化的延续。文化是民族归属感形成的精神纽带。它培育出一个民族的气质,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缺少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3]非遗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了解民族文化以及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在各种文化思想共生杂陈的当代背景下,非遗的保护对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与艺术美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价值
非遗保护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传承非遗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非遗传承人趋于高龄,年轻人对非遗的接触普遍较少,长此以往,传统文化很可能式微。年輕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新一代人将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为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它必须要赢得青年人的关注和喜爱。成长过程中,青年人需要充实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审美意识、文化意识,培养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青年人应担当起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的责任。
三、非遗的保护与发展
(一)传承人的保护
非遗记录着民族历史,承载着民族的情感。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育十分关键。传统美术类别非遗项目传承人相较其他类别,女性较多,这与历史上的性别分工不无关系,传统生活中女性从事着纺织刺绣等创作劳动。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建立起类型性保护发展的性别意识,这样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才能实现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有效性”[4]。以此为例的类型化保护的观念可以改进纠正当下非遗传承人保护中的一些问题。
(二)非遗与当代社会的融合
人们之所以感觉自己与非遗之间存在着距离,与其完全是被动的接收者不无关系。我们未来要致力于溶主客体于一炉,变被动为主动。例如,青海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泥塑、壁画等非遗项目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走出了特色文化产业化的道路(图2),既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又传扬了非遗文化,值得借鉴与参考。非遗的转型发展由于现代消费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巨大的空间。因此,只要通过丰富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近非遗文化,非遗转型定将蓬勃发展。
(三)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的互动
1.课堂内容
就课堂内容而言,把非遗元素纳入美术基础教育体系,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深化素质教育。“日本的商业CG插画(图3)中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其产业不仅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成为了日本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相比而言,我国CG插画的设计教学与市场的结合还不太成熟。将非遗文化渗入CG插画的教学中,会形成独有中国特色的风格特点,引导当代CG插画在文化市场上的风向标。”[5]通过让传承人走进课堂,向新一代传授传统艺术,传递文化理念,让学生真切感受非遗的魅力和传承人的追求,是培养学生对于非遗兴趣,建立对于非遗情感的有益探索。此外,教学内容应注重地方特色以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民间美术形式,开阔学生视野,领会民俗文化。 2.课外活动
校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开展校间的非遗交流与展览,开展非遗文化推广活动,建立非遗兴趣组织,诸如此类的多样的课外活动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并且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相关课外活动,拉近了非遗文化与学生的距离。年轻人的创意思维使非遗文化更加亲和,这也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扬。
3.宣传手段
非遗文化的校园推广要尝试各种途径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近非遗,扩大非遗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介,如校园广播、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宣传推广,让非遗文化教育进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到非遗魅力。
4.个人素养
青年人需要非遗文化的熏染,非遗文化需要青年人的继承和弘扬。为传承传统美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学习非遗知识,提升自身的非遗素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感受非遗的人文情怀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美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曾在中国历史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深厚的美学思想。然而,随着各种文化元素的涌入,传统美术的生存力下降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为此,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加强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带给我们强烈的文化自豪感。我们要将非遗文化结合时代特色,通过新形式进行当代表达,弘扬中国非遗文化,推广中国文化形象,让世界感受中國魅力。
参考文献:
[1]孙正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类型化保护[J].求索,2009(10):52-54.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EB/OL].(2005-12-23)[2019-02-0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185117.htm.
[3]S·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53-354.
[4]王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问题研究——基于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分析[J].文化遗产,2018(2):63-70.
[5]葛慧.非遗文化艺术符号渗入CG插画教学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6(6):226-227.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