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要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寓创新意识于生物教学中。这样,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和发掘。近年来,本人在教学中,结合生物教学的内容和特点,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结合几年来的生物教学实践,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和认识。
一、营造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二、鼓励质疑,求新求异
质疑是创新的起始,是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式思考问题,从而独辟蹊径,提出自己标新立异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质疑求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主要在于多了解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应对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四、加强训练和实践
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的积累只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创新能力不是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来的,而是必须通过学生的“练”和“做”养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和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应做到:1.注意精选习题进行训练。习题的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所选习题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2.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或正面或反面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必不可缺少的一环。另外,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物课外活动。例如通过知识竞赛、专题报告、辩论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到日常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去发现,去体验,去应用,去创造。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推崇创新、善于创新、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一切机会,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的能力,使学生既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既能正思,又能逆想。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幻想,善于幻想,并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去积极思考,让幻想同创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龙川县实验中学)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结合几年来的生物教学实践,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和认识。
一、营造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二、鼓励质疑,求新求异
质疑是创新的起始,是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式思考问题,从而独辟蹊径,提出自己标新立异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质疑求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主要在于多了解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应对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四、加强训练和实践
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的积累只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创新能力不是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来的,而是必须通过学生的“练”和“做”养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和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应做到:1.注意精选习题进行训练。习题的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所选习题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2.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或正面或反面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必不可缺少的一环。另外,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物课外活动。例如通过知识竞赛、专题报告、辩论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到日常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去发现,去体验,去应用,去创造。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推崇创新、善于创新、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一切机会,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的能力,使学生既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既能正思,又能逆想。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幻想,善于幻想,并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去积极思考,让幻想同创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龙川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