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是我们每一个任课教师经常思考的一个普遍问题。我们至少要弄清楚两方面的原因:学生方面的学、教师方面的教,每个方面都有着详细的内容。但事实是:理论的东西比较多,实际的效果却不佳。因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教师的感受也不同,采取的措施方法手段等也有差异。
就选择题而言,通常有以下一些基本策略:
①特例法——
所谓特例法,通俗来说就是一般的满足,特殊的也满足;即在一般情况下,可用特殊的情形来代替一般情形。具体来说就是用特殊的值、向量、点、数列、函数、位置、图形来代替一般的值、向量、点、数列、函数、位置、图形;从而可快速得到答案。
(07安徽、文8)设a>1,且m=loga(a2+1),n=loga(a-1),p=loga(2a),则m,n,p的大小关系为( )
A.n>m>p B.m>p>n C.m>n>p D.p>m>n
解析:取a=2,得答案B
过y=ax2(a>0)的焦点F作直线交抛物线与P、Q两点,若PF与FQ的长分别是p、q,则1p+1q=( )
A、2a B、12a C、4a D、4a
解析:考虑PQ⊥OP时,|PF|=|FQ|=12a,所以1p+1q=2a+2a=4a,故选C。
② 数形结合法——
就是利用函数图像或数学结果的几何意义,将数的问题(如解方程、解不等式、求最值,求取值范围等)与某些图形结合起来,利用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再辅以简单计算,确定正确答案的方法。
已知、均为单位向量,它们的夹角为60°,那么|+3|= ( )
A.7 B.10 C.13 D.4
解析:如图,+3=OB,在△OAB中,∵|OA|=1,|AB|=3,∠OAB=120°,∴由余弦定理得|+3|=|OB |=13,故选C。
函数f(x)=log2x-12x+2的零点个数为
A.0 B.1 C. 2 D. 3
分析: 由f(x)=log2x-12x+2=0得log2x=12x-2,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函数y=log2x和y=12x-2的图象,如图可知答案选C.
③ 直接法——
涉及数学定理、定义、法则、公式的应用的问题,通常通过直接演算出结果,与选择支比较作出选择称之为直接法。
关于直线a,b,l以及平面M,N,下面命题中正确的是(D).
A.若a∥M,b∥M,则a∥b;
B.若a∥M,b⊥a,则b⊥M
C.若aM,bM,且l⊥a,l⊥b,则l⊥M;
D.若a⊥M,a∥N,则M⊥N.
④ 排除法
⑤ 特征分析法
⑥ 逻辑分析法
对于解答题,常用的解题策略有:先易后难,就是说,先做简单题,再做复杂题。当进行第二遍解答时(通览并顺手解答算第一遍),就无需拘泥于从前到后的顺序,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先高(分)后低(分),这里主要是指在考试的后半段时要特别注重时间效益,如两道题都会做,先做高分题,后做低分题,以使时间不足时少失分;到了最后十分钟,也应对那些拿不下来的题目就高分题“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时间不足前提下的得分。分段得分 ,对于同一道题目,有的人理解得深,有的人理解得浅,有的人解决得多,有的人解决得少。为了区分这种情况,高考的阅卷评分办法是懂多少知识就给多少分。这种方法我们叫它“分段评分”,或者“踩点给分”——踩上知识点就得分,踩得多就多得分。“分段得分”的基本精神是,会做的题目力求不失分,部分理解的题目力争多得分。
对于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有的考生拿到题目,明明会做,但最终答案却是错的——会而不对。有的考生答案虽然对,但中间有逻辑缺陷或概念错误,或缺少关键步骤——对而不全。因此,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经验表明,对于考生会做的题目,阅卷老师则更注意找其中的合理成分,分段给点分,所以“做不出来的题目得一二分易,做得出来的题目得满分难”。
另外,还要研究高考应试策略。以快为上,如高考数学试卷共有22个题,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平均每题约为5.5分钟。为了给解答题的中高档题留下较充裕的时间,每道选择题、填空题应在一至二分钟之内解决。若这些题目用时太长,即使做对了也是“潜在丢分”,或“隐含失分”。一般,客
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时间分配为4∶6。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水平,高考中的“中下”题目占全卷的80%以上,是试题的主要构成,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因为时间和个别题目的难度都不允许多数学生去做完、做对全部题目,所以在答卷中要立足中下题目。学生能拿下这些题目,满分150分时可以拿到100左右,也算是数学科打了个胜仗。立足一次成功,重视复查环节,答卷中要做到字字有据,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成功,提高成功率。试题做完后要认真做好解后检查,尤其是要审查字母、符号是否有错的;再看看是否有空题。在确信后方可交卷,不要提前交卷。
就选择题而言,通常有以下一些基本策略:
①特例法——
所谓特例法,通俗来说就是一般的满足,特殊的也满足;即在一般情况下,可用特殊的情形来代替一般情形。具体来说就是用特殊的值、向量、点、数列、函数、位置、图形来代替一般的值、向量、点、数列、函数、位置、图形;从而可快速得到答案。
(07安徽、文8)设a>1,且m=loga(a2+1),n=loga(a-1),p=loga(2a),则m,n,p的大小关系为( )
A.n>m>p B.m>p>n C.m>n>p D.p>m>n
解析:取a=2,得答案B
过y=ax2(a>0)的焦点F作直线交抛物线与P、Q两点,若PF与FQ的长分别是p、q,则1p+1q=( )
A、2a B、12a C、4a D、4a
解析:考虑PQ⊥OP时,|PF|=|FQ|=12a,所以1p+1q=2a+2a=4a,故选C。
② 数形结合法——
就是利用函数图像或数学结果的几何意义,将数的问题(如解方程、解不等式、求最值,求取值范围等)与某些图形结合起来,利用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再辅以简单计算,确定正确答案的方法。
已知、均为单位向量,它们的夹角为60°,那么|+3|= ( )
A.7 B.10 C.13 D.4
解析:如图,+3=OB,在△OAB中,∵|OA|=1,|AB|=3,∠OAB=120°,∴由余弦定理得|+3|=|OB |=13,故选C。
函数f(x)=log2x-12x+2的零点个数为
A.0 B.1 C. 2 D. 3
分析: 由f(x)=log2x-12x+2=0得log2x=12x-2,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函数y=log2x和y=12x-2的图象,如图可知答案选C.
③ 直接法——
涉及数学定理、定义、法则、公式的应用的问题,通常通过直接演算出结果,与选择支比较作出选择称之为直接法。
关于直线a,b,l以及平面M,N,下面命题中正确的是(D).
A.若a∥M,b∥M,则a∥b;
B.若a∥M,b⊥a,则b⊥M
C.若aM,bM,且l⊥a,l⊥b,则l⊥M;
D.若a⊥M,a∥N,则M⊥N.
④ 排除法
⑤ 特征分析法
⑥ 逻辑分析法
对于解答题,常用的解题策略有:先易后难,就是说,先做简单题,再做复杂题。当进行第二遍解答时(通览并顺手解答算第一遍),就无需拘泥于从前到后的顺序,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先高(分)后低(分),这里主要是指在考试的后半段时要特别注重时间效益,如两道题都会做,先做高分题,后做低分题,以使时间不足时少失分;到了最后十分钟,也应对那些拿不下来的题目就高分题“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时间不足前提下的得分。分段得分 ,对于同一道题目,有的人理解得深,有的人理解得浅,有的人解决得多,有的人解决得少。为了区分这种情况,高考的阅卷评分办法是懂多少知识就给多少分。这种方法我们叫它“分段评分”,或者“踩点给分”——踩上知识点就得分,踩得多就多得分。“分段得分”的基本精神是,会做的题目力求不失分,部分理解的题目力争多得分。
对于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有的考生拿到题目,明明会做,但最终答案却是错的——会而不对。有的考生答案虽然对,但中间有逻辑缺陷或概念错误,或缺少关键步骤——对而不全。因此,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经验表明,对于考生会做的题目,阅卷老师则更注意找其中的合理成分,分段给点分,所以“做不出来的题目得一二分易,做得出来的题目得满分难”。
另外,还要研究高考应试策略。以快为上,如高考数学试卷共有22个题,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平均每题约为5.5分钟。为了给解答题的中高档题留下较充裕的时间,每道选择题、填空题应在一至二分钟之内解决。若这些题目用时太长,即使做对了也是“潜在丢分”,或“隐含失分”。一般,客
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时间分配为4∶6。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水平,高考中的“中下”题目占全卷的80%以上,是试题的主要构成,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因为时间和个别题目的难度都不允许多数学生去做完、做对全部题目,所以在答卷中要立足中下题目。学生能拿下这些题目,满分150分时可以拿到100左右,也算是数学科打了个胜仗。立足一次成功,重视复查环节,答卷中要做到字字有据,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成功,提高成功率。试题做完后要认真做好解后检查,尤其是要审查字母、符号是否有错的;再看看是否有空题。在确信后方可交卷,不要提前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