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对学生的承诺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l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段时间笔者听了几节片级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有两位老师课堂上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都许下了同样的承诺——谁上课积极发言,课后就可以拿到一份精美的礼品。课后任教四年级《品社》——《我们的民风民俗》的老师对学生的承诺兑现了,而任教三年级《品社》——《我送老师一朵花》的老师对学生的承诺未兑现。课后那些拿到老师精美礼品的学生个个喜笑颜开,没拿到礼品的学生直埋怨老师说话不算数,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看着学生们的表情,听着学生们的议论,我陷入了沉思:我们这些做老师的或做家长的平时对学生或孩子说话真的都算数了吗?有时候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们常常会轻易地许下承诺:“如果……,那么……”,可是当孩子通过努力真的实现了“如果……”,他们在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望家长、教师的“那么……”兑现。
  “许诺”,是奖励的一种方法,能对孩子的学习、活动起鼓劲、促进和教育的作用,但如果掌握不好,就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家长、教师对孩子一定要慎许承诺。
  一、言而有信
  一诺千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诺千金不仅仅是简单地兑现某个诺言,关键的是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诺言的意识。
  一天晚饭后和邻居闲聊,邻居告诉我他家小孩的数学老师为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向孩子们承诺:谁数学作业连续三次得满分,就给谁的家长打报喜电话。结果他们班有10个孩子连续三次数学作业得了满分,那天老师光打喜报电话就花了两个多小时呢!如今他孩子的学习数学的劲头更足了,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有了提高。
  是的,教师的言必信,行必果,及时地兑现自己的诺言,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二、适时道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陶行知先生的经典名言中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是啊,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学生走进校门,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实际上,有些时候,老师一个不经意间的承诺,因为工作的繁忙可能自己已渐渐地淡忘了,可是我们的学生却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能放下架子,抛开面子,诚恳地向学生道个歉,并在以后寻找适当的机会兑现自己前面没有实现的承诺,学生一定会原谅老师的。如前面讲到的那位上三年级《品社》课的老师,因为没能及时兑现自己的承诺,遭到学生的抱怨。后来当她知道了这一情况后,不仅给那个班的小学生每个人寄去了一份礼品,还给他们写了一封检讨信。当小朋友们收到老师实在的礼物时,同时更收获的是老师品德的教育。
  三、讲究原则
  “曾子杀猪”的故事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它在提醒我们对孩子、学生许诺一定要慎重,不能图一时的随便而后悔当初。
  1.不轻易许诺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都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在家里自理能力较差,一些简单的自己能做的事也不做;在学校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有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促进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正确的引导,而是用滥用物质性奖励,如:今天你把被子叠好了,就奖励你一元钱;你把房间收拾好了,就给你买汉堡;你完成作业了,就给你买玩具等等。家长的轻易许诺,导致了孩子的欲望日益膨胀,等到哪一天家长觉得自己的这种方法太耗资,想缩水时,孩子已不答应了。
  在家庭中,在学校里,家长、老师尽量用榜样示范、激励教育的方法引导孩子诚实做人、认真学习、积极劳动,如果实在想用物质刺激一下孩子,还得三思而后许。
  2.多一些精神承诺
  承诺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平时家长、教师可尽量多使与承诺有意义的活动相连,如答应给孩子买书籍,带孩子去看画展、旅游等。这样既能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又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开阔孩子的视野。
  有这样一个不太富有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孩子既没有去过肯德基,也没有去游乐场,可是他却遍览名著,知道莎士比亚,知道了雨果,知道了老舍、巴金等。原因是这个孩子的家长、老师都用同样的方法激励他:每天学习进步了,家长或老师就奖励他读一本书,同时在他的读书卡上加一颗星。久而久之学生的精神富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形成了。家长、老师这样承诺其实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它知道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人关注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家长、老师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承诺。
  3.少一些物质刺激
  家长教育孩子,老师培养学生都是为了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我们把对孩子的教育培养都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那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孩子的成长、学习过程中,家长、老师应该少给他们物质刺激,应该让他们多动手、动脑,多实践,知道物质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
  因此,日常学习、生活中,家长、老师的承诺必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通过承诺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诚信!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头桥学校)
  
其他文献
高中课改,文言文教学应有怎样的地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得清楚:“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可见,文言文教学在语文课程中依然十分重要,一般来说,由于高考还考文言文,大家对文言文重视的程度不会削弱,但要做到“增强”“意识”、“体会”“精神”、“形成”“底蕴”,就得深入探讨文言文教学方式应如何变革才
杨宝森(1909—1958年),20世纪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20世纪30年代末,杨宝森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称为“四大须生”。“杨派”是当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京剧流派之一,形成了“十生九杨”的生行格局。  2009年,国家大剧院推出了纪念杨宝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今年,国家大剧院又隆重推出纪念京剧大师杨宝森110周年诞辰系列演出活动。在4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
古人云:“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的确,读平铺直叙的作品,就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毫无情致;而读跌宕起伏的作品,就如同品尝醇香的美酒,妙不可言。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作者用什么方法使一篇短小故事深刻展示了——“人性”被扼杀,这个沉重的話题呢?我以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摇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把握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景、情、理三者融合的写作特点。  方法与过程:诵读、启发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作者纵情山水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PPT.1演示课题、作者)  “人生
2月5日20时,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顺利完成地火转移段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以确保按计划实施火星捕获。截至目前,天问一号已在轨飞行约197天,距离地球约1.84亿公里,距离火星约110万公里,飞行里程约4.65亿公里,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
今年是我市实施有效教学管理年,全市上下推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这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独霸讲堂的局面,改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其自主学习,这才是教学的宗旨。因此,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自学质疑,凸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的课前预习是自学能力培养的最佳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唐朝诗人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的名句,意在称赞李白的创作才华,强调李白诗歌强大的艺术力量。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具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给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全新的生命和充沛的活力;它能将古今中外日新月异的科技知识和时代信息请进课堂,从而极大地丰富人们所接触的信息量,更新人们的阅读途径;它
《林黛玉进贾府》里黛玉是第一次见到宝玉,但这初次见面两人就好感顿生、两情相悦了。尽管小说有个“木石前盟”的神秘序曲,颇具浪漫色彩,但其实那是唯心主义的,当不得真的。从小说后面的内容来看,宝、黛二人的爱恋其实并不是神仙式的,而是世俗式的,就像现在的青年男女一样,尽管他们的方式在当时来说有点前卫。也就是说,宝玉并不知道自己前生就是神瑛侍者,黛玉也不知道自己前生就是绛珠仙草,他们的爱恋也是从现实生活当中
语言的生动形象和有文采,是语言美的体现,应该成为我们写作中努力达到的要求和标准。特别是在实际写作中,不少同学在语言上的毛病是平平淡淡,枯燥乏味,一套八股调,一派学生腔。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对写作者综合素质的高度赞扬。但是,倘若我们平时注重语言生动形象和有文采的要求加以训练,那么写作者定能熟练驾驭语言,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  一、仿写词句  为了学习语言的优美,我们在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时遇到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要“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知道:所谓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而且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数学内部问题和实际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