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要任务。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力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引导力;必须强化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渗透力;必须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竞争力。
[关键词]提高;文化;建设;能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实践。
一、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能力,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引导力
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的能力。
当前,我国文化领域主流健康,但斗争仍十分复杂。随着国外各种思想文化大量涌入,国内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杂音”、“噪音”有所滋长,我们党执政的思想基础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文化工作,从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全局高度来研究文化工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来谋划文化工作。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元化的社会思想,确保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工作中既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又要抵制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既要坚持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又要避免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二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必须努力提高正确有效地引导舆论导向的能力。
时代前进需要先进的文化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舆论支持来推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新形势下,要针对社会舆论呈现快捷性、多元性、敏感性等新的特点,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现在信息网络化加快,国内外媒体竞争非常激烈,互联网上的信息十分庞杂,媒体、信息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入。而且媒体市场基本上是“买方市场”,读者、观众可选择的余地很大。这种状况对我们的主流媒体形成严峻挑战。我们要在进一步调研总结的基础上,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主流媒体义不容辞,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必须遵循大众传播的规律,关注社会、反映生活,赢得最大的亲和力和宣传效果,增强受众(读者、观众、听众)对主流媒体的信赖,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并主导于社会“舆论场”中。
三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提高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能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精神浓缩,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是一个政党、国家、民族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不断进取的精神写照,是他们能够得以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并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以拼搏、进取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
二、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力必须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努力提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能力。
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活力、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文化产业要以市场为主导、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微观活力。要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依法加强管理,实现增强宏观控制力和提高微观竞争力的统一。
二是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提高发展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能力。
文化事业发达才能有效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事业相对而言的文化产业则是以市场化的方式从事经营、为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规模化生产和追求盈利的性质。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也是一种高收益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它们都是精神生产部门,都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格修养和艺术品位的任务,都要为塑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这是它们的共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相互促进。但两者也有明显不同,在服务重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方面,他们是有区别的,不能简单地以对待文化事业的方式对待文化产业,也不能以对待文化产业的方式对待文化事业。
三是切实抓好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努力提高培养造就文化人才的能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文化产品的质量上。各领域文化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进行较量的主要阵地。文化产品没有受众市场,也就根本谈不上竞争力。建设先进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多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出精品力作。精品就是要反映新时代、歌颂新生活、创造新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弘扬主旋律,反映真善美。精品应该既能拿大奖,又有大众、大市场、大效益。文化生产要出精品,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有无良好的品牌,是当前衡量文化繁荣与否的重要尺度。质量是品牌之本,是品牌综合竞争力的核心。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竞争力,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创造鼓励人才公平竞争、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条件;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要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
[2]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作者简介]王明臣,现任蚌埠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蚌埠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蚌埠市党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关键词]提高;文化;建设;能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实践。
一、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能力,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引导力
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的能力。
当前,我国文化领域主流健康,但斗争仍十分复杂。随着国外各种思想文化大量涌入,国内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杂音”、“噪音”有所滋长,我们党执政的思想基础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文化工作,从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全局高度来研究文化工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来谋划文化工作。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元化的社会思想,确保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工作中既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又要抵制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既要坚持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又要避免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二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必须努力提高正确有效地引导舆论导向的能力。
时代前进需要先进的文化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舆论支持来推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新形势下,要针对社会舆论呈现快捷性、多元性、敏感性等新的特点,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现在信息网络化加快,国内外媒体竞争非常激烈,互联网上的信息十分庞杂,媒体、信息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入。而且媒体市场基本上是“买方市场”,读者、观众可选择的余地很大。这种状况对我们的主流媒体形成严峻挑战。我们要在进一步调研总结的基础上,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主流媒体义不容辞,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必须遵循大众传播的规律,关注社会、反映生活,赢得最大的亲和力和宣传效果,增强受众(读者、观众、听众)对主流媒体的信赖,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并主导于社会“舆论场”中。
三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提高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能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精神浓缩,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是一个政党、国家、民族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不断进取的精神写照,是他们能够得以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并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以拼搏、进取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
二、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力必须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努力提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能力。
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活力、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文化产业要以市场为主导、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微观活力。要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依法加强管理,实现增强宏观控制力和提高微观竞争力的统一。
二是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提高发展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能力。
文化事业发达才能有效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事业相对而言的文化产业则是以市场化的方式从事经营、为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规模化生产和追求盈利的性质。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也是一种高收益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它们都是精神生产部门,都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格修养和艺术品位的任务,都要为塑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这是它们的共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相互促进。但两者也有明显不同,在服务重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方面,他们是有区别的,不能简单地以对待文化事业的方式对待文化产业,也不能以对待文化产业的方式对待文化事业。
三是切实抓好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努力提高培养造就文化人才的能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文化产品的质量上。各领域文化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进行较量的主要阵地。文化产品没有受众市场,也就根本谈不上竞争力。建设先进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多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出精品力作。精品就是要反映新时代、歌颂新生活、创造新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弘扬主旋律,反映真善美。精品应该既能拿大奖,又有大众、大市场、大效益。文化生产要出精品,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有无良好的品牌,是当前衡量文化繁荣与否的重要尺度。质量是品牌之本,是品牌综合竞争力的核心。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竞争力,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创造鼓励人才公平竞争、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条件;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要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
[2]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作者简介]王明臣,现任蚌埠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蚌埠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蚌埠市党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