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此次培训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等方面均表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特点,较以往的培训评价更复杂。下面笔者重点介绍依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下面简称“高教版教材”)进行培训的评价方式,希望对参与此次教育技术培训的管理者和主讲教师掌握培训的实施方法有所帮助。
一、评价方式的特色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其中学生之间的评价又分为自评和互评。
2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教学设计能力、合作学习情况、最后作品展示四个方面。这四项内容构成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该指标体系的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3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方式包括问卷、量表、作业、投票等,可以借助过程性评价软件(下载地址是http://www.teta.com.cn)完成。评价过程由管理员用户、教师用户、学生用户(对应着三个不同的操作界面)共同完成。
4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评价时机体现了过程性,教师和学生分别在第一模块开始时,第三模块、第六模块、第八模块和第十模块结束时实施评价。其中既有对“教学设计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也有对“最后作品展示”的终结性评价。
二、评价实施过程
本次培训的评价借助过程性评价软件完成,涉及三类用户的操作,其中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与评价主体中的教师、学生一一对应。因此,评价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三类用户在过程性评价软件上的操作流程。培训过程可分为培训准备、培训开展和培训结束三个阶段。三类用户在三个不同阶段所需完成的操作及对应的过程性评价软件模块如表2所示。
下面对表2做两个补充说明。
第一,关于教师用户的“分组”操作。小组规模要控制在4~6人的范围内。一旦分组结束,小组成员就不能发生变化,否则该小组成员的成绩将失效。要保证所有小组成员按时参与评价,否则整个班级的评价也无法正常开展(只要有一个成员没有完成“各模块评价反馈”操作,教师就无法对全班各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阶段成果考核”操作,最终导致所有学生的成绩无法生成)。在这种评价约束下,小组成员之间将会互相监督,确保每位组员参加培训,参与评价。班级成员之间也会互相监督,确保每位学生参加培训、参与评价。这种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参与率,从而有力保障了培训质量。
第二,关于教师用户的“查看成绩”操作。培训结束时,教师用户还无法查看学生成绩,需要管理员用户先完成“生成班级成绩列表”操作。
表2中,在“培训开展”阶段,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的评价操作需要穿插进行。教师用户的操作有时需要以学生用户操作的完成情况为前提,学生用户的操作有时也需以教师用户的操作为前提。这一顺序未能在表2中体现出来,并且各类用户评价操作发生的具体时机也未能体现出来。因此,笔者将对这一阶段两类用户的评价操作以时间顺序穿插呈现,并标明每项评价操作对应的评价时机、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以使读者对前面提及的评价特性如“主体多元”、“内容综合”、“方式多样”、“体现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在“培训开展”阶段的评价操作流程如表3所示。
下面对表3做三点补充说明。
第一,关于平时作业的评价。教师用户需要在每个模块结束时对学生用户提交的作业评分。这些作业的评分将成为“学生学习态度打分”和“小组合作阶段成果考核”的部分依据。由于作业评价操作在每个模块结束时都要做,这里就没有在表3中列出。
第二,关于教师用户“学生学习态度打分”操作。“学习态度”由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完成任务情况三部分构成。其中后两项由教师用户在“学生学习态度打分”操作中进行评价,“出勤情况”则由培训平台根据学生的登录记录自动评价。这里的登录情况不是简单地要求足够多的登录次数,而是登录的时间分布情况,即用户在哪些天登录了平台、参加了培训。登录的时间分布情况是考核学生能否最终通过的必要条件。如果学生没有足够多的出勤时间,无论其他评价成绩如何,也是无法通过此次培训考核的。这一评价标准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采取集中登录来取得较好的出勤分数的现象。
第三,关于学生用户的“模块评价反馈”操作。在第三、六、八模块结束时,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打分,不能延时,否则就失去了形成性评价的意义。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自评和互评实际上是对全组成员在“教学设计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两项指标上的表现进行排序,全组成员的得分要有差异性,而不能是一个分数,如全部为“优”。实际上,如果一个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均为“优”,过程性评价软件会给出提示,指出此次打分无效,需要重新评分。
设计优良的评价方式是培训成功的重要保障。此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评价方式具有激励、调控、导向、发展等功能,具有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并有专门的过程性评价软件的支持,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希望培训管理者和培训教师能够认真实施培训评价的各个操作环节,使此次全员培训的目的“全而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得到最终落实。
一、评价方式的特色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其中学生之间的评价又分为自评和互评。
2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教学设计能力、合作学习情况、最后作品展示四个方面。这四项内容构成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该指标体系的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3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方式包括问卷、量表、作业、投票等,可以借助过程性评价软件(下载地址是http://www.teta.com.cn)完成。评价过程由管理员用户、教师用户、学生用户(对应着三个不同的操作界面)共同完成。
4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评价时机体现了过程性,教师和学生分别在第一模块开始时,第三模块、第六模块、第八模块和第十模块结束时实施评价。其中既有对“教学设计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也有对“最后作品展示”的终结性评价。
二、评价实施过程
本次培训的评价借助过程性评价软件完成,涉及三类用户的操作,其中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与评价主体中的教师、学生一一对应。因此,评价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三类用户在过程性评价软件上的操作流程。培训过程可分为培训准备、培训开展和培训结束三个阶段。三类用户在三个不同阶段所需完成的操作及对应的过程性评价软件模块如表2所示。
下面对表2做两个补充说明。
第一,关于教师用户的“分组”操作。小组规模要控制在4~6人的范围内。一旦分组结束,小组成员就不能发生变化,否则该小组成员的成绩将失效。要保证所有小组成员按时参与评价,否则整个班级的评价也无法正常开展(只要有一个成员没有完成“各模块评价反馈”操作,教师就无法对全班各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阶段成果考核”操作,最终导致所有学生的成绩无法生成)。在这种评价约束下,小组成员之间将会互相监督,确保每位组员参加培训,参与评价。班级成员之间也会互相监督,确保每位学生参加培训、参与评价。这种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参与率,从而有力保障了培训质量。
第二,关于教师用户的“查看成绩”操作。培训结束时,教师用户还无法查看学生成绩,需要管理员用户先完成“生成班级成绩列表”操作。
表2中,在“培训开展”阶段,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的评价操作需要穿插进行。教师用户的操作有时需要以学生用户操作的完成情况为前提,学生用户的操作有时也需以教师用户的操作为前提。这一顺序未能在表2中体现出来,并且各类用户评价操作发生的具体时机也未能体现出来。因此,笔者将对这一阶段两类用户的评价操作以时间顺序穿插呈现,并标明每项评价操作对应的评价时机、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以使读者对前面提及的评价特性如“主体多元”、“内容综合”、“方式多样”、“体现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在“培训开展”阶段的评价操作流程如表3所示。
下面对表3做三点补充说明。
第一,关于平时作业的评价。教师用户需要在每个模块结束时对学生用户提交的作业评分。这些作业的评分将成为“学生学习态度打分”和“小组合作阶段成果考核”的部分依据。由于作业评价操作在每个模块结束时都要做,这里就没有在表3中列出。
第二,关于教师用户“学生学习态度打分”操作。“学习态度”由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完成任务情况三部分构成。其中后两项由教师用户在“学生学习态度打分”操作中进行评价,“出勤情况”则由培训平台根据学生的登录记录自动评价。这里的登录情况不是简单地要求足够多的登录次数,而是登录的时间分布情况,即用户在哪些天登录了平台、参加了培训。登录的时间分布情况是考核学生能否最终通过的必要条件。如果学生没有足够多的出勤时间,无论其他评价成绩如何,也是无法通过此次培训考核的。这一评价标准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采取集中登录来取得较好的出勤分数的现象。
第三,关于学生用户的“模块评价反馈”操作。在第三、六、八模块结束时,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打分,不能延时,否则就失去了形成性评价的意义。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自评和互评实际上是对全组成员在“教学设计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两项指标上的表现进行排序,全组成员的得分要有差异性,而不能是一个分数,如全部为“优”。实际上,如果一个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均为“优”,过程性评价软件会给出提示,指出此次打分无效,需要重新评分。
设计优良的评价方式是培训成功的重要保障。此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评价方式具有激励、调控、导向、发展等功能,具有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并有专门的过程性评价软件的支持,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希望培训管理者和培训教师能够认真实施培训评价的各个操作环节,使此次全员培训的目的“全而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得到最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