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染土楼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lnn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远的山青青的、山间的稻谷灿灿的、黄色的土楼亮亮的、丰收的柿子红红的……福建客家土楼的秋天,美翻了。
  十月份土楼的秋天是最好看的。秋天明媚的阳光照在土楼上,土楼散落在永定的崇山峻岭间,每座土楼前后包围着水稻梯田,像铺上金黄色地毯。再加上红柿挂满枝头,有黄的,有红的,有青的,有红的……游客置身其间,感到特别的惬意。水稻熟了,柿子红了,到处都是丰收的情景,会让人感到满足和欣慰。
  “岁月如圆,起止在何方?楼里春秋楼外羡,回首望,几沧桑。”殊不知,当现代人还在费心设计着西方单元建筑模式时,其实客家祖先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过上了单元房居住的生活,演绎着土楼里的故事。
  福建土楼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主要散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的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最常见的是圆形土楼,同时还有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的集庆楼已达600岁高龄,最年轻的善庆楼有30年历史。
  土楼始建于宋元
  散落在闽西南青山绿水间的土楼产生于11世纪至13世纪宋元时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以其神奇的聚落环境、特有的空间形式、绝妙的防卫系统、巧夺天工的建造技术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令世界瞩目。
  土楼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以火烧瓦覆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聚族而居的土楼是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永定承启楼拥有384个房间,最多时曾住过800多人。
  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发,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而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地势险峻,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盗匪四起。土楼依山就势,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水”理念,又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坚固、防御性强,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其外墙厚一米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惊叹不已。
  列入世遗名录的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包括永定县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河坑土楼群及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群。
  现存3000多座福建土楼以圆楼为主,还有方楼和五凤楼等其他类型。土楼就地取材,以土、石、竹、木为主要材料,依山就势,傍水借景,不仅能满足聚族而居、安全防卫、教化育人的要求,还具有防风抗震、冬暖夏凉等良好性能。
  专家认为,土楼及其聚落选址建造,都是与自然山川灵气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是一个延续了数百年的天人合一理念的有生命的“小宇宙”,是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人类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载体。
  土楼工程解密
  林永隆,62岁,永定洪坑村人,曾为土楼泥土匠,已有20多年没有建造过土楼了,经他手建造的土楼有几十座,“其中有两座大楼,剩下的都是一些小土楼。”如今他的身份还是一个建筑包工头,他说,在几十年前,泥土匠和木匠都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是当时女孩子找对象的首选。林永隆说自己曾经在南靖建过10年土楼,当时的工钱是1.2元一天。
  土楼的建造程序,首先要选定屋址,主家会请风水先生拿着罗盘来测定位置,客家人很看重风水,最好的位置是背后有山,前面有水,这是比较复杂的一套过程。然后就是泥土匠和主家商量土楼的样貌,是方的还是圆的,方圆有时候也是依靠风水来定的;主家要考虑自家的人口,人口多自然要建造大一些,人口少就建小一点,当然,主家的经济实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洪坑的振成楼用了8万两光洋,这也不是一般的主家能建得起的。
  建造土楼用的是熟土。土楼需要先打石脚,也就是地基,一般来说,一米厚的墙,石脚的厚度是96厘米,这样给内部装修留了点余地。建土楼都是就地取材,肥土不能用,肥土就是水稻田里表面那层施过肥的土,这种土不能夯;土也会有不同的比例,不能全是黄土,黄土太黏,容易开裂,也不能全是沙土,沙土夯不实。几种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起来,先进行发酵,一般来说发酵的时间越长越好,建土楼的前一年就开始准备土了。
  最好的土是那种不干不湿,用手能攥成团,朝上面一抛,又能散开。那种加红糖之类的特殊土我没有用过,建一座土楼需要几万斤土,那需要搀多少呀。但是起灶的时候,有的会搀杂一些,这样能增强土的黏合度,垒灶更结实。
  大型的土楼要建好几年,每年秋后开始建楼,每年只能盖一层。一年之后房子干透,才再建一层。土楼是会缩水的,一年会矮一点,所以这对木匠就很有考验,每个木工都知道要留出一个“缩水间”,等房子干透了,门窗都刚好合适。
  土楼主要是方和圆两种造型,方形的更适合居住。因为圆形的土楼,每一间房子都有一个弧度,俗称“斧子屋”,这样很不好摆放家具;同时圆形的土楼铺瓦也不如方形土楼好做。以前土楼里的家族为了公平,分家是抓阄的。方形的土楼会有四个死角,人们不爱住,圆形土楼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要是从防御外敌的角度看,圆形土楼没有死角,更适合防御。   承载厚重的传统文化
  外观厚重的土楼,也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昭示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振成楼“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的楹联备受世人赞喻称道。
  土楼中,许多土楼是按八卦图设计的,中华传统文化铬印深深地铭刻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当属振成楼。
  振成楼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前门是“巽卦”,而后门为“乾卦”。外楼圈4层,每层48间,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
  楼内有一厅、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阴阳两极)、三门(即正大门和两头边门,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个单元。卦与卦之间是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卦与卦之间还设卦门,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相通。一旦盗贼入屋,卦门一关,即可瓮中抓活鳖。
  祖堂似一个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圈成一个内圈。
  二层廊道精致的铸铁花格栏杆,是从上海运到此楼嵌制的。大厅及门楣上有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里堂观型”、“义声载道”等题字。楼内还有永久性楹联及题词二十余幅,充分展示了土楼文化的内涵。
  全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落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奎聚楼建于1834年,用了近5年时间建成,已有160多年历史,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约15米,现住24户,107人。一百多年里,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学生有20多人,海外华侨有40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
  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能生金,游子归来
  在永定初溪古村落,茶摊、旅馆、小吃摊、土楼客栈应有尽有。据说,早在几年前,就有一位台湾客商洪明章先生来到这里,预见了土楼开发成文化旅游区的前景。他在初溪土楼群中最大的集庆楼里与当地联手开发,建起土楼民俗博物馆,充实了土楼的文化内涵,使土楼倍增魅力。
  46座福建土楼列入为“世遗”后,慕名而来者更多了,村里外出打工的都回来了,在土楼里办客栈、做餐饮,招徕远近游客。在裕昌楼里,有个著名的“樱缘”餐馆。几年前,土楼人刘先生把一个安徽姑娘迎进了门,姑娘叫九樱,因此餐馆得名。现在九樱能讲一口很流利的闽南话了,做起闽南的农家菜也是有板有眼的。有些客人还慕名来品尝她做的农家菜。一次有人开玩笑地问:“是否可以租下一间来做生意?”她很认真地回答:“这种商机只属于我们土楼人。”
  “振成楼外环是圆形,左右两边有对称的半月形馆舍相辅,看去恰似一顶封建官吏的乌纱帽。”
  站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西永定县圆土楼振成楼外,56岁的阿耕用手比划成一顶官帽戴在头上,声情并茂地向游客介绍自己的土楼。
  略带沙哑的嗓音,客家味的普通话,黝黑的皮肤,阿耕说起祖祖辈辈居住的土楼,总是神采飞扬。近来,随着土楼知名度的提升,他更忙了,每天至少讲四五场,慕名而来的游客总是令他盛情难却,欲罢不能。
  都是讲振成楼,阿耕一开口总是不同凡响,他的解说词别人学得会,但他解说时那真挚的情感,举手投足散发的“土味”,没人学得到。这也难怪,振成楼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家。
  阿耕原名林銚章,字日耕。1912年,在湖坑镇洪坑村的深山密林里,他的祖父及其兄弟耗资8万光洋、历时5年建成占地5000平方米、拥有200多个房间的振成楼,楼名取自上代祖宗福成公和丕振公父子。
  比起众多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土楼,振成楼以中西合璧、精致典雅而成“后起之秀”,但无处不在的题刻楹联、雕梁画栋,却昭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民国时期黎元洪所书的“里堂观型”“义声载道”,到掷地有声的“干国家事,读圣贤书”,甚至浴室顶上的“澡身”“浴德”,每走一处阿耕都能讲出一段历史。
  谁能想到,阿耕仅读过小学,他向游客学习,成就了今天的事业。
  上世纪80年代初,阿耕惊奇地发现有远客风尘仆仆登门造访。当时楼里只住了4户人家,他牢记父亲“来者就是客”的遗训,主动带他们进楼参观,有时请他们吃个便饭。来客中有不少专家学者,他们指点土楼,妙语如珠,阿耕茅塞顿开,仔细听,用心记,虚心问,渐渐成了一个土楼导游。
  振成楼按八卦构建,阿耕家拥有乾兑两卦,占四分之一。随着土楼旅游渐成气候,阿耕一家在楼内开旅馆、办饭店,卖纪念品和土特产,过上了小康生活。
  南靖书洋镇的塔下村,原住户也纷纷回归。20世纪90年代初,拥有众多土楼群的塔下村有1500多人,那时青壮年纷纷离开土楼到外面打工为生,新闻界还曾经以《青山不寂寞》为题大肆渲染,认为走对了路子。结果,村里面只剩下“993861部队”(99重阳节,代表老人;38妇女节,代表妇女;61儿童节,代表儿童)。但自从近年来塔下村的土楼及古村文化有了知名度,游客络绎不绝,在外谋生的塔下人突然发现,商机就在自家,就在土楼里。因此,人口又流动了回来。
其他文献
黑白是永恒的经典色。黑白纪实人像摄影的魅力在于抛却了色彩的纷扰,用最简单的方式回归传统的影像,用更纯粹的摄影元素表现出人物的情绪。黑白纪实人像照片看似简单,要拍出韵味却极具难度。这幅黑白作品是摄影师邱太建2014年拍摄于南非,记录了双胞胎黑人兄弟亲情瞬间。黑白色调的处理突出了人物主体,兄弟俩一上一下的构图,让画面平衡有度。特别是兄弟俩各自“抓手”的诙谐而用劲的抗衡,充满了动感和张力,把童贞表现得淋
期刊
主办单位:中国摄影家协会 毕节市人民政府  为展示毕节的悠久历史,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地区的和谐繁荣景象,彝族人民快乐生活的人文精神风貌,促进彝族与其他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贵州省毕节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特联合举办“中国彝风·魅力毕节”中国彝族摄影大展。  征集主题  全面展现中国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态的摄影作品。分三大类别进行征集:彝族人物、服饰
期刊
摄影感言  享受生活,留住生活是我对摄影兴趣的源动力,为把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美丽瞬间转化为精彩的视觉图像而努力学习和创作是我最大的乐趣。
期刊
摄影感言  摄影是发现的艺术,喜欢这方寸世界里展现出来的或深隽、或质朴、或张扬的各种姿态与思想,更喜欢以摄会友,切磋技巧、分享快乐。把自己融入在大自然中,以光为笔以影为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写属于自己的精彩。
期刊
主办单位: 中国摄影报社 云南省摄影家协会  罗平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东与贵州省兴义市接壤,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相邻,素有“滇东门户”、“滇黔锁钥”、“鸡鸣三省”之称。为通过优秀的摄影作品充分展示罗平的山水风光、人文情怀、历史传承,以摄影带动旅游,罗平县与中国摄影报社再度联合举办2015“云岭花潮·东方花园”——魅力罗平全国摄影大展。热诚欢迎广大摄影家、摄影爱好者积极参与
期刊
有人说,霞浦的美是属于胶片或是绘画的,因为那种光与影、点线面的构图、赤橙彩练当空舞的画面,和那个如梦似幻、云谲波诡、色彩斑斓的世界,任何语言都显得贫瘠。  福建霞浦被誉为是摄影人的乐园和天堂。霞浦摄影,最大魅力就是滩涂。所谓滩涂,就是陆地和大海之间的纽带,是河流或海流夹杂的泥沙,在地势较平的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形成的浅海滩,涨潮时没入水中,退潮时露出水面。  历经了千万年的沧海桑田和无数次
期刊
鸳鸯阵、雀跳步、护头盖顶……伴随着一阵阵威武雄壮的鼓乐声,21位操刀持牌的“虎甲勇士”翻滚而出,不时变换阵形,手中飞舞的藤牌、利刃与“敌”方的长矛交织成一片刀光剑影。这就是平潭县民间广为流传的藤牌操了。  民间瑰宝  史载,藤牌操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带清剿倭寇时创立的一种制敌战法。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戚家军追倭至平潭,藤牌操开始传入平潭。明末清初,周鹤芝、郑成功及其
期刊
作者任职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政治部宣传科,也是一名摄影初学者。在平时新闻宣传工作,拍摄了许多军旅主题作品,表现了当代军人关爱生命、热心公益等诸多主题,展现了军人分采中温情的一面。
期刊
和平镇地处闽西北,面积192平方公里,建置始于唐朝,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国家级的旅游资源。  和平镇民俗文化遗存丰富,许多民俗活动相当奇特,很有观赏价值,如被称为活化石的傩舞,独特的龙灯——烛桥;和平还有“三绝”—摆果台、观星茶、游浆豆腐,都很能吸引游客。  这里有近200间青砖琉瓦、雕梁画栋、气派非凡
期刊
中国摄影家协会 中共龙胜各族自治县委员会  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为了通过优秀的摄影作品充分挖掘龙胜的梯田文化、龙文化、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以摄影带动旅游,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共龙胜各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特联合举办“天下龙脊风情龙胜”全国摄影大展。热诚欢迎广大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积极参与。  征集主题  全面征集反映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的民族风情、四季风光、梯田景观、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