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作用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学习氛围和情境,使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的知识更加具体化,转变成结构性强的视觉信息,使课堂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再加以文字、视频、图画、音乐等教学素材,丰富学生的感官,增加认知多元化和课堂教学气氛,这对新课改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理论;课程整合
  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一种在工作学习等方面有非常大帮助的有效应用。在课堂上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工具,它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在中国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成为重点培养方向,以培养信息为主,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的理论进行整体改革。何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层次的整合?怎样展开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层次的整合?是在实际学习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 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层次整合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是通过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传递给学生信息的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它的使用为教学提供了大大的便利,更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进行了较大改革。计算机取代了投影仪、黑板、和粉笔等传统模式教学的教具,并实现了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教育改进,在课堂效率上也有很大提升。多媒体具有多样化和内容非常丰富的特点,在课上成为教师经常用到的教学工具,但是对学生自身特点和对学科教学目的关注不够。有部分教师在多媒体课上做了非常漂亮、十分吸引人、动感十足的视频、音频、图画等,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从教学效果上,效果并不理想。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导致课堂改变主体位置,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力,学生的思路只在多媒体教学中生动的画面和吸引力十足的声音上了。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教师的教学目的也没有达到,教学的规律和知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就是非常方便的黑板,在备课时把所需要的教案传送到多媒体演示软件中,在课上进行逐一播放,多媒体的使用只是代替了传统的黑板。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使多媒体教学成为课堂上的装饰品。这样引入多媒体教学就没有任何意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而不是仅有的教学方式,更不是教学的最理想效果。所以课上应用信息技术要做到适当、适宜、适度,符合课程需要,不要喧宾夺主。
  二、 信息技术在课堂深层次的整合
  信息技术发展是科学进步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他不仅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也非常大,在人类教育方式上和学生的学生思维上都有重要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已经成为中国新课改政策后的新型教学方式,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也逐渐增加,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培训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提升,在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当中都有较大帮助,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至深。以信息技术在英语课程中的应用为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进行拓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更多方式进行学习,如实验、实际生活等,发展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提升,其综合素质也相应提升,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方面进行培养,这是新课改对教师的硬性要求。《英语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信息技术教学,挖掘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学习渠道,整改学生学习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习深层次的整合来满足现代化教学目标。”通过构建学生主体,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沟通,学生与计算机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以课堂学习内容作为切入点和出发点。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钻研,使用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展课上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使人机互动作用充分发挥,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导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课堂上教材的学习内容,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多媒体是通过创造学习情境,进行信息技术和学习的工具,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的工具。
  三、 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正确认识及方法
  (一)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正确认识
  信息技术和课程深層次整合,使信息技术合理地、适宜地运用到课程上,与学习内容和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等相结合,成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在实施教学中起到和谐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应该是被动地融入,应该是符合适应地进行课程整改,信息就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对课程的各项组成都有较大作用和影响。准确来说,引导课程改革的不是信息技术本身,但是信息技术是新课改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正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促使人们对传统课程的教育观、学习观、课程观等进行了改变,更尊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是现阶段的重点任务。通过信息技术和课程深层次整合,创建全新的学习模式,营造更有利于学习气氛的环境。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根据信息技术挖掘的资源,在原有内容上增加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丰富内容,同时为了跟上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在信息技术知识上也应进行培训。比如,展开信息技术课程,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深层次的整合,在课程内容上也有所体现,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的影响下,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的位置逐渐被削弱,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逐渐增加,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信息技术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中占据作用不小,其在学习中正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在整合的过程中也对课程资源有了影响,其具备丰富的资源且传播速度快形成共享资源,所以在课堂上,教学资源不再是教材和教师编制的教案,而是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使用网络搜集音视频以及图片等,形成和教材一体化教学。通过新技术在课堂上的整合,使学生在学生中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更多专家以及教师等进行沟通交流,使课程资源扩大化。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方法
  要做好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一种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资源进行整改。在对硬件资源的配置时,管理人员要充分应用网络资源,自身人力资源方面和课程资源结合,形成优化资源,这是课程整合的前提保证。整合途径要有通顺的过程,整合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的课前准备工作、课堂實际操作、课后学生消化阶段。其体现的具体操作分别为:课前准备工作,以教师讲课为主,根据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方案,制定好知识切入点,在相关网站上搜集学习信息,根据教材内容,整理相关信息,进行联结,构建教学平台,在保证网络安全和交互性的前提下,进行文明网络教学。课堂实际操作阶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在教师精心制订的教学方案,切入学习,教师给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和任务,这其中也包括文明的网络知识学习,根据分组进行讨论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学生和教师之间讨论,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评价,给予学生总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关注。课后消化阶段,以学生的学习程度为主,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对所学网络知识的消化和有效运用,通过案例对学习网络知识的印象加深,通过现信息站对学习知识进行延伸,使用微信或QQ等方式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有利于学生学习更多知识。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提供对学习有帮助的安全文明网站、网址,并适当展开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知识学习,加强学生网络文明意识。对整合的目的有明确的理解,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培养在知识和素养方面同时提升。新课改实施后,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更是重视,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受益终身为目标,信息技术对课程的整合也不能例外,通过资源的整合这样教学方式,更助于学生日后成长,教育事业发展也更符合教育标准,在培养具有高素质学生的同时,又能不断发展学习兴趣。
  (三)信息技术在课程中提出的新要求
  信息技术不是教师对学生浇灌式教学的工具,应该明确其意义是现代化教育模式和现代科学成果,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对信息技术合理应用开发,达到实现新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对教学改革有真正意义的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新要求,当下的教育事业中,教师必须具备高素质。对教学教材、教学手法、学生的特点都有一点的掌握,这是新教学模式的要求,这一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有了新内容的规定。比如在选择教材、学生自身特点、教学手法等方面都有变革。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时应有积极学习心态,教师的自身素养也需提高,一个没有自身综合素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无法将信息素养进行整合更不能传授给学生的。对学生也是有要求的,新课改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对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学习有更主动的探索和积极性。使学习不再单一化,将学生被动听教师讲课,转变为主动听课,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意识。信息化教学要求学生有更高要求学习自主性,自我控制能力强,还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课件。教学课件的选择和目的应以教学难点为主,只有在正常授课中遇到教学困难时,才穿插课件,起到合理应用和教学辅助作用,顺利进行教学,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使用信息技术课件的前提应是在对教学真实性没有影响下进行,更要遵照学生不能随意地进行切入。课件的科学性是需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符合教学的科学性,符合学生年龄的,并重点突出教学内容,以及提高艺术性,这是信息技术下课件正确应用的方式,并由实践证明这是很有效果的应用。
  四、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已经在教育行业处于风口浪尖的地位,使这项工作有效并顺利进行,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不能只为顺应新课改要求,做表面功夫,需要引起重视认真思考,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接受程度等方面着手,展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的理论与方法探讨,正确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改,来满足新课改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实现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卫萍,陆迅,农志荣.初探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变革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11):46-47.
  [2]郑银刚.谈谈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21世纪中学生作文:高中教师适用,2019(6):60-61.
  作者简介:
  孙林娟,江苏省溧阳市,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在宫颈癌化疗药物灌注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采取宫颈癌化疗药物灌注术的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采用整体护理方法,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患者SAS、SDS评分及化疗依从性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各种并发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总例数为1 1例,对照组为25例,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090,P<0
气管切开患者由于痰液多,在咳痰及湿化吸痰时,痰液容易向外喷出,造成污染.污染气管切开处的敷料、污染被服,容易导致切口感染及周围皮肤湿疹的发生,需要及时更换,增加护理工作量,同时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我科从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自行设计制作气管切开集痰杯,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经400余次使用,效果满意。
期刊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构建患者安全文化的成效.方法 通过识别护理风险,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建立学习型组织及护患之间有效地沟通交流,并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来构建患者安全文化.比较构建患者安全文化前后部分护理质量指标及护理缺陷的情况.结果 构建患者安全文化后护理文件、护理操作、仪器操作、压疮管理合格率和患者满意度均较构建前明显提高(94.6%比83.2%,96.2%比88.7
目的 探讨穴位按压对缓解PICC置管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PICC置管过程中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局部热敷,观察组予按压内关穴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血管痉挛持续时间为(213.70±33.196)s,对照组血管痉挛持续时间为(270.60±84.985)s,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摘 要:图式理论就是利用人们的正常认知去理解事物,这在初中英语学习中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的词汇或者语感去辨识在英语课堂中需要学习的词汇,加强学生记忆,使新词汇变得有关联并且建构一定图式去形成记忆,进而促进学生在初中英语词汇学习中的积极性。  关键词:图式理论;初中英语;词汇学习  一、 引言  在初中英语词汇学习中,英语词汇量不仅大而且以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在素质化要求教育
目的 探讨分层次健康教育在不同透析年限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分层次健康教育,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教育前后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采用肾脏病生存量表(KDQOL-SFTM)调查教育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护理部统一制定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比较教育前后患者满意度.结果 对患者进行分层次健康教育后,透析年限为<1年、1~5年、>5年的患者健康知
目的 探讨夜班护士认知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0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0份,有效问卷收回率为96%.夜班与非夜班护士在认知情绪调节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班护士SCL-90总分为(157.98 ±59.75)分,非夜班护士SCL-90总分为(142.70±43
目的 调查新毕业护士职业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护士职业认同问卷及职业生涯规划问卷对烟台市某三甲医院新毕业的76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76份,回收7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新毕业护士的职业认同总均分为(3.61±0.50)分,职业生涯规划得分总均分为(3.92±0.51)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业认同各因子按照得分排序前3位分别为社会说服(4.2
目的 评价整体护理在降低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2011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脑室外引流术的2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第一阶段(2009年,82例患者)未实行整体护理;第二阶段(2010年,79例患者)根据脑室外引流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包括手术医师、床位医师及专科护士在内的团队系统化护理整体护理;第三阶段(2011年,73例患者)在第二阶
目的 探讨实施系统化的吞咽管理方法对脑卒中后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8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实验组40例,实验组采用十步流程的系统化吞咽管理方法,对照组则应用常规指导的方法,干预时间为3周,比较两组患者吞咽障碍的改善情况,疗效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程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5.365,P<0.01);实验组治愈20例,显效1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