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磨人磨事的春雨和梅雨,苏州进入持续炙烤的三伏,大儒巷和丁香巷的修缮改造,轮廓毕现,愈发引人期待。
作为2021年姑苏区古保委启动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巷”打造项目,两条巷子均位于平江历史街区内,一东一西,一条生活化,一条商业化。不久前,来苏参加“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专家研讨会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表示,在城市复兴、城市更新、城市织补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推动古城有机更新,让居民既能体验传统文化又能融入现代生活,让游客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采。大儒巷和丁香巷的修缮改造,恰是代表。
老巷改造 不同功能配套不同,对味儿?
以明代大儒王敬臣居此而得名的大儒巷,附近有四通八达的弄堂可通向南石子街、南显子巷、肖家巷。这条长400米,路宽7米的巷子,本身就内容丰富,有丁宅、德邻堂吴宅、昭庆寺、端善堂潘宅,旧时还有老眼目司庙,关联人物除了国学大师王敬臣,还有状元潘世恩、南阳学子韩崇、民族资本家丁春之、水利专家潘镒芬等。
在历史的演变与推进中,巷子的功能越来越多元、复合。宋代以前,大儒巷两侧以居住为主,兼具了部分宗教功能;明清时期,周围出现宗庙祠堂、行业会所等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部分寺庙因被改为工厂,巷子就有了工业功能;再后来,受到一西一东的观前街和平江路的影响,衔接其间的大儒巷沿街出现了商业。
如果把视线半径再拉大,大儒巷周围隐身更多历史遗存,既有大量文物保护单位、控保建筑,也有古井古树古驳岸之类。改造之前的调研就认为,作为一条历史悠久,承载大量历史记忆,先贤名士辈出的街巷,根据此前的多项规划,巷内文化体验也足够丰富,只是当时的状况有缺憾:街巷人气不匀,步行空间不足,基本公共配套不足,品质有待提升。
例如大儒巷仅是作为一条“车行通道”,而非“友好步道”:一部分居民杂物和非机动车随意占用人行道,加之沿街摆放的居民种植的绿植等,人行道宽度仅有1米。车道两旁若有违章停泊的机动车辆,就进一步壓缩了行人的步行空间。而作为衔接观前街与平江路,可休闲可商业的街巷,巷子里也缺少可供人歇脚的地方。此外,沿街的景观风貌也差强人意。
与大儒巷的公共文化商业氛围不同,丁香巷就是一条典型的居住类街巷,沿街住着大量居民,他们种花养鸟,喝茶乘凉,电瓶车进进出出,生活气息浓郁。
大儒巷 信步街头,从历史回顾中展望未来
大儒巷“儒”“雅”不已,改造以人为本,中心点是打造出一个安全、品质、个性的复合型街巷空间。
什么是安全的?慢行优先,步行有道,设施可靠。大儒巷内慢行空间不足,“对于车流辆不大的城市街道而言,不作拓宽,而采用共享街道的形式。”方案中解释,即是将机动车区域改造为混行区域,留给行人更多步行空间。你能在新改造的大儒巷看到,机动车道被整体抬高,与两侧人行道齐平,新的车行道和慢行道是通过不同的路面铺装划分的。
这样改造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在有需要时,灵活地将有限空间应变为一个小型广场,在大儒巷通平江路的入口,在昭庆寺门前,都有此类设置考虑。此外,巷子里还可以找到几位大儒的身影。
不仅有大儒作标志,银杏也是大儒巷标志。昭庆寺曾作为平江区大儒中心小学校园,当年昭庆寺里是有一棵明朝时种下的老银杏的,这与大儒巷从前叫“大树巷”有关联。如今老银杏已不在,但银杏依旧是大儒巷“文”“儒”的标志,因而巷子里定制的空调外机罩上有银杏叶图案;原有法国梧桐根系影响到巷内路面地下管网,行道树已改种银杏。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也曾是大儒巷的布局,河道原在巷的南侧,1958年填塞成路面。此次改造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再现这种历史记忆。在巷内姑苏区少年宫门口,打造了一个L形水池的街巷景观,象征往昔的河道;一块翘起的石板,讲述了河道当年因城市建设填河造路而消失的历史追忆;水池中一块大理石形似小舟造型,则寓意大儒巷河上也曾泛过舟。
丁香巷 悠哉悠哉,一巷姑苏生活风情录
丁香巷沿街,三三两两摆放着已经送到的马槽盆和花缸,正待天气适宜时栽种。
对丁香巷,改造目标是要彰显苏州传统街巷风貌、保持老苏州原生态生活气息、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品质,这些就从整治提升整条巷子的人居环境,重点打造巷子两头入口,中段见缝插针地营造若干节点等处着手。
基本的人居环境提升,涉及立面整治、景观提去升、管线整理、箱体美化、路面修补等。巷子里有大量散乱的窨井盖,因涉及路面、管线等,近期无法拆除更换,遂采取修补的方式,减少噪音,同时消除安全隐患;年久失修的墙面重新清洁粉刷;门窗上破损、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雨棚,全部更换成小青瓦下支撑防腐木雕刻的雨棚;更换一些居民小院的门窗、挂落;将进出院落的台阶砌成坡道,方便居民电动自行车辆通行;巷里、墙上的箱体都套上了带有丁香花图案的外壳,美观整洁,又有标志性特色……
呼应戴望舒的《雨巷》,丁香巷西入口,与平江路的交界处,悬挂了数十把轻巧的雨伞。白天,雨伞随风轻轻飘舞;夜晚,灯光仿佛夜空中闪烁的星光。入口南侧设置了一处打卡文化背景墙,兼具丁香巷独有的标识功能。
与仓街交界的巷子东入口,利用东侧一对古井和一小块场地,设置了微景观“丁香园”,可以休憩,更可以拍照留影:园内置入了一个带有丁香花和苏式元素的四页构筑物,从不同角度透过这个构筑物,便可以取得不一样的景,拍得不一样的打卡照。
丁香巷本身不宽,且以民居为主,改造便以不影响居民生活空间,兼顾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上。提升多是通过局部极其微小,几乎不占额外空间的创意景观,比如转角的微空间,零散的见缝插绿,一面小花墙,一处百花廊架等,来达到提升街巷颜值的目的。
作为2021年姑苏区古保委启动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巷”打造项目,两条巷子均位于平江历史街区内,一东一西,一条生活化,一条商业化。不久前,来苏参加“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专家研讨会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表示,在城市复兴、城市更新、城市织补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推动古城有机更新,让居民既能体验传统文化又能融入现代生活,让游客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采。大儒巷和丁香巷的修缮改造,恰是代表。
老巷改造 不同功能配套不同,对味儿?
以明代大儒王敬臣居此而得名的大儒巷,附近有四通八达的弄堂可通向南石子街、南显子巷、肖家巷。这条长400米,路宽7米的巷子,本身就内容丰富,有丁宅、德邻堂吴宅、昭庆寺、端善堂潘宅,旧时还有老眼目司庙,关联人物除了国学大师王敬臣,还有状元潘世恩、南阳学子韩崇、民族资本家丁春之、水利专家潘镒芬等。
在历史的演变与推进中,巷子的功能越来越多元、复合。宋代以前,大儒巷两侧以居住为主,兼具了部分宗教功能;明清时期,周围出现宗庙祠堂、行业会所等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部分寺庙因被改为工厂,巷子就有了工业功能;再后来,受到一西一东的观前街和平江路的影响,衔接其间的大儒巷沿街出现了商业。
如果把视线半径再拉大,大儒巷周围隐身更多历史遗存,既有大量文物保护单位、控保建筑,也有古井古树古驳岸之类。改造之前的调研就认为,作为一条历史悠久,承载大量历史记忆,先贤名士辈出的街巷,根据此前的多项规划,巷内文化体验也足够丰富,只是当时的状况有缺憾:街巷人气不匀,步行空间不足,基本公共配套不足,品质有待提升。
例如大儒巷仅是作为一条“车行通道”,而非“友好步道”:一部分居民杂物和非机动车随意占用人行道,加之沿街摆放的居民种植的绿植等,人行道宽度仅有1米。车道两旁若有违章停泊的机动车辆,就进一步壓缩了行人的步行空间。而作为衔接观前街与平江路,可休闲可商业的街巷,巷子里也缺少可供人歇脚的地方。此外,沿街的景观风貌也差强人意。
与大儒巷的公共文化商业氛围不同,丁香巷就是一条典型的居住类街巷,沿街住着大量居民,他们种花养鸟,喝茶乘凉,电瓶车进进出出,生活气息浓郁。
大儒巷 信步街头,从历史回顾中展望未来
大儒巷“儒”“雅”不已,改造以人为本,中心点是打造出一个安全、品质、个性的复合型街巷空间。
什么是安全的?慢行优先,步行有道,设施可靠。大儒巷内慢行空间不足,“对于车流辆不大的城市街道而言,不作拓宽,而采用共享街道的形式。”方案中解释,即是将机动车区域改造为混行区域,留给行人更多步行空间。你能在新改造的大儒巷看到,机动车道被整体抬高,与两侧人行道齐平,新的车行道和慢行道是通过不同的路面铺装划分的。
这样改造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在有需要时,灵活地将有限空间应变为一个小型广场,在大儒巷通平江路的入口,在昭庆寺门前,都有此类设置考虑。此外,巷子里还可以找到几位大儒的身影。
不仅有大儒作标志,银杏也是大儒巷标志。昭庆寺曾作为平江区大儒中心小学校园,当年昭庆寺里是有一棵明朝时种下的老银杏的,这与大儒巷从前叫“大树巷”有关联。如今老银杏已不在,但银杏依旧是大儒巷“文”“儒”的标志,因而巷子里定制的空调外机罩上有银杏叶图案;原有法国梧桐根系影响到巷内路面地下管网,行道树已改种银杏。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也曾是大儒巷的布局,河道原在巷的南侧,1958年填塞成路面。此次改造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再现这种历史记忆。在巷内姑苏区少年宫门口,打造了一个L形水池的街巷景观,象征往昔的河道;一块翘起的石板,讲述了河道当年因城市建设填河造路而消失的历史追忆;水池中一块大理石形似小舟造型,则寓意大儒巷河上也曾泛过舟。
丁香巷 悠哉悠哉,一巷姑苏生活风情录
丁香巷沿街,三三两两摆放着已经送到的马槽盆和花缸,正待天气适宜时栽种。
对丁香巷,改造目标是要彰显苏州传统街巷风貌、保持老苏州原生态生活气息、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品质,这些就从整治提升整条巷子的人居环境,重点打造巷子两头入口,中段见缝插针地营造若干节点等处着手。
基本的人居环境提升,涉及立面整治、景观提去升、管线整理、箱体美化、路面修补等。巷子里有大量散乱的窨井盖,因涉及路面、管线等,近期无法拆除更换,遂采取修补的方式,减少噪音,同时消除安全隐患;年久失修的墙面重新清洁粉刷;门窗上破损、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雨棚,全部更换成小青瓦下支撑防腐木雕刻的雨棚;更换一些居民小院的门窗、挂落;将进出院落的台阶砌成坡道,方便居民电动自行车辆通行;巷里、墙上的箱体都套上了带有丁香花图案的外壳,美观整洁,又有标志性特色……
呼应戴望舒的《雨巷》,丁香巷西入口,与平江路的交界处,悬挂了数十把轻巧的雨伞。白天,雨伞随风轻轻飘舞;夜晚,灯光仿佛夜空中闪烁的星光。入口南侧设置了一处打卡文化背景墙,兼具丁香巷独有的标识功能。
与仓街交界的巷子东入口,利用东侧一对古井和一小块场地,设置了微景观“丁香园”,可以休憩,更可以拍照留影:园内置入了一个带有丁香花和苏式元素的四页构筑物,从不同角度透过这个构筑物,便可以取得不一样的景,拍得不一样的打卡照。
丁香巷本身不宽,且以民居为主,改造便以不影响居民生活空间,兼顾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上。提升多是通过局部极其微小,几乎不占额外空间的创意景观,比如转角的微空间,零散的见缝插绿,一面小花墙,一处百花廊架等,来达到提升街巷颜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