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瓦那开始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_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庞炳庵的新闻生涯,始终与新中国的对外新闻报道和国际新闻报道密切交融在一起。他曾是中央广播事业局对外部的西班牙语翻译,历任新华社哈瓦那分社、墨西哥分社、巴西利亚分社记者和首席记者,曾担任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主任、新华社副社长。“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民了解世界,”庞炳庵近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也是我一生从事新闻工作的体会。”
  
  新华社从哈瓦那发出的
  第一条新闻
  
  1950年底,全国正处于抗美援朝热潮之中,16岁的庞炳庵响应祖国号召,从苏州农专考取炮兵部队。来到北京后,被分配在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以便赴朝参加翻译工作和从事外事工作。
  1952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简称亚太和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包括第一次访华的拉美國家代表,他们使用的语言多是西班牙语,但当时我国的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很少。会后,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挑选了在北京外国语学校学英文的20多个年轻学生,转而学习西班牙语,庞炳庵也是其中一员。
  1955年10月,组织上安排庞炳庵和另一位同志到广播事业局对外部报到,参与西班牙语对外广播的创办工作。当时参加这一工作的,除他们两个年轻的西文翻译外,还有五个从莫斯科来的西班牙文专家,一个俄文翻译。1956年正式开始了对拉美的西班牙文广播。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对外交往工作尚处开拓阶段,此时广播在国家对外宣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庞炳庵回忆说,1958年8月,由文化部副部长周而复率领的中国重庆大型杂技艺术团赴拉美访问,他被从广播事业局借调过去担任随团翻译。艺术团先后访问了巴西、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当时在巴西给他们开车的司机,就是我国西班牙语广播的听众,每当坐上他的车,都会听到北京的西班牙语广播,声音非常清楚。在乌拉圭时,庞炳庵还曾参加过当地北京电台听众俱乐部举办的活动。这些都说明,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广播可以穿越时空,达到报纸、通讯社所达不到的宣传效果。
  也是在这个杂技艺术团担任翻译时,庞炳庵认识了随团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孔迈。孔迈是归国华侨,1938年参加革命,1943年开始任新华社记者,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华社新德里分社首席记者。这次随同我国杂技艺术团出访,他还担负着另一个特殊任务,就是争取在国外常驻发稿。当时,我国与拉美国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工作无疑是具有开拓性的。
  艺术团在拉美访间时间长达8个月。1959年1月1日,古巴人民在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下推翻巴蒂斯塔独裁统治,建立了新政权。听到这个消息后,孔迈提出要求前往古巴采访。经多方联系,这一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孔迈请担任随团翻译之一的庞炳庵和他一起前往古巴。4月13日,他们抵达古巴首都哈瓦那,当晚就采访了古巴大诗人纪廉,听他讲述了关于古巴革命和土地改革等情况。第二天,他们走出宾馆,到街头、广场和公共场所,亲身感受到古巴人民欢庆革命胜利的欢乐气氛和人民支持土改的强烈愿望。他们还从报摊上买了当天的报刊,收集、研究有关资料。4月15日早晨,他们在房间里一起商量如何撰写发自哈瓦那的第一条新闻。在孔迈的指导下,庞炳庵用打字机写下了《古巴首都人民展开捐献运动支持土地改革》的消息。稿子完成后,他们通过美国西联电报公司发往新华社巴黎分社,再从那里转发北京总社。哈瓦那分社也由此开始了正常的发稿工作,成为新华社在西半球建立的第一个分社。1959年底,庞炳庵由广播事业局正式调到新华社。
  
  以不同于西方媒体的视角
  报道古巴
  
  在随杂技艺术团出访期问,庞炳庵在乌拉圭看到数以万计的拉美人民在广场上欢呼古巴革命胜利的场景,也看到报刊上刊登的西方通讯社透露出来的关于这场革命的情况。作为最先到古巴采访的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者,新华社记者以不同于西方媒体的立场、观点,为古巴革命发出了声音,与古巴人民建立了深情厚谊,也为对外宣传新中国做出了贡献。
  1959年4月18日,在到达哈瓦那不久,孔迈和庞炳庵一起采访了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通过约两个小时的采访,格瓦拉向他们详述了古巴革命的过程、存在的问题、经验和影响等。格瓦拉非常敬仰毛泽东同志,认为中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是值得古巴学习的,随着革命的前进和巩固,中国和古巴两国人民将会有美好的往来和交流。
  1961年4月15日,美国对古巴进行了空袭。17日晨,美国雇佣军在猪湾登陆,古巴军民经过不到72小时的战斗,在吉隆滩击溃了美国雇佣军的入侵,这就是著名的吉隆滩战役。在此期问,哈瓦那分社曾遭到反革命分子的炸弹袭击,分社工作人员除坚守报道岗位外,还做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庞炳庵的武器是一支有6粒子弹的左轮手枪,有时通宵值班,白天还要继续工作。当时,除了采访和写稿,无暇顾及其他,而吉隆滩战役的日日夜夜却成为他心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给庞炳庵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报道。这年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苏联正在古巴部署“进攻性的”导弹,为此美国将对古巴实行全面的海空封锁。古巴政府很快进入战前动员,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古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美苏两国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展开一场博弈,最终以苏联拆除并撤走在古巴的导弹设施而告结束。这次报道哈瓦那分社共编发直接涉及这次事件的新闻、通讯和综述150多篇,充分反映了这一举世瞩目的事件。
  回忆在古巴的这段生活,庞炳庵说:“我以前从没想过会当记者,对我来说在古巴报道西半球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在这近7年的时问里,他亲身经历了很多重大事件,多次采访古巴领导人和各方人士,他热爱并熟悉古巴的人民和这里的一草一木,把古巴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庞炳庵在哈瓦那分社时的身份是翻译,但早在分社创建之初,孔迈同志就以驻外记者的标准来要求他,让他独立采写稿件,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不断经受锻炼和考验。在哈瓦那工作期问,庞炳庵采写了大量新闻、通讯和文章,为以后从事国际报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驻外记者到国际报道的专家
  1965年12月,庞炳庵从哈瓦那回到北京,在新华社国际部拉美组担任翻译。之后,他先后担任国际部编辑、干部组组长、发稿人等,在编发国际稿件的过程中,他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业务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此后,他先后于1973年至1976年、1980年至1982年,任墨西哥分社和巴西利亚分社首席记者。在驻外记者工作中,他深入调研,同社会各阶层人士广泛交往,并非常注意搜集各种资料,采写了很多有深度、有感性、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和调研稿件。在墨西哥分社工作时,由于长时间在外奔波,他曾跑破了五双皮鞋。他还注意扩大报道面,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如报道过滴灌技术、小麦育种技术等。
  1978年,庞炳庵担任了国际部副主任,1984年任国际部主任,1986年任新华社副社长。在改革开放年代中,他参与了新华社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工作以及一些重要国际报道的组织指挥工作,为扩大新华社的国内外影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作为一个终身从事新闻工作的老记者,庞炳庵至今仍非常关心我国的对外报道和国际报道,他认为做好驻外记者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世界;二、要善于吃透两头,即对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实际工作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三、要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不仅要深入了解驻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更要对世界大局、发展趋势、新的理论与思维等有充分认知,争取成为某一领域、某一国家或地区研究方面的专家;四、至少要掌握一至两门外语,并有较好的中文功底,可以熟练运用语言工具与采访对象直接沟通和交流。
  
  责编 吴奇志
其他文献
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报道文化呢?当然是要选择能够体现我们文化发展、文化传统、文化现状而国外众受会感兴趣题材。  关于国外受众感兴趣的题材,以下两个案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我的朋友、美国衣阿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朱迪有一次来中国访问,在飞机上遇到了一个中国人王先生。他来自四川农村,现在是波士顿一所大学的教授。他出国以后,一直和家乡保持联系。有一年,村里人给他写信,问他能不能赞助修一条公路,改善他们村到
期刊
编者按:由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联合组织的《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实证调查研究于前不久公布了调查结果。本刊将分期刊登部分调查结果,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传播提供参考。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形象与城市文化创新战略研究基地”于2009年9月正式启动了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大型实证科学研究项目。该调研由中国的学术界首次在美国全境范围内开展,希望借此评估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态度,找出一些影响中美关系深层次的东
期刊
读罢本文,笔者脑海中呈现的是一幅以制造业和精明商人著称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在转型变革时期的生动画卷。  画卷的前景,是清晰可见的眼镜厂、塑料配饰厂、打火机厂3家小型制造型企业,它们努力经营却迫于一个时代的洗牌而苦苦挣扎、濒临破产。  画卷的中景,是中国东部制造业带更多的中小企业,它们面对从房地产到原材料的所有成本的上升,为了生存,企业主通过炒股、炒楼、黑市借贷而极力维持工厂运转和绵薄的利润,它们的工
期刊
提起安康,大家会不假思索地想起“正龙拍虎”和“邱兴华特大杀人案”,这是使互联网曾经“沸腾”的两件事,给“安康”这个原本有着“万年丰乐、安宁康泰”吉祥寓意的名字蒙上了一层阴影。几年过去了,这两件事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视线,如今人们google安康的关键词不再是“正龙拍虎”,而是“安康旅游”。  笔者在《网络传播》杂志担任编辑和记者期间注意到安康的政府官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做的多,说的少。为了探究他们与媒体
期刊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从国家安全角度,对镇国利器提出的重大使用原则。而2011年年初,我军首架自主研制的隐形战机——歼-20的曝光,反其道而行之,主动“以国之利器示人”,不仅引起了国际舆论的极大轰动,而且在军事外宣领域取得了极大成功。在军事外宣领域,国之利器的示人与否,反映的是尖端武器装备、军事战略、军事决心等重大信息控制的问题。这一问题与国家政治利益和军队
期刊
电影《建党伟业》始于一段晾涛拍岸的黑白影像,这无疑预示着当时的中国即将进入动荡的年代。  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以战争为要挟攫取中华民国大总统地位并实行独裁、宋教仁被袁世凯指使的刺客暗杀于上海北站……影片运用简练的手法,突出事件和与事件有关的主要人物,勾勒出近代史上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随着情节的发展,日后成为新中国主要领导人的湖南的毛泽东,天津的周恩来等人,风华正
期刊
“中国手机电视台”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为加快新媒体产业发展,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于6月30日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设立合资公司,联合建设和运营“中国手机电视台”,发展3G手机电视业务。  此次传媒与移动通讯领域两大巨头联合布局移动互联网,建设国家级手机媒体平台,被业界认为是在三网融合上具有战略意义的合作。通过建立由国家级媒体控股的合资公司,运营中国手机电视台,打通从内容播控、
期刊
正当我们铺天盖地地播发建党90周年的稿子时,路透社发了一篇题为Chinese sculptor mouldsmemory of Mao(中国雕塑家雕刻关于毛主席的记忆)的稿子,从一个小人物开始娓娓道来,故事性很强,让人眼前一亮。  文章不长,开头就是雕塑家的故事。作者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因此通过细节一下子就把读者吸引住了。  让我们看看这些细节吧。文章中说,塑像的取材是来自“附近山上柔软的红土”
期刊
中非两大文明的交往历史悠久,尤其是1956年中非建交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中非关系历经风雨而情谊日深,在多个领域和宽广舞台,双方相互理解、相互扶持,成就了一段“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佳话。在广大非洲人民眼里,中国是一个文明久远、爱好和平、平等友善、互利发展、无私援助的国家形象。但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方面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稳健发展,非洲人民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更为客观;另一
期刊
雕塑家王文海(音)把毕生都奉献给了一个人——中国前最高领导人毛泽东。  自从毛主席1976年去世后,老王已经为这位“伟大的舵手”制作了两千多个塑像。这些塑像大多取材于附近山上柔软的红土。如同兵马俑军队般的毛主席小雕像填满了他的家和工作室。  老王今年60岁,曾经在延安当了20多年毛泽东思想宣传员。黄沙漫漫的西北,延安这座城市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共产党在那里盘踞13年,直到解放。  “由于我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