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转译”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的“转译”,使儿童的这些“自发概念”为同伴所感知、所理解,并使之逐渐科学化。教学是一个独特的、系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从语言的“转译”入手,让儿童的“自发概念”被激发,生成系统化概念;“自发概念”被唤醒,进入抽象化理解;“自发概念”被进化,开启可视化模式,从而助力儿童“自发概念”科学化。
  [关键词]语言转译;自发概念;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29-03
  每个儿童在首次接触一个新知时,都会有自己的数学认识,会从整体上对思维对象进行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假设、猜想或判断,虽然采取了“跳跃式”的思维形式,却常能触及事物的本质,这种认识可称为“自发概念”。儿童会运用自身的语言或者不规范、不完整的数学语言阐述和表达自己的“自发概念”,在此基础上,受变化着的外部条件和内部认知的影响,一些“自发概念”会成功转型为科学概念。作为教师,教学时应顺应儿童的思维特点,从语言的转译入手,让儿童在语言的转译过程中逐步能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及所思,从而催生他们的“自发概念”,为儿童“自发概念”的科学化而助力。
  一、儿童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转译”:“自发概念”被激发,生成系统化概念
  “自发概念”的形成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灵感和顿悟,更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能触及知识的本质。在儿童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转译”中,教师可把儿童“自发概念”中的“火花”放大,并引导他们将其运用于认识新事物,通过将知识系统化,生成科学概念。维科斯基说过:“系统化的萌芽首先是通过儿童与科学概念的接触而进入他的心灵的,然后再被转移到日常概念,从而完全改变了他们的心理结构。”只有当概念成为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时,它才能隶属于意识并被有意地控制。概念是否具有系统性,是“自发概念”成功过渡成科学概念的标志。
  1.认知积累:语言系统化
  2.经验唤醒:比对系统化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练习中的“巧算法”:在计算一个数与15相乘时,有一种简便的算法——“加半添0”法,如计算24×15,先用24的一半(即12)与24相加,得36;再在36的末尾添0,得360,这个得数即是24×15的积。
  学生对于这一简便算法很感兴趣,他们尝试用“加半添0”法计算了26×15、32×15、48×15……发现计算非常简便,随即提出问题: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呢?是否跟15这个数有关系?至此,学生已经产生了猜想的“火花”,教师随即放大这一“火花”,并唤醒学生已有的乘法笔算经验。
  师:计算到这里你能发现什么?
  ……
  (让学生笔算26×15、32×15、48×15,并与“加半添0”法进行比对。)
  师:现在你会解释一个数与15相乘时为什么可以用“加半添0”法计算了吗?
  ……
  经验唤醒和适当比对,使儿童的“自我概念”被激发:“添0”就是乘10,再“加半”就是加上5个这样的数,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先“加半”再“添0”。当学生学会自我表述这一方法时,“加半添0”的概念才能被他们所接受,进而系统化。
  二、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转译”:“自发概念”被唤醒,进入抽象化理解
  符号语言有其独有的精确、简约、深刻的特性,便于学生进行推理、运算和归纳,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符号语言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自由”创造,当学生达到一定程度的认知时,就会自发地给思维对象以恰当的符号,亦可自由地对“思维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物”进行研究,并用文字语言来进行解释。可以说,给儿童“自发概念”觉醒的一个空间,他会还你一个抽象化的数学世界。
  1.顺应思维:唤醒符号表象
  例如,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时,学生都会根据等式的特征自主仿写等式,但总结规律时,却表达不清,即使教师出示乘法分配律的文字内容让学生照本宣科,学生也深感困难。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既然这么难说,不如我们用字母符号来表示。”大部分学生都能用字母符号来表示,如“ab ac=a(b c)”,還有些学生会用图形来表示。教师追问:“你们怎么想到这样表示呢?”学生:“因为在学习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用字母表示很简单。”学生的回答说明了符号化的思想已经在学生的数学世界中“萌芽”了,教师只需唤醒学生记忆中的符号表象,让学生自主进入抽象化的数学世界,再请学生用语言叙述,有据可依,轻而易举就实现了符号语言向文字语言的转译。
  2.自主归纳:逐层抽象化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学生通过参加多样化的活动会生成“自发概念”,并且自然而然地想到用符号语言来归纳这一发现,沟通与长方体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对此,教师可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逐层抽象归纳,形成知识的双向建构。具体如下:
  (1)分别探究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3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并填表。
  (2)重点观察并思考: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每种小正方体各有几个?
  (3)探究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并填表。
  (4)猜想每条棱平均分成5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并验证猜想。   (5)结合已学的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你想怎样表示你的发现?
  学生通过自主归纳,得出了如表1所示的结论。
  三、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转译”:“自发概念”被进化,开启可视化模式
  科学概念的形成乃是教学与发展的问题,儿童与成人间独特的合作正是科学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数学学习中,“第三次弹起”“便宜”“提高”等数学语言往往会造成儿童阅读的障碍,一些公式的拓展应用也会形成儿童理解的盲区。对此,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转译这些词语,从而理解公式的由来,用灵动的数学眼光抓住问题的本质,自由地表达“自发概念”,形成动态化思维,从而催生科学概念的生长。
  1.厘清脉络:认知直观化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练习:球每次弹起的高度都是下落高度的一半,球从24米高度落下,第三次弹起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大多得出了“6米”这一答案,他们认为只需列式24÷2÷2就可求解,因为从什么高度弹起就从什么高度落下,如第三次弹起和第三次落下的高度是一样的。殊不知,第三次弹起的高度其实是第四次落下的高度。这时教师可鼓励有不一样想法的学生进行汇报,有的学生会用手势表示每次弹起高度是前一次的一半;有的学生则会画图来表示弹起高度是前一次的一半(如图1)。当学生能够逐步把文字语言转译成图形语言,也就说明他们已经厘清了弹起和落下间次数不同的问题。图形语言与其他两种语言相比,更加直观和形象,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全局意识,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自发概念”逐步科学化。
  2.激发图感:推理动态化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练习:铅笔架里有10层铅笔,最上层15支,最下层6支,每相邻的两层都相差1支,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铅笔架如图2所示)
  学生看到梯形图后很容易就想到可以用(15 6)×10÷2来计算铅笔的总支数,但当教师问“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时却说不清楚,只是直觉告诉他们可以像计算梯形面积S=(a b)×h÷2那樣计算。这时,教师可适当提醒:“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进而和学生一起回忆公式推导过程,并结合本题进行动态展示(如图3)。
  学生进一步归纳:借助图形,我们发现可以把“几个连续自然数相加”转化为“(首项 尾项)×项数÷2”来计算。教师促发学生将“自发概念”产生的符号语言转译成图形语言,又把图形语言转译成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进而实现对公式的描述与解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三种语言的综合应用,缺一不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思是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要让学生合乎自身规律地自然成长。要让儿童的“自发概念”上升为确切的数学概念,促进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生本课堂为终极目标,以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原过程与学生认知过程相融合为本质,以语言的转译为手段,助力儿童的“自发概念”科学化,从而实现师生思维碰撞、智慧交锋与价值共享。
  [1] 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 要]分类列举是重要的数学方法,它能使探索从“无序”走向“有序”。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分类的封闭,用列举验证猜想;要注重分类的生长,借列举有序探索;要注重分类的迁移,助列举内化模型;还要注重分类的联结,促列举感悟价值。最终,让学生体验探索的愉悦,获得学习的成功。  [关键词]分类列举;和与积的奇偶性;探索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要]“数的运算”教学不仅需要关注学生运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更要关注其运算方法的选择和对算理的了解。在“数的运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追溯本源,让学生的思维有据;设计题组,依托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更活、更广,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和数学运算素养。  [关键词]数的运算;数学思维;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
[摘 要]学生普遍存在机械套用面积计算公式、不能理解面积单位含义、不会根据面积公式计算宽度值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不足。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数学知识,还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训练;长方形;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2
[摘 要]计算是小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会计算就能解决问题,从而忽略了运算意义的讲解,尤其是到了分数的四则运算,照搬照套整数那一套运算方法,已经不合时宜。教师要巧设教学程序,让学生在每一步计算时都能自觉回顾四则运算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四则运算;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3
[摘 要] 结合苏教版教材三年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说明在小学第一学段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需把握教材,明晰数学知识的本质、起源,以及发展体系、结构网络,把握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在教学中加强起始概念的理解与内化,加强起始经验的积累与方法的渗透,加强回顾与反思,有助于帮助学生自主内化,顺利迁移,自然延伸与拓展,将概念理解的种子播种于日常教学中。  [关键词]概念;倍;理解;比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业情况调查表明,学生作业低效的现象十分普遍,数学作业成了“负担、累赘”的代名词。对此,我们追根溯源,寻找作业低效的症结所在,以错题本为载体,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升数学作业的效率。  [关键词]错题本;数学作业;提升效率;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49-0  一、直击现状  学生做错题是数
[摘 要]针对教材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内容中设计的一些配图和引导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配图和引导语的编写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确保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引导方向正确、蕴含的信息量要适度且具有启发性等建议。  [关键词]面积;配图;引导语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07-03  课程改革以来,教材有一个值得指出的特色:
[摘 要]随着中高考数学卷中阅读量的增加,阅读水平越来越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解题速度,因此,学生数学教材阅读力的提升刻不容缓。培养学生数学教材阅读力,应使数学教材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教师应从实际工作出发,深入研究学生阅读能力差的成因,从示范读——师引导、生体验(适合低段学生);扶着读——看提纲、寻答案(适合中段学生);自主读──会转化、提见解(适合高段学生)三个阶段,深入探索培养学生数学阅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载体。以“一亿有多大”的教学为例,关注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数学学习方式,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四能;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52-02  数学
[摘 要]翻转课堂理念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而微课是实现翻转课堂的有力工具。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可引入微课助力翻转课堂,以驱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积极互动。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圆的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2-0058-02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在实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