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新型教学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led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教学中,创新型教学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经典原著为根据,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关键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问题转换,让学生认清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西方化、东方化、中国化的历程,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创新意识,为建设中国特色当代文论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
  [关键词]创新型;教学;马克思主义文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0)02-0103-04
  
  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是中国特色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课程之一。它在欧美国家的普通文科专业教学之中一般是没有的,而在中国高等院校的中文系的专业课程之中则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有些院校把它作为中文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而有些院校则把它作为中文专业本科生的指令性选修课。在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国度,马克思主义文论成为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理所当然的。经过了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的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和经验。为了更好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教学改革,发挥这门课程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特殊作用,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教学改革,探讨和实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新型教学。
  
  一、何谓创新型教学
  
  所谓创新型教学就是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推陈出新,返本出新,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的教学,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元典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教会学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基本原理的方法和思路。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是初创时期,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作为学科刚刚形成,刚刚开始把它纳入高等学校文科教学范围。尽管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整理和宣传,在20世纪40年代延安时期就已经开始,比如周扬等人编辑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就已经出现了。但是,马克思主义文论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更谈不上把它纳入高等学校的教学范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在北京大学开办的前苏联专家毕达科夫的文学理论进修班的基础上,一些重点大学开始开设了马克思主义论著选读之类的选修课,主要讲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关于现实主义、悲剧等等的几封信以及一些关于文学艺术和作家艺术家的讲话。之所以只是讲授这些零散的书信、讲话,就是因为当时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文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教学课程来对待,,那时候大家还只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论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也不能形成一门课程,所以只能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学艺术的论著。20世纪80—9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的确立期。这个时期,经过了新时期初期许许多多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者的努力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前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米·里夫希茨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版(1957年,两卷本)和第二版(1976年,四卷本)分别翻译出版以后,中国学者们通过探讨和争论,初步得出共识,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论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从它的哲学基础、基本原理,到具体的文学评论和文学史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虽然没有写出一本完整的理论著作或者教科书,但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已经可以整理出一个完整体系来。因此,陆梅林辑注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杨柄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美学》(上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编的《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还有许许多多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艺论著选读》或者《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也在1980年后陆陆续续出版,为马克思主义文论成为一个完整体系进入高等学校教学范围创造了条件。不过,当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文论领域还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文论排除在马克思主义范畴之外,流行着所谓“西马非马”的观念,因此,当时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也还是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论著。不过这个时期在全国高等院校的中文系、艺术系也大多都有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只是名称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叫马列文论,有些叫马克思主义文论,也有的叫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而且课时和课程性质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基础课,有的是指令性选修课,有的是一般选修课。不管怎么样,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已经确立起来了。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是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的拓展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颇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材,或者以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原理为主,如陆贵山、周忠厚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或者以马克思主义文论历史发展为主,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著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张玉能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周忠厚、边平恕、连铗、李寿福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等。这个时期,学者们已经突破了“西马非马”的框框,也不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之内,把马克思主义文论作为一个不断演化、与时俱进的动态系统来进行教学,不仅讲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论思想,而且也讲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冢的文论思想,还讲述一些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文论思想,比如普列汉诺夫、高尔基、鲁迅、瞿秋白、周扬等等的文论思想。这样,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就被大大地拓展了口
  从上述极其简略、挂一漏万的回顾就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的创新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论本身的研究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创新型教学是离不开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的。众所周知,所谓研究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那么,创新型教学也就离不开一个学科本身的研究,也就是离不开对于这个学科的元问题、基本问题、各种具体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那么,我们凭什么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我们认为,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要搞好研究,就必须提倡元典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等“三种精神”。因此,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型教学,也就必须培养师生的元典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这就是说,要在全面收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元典原著的详实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些元典原著资料进行反思性学习和研读,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思考分析,从中发现、分析、解决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元问题、基本问题、各种具体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中真正做到推陈出新和返本出新。
其他文献
对连云港GPS连续运行地理空间框架、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布设与联测、参考站观测墩选址与建设、数据中心配置、通讯系统、监控系统、用户接收系统做出了总体设计。通过对拟选参考站址的模拟分析,对影响参考站观测质量的因素做出了分析评价;通过参考网联测精度估算分析,认为能够满足网络RTK用户的需要;同时阐述了系统的功能及提供信息服务的前景。
研究多核计算机上OpenMP编程模式和MPI消息传递机制编程模式的运行效能,并在双核和四核计算机上,分别使用传统算法和并行算法计算了和式∑ni=1i和n×n矩阵的乘积以及矩阵的
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地下管线信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作用日益重要,本文从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的重要性出发,客观总结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技术的现状,指出了所存在的主
[摘要]文化精神可以增强群体的吸引力,形成社会的向心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培育健康的文化精神,倡导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用人的眼光看待人和处理彼此关系;崇尚宽容精神,承认差异;弘扬诚信精神,实现合作共赢;尊崇民主法治精神,维护公平正义;提倡创新精神,永葆社会活力等。以此塑造、调整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和谐社会;文化精神;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
设计并合成了"D-π-A"绿色发光化合物,2,2-二氰基甲叉-3-氰基-4-(N,N-二乙氨基苯乙烯基)-5,5-二甲基-2,5-二氢呋喃,用IR,1H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了它的结构并测试了其在不同环境中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予以控制血压、血糖、降脂,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胞
基于欧盟物质流分析(MFA)框架,对青岛市1999-2005年的物质流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青岛市2005年的总物质需求达到6.19亿吨,其中隐藏流所占的比例很高,达到82%以上;物质输
针对垂直运动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电机参数的变化情况,建立了电动机的变参数数学模型,并把模糊控制策略引入到控制系统中,实现电机的三闭环控制。利用Matlab软件
活动轮廓模型已经成功应用于图像分割,它可以是基于边界的,也可以是基于区域的。在演化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如何使水平集函数逼近符号距离函数。CHAN-VESE(C-V)模型是基于Mumford-Shah分割模型和水平集的,它不依赖图像梯度而检测目标,但其距离保持能力较差。在对C-V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决其距离保持问题的办法。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08年10月在武汉市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的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