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社科研究机构实现科学发展的有益探索及其理论思考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0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总结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实现科学发展的有益经验,探索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繁荣发展地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意义重大。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来说,实现科学发展,有以下规律是必须认识和遵循的:以“立足河南、研究河南、服务河南”为根本宗旨,以“咨政建言、传承文明、助推发展、融入社会”为职责定位,以“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开门办院、和谐建院”为基本方针,以打造党和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新智库为努力方向,以建立河南特色、中原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长远目标。展望未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努力做到:以解放思想为总开关,以推进科研转型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为基础。
  关键词:河南省社科院;30周年;科学发展;新智库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6—0004—07
  
  在纪念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3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回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总结和探索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实现科学发展的有益经验和客观规律,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有关精神,更好地履行地方社会科学院的特定职责和功能,使其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探索科学发展的有益尝试及主要启示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是中共河南省委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979年1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重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基础上成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河南省社科院”)。30年来,河南省社科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院出版专著800多部,发表论文8000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0多项,各类省级社科研究项目280多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00多项。“八五”以来,中标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全国地方社科院位居前列。
  (一)河南省社科院30年来探索科学发展的有益尝试
  建院30年来,河南省社科院大体经历了初创起步、稳步发展、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四个阶段。
  1.初创起步阶段:1980—1985年
  河南省社科院刚成立时没有院址,人员分散在多处办公。随着“文革”期间四散的原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人员归队,又从各地招考了部分研究人员及科辅人员,河南省社科院人员达到近百人。
  初创起步阶段的河南省社科院,坚持学术为本,不少质量水准较高的论著相继发表。《辛亥革命史》(下册)、《南宋陆学》,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河南省社科院研究人员撰写的《延津县小潭公社统一经营、包干到户调查》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受到理论界及有关方面的重视。这期间,河南省社科院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社会活动,如参与筹备召开了第二次河南省社联代表大会;参与恢复成立了河南省哲学学会、河南省经济学会、河南省文学学会、河南省语言学会、河南省科社学会;参与组织召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讨论会、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学术纪念会、中国宋史研究会年会等。在首届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论著评奖中,河南省社科院有8项成果荣获等级奖。所有这些,对扩大河南省社科院的对外影响和知名度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稳步发展阶段:1985—2002年
  这一时期,河南省社科院进一步明确了以科研为中心的办院思路,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1991年,提出了“三兼顾三突出”科研方针。1993年,提出“树立精品意识,出精品、出力作”的要求。1998年,提出“以科研为主体,以改革创机制,以经营扩财源,以事业树形象,调动积极性,增强凝聚力”的方针。1999年下发33号文件,决定自1999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学术年会。此项举措延续至今。
  这一时期,河南省社科院的理论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巫继学对《资本论》进行深入研究,其代表作《自主劳动论要》受到理论界的重视。杨承训的《市场经济理论典鉴》获第8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南俊英的《邓小平治国韬略》、阎德民的《邓小平社会主义主体地位论》,在邓小平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郑杰祥的《夏史初探》,是我国第一部夏史专著。崔大华的《庄子岐解》、《庄学研究》代表了国内庄子研究的最新水平。这一时期,还先后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理解》、《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对接论》、《中国清真女寺史》、《韩学研究》、《儒学引论》、《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中原楚文化研究》等,均受到学界的好评。
  这一时期,河南省社科院主办或与其他单位联办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如全国《资本论》学术年会、全国宋史学术年会、国际老子学术讨论会、冯友兰国际学术讨论会、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等,对提高河南省社科院的科研水平,加强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深化改革阶段:2003—2007年
  这一时期,河南省社科院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了各项事业发展。这一时期的改革可以分为改革破题和改革深化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革破题。2003年初,河南省社科院党委提出2003年为“改革年”,在科研方面进行破题性改革。内容包括:一是改革科研体制机制。下发了《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管理暂行条例》、《重要学术成果奖励办法》。二是强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围绕中原崛起开展研究,仅2003年河南省社科院课题组就在河南日报发表8个专版文章。三是加强学术平台建设。2003年创办内刊《领导参阅》,以反映“新情况、新经验、新观点、新建议”为宗旨,开辟了专家建言献策的“直通车”。
  第二步:改革深化。一是推进科研转型。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3号文件精神 努力开创社科院工作新局面的实施意见》,确立了“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开门办院”的办院方针。二是科研管理改革。进一步修改了科研奖励文件,扩大了奖励论文的覆盖面。开展了职称“以聘代评”改革试点。三是内设机构改革。2007年年中,对内设机构进行了撤、并、转调整,增设城市发展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所、政治与党建研究所、哲学与中原文化研究所。
  这一时期,河南省社科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河洛文化研究:河洛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影响》,是河南省承担的第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丁巍《老学典籍考:二千五百年来世界老学文献总目》,被纳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河南通史》、《河洛文化研究丛书》、《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所有制原理与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魏晋文学与中原文化》、《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研究》、《河图洛书探秘》等著作相继问世。
  这一时期,河南社科院先后举办了“河南向经济强省跨越理论研讨会”、“河南向文化强省跨越理论研讨会”、“推进和谐中原理论研讨会”、“朱芳圃与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学术座谈会”“河南省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研讨会”、“河南省寻根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等,活跃了学术气氛,推动了学术创新。
  这一时期,河南省编办下发文件,同意河南省社科院成立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之一“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也在河南省社科院正式挂牌。
  4.全面提升阶段:2008年至今
  2008年以来,河南省社科院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全面提升阶段。其标志:一是发展内涵提升。院领导班子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省社科院必须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准则;以“有为”求“有位”,在推进“两大跨越”中找位置,作贡献,求发展。二是发展方略提升。院领导班子在调研基础上提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省社科院的工作,应坚持以科研为中心,以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以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实施“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开门办院、和谐建院”的方针,在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履行职能、服务社会上取得新进展。“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开门办院、和谐建院”四位一体方针的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标志着河南省社科院发展战略和办院理念的新提升。三是发展目标提升。院领导班子决定,要改变长期以来科研管理标准低、指标软、弹性大的状况,确定了“一二三五五”的年度科研目标:一年内力争10项对策性成果进入省委、省政府决策;出版20部有较高水平的理论著作;争取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以上;在本院认定的A、B类期刊上发表论文达到50篇以上,其中,在中央党报党刊发表文章达到5篇以上。
  近两年来,河南省社科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先后建立了河南省姓氏研究认定中心、河南省廉正理论研究中心。正式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河南经济、中原文化三个重点学科。第一批首席研究员正式上岗。连续两年开展了大型省情调研活动。主办和承办了“国际金融危机与中部经济增长高层论坛”、“区域文化与区域发展高层论坛”、“第七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黄河文化研究会2008年年会”、“墨子与和谐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院学术文库第一、二辑,共12部著作入选。《河南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戏曲通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等标志性成果相继问世。
  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省社科院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听取河南省社科院工作汇报后指出:省社科院的工作很有起色,很有特色,为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意识更强了,效果也更好了,并要求河南省社科院继续发挥理论引导和助推作用,在服务中心任务中提高社科院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二)河南省社科院30年发展经验的重要启示
  30年来,河南省社科院发展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内容。但综观其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这就是根植于中原大地,与河南的发展大局紧密相连。河南省社科院30年的发展历史,昭示了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是河南省社科院30年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
  30年来,河南省社科院在立足河南、研究河南、服务河南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广大科研人员不辱使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初创起步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河南省社科院专家总结的以葡萄酒生产为龙头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民权模式”,新飞集团《四全高档化管理法》,密县党员开展“两带一创”活动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3年以来,河南省社科院以更大力度推动科研转型。2004年8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到社科院考察工作,要求社科院抓住中原崛起和中原文化两大课题,并以此作为科研主攻方向。此后,以加强中原崛起和中原文化研究为标志的科研转型全面启动。近年来,河南省社科院围绕实现“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保持“两个态势”,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对策性研究,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鼓励。
  历史研究证明,在新的形势下,河南省社科院要发挥更大作用,必须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为科研主攻方向,努力使自己成为省委、省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中原崛起新智库。“中原崛起新智库”的定位,是总结河南省社科院30年发展历程后对自身功能、作用的新认识。
  2.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是新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自2003年7月河南省委向全省人民发出实现“中原崛起”的号召以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006年10月,河南省八次党代会作出了推进“两大跨越”、加快“两大建设”的决策。2007年12月,河南省委八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号召贯彻中央“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三项要求,奋力开创中原崛起新局面。2008年1月,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努力实现河南经济由主要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目标向主要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目标转变等“三个转变”,切实抓好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等“三项工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克服“重速度、轻效益,重生产、轻生活,重建设、轻管理”等“十重十轻”问题;着力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机制、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机制、财政分配调节机制等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大机制”;统筹处理好扩大内需与拓展外需的关系、保持速度与提升质量的关系、促进增长与加快转型的关系等“八大关系”。
  这些都表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兴衰进退的关键时期。作为省委、省政府直属的智囊机构,河南省社科院的广大科研人员应义无返顾地投身中原崛起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摸清“病灶”,开出“药方”,为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3.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符合中央和省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
  2004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河南省委的《实施意见》要求:“省社科院要以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要深入研究回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服务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河南省社科院的工作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克服研究工作中“空对空”、“一般化”现象,增强研究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中央、省委的指示和要求为河南省社科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简言之,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当把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作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河南省社科院绝不能游离于河南实际,而应主动融入全省工作大局,与全省中心工作同步、合拍。全院科研人员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对策研究、咨询研究水平,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二、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实现科学发展要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
  
  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下发以来,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如何推进科研转型,实现科学发展,一直是各省市社会科学院积极探索的问题。从河南省社科院的发展与探索看,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在新的形势下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应当自觉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坚定不移地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在理念、目标、战略、方针以及体制机制上,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就河南省社科院来说,实现科学发展,有以下规律是必须认识和遵循的。
  1.以“立足河南、研究河南、服务河南”为根本宗旨
  从河南省委关于“省社科院要以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要深入研究回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服务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要求看,河南省社科院“立足河南”是前提,“研究河南”是重点,“服务河南”是目的。所谓“服务河南”,主要就是要把研究回答河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回答时代课题的作用。多年来,河南省社科院就河南工业强省问题、河南城镇化问题、河南农业现代化问题、河南可持续发展问题、和谐中原建设问题、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等,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提交研究报告100多份。先后开展了“河南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研究”、“河南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研究”、“河南省大企业生成的战略思路和对策研究”等专题研究。围绕河南区域协调发展、河南服务业发展、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河南扩大就业、河南节能降耗等问题,组织了不同学科的联合攻关。参与完成了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构建河南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郑州航空港建设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目前,河南省社科院科研人员正围绕河南实现“两个保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跨越发展态势),以及推进河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以“咨政建言、传承文明、助推发展、融入社会”为职责定位
  就总体而言,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哲学社会科学界有五路大军,分别是高等学校、党校、军队院校、社会科学院、党委和政府政策研究部门。五路大军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方面,是各有侧重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点高等学校主要承担重大基础理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与前瞻性问题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结合河南省社科院立足河南求发展的实践,可以把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职责定位为“咨政建言、传承文明、助推发展、融入社会”。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省社科院专家参与了省内从“七五”到“十一五”计划前期论证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中原崛起和中原文化的研究中心。几年来,河南省社科院以《领导参阅》为平台,以编写出版河南蓝皮书系列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应用对策研究。2009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部署,先后举办了“国际金融危机与河南的应对策略专题研讨会”、“促进河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理论研讨会”,编发《经济形势分析研究专报》,分季度作出经济形势分析预测。其中,《2009年上半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及下半年经济走势预测》、《河南经济形势分析年度报告(2009)》等,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千方百计战危机 齐心协力保增长——2009年上半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提出的“河南省全年GDP增速有望达到11%”的预测,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3.以“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开门办院、和谐建院”为基本方针
  在总结过去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河南省社科院于2008年提出实施“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开门办院、和谐建院”方针,并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更新办院理念。经过多年努力,河南省社科院逐步建立起了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体、以特色理论研究为支撑、以重点和优势学科为依托的科研体系,并大力倡导进入决策、关注民生、融入社会的科研理念和价值取向,主动融入全省工作大局,与全省中心工作同步、合拍。二是改革科研体制。制订下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管理暂行条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重要学术成果奖励办法》、《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制度暂行办法》,增加了对精品力作的奖励力度,进一步完善了社科成果评价体系。三是拓展研究领域。根据形势需要,拓展了城市发展、社会发展、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等研究领域。四是强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组织了大型省情调研,建立了院市、院企合作关系。组织有关学科围绕中原崛起和中原文化开展实证研究,开展了郑汴一体化研究、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研究、河南高速公路发展研究、艾滋病社会防控体系建设研究、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嵩山景区体制改革研究等,在服务决策、服务社会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4.以在中原崛起中“出大力、出大作、出大家”为价值追求
  按照省委主要领导对河南社科界提出的“出大力、出大作、出大家”的要求,河南省社科院引导科研人员把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持崇高的学术追求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推出更多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一是“出大力”。坚持社科研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组织科研人员跟踪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努力把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到位,把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解释到位,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到位。2008年8月组织撰写《新解放 新跨越 新崛起——河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学习体会》系列文章,2008年10月组织编写《新论断 新概括 新要求 新举措——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体会》系列文章,2009年9月组织编写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系列文章,都受到省委领导的肯定与批示。二是“出大作”。相继出版发表了大量的优秀学术论著,取得了不少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三是“出大家”。坚持营造“出大家”的良好学术环境和氛围,一批学者当选全国性学术团体领导职务,有的学者被聘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特邀专家,提高了在全国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5.以打造党和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新智库为努力方向
  河南省社科院领导层认识到,无论是作为省委、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官方定位”,还是作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的“学术定位”,省社科院取得“智囊”的“名号”或被誉为“智囊团”,都属自己的本分,不值得夸耀。真正的“智囊”或“智库”并非是官封,更不是自封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站在应有的高度,在党和政府需要的研究领域拥有领先的优势,在关键时刻做出积极的贡献。基于此,河南省社科院在2008年全省开展的“新解放、新崛起、新跨越”大讨论中,提出把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作为努力方向。所谓“新智库”,是既不同于高校、党校等教学单位,也不同于党委、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而是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以服务中原崛起为目的,以成果进入决策为评价标准的地方社科院发展新模式。其标准,就是达到省委、省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水平。为保证“新智库”出思想、出智慧,通过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进一步赢得省委、省政府的信任、重视和肯定,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尊重,河南省社科院把深入研究回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重大现实问题快速反应机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协作攻关机制、与地方党委政府联系合作机制。注意紧密跟踪和迅速应对省委、省政府决策需求,整合科研力量开展对策研究,高质量完成省委、省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交办或委托的研究任务,做好决策咨询信息报送工作,及时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咨询建议。
  6.以建立河南特色、中原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长远目标
  建立河南特色、中原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关键是突出“河南特色、中原气派”,核心是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为了体现“河南特色、中原气派”,河南省社科院已经把河南经济研究、中原文化研究列为院重点学科,并组建了学术团队;把河南地方史、河洛文化、姓氏文化、河南县域经济、河南旅游发展、和谐中原建设、河南城市发展、河南党的建设等作为特色学科和重点研究方向。组建了中原崛起研究中心、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姓氏祖地研究与认定中心、河南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组织力量,开展了“河南现象”、“河南模式”研究,推出了《中原崛起的内涵与实证分析》、《河南省GDP翻两番的综合支持系统研究》、《河南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实现中原崛起的若干政策研究》、《和谐中原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河南省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政策研究》、《中原城市群联动机制研究》、《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研究》等课题,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推进“三个创新”方面,根据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思想库的模式确定学科布局,使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协调发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辅相成,使科研成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同时,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手段创新,不断推进科研方法创新。
  
  三、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实现科学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展望未来,在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中,河南省社科院使命光荣,任重道远。要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为中原崛起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河南省社科院还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智库建设,并付出长期的不懈的努力。
  1.以解放思想为总开关
  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的过程,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提升解放思想的新境界,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着力转变一切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永不僵化,大胆探索,敢于创新。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一是要在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必要性上统一思想,增强使命感。要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咨政”功能和地方社科院的基本定位,把注意力集中到服务全省中心大局上来,关注热点、抓住难点、把握焦点、突出亮点,正确回答和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大问题。二是在“有为”与“有位”关系上统一思想,以成果赢得尊重,以贡献赢得信任。三是在以科研为中心上统一思想,明确在全院工作布局中科研是中心,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科研来进行。四是在干事创业问题上统一思想,倡导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风气,形成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抓工作的良好氛围。
  2.以推进科研转型为重点
  科研转型的重点,是调整学科结构,构建有利于发挥新智库作用的学科体系。要使科研布局由过去的全面开花、齐头并进,向以应用对策研究和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转变。科研转型的关键,是健全和完善决策咨询研究的快速反应系统,及时提供有决策参考价值、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咨询和建议。要提高打快仗、打硬仗的能力和破解理论难题的能力。在为领导机关服务方面,要由反应迟,慢半拍,一般性的政策解释,向快速反应,快捷呈送和向超前性、前瞻性研究转变。科研转型的难点,是解决研究范式不适应的问题,改变传统的“书斋式”研究模式。具体说,要由个人单打独斗为主,向团队作战、联合攻关为主转变,由单一学科研究向多学科协同攻关转变,由侧重成果的数量计算向重视成果的质量和影响转变。
  3.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支撑
  要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格局。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高职低聘与低职高聘相结合,激励与淘汰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人员聘用交流制度,建立健全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步伐。实行科研经费向高端科研人才倾斜,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努力形成方向正确、导向明确、思想活跃、充满活力的科研环境。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来抓。重视培养科研人员的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在科研人员中倡导勇于创新、敢于冒尖的风气,营建优秀科研人员脱颖而出的环境。坚持以事业激励人、以成果评价人、以环境凝聚人。通过实行课题学术助手制、导师制、参与省情调研等途径,加大青年科研人员培养力度。
  4.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一是构建决策咨询的快速反应机制。组织专门力量,高质量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和委托的重大课题研究任务,及时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二是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省情调研机制;建立健全以服务决策、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为导向的科研资助、促进机制,拓展发挥智库作用的空间和领域,加大对学术著作出版的资助力度,多出高水平的学术论著。三是建立和完善出精品出人才的激励机制。注重原创性和实际价值,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鼓励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建立激励、竞争、淘汰、退出机制。四是要健全发挥智库作用的运行机制。包括创新课题选题立项机制、成果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科研考核机制、科研激励机制。
  5.以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为基础
  按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切实抓好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以改善机关作风为着力点,提倡奉献精神,树立大局意识,努力提高行管和科辅部门的服务保障水平。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标准,制定适合本院实际的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事管人。强化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机关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和政风建设,建立健全机关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和机关作风监督评议机制,逐步形成一支廉洁勤政、规范高效、严谨务实、反应敏捷、认真负责、甘于奉献、团结协作的机关工作队伍。
  发展铸辉煌,盛世谱华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省社科院全院职工将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以崭新的姿态、饱满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在未来的征途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履,谱写出更加绚丽夺目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喻新安等.在实践中探索地方社科院科学发展之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纪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0—08.
  [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崛起研究中心.倾力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纪念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N].河南日报:2009—10—14.
  [3]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6—09—14.
  [4]喻新安.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02—05—25.
  [5]张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0—08.
  责任编辑:浩 淼
其他文献
摘要:“被发文身”的“被”是“披”的借字,应释为“剪”或“断”。汪少华《再论“被发”》一文分别从字形关系、词的同一性、对文求义、异文运用、发式范围等五个方面质疑笔者的这一观点,而至为关键的是否定“披荆斩棘”中“披”与“斩”的意义等同关系。笔者认为,无论从词义理论还是言语实践来看,“披”都可归入“斩”类动词,汪先生“一分披一斩截”的理解模式因与语言事实相悖而不能成立。  关键词:被;披;斩截;对文求
期刊
2009年12月11至13日,“传统与当代世界:走向多元文化、思想与价值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世界哲学》编辑部、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團协办。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学
期刊
摘要:目前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危机主要在于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不是建立在必要的文学积累与储备上,已经演变为知识的自我推演与整合,从而导致文学理论知识与文学实践之间形成难以逾越的距离,知识的交换只能在知识生产的内部完成,又反而加速知识生产的运转,最终导致文学理论知识的无根和膨胀。化解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危机,应着力改革文艺学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重视知识生产主体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积累,让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中的
期刊
编者按:2009年10月15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在郑州隆重召开。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徐光春同志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发挥的作用、作出的贡献,并就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开创地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局面提出了四方面要求:一要把握方向更坚定;二要服务大局更到位;三要创新创造更主动;四要队伍建设更有力。徐光春
期刊
摘 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巅峰之作,其中蕴含着无比丰厚的文化宝藏,为深入开掘古代玉文化思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源。中国早期的石玉崇拜和水崇拜等皆可在其中寻见踪迹,“石”、“玉”、“水”等成为构建小说的重要审美意象。其中,“通灵宝玉”作为最重要的审美意象,具有远古生命文化审美的符号价值,表达着玉石文化对生命的开启意义,负载并消解着历史传统文化,并深陷于两难选择的境地。  关键词:红
期刊
摘 要:“4+2”工作法是河南省邓州市探索构筑的一种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新机制,即所有村级重大事务都必须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和实施。“四议”即党支部会提议,党支部、村委会“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4+2”工作法的推行,有利于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走出了一条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
期刊
摘 要:小小说是在以自身的变化记录着文学的生态,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但改变着人们的文化阅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可以说是特殊社会转型期,通俗文学以及通俗化文学期刊被读者和市场接受的结果。“小小说现象”无疑具有大众文化的符码特征,虽然与精英文化的性质各异,然而它们也在被逐步整合进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以往的传统观念形态必须发生一定的转变,才能让各种挑战变成文学在涅槃中再生的契机。  关键词:文
期刊
摘 要:20世纪20年代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庐隐及其文学创作,学界一直因其悲哀、苦闷、彷徨的心理情绪而颇有微词,这有意无意地限制了人们对庐隐的理解和认识。从叔本华对庐隐的影响出发,探讨其悲哀内部蕴含的颓废意识,结合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情况,阐述庐隐的颓废体验的深层意义,并梳理其精神世界的流转中向革命转变的内在理路,或许有助于我们对庐隐进行合理的理解和阐释。  关键词:悲哀;颓废;妇女解放;革命  
期刊
摘 要:与流动人口中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不同,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在北京工作的这一群体俗称“北漂”)的社会认同具有独特性。以社会认同链这一分析框架,对“北漂”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北漂”对城市的发展和形象与自身的关系持较肯定的态度,但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与市民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比较有限;与市民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感大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感。此外,“北漂”的社会认同受其参
期刊
摘 要:浙江省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有宁波和舟山两种模式。从总体思路看,它们反映了公共服务大规模下村背景下国家政权重返农村基层的现实要求,以及地方党委政府对现行“村委会”模式除弊补缺,理顺“基层政权”与“自治组织”、“行政”与“自治”之间关系的积极努力。从制度设计看,宁波与舟山显示出不同的思维路径和政治技能,宁波的“党组织路线”合理又合法,舟山的“行政路线图”则触犯了村民自治制度。宁波模式需完善,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