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号机密”:一场隐秘而伟大的接力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qian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号机密”,即中央文库。那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座中央级秘密档案库,几乎集中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领导机关撤离上海前的所有重要文件。为了这座中央文库,十几位中共党员隐姓埋名,前仆后继,甚至牺牲,在国民党、日本人的眼皮底下腾挪隐藏,让关乎中共生死存亡的档案文件“毫发无伤”,最终在革命胜利之时“完库归党”。这是一场近20年的伟大“接力”!他们一诺千金守护“一号机密”,用生命写下绝对忠诚。

一群“无名者”的使命


  张唯一、陈为人、韩慧英、韩慧如、徐强、李云、吴成方、周天宝、刘钊、缪谷稔、郑文道、陈来生……他们唯一的相同之处是,在党将保护中央文库的任务交托他们时,都慨然允诺,誓以生命守卫。
  “江宁路673弄10号,这里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和最早的中央档案馆所在地。1927年到1931年间,我们党的历史上一些主要领导人经常在这里阅办文件、开会,一些重大事件的决策也是在这里进行的。”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郭晓静介绍。
  1926年7月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座中央文库就设立在这里。从创设伊始,这就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档案库。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为保证安全,中央明确:文件和机关必须分离,地处中央领导机关所在的上海,中央文库的极端重要性更加凸显。
  1931年,受周恩来委托,瞿秋白起草了《文件处置办法》,对当时应当收集和保管的文件资料范围、内容和如何分类编目的原则、方法都作了明确、周详的规定。瞿秋白还加了一个总注:“如可能,当然最理想的是每种两份,一份存阅(备调阅,即归还),一份入库,备交将来(我们天下)之党史委员会。”
  中央文库建立后,周恩来高度重视,他直接指定张唯一为第一任保管人。张唯一的真实身份是中共中央秘书处文书科科长,对外身份是木器行老板,江湖人称“张老太爷”。
  “其實张唯一生于1892年,当时只有30多岁。但他非常沉稳,总是从容不迫、临危不惧,所以大家给他起的‘雅号’就成了‘张老太爷’。”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张鼎说。正是这种超越年龄的沉稳勇毅,使得张唯一成为守护中央文库第一人。
  被周恩来“点将”,张唯一开始了自己的“双面人生”:白天乔装打扮,是出手阔绰的商人,晚上则钻到楼上伏案工作,一丝不苟。一旦有任何危险的信号,要带着十几大箱文件立即搬家。
  保护中央文库,这是一项极其“孤独”的事业。按照中共中央的规定,库址一定要达到独立居住、独立活动的要求;只派一名领导干部与文库负责人进行单线联系,其他领导成员不得过问文库的工作;文库工作人员也不能参加支部大会、集会游行和其他活动,尽量减少与外界的接触;文库地址不能固定,每遇险情或更换负责人,都必须立即搬迁。

“定以生命相护,愿与文件俱焚”


  设立不久,中央文库就因时任中央特科主要负责人顾顺章的叛变而陷入危险。“当时,周恩来派人紧急通知张唯一,要求立即携带全部文件转移。张唯一雇了黄包车,连夜把那么多箱文件分几次运到了自己家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说。
  “孤独”在此时显现出“孤独”的价值。张唯一因保管中央文库极少与外人联系,当时并没有暴露,在他的家中,中央文库躲过一劫。
  不久后,张唯一的工作日益繁重,为策万全,中央文库交到第二任保管人手中。“选定保管人要求很高,首先他要绝对忠诚,其次在上海认识他的人越少越好。”徐建刚说。重任由此落在陈为人肩上。
  陈为人是1921年入党的老党员,革命经验丰富,还曾担任过中共满洲省委书记。他曾经两次被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久经考验,十分可靠。“陈为人在狱中受过重刑,染上严重的肺病,他长期在北方工作,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后在上海休养,没什么人认识他。”徐建刚说。
  陈为人的妻子韩慧英也是中共成立初期就入党的“老革命”。而按照当时中央关于秘密工作的规定,中央文库的保管者对外要以“家庭化”的形式出现,于是,夫妻二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他们的上级正是“张老太爷”。
  陈为人是湖南人,伪装成湘绣店老板,一楼开店,楼上则密藏中央文库。陈为人平时整编文件,对外隔绝,调出与送进文件,都由韩慧英同张唯一单线联系。
  历史如果有镜头,会记录下这样的场景:夜深人静,陈为人在楼上守着中央文库,誊抄、修剪。他把原来厚纸上的字抄到薄纸上,把大字抄成小字,把文件空白的纸边都剪下烧成灰,放在夹弄的阴沟里用水冲掉——目的是尽量减少存放面积、缩小目标。时常,他还要把文件上下搬动,防潮防霉。
  经过长达数年的精心整理,文件体积由开始的20多箱缩减为5箱。被陈为人“剪裁”过的、没有纸边的文件,内容“顶天立地”地写在纸上,令人过目难忘。

姐妹接力铸忠诚


  意外再次降临。1935年2月,位于上海雷米路(今永康路)文安坊的中共地下联络点遭国民党特务破坏,张唯一被捕。两天后,不明情况的韩慧英按原计划前去接头,被守候在那里的特务逮捕。
  “韩慧英被捕后反应很快,装作是农村妇女,哭哭啼啼地说自己是来找工作的,什么也不知道。”张鼎说。但韩慧英还是被国民党特务识破,被关进监狱。狱中,张唯一、韩慧英受尽酷刑,守口如瓶,对党的秘密不吐露半个字。单线联系再次保证了中央文库的安全,没有人知道中央文库的下落。
  陈为人当机立断,带着孩子和文件撤离。由于缺少社会关系,无法在上海找到保人,他不得不花高价在高档住宅区租下了一栋二层小楼。湘绣店老板摇身变成了木材行老板。而实际上,为了给中央文库提供掩护,陈为人已耗光所有经费,每日和孩子们食不果腹。   一段时间后,山窮水尽的陈为人给韩慧英在河北老家的妹妹韩慧如写信,称慧英病重,请她来上海看望。赶到上海,韩慧如在惊诧中明白了一切。她在回忆中记述:“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段艰苦的日子。”
  “一到他家……最小的女孩已经1岁多,只会爬,不会走,身上穿的是抽掉了棉花的破背心。”“为了凑钱交房租,保证文件的绝对安全,我们把二楼的家具变卖一空。以后不仅是家具,连能卖的衣服都卖了。”
  刚到上海时,韩慧如还不是中共党员,但在姐姐的影响下也早已心向革命。后来她接替姐姐,成为地下交通员,想方设法与党组织重建联系。
  “物理隔绝”中的文库保管人,隐藏在白色恐怖的黑暗之中,心细如发又异常机警。他们承受“孤独”,严守纪律,却始终乐观,相信会有光明的未来。陈为人白天挨饿,晚上整理文件、四处奔走找党组织关系……只是,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越来越长的“牺牲者”名单


  1935年底,饱受敌人折磨的韩慧英出狱,辗转回到了家里。后来,外出教书谋生的韩慧英,通过学校的地下党员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接头人是中共情报系统上海负责人徐强,他与陈为人在一家小饭店里见面。韩慧如记得,那天姐夫回家后很高兴,跟孩子们说,“爸爸今天总算吃饱了,把菜盘子都舔光了。”
  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让陈为人放下了心头重担。但那时,他的身体状况已不容乐观,党组织要求他将中央文库转移到徐强家中,马上住院看病。
  陈为人拒绝接受进一步的治疗。他说:“我现在不能工作,不能再花党的经费了。”但他脸上依然洋溢着笑容,对家人说:“和敌人斗了这么多年,难道我还斗不过病魔?”
  1935年6月14日,陈为人抱病写下一份“开箱必读”,作为誓死捍卫中央文库的最后嘱托。那份“开箱必读”,对5箱文件的分类作了说明,详列了查阅须知及全部目录,按文件形成的时间、地区、作者等分类编号,一目了然。1937年3月,陈为人病逝,为守护中央文库献出生命,年仅38岁。
  使命在共产党人手中接力。李云、周天宝、刘钊……一段时间内,中央文库的保管人因党组织工作需要几经更换,文库也由此经历了几次相对密集的转移、迁址。1942年,当时的中央文库保管人缪谷稔肺病日益严重,党组织不得不另找可靠同志接替他。
  那年夏天,中共上海情报系统负责人吴成方为缪谷稔带来一个不幸的消息:他们之间的地下交通员郑文道被日本宪兵抓去了。中央文库再度遇险!在被日本宪兵押送途中,郑文道跃出车厢,头脚俱伤,血流如注。一周后,他出病房受审,趁敌人不备跃窗跳楼,壮烈牺牲,年仅28岁。上海同济大学的校园烈士碑镌刻着他的名字,纪念这位杰出校友。
  中央文库就这样化险为夷——敌人一无所获,“一号机密”依然安全。

“一号机密”完库归党


  陈来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中央文库保管人。从1942年7月一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达7年之久。陈来生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那么多箱文件从缪谷稔家安全运出。
  “陈来生想了一个办法,‘小鱼钻网眼’,发动自己所有的家人,每人每次只带几份文件,把文件藏在竹篮、面粉袋里。”徐建刚说,这样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蚂蚁搬家”,才将中央文库安全转移到新址。
  后来,陈来生又向岳父借钱租下了成都北路972弄3号的厢房,开了一家“向荣面坊”作掩护。阁楼里空间逼仄,墙壁却格外厚实。原来,陈来生把中央文库的档案文件沿着墙壁从地板一直堆到顶棚,外面钉上一层木板夹墙,墙上又糊着报纸伪装掩饰。
  “为了守护中央文库,陈来生用光了全家的钱。开面坊也不光是伪装,他真的需要挣钱。”徐建刚说。在那之后,陈来生又曾几次转移文库,守护文件安全。
  党中央始终没有忘记上海的这批中央文件,1943年,为配合延安整风运动,陈来生根据中央要求,选取了部分文件,复制后通过华中抗日根据地,送往延安;1946年,陪同周恩来参加国共谈判的刘少文,曾利用特殊身份,将5000份文件转移到延安。
  经历近20年的漫长接力,历史的时钟终于拨到了1949年。中国革命迎来了伟大的胜利时刻!1949年9月,陈来生将其保管的约15000份文件交给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委组织部出具证明:“未受到霉烂、虫蛀、鼠咬等半点的损伤。”这是10多位共产党人,用信仰和生命谱写的接力赛。至此,“一号机密”完库归党。如今,它们完好无损地收藏于中央档案馆。
  道义争担不息肩、守尽风雨唱凯旋!让我们记住这些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在至暗的夜里披荆斩棘、降妖伏魔;他们历经孤独与困苦,用生命为中国点亮一盏叫作“将来”的明灯。
其他文献
偶尔见电视里有位起名大师高谈阔论:女孩子起个“珊”字,有王旁,大气,王者风范。我闻之一笑。此为玉旁,而非王旁。习惯上,叫它斜玉旁。凡是斜玉旁的字,要么是玉的一种,要么是玉制佩饰或器皿。此为小学低年级的知识。可见,起名大师是大可怀疑的。  起名大师无非是拿名字的笔画、偏旁说事,分什么天格、地格、人格,又附会阴阳五行之说,据此定贵贱、判穷达、卜凶吉。虽说得神乎其神,不过是望文生义,臆测假断。如若此理成
期刊
互联网是个海洋,最优秀的思想弥散在海里——这句感叹,显然是在向北京大学民间校歌《未名湖是个海洋》致敬: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从“未名湖是个海洋”想到“互联网是个海洋”,是在抖音上看到我喜欢的很多教授开课了,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讲电影文学,中文系洪子诚教授讲如何读经典,清华大學柳冠中教授讲“设计从不是模仿,而在于超前”,还有中科院物理所、国家天文台的名教授们
期刊
独特的社会文化使得澳大利亚英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在国际大型标准化测试表现不佳的状况,澳政府正逐步超越公平与卓越的二元论争,各州(领地)政府近期陆续发布多项英才教育政策,对英才教育的目标、基本模式、项目内容以及英才儿童的甄别等方面做出规定.当前,澳大利亚英才教育分为两种基本模式:(1)新州模式,即重点学校与重点班;(2)南澳州模式,即普通班级学习,辅之以差异化课程.澳政府从重视师资培养与专业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避免歧视、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三方面着手发展英才教育.借鉴澳大利亚英才教
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煉出来、展示出来。  ——习近平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
期刊
民以食为天,这是流传千年的古训,随着食品短缺问题解决,温饱不愁的人们给古训续上了后半句——“食以安为先”。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追求也日益丰富,除了味道,卖相、健康、文化内涵等也成为重要考量因素。可说一千道一万,安全却始终是食品的“底线”,放弃对这条底线的坚守,即便色香味俱全,这样的食品也于人无益,甚至可能因其外在优点走红而造成更大范围的危害。  一边是民众对饮食越发关注,《舌尖上的中国》
期刊
对“学什么”与“学会什么”的规范,即内容为纲与质量驱动是课程标准发展的两种不同取向.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学科课程标准的发展可分为过渡期(2001-2014年)和初创期(2014年至今)两个阶段.过渡期的学科课程标准本质上是内容标准,实现了从教学大纲时代到内容标准时代的过渡.初创期的学科课程标准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实现了内容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的有效统整.学科课程标准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未来应注重提高学科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明确内容标准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程度表述;进一步优化学业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教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当下教学实践的基本方法.文章采用文本细读对“产婆术”进行追本溯源,以此提倡回归古典的教育解读.在苏格拉底的教育实践中,“产婆术”的实践目的 是探究事物本质和引导个体省察自我灵魂;“产婆术”的实践主体既需要具备勇敢、虔敬、节制等高贵德性,也需要具有辨别需要、真假与天性的教育技艺;“产婆术”的实践过程表现出因人而异、循环深入和开放结局的特点.当下教育实践使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时需要审慎,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前提,注重理智思维的养成,朝向人生志向的萌发.
一    淮扬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这独具特色的风味佳肴如同扬州那清新秀丽的湖光山色一样,不知倾倒了多少海内外游客,难怪人们说,淮扬菜饱含着诗情画意。淮扬菜的“淮"是指江苏淮阴一带,以淮安为代表,“扬"自然是江苏的扬州了。淮扬菜是淮安、扬州、镇江三地风味菜的总称,肴馔以清淡见长。淮安、扬州、镇江自北向南以狭长的三角形状连接,地处长江和南北大运河之滨,不仅是南北沟通的交通枢纽,也是富饶美丽的鱼米之乡
期刊
人才,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高瞻远瞩谋划人才事业布局,大刀阔斧改革创新,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踏上新征程,日益壮大的人才大军必将进一步支撑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
期刊
聽说“五颗星”又离婚了,她是我的老同学,这是她第三次离婚。据说她运气太差,遇到的总是渣男。  大学快毕业时,她谈了一个男友,亲戚介绍的,对方是家中最小的儿子,父亲是个官员。毕业后一年,“五颗星”结婚了。随着公公退休,她和丈夫的矛盾多了起来,她多少觉得有些受骗,不少想办的事还没办呢!  离了,又找了个生意人,却还是没过到头。然后她就有了第三次婚姻,对方虽不好看,但对她特别好。是那种把自己低到尘埃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