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历史制作活动课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uarius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评价方式。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制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1]历史制作活动课有利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邹伯奇是近代著名科学家,邹伯奇故居位于南海区泌冲,距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较近,为学生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历史制作活动课提供了可能。邹伯奇科学研究成果颇丰,集中在光学、算学、测绘学、数学诸领域,他使用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多项科学创作活动,摄影器就是邹伯奇利用光学知识制作的科学仪器,摄影器制成后主要用于绘制地图。目前摄影器原件已经遗失,但可以根据邹伯奇撰写的《摄影之器记》来了解摄影器的制作原理,开展摄影器仿制活动。在历史活动课教学中通过仿制历史模型摄影器,可以提升学生的史料研习水平,使学生在发展动手和动脑的综合能力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艰苦探索。
  一、材料研读
  (一)解读背景
  邹伯奇的《摄影之器记》写作于1844年,邹伯奇撰写《摄影之器记》、制作摄影器,与近代中国社会遭受外来侵略有很大关系。在邹景良整理的《邹伯奇特夫简谱》中,记载了邹伯奇“在丧权辱国,民族自尊心大受刺激情况下愤然在泌冲研究《墨子》、《考工记》和熟读《抱朴子》等书,撰《论西法皆古所有》,借此激发民族斗志”[2]。摄影器的制作也是邹伯奇“激发民族斗志”的系列成果之一。
  (二)研读史料
  仿制摄影器,首先要深入研读《摄影之器记》。全文835个字,记录了摄影器制作的背景、摄影器制作的原理、摄影器的用途等。基于以上分析,学生开展史料研读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邹伯奇制作摄影器的背景是什么?(2)摄影器的主要用途是什么?(3)摄影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研读文本可知,邹伯奇制作摄影器受《梦溪笔谈》的记载影响:
  “先是岁在乙末,客有以塔倒影献疑者,取《梦溪笔谈》读而极思之,验之室中之云影飞鸟之往来,因通其故与阳燧倒影实为一理。甲辰岁,因用镜取火,忽悟其能摄影诸形色也。急闭窗穴板验之,引申触类而作此器。”
  (三)构建活动
  1.活动目的。在解读背景和研读史料的基础上,本课的活动目的是:了解邹伯奇的科学成就、邹伯奇故居等历史遗迹,感受南海名人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
  2.活动内容。摄影器是邹伯奇重要的科学创作成果,邹伯奇用摄影器测绘地图,指导弟子们绘制《浔岗洲图》、《桑围园全图》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摄影器的工作原理,绘制摄影器示意图,仿制摄影器实物。通过搜集、实地考察的方式整理邹伯奇用摄影器制作的地图,更加清晰地了解摄影器的使用。在了解摄影器具体使用的基础上,绘制新地图。活动任务完成后,学生能够汇报活动结果,形成活动报告。
  3.活动目标
  (1)提高学生史料研读水平,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书籍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搜索历史信息、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3)了解邹伯奇科技创新的艰难过程,感悟邹伯奇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艰苦探索。
  (4)通过汇报活动结果,锻炼学生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动手实践
  (一)活动准备
  1.成立活动小组,自愿组合,每组3人。
  2.准备仿制摄影器所用的木板、凸透镜、纸皮、白纸等。
  (二)活动实施
  1.绘制示意图
  关于摄影器的实物样态,邹伯奇在《摄影之器记》中对摄影器的结构有清晰的论述:
  “以木为方箱,前面开孔置中高镜,中张一净白薄纸,后面为门,将此器前面向所欲绘之处以黑布蔽,后面开门视之,则此地诸物悉见纸上,形色位置不失毫厘。”
  学生根据邹伯奇的描述,绘制了“摄影器”示意图。(见图1)
  2.仿制摄影器
  仿制摄影器:
  第一步:用木板裁剪组装一个长方体木箱;
  第二步:用硬纸皮做一个圆柱筒,把凸透镜固定在圆柱筒的一端;
  第三步:在木箱一端开圆孔,安置圆柱筒;在木箱另一端开A4纸大小的方孔,用于贴白纸;
  第四部:安装镜筒支架,组装定型。
  3.考察原地图
  “原地图”即邹伯奇或邹伯奇弟子用摄影器绘制的地图,这里主要围绕邹伯奇指导弟子利用摄影器绘制的《浔岗洲地图》加以说明。考察《浔岗洲地图》的途径有:(1)网络搜查,在百度、中国知网、读秀等网站查找;(2)在《邹伯奇遗稿》《近代科技先驱邹伯奇》等历史著作上查找;(3)前往泌冲邹伯奇故居考察石刻复制版《浔岗洲地图》,或前往广州博物馆碑廊内考察《浔岗洲地图》石刻。
  (三)活动拓展
  活动拓展指学生在完成史料研习、实物制作、原地图考察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摄影器绘制新地图。学生结合已掌握的地图测绘技巧,在物理老师、地理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摄影器,在学校五层楼教室找准观测点,对学校附近的小块农田进行测量,描绘出了农田、水渠的大致轮廓图。
  描绘出地图轮廓后,学生利用摄影器的计算原理推算田地的宽度。据凸透镜成像公式,已知f为20cm,v约为20.04cm,用公式推算出摄影器距离被测田地约为100米。根据所绘图中田地宽度为7cm,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推出田地实际宽度约为35米,与学生实地实际测量宽度结果大致相同。虽然在摄影绘图过程中出现部分偏差,但学生基本掌握了用摄影器绘制地图的技能。   (四)成果汇报
  学生的成果汇报包括“活动概况”、“活动过程”、“活动感悟”三部分。“活动概况”介绍了活动的大致情况;“活动过程”讲述了仿制摄影器的具体过程;“活动感悟”剖析了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内容。
  三、感悟提升
  1.感悟家国情怀。邹伯奇立足南海大地,瞄准世界前沿,在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现状之下,他发愤图强,体现了邹伯奇科学救国的强烈时代使命感。他和弟子用摄影器绘制大量家乡地图,为学生了解近代广东南海的地理风貌留下了宝贵的资料。邹伯奇的后人邹汉辉在《邹伯奇与
其他文献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强调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而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因此,家國情怀在诸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被称为“历史教育的根本归旨”[2]。那么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即抽象思维。“历史的逻辑思维是在感知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表象的基础上,以抽象了的历史概念为运用形式,以认识历史的本质为目的的思维活动。”[1]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在历史学科领域,运用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推理和历史论证等思维形式反映历史事实、历史规律的思维活动中应具备的能力。”[2]  高考评价
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日益严峻,防境外输入病例成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新国展)成为首都机场入境北京旅客的转运集散地,全国各省区市都在此设立临时转运点,开展入境进京人员的接收、转运工作。  3月中旬,首都联防联控机制启动境外入京人员分流转运工作,为做好人员登记转运和服务保障工作,平顶山市按照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指挥部的部署安排,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选派驻京联络处和市疫情防控指
为了适应我国未来人才发展需求,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  因此,如何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更新历史教学设计思路,培养高校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一线高中历史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统编版《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来谈谈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纷纷向海外殖民,非洲成了列强抢夺的对象。十九世纪初欧洲探险家对非洲内陆的考察,为列强瓜分非洲提供了必要的地理人文资料。其中,英国传教士、医生——大卫·李文斯顿最为出名。李文斯顿1840年受“伦敦传教协会”派遣,到南非传教,他通过医疗和教育改善非洲人的生活。但后来他开始对非洲的人文地理感兴趣,用了33年时间,先后四次深入南非进行探险和考察,成功穿过卡拉哈里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能否在课堂中有效“落地”事关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宏观认识与微观理解。正如广东省深圳科学高中姚晓岚老师所言,时空观念素养的形成有益于“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历史;能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运用时空观念洞察历史趋势,认清历史方位和时代主题,从而增强历史自觉性”。[1]那么,究竟该如何去培养初中学生的时空观念呢?在教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
何谓“植入式广告”,就是将企业的名称、产品、商标等能够代表品牌特征的元素策略性地融入影视剧或节目内容中,使受众在进行观影或者观看节目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企业和产品进行认识和了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1]。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该剧用大量篇幅介绍韩国料理的制作和针灸方法,还有韩国服饰、伦理道德等,伴随着该剧的热播,这些韩国文化不仅被深深植入观众心中,同时也带来了韩国商品热销。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已成为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学生16万人,被社会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华南地区知识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2月19日,记者专访了华南理工大学主管招生工作的副校长邱学青教授。    ■:走进华工校园,就能感受到一股浓烈的文化气息,红楼绿
3月17日至19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中国卫生信息管理雜志》社主办,创业慧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19西湖高峰会议在浙江杭州召开。  本届会议以“智慧互联,共享健康”为主题,旨在深度解读医卫政策,总结信息化实践经验,聚焦创新技术,借助互联网、物联网,让优质医疗资源普惠于众。
史料实证以及即将开设的《史料研读》课程使史料研习一时炙热。史料研习的一个重要研读策略是确证,它在操作上被定义为建立不同文献中信息之间的联系,并注意到这些信息的矛盾和相同之处。[1]引申说,将不同来源的史料相互比较,有助于评估史料可能的偏见和史料可信度。细究现有研习案例,确证研读策略显得薄弱,不乏呈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解读式、印证式的研习史料模式,即用单则或多则指向同样结论的史料来诠释、印证教科书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