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与恒久:“感觉结构”与“集体无意识”的对比研究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n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觉结构”作为雷蒙·威廉斯为了研究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逐渐发展为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通过分析,“感觉结构”是一个时代所有文化元素的集中体现,是某一个共同体不经学习而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的选择后的社会经验,是某一个时代某一集体能在潜意识中区别于他者的原始感知力。同时与集体无意识相比较,感觉结构更具有可变性。
  关键词:雷蒙·威廉斯:感觉结构;集体无意识
  “感觉结构”作为雷蒙·威廉斯为了研究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经历了最初的并未明晰地提出,到后来在不同的著作中逐渐完善的过程。本文通过整理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分析》和《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关于“感觉结构”的相关论述,从而得出雷蒙·威廉斯关于“感觉结构”的大概定义。
  一、“感觉结构”概念的提出
  感觉结构虽然是威廉斯用于解决文化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工具,但是很多情况是应用于文学研究。威廉斯在其所有的著作中并没有给“感觉结构”这一术语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虽然在许多著作中使用过这个概念或者进行描述,但是威廉斯的语言过于晦涩以及在不同的著作中的侧重点的变化,使得对这个的准确定义很难实现。下面将通过《文化分析》和《马克思主义与文学》这两本著作中的描述对“感觉结构这一术语进行大致的理解。
  “感觉结构”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雷蒙·威廉斯和迈克尔·奥罗姆合著的《电影序言》中。在《电影序言》中,威廉斯在讨论戏剧惯例的时候提到感觉结构。
  雷蒙·威廉斯在《文化分析》中对“感觉结构”进行了一些描述和运用。“在研究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时,最难以把握的,就是这种能够感受到的对某个特定地方和时代的生活性质的感知,也就是对把各种特殊活动合并成为一种思考和生活的方式的种种感知。”[1]205当我们在对某段逝去的历史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方式--例如:那个时代产生的文本或者艺术,即“档案性”的文化,恢复对过去时代中的生活行为或者社会面貌的感知。但是我们会发现对于那个时代的整体结构中存在着某些特定的构成因素是非常难以把握的。这个因素雷蒙·威廉斯称之为“共同因素”,即当我们通过外部特征并允许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来衡量某个时代时,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着某些这个时代所共同的某些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对于我们所研究的时代是十分重要,不可忽视必须纳入其中进行考量的。[1]206这个“共同因素”也可以称之为一种群体之间无须言语表达的特殊的共同经验,一种群体的特殊的共同生活意识。当我们对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的进行研究的时候,都处在一个来访者的位置上,对过去的时代的研究将会发现一种“任何形式的描述都显得过于粗糙,难以表达对于一种独特的、原生的风格的迥然不同的感知”,这种感知威廉斯用“感觉结构”进行描述。
  “感觉结构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它是一般组织中所有因素所产生的特殊的活生生的结果。”[1]207由威廉斯对于“感觉结构”的这个描述中可以看出,“感觉结构”是作为一种既定的事实存在的,即是某个时代的文化集合。“感觉结构”是组织中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作用的结果具有一种整体性。威廉斯在这里描述的“感觉结构”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構成中的抽象因素而存在的,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存在,但是这个实体不是现实物质,而是一种共同经验或者说集体经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感受得以被集体传承下来。这种集体的传承并不是通过学习而习得的,是通过集体的共同生活经验或者实践经验中积累获得的。这种经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经验,所以称之为结构。[2]但是这种相对稳定不是一种绝对稳定,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一种动态流动,是时时更迭罔替,体现一种对前人文化传统的自主地、持续不断地选择和再选择。因此威廉斯认为“新的一代人总会有他们自己的感觉结构”,即新的一代在面对所要继承的世界时,会本能的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不仅体现在对先前的继承上面,同时也体现出对新世界的自主选择上,并通过继承和选择组成新的“感觉结构”。[1]207
  “感觉结构”更像是一种集体的原始感知力,这个集体的感知力的实现是通过个体在实践中运用实现的。个体能通过自身内在的原始感知力即感觉结构,非常清楚的感知到某些内容是否属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或者共同体,例如威廉斯举例当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时,我们会注意到不同代人之间的差异;当我们听到外来者对我们自己生活的描述,或者学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不是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人在语言和行为风格上的细微差异时,更加能感受到“感觉结构”这种原始感知力的存在。[1]206
  威廉斯认为感觉结构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存在于几乎所有的我们现在当做文学作品来读的小说中,也存在于如今已被忽略的通俗小说中。各种各样的反映都是真实的,也的确有着魔法般的力量。”[1]225感觉结构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集合,这个文化集合是个深藏在个体中的,在个体进行创作的或者说实践的过程中,会无意识的将自己的感觉结构融合进去,这种融合创造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可以说有的时候更加接近于作者所处的时代或者集体。因此可以看出,当我们对某一个时代进行研究的时候可以通过研究某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通过发现其中隐藏起来的、作者无意识的感觉结构进行分析。因此,威廉斯认为“在流行的感觉结构和同时期的文学对它的运用之间存在着联结,这种联结对文化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1]226
  相比较《文化分析》中对“感觉结构”的描述性定义,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单独用了一个章节进行论述。威廉斯认为社会总是过去性的,即社会是不停的发展的,是不停形成的结果。我们想要对现在进行描述,必须要选择一种术语,这种术语能呈现出一种现时在场的特点。在前文提到文化的三种定义中的“档案型”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艺术,便是一种体现现时在场的表现形式。“艺术作品其实都是一些可见的、完成了的形式......艺术的制造行为本身绝不只是过去时态的,它总是一种在特定的现时在场(显现)中进行的构形过程。”[3]137   威廉斯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给“感觉结构”的定义为:“我们谈及的正是关于冲动、抑制以及精神状态等个性气质因素,正是关于意识和关系的特定的有影响力的因素--不是与思想观念相对立的感受,而是作为感受的思想观念和作为思想观念的感受。这是一种现时在场的,处于活跃着的、正相关联着的连续性之中的实践意识。于是,我们把这些因素界定为一种‘结构’,界定为一套有着种种特定的内部关系--既相互联结又彼此紧张的关系的‘结构’。”[2]141
  这是威廉斯对于“感觉结构”较为详细的定义,但是依然是一种描述性的定义。从威廉斯的定义可以看出,在这里威廉斯表面上在强调一种个体性,谈及的那些个性气质因素是个体的独立表现,但是威廉斯认为这个个体的独立表现乃是一种社会文化溶解于个体,并且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因素沉淀物。正如在《文化分析》中提出的觀念,威廉斯始终认为“感觉结构”是一种社会经验的事实。其次,威廉斯认为“感觉结构”有一种社会实践意识的性质,这种实践意识不是一种被理论化总结出来的生硬的意识,而是一种当下的生动的体验,这种实践性质是通过“感觉结构”这一工具实现“生动的现时在场”。同时这种实践也是使社会共同经验与个人经验相互连结的中介。最后这种“感觉结构”有一种潜意识或者无意识特点,是深藏在意识深处的感知力,是人们自身平时难以清楚表达甚至觉察到的微妙经验。
  “感觉结构”是一个时代所有文化元素的集中体现,是某一个共同体不经学习而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的选择后的社会经验,是某一个时代某一集体能在潜意识中区别于他者的原始感知力。
  二、与集体无意识的对比分析
  荣格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中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理论。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表层法的个体无意识和深层的集体无意识两个层面。个体无意识是情绪或者情结构成的,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则是“原型”或者“原始意象”,是从远古先民们开始便积累在所有民族、所有时代和是所有人深层意识中共同的积淀和浓缩。[4]
  如果从意识的角度进行考虑,感觉结构就像是一个时期的文化,被用来描述一个集体文化无意识与一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联系的松散结构。[5]“感觉结构”和“集体无意识”对于无意识在文学或者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有一定的相通性。两者都有可能通过一种无意识在个体中的表达,实现某种社会经验、社会价值或者原始意象在文学或者艺术中的表现。无论是“感觉结构”还是“集体无意识”都是深藏在个体深处,是平时很难自主清晰意识到的部分。对于两者的存在本质也都是作为一种社会经验的沉淀和积累而存在的。
  同时对于“档案型”的文化来说,例如其中的建筑、书籍、雕塑等,都可以从中认识和分析出属于那个时代的“感觉结构”和属于所有时代共同具有的“集体无意识”。
  但是“感觉结构”相比较“集体无意识”是一个社会文化集合,是作为一种事实存在;而“集体无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原始意象”,是一种抽象存在。此外,“感觉结构”更多是属于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群体的独有社会实践经验,是区别于他者的独特属性;而“集体无意识”是所有民族、所有时代和是所有人所共有的沉淀和积累,更多的体现出同一性。最后,“感觉结构”虽然是作为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性质是在强调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于整体的意义,有其稳定性。但是从前文可知“感觉结构”的稳定性是相对稳定性,是在不停更新与流动的;对于“集体无意识”来说,它是缺少一种结构性质的,即缺少各个部分之间的必然关联,另外作为先民时期就积累下来的一种原始意象,是固定下来的,或者说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发生改变的。
  作者简介
  一作:应志强(1996-),男,汉族,安徽省阜阳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列文论批判理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省海口市,570100。
  二作:杨硕(2001-),男,汉族,安徽省阜阳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243002。
  参考文献
  [1]薛毅.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05-206.
  [2]纳吾达尔·买提吐尔逊.浅析雷蒙·威廉斯的“感觉结构”[J].青年文学家,2020(09):135.
  [3]雷蒙·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137.
  [4]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55-357.
  [5]华昊.威廉斯文化理论观点解读[J].电影评介,2006(18):107-108.
其他文献
肿瘤疾病的内科治疗大多为联合静脉给药,静点组数多,且有一定的用药次序.能够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保证病人用药的先后次序和静点组数是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前提。
期刊
在子宫全切及部分切除手术中,由于手术方法不同及术野的情况不同,子宫颈残断的缝合时,对带吸收缝合线的针要求也不相同.我科使用的1/0带线缝合针常不能满足手术需要.台上护士需要剪下带线的缝合针,选择适合手术操作的不同规格的缝针重新穿吸收性手术合成线。
期刊
摘要: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作业不仅仅是学生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手段,更是学习的延伸活动,是师生平等交互的对话,是进行学习实践的经历,是提高能力、提升素养的途径。而能否让作业发挥应有的功能,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学生作业的设计者、布置者和主宰者。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业设计;有效性  一、作业布置的现状  给学生布置作业是教师每天教学工作中的
摘要:根据新课改中的内容,更加要求教学工作拥有良好互动性,通过师生互动完成教学工作,可以改善原本枯燥的课堂氛围,这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本文就针对农村小学数学师生合作型课堂进行研究,首先阐述师生合作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农村小学数学师生合作型课堂构建方法,希望通过文章的探讨能够为其他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定参考,并提升其教学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师生合作型课堂;构建方法 
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在术前访视中,我们发现多数患者对手术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对手术心存恐惧感,单纯靠语言沟通的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术前访视效果。
期刊
摘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识论基础。毛泽东实事求思想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也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  关键词:实事求是;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1].临床教学对护生专业角色的形式,社会责任感的建立,适宜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指导意义[2].为了持续改进临床护理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我院每年进行2次院校联合教学检查,综合评价临床教学,找出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沟通交流的媒介。且网络多媒体也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但是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双面性,使得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重要的挑战。网络时代大量的信息充斥在大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当中。虽然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效率,但是另一方面也令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为多样化。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
本文论述了专业英语教学的本质及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护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通过讨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方法,指出了在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培养本科护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本科护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摘要:《隐秘的角落》作为2020年悬疑剧中的翘楚,其中大量的隐喻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剧作为一种多模态复杂媒介,采用台词、图像、音乐等多种模态将源域与目标域联系起来,实现跨域映射。本文主要从方位隐喻及多模态隐喻理论角度分析《隐秘的角落》三次“坠落”的多模态方位隐喻。  关键词:多模态;方位隐喻;多模态隐喻  2020年爱奇艺旗下播出的网络剧《隐秘的角落》横空出现,意外走红网络。该剧制作精良,悬疑情节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