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民主主义” 和“新三民主义”理论内容的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点,亦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考点和易错点。如何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以及体会其在中国近代历史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和独特地位,是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更是高中历史教学承担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必须要正视的政治任务。
“新民主主义” 和“新三民主义”革命理论的教学之所以难以深入,其一是因为这两个理论的内涵非常深奥,须要学生具有一定政治理论的素养和全面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其二是因为这两个概念和另外两个概念“民主主义革命”和“三民主义”紧密相关,互相牵连,易混淆在一起,学生对其感觉乱作一团,不知所云。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开乱麻,理清线索?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可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一些尝试。
首先,须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基本前提条件:革命的性质是由革命的对象来确定,即要想确定某种革命的社会性质,只须弄清楚革命要反对的对象也就是要打击的对象是谁便可清楚。例如,封建地主阶级反抗奴隶主统治的斗争便是封建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地主阶级专制统治的武装斗争即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所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尽管由农民阶级来领导,但由于其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时代环境之下承担了反对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任务,因此便具有了一定民主革命的性质。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更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了。从这一基本前提出发就不难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种具体形式和表现,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阐述的“因为现阶段(抗战时期)革命的基本任务主要地是反对外国的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还不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是相同的,其实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新”字上,“新”就新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确实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她的前途不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实现资产阶级专政而是要发展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对此毛泽东同志同样有过精辟地分析: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绝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成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详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可见“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连接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阶段和形式。
上述皆在突出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或“民主主义革命”都意在强调革命的社会性质问题。至于“新三民主义”革命理论中的“新”又意在何指呢?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或“三民主義”之间的区别不是意在强调说明革命性质的问题,而是为了突出说明革命形式和任务的新变化。其实就其性质而言,“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因为他们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革命的对象相同,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基本相同,革命的领导阶级也相同)。之所以会有“新旧三民主义”之称谓乃是由中国近代革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1906年,孙中山先生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将十六字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概括深化为“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理论,亦可称为“旧三民主义”。此后,“三民主义”便成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的指针,她的实施成功实现了在中国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民国共和的新纪元。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最终失败并未完成其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帝制不存,封建犹在”,至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享受到的侵略权益和和特殊利益更是毫发未损。但此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种变化是全新的,那就是中国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和觉醒,以及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此情形之下,孙中山先生在完成了对中国国民党的改组的同时也实现了“三民主义”的创新工作,深刻体现了其作为伟大历史人物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此后中国国民党的革命活动即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实现了国民革命中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形式上对全国的统一。从“新旧三民主义”革命理论产生的历程和实际所起作用中不难发现,它们的区别不在于革命性质而是革命形势的变化使其必须重新武装自己以便于继续完成其未竟的革命任务,孙先生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即对此作了很好的阐释。
教学中学生会将“新三民主义”理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相混淆,其原因在于这两种革命理论不仅在时间上有重合而且在内容上也确有关联。“新三民主义”理论在1924年国民党改组大会上为世人所熟知,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尽管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但其出现的标志却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从时间上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出现要早于“新三民主义”理论,并有后来者居上的意味。中国无产阶级在不断发展壮大和已有自己革命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资产阶级却也在进行革命理论的创新,这一点最是学生容易疑惑之处。其实革命理论出现时间的早晚并不能代表什么和说明什么重大问题,因为这两大革命理论的阶级属性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理论,而后者则为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武器。在革命内容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未提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打倒资产阶级而是提出要和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对于“新三民主义”理论而言,其实际执行的策略中也遵循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这就使他们在内容上相互穿插而关系也变得异常微妙。因此,在如何对待这两种革命理论的关系上,只有从把握他们的阶级属性出发才能抓住他们的关键和实质,才能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地领悟,也才能明白这两种革命理论的斗争策略和方式上的异同。
上述内容仅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三民主义”理论的侧重点不同的角度和阶级属性出发对其概念作出粗浅的探析,学生能更容易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其实要述及这两个概念的异同已有众多同仁对此作出过深入浅出和精微地说明,当然学生自己亦可从多方面和多角度对此作自己的解读并尝试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加以运用。拙文如能在此问题上对学生有些许启发,目的便达即可慰藉教师心理。
“新民主主义” 和“新三民主义”革命理论的教学之所以难以深入,其一是因为这两个理论的内涵非常深奥,须要学生具有一定政治理论的素养和全面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其二是因为这两个概念和另外两个概念“民主主义革命”和“三民主义”紧密相关,互相牵连,易混淆在一起,学生对其感觉乱作一团,不知所云。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开乱麻,理清线索?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可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一些尝试。
首先,须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基本前提条件:革命的性质是由革命的对象来确定,即要想确定某种革命的社会性质,只须弄清楚革命要反对的对象也就是要打击的对象是谁便可清楚。例如,封建地主阶级反抗奴隶主统治的斗争便是封建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地主阶级专制统治的武装斗争即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所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尽管由农民阶级来领导,但由于其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时代环境之下承担了反对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任务,因此便具有了一定民主革命的性质。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更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了。从这一基本前提出发就不难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种具体形式和表现,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阐述的“因为现阶段(抗战时期)革命的基本任务主要地是反对外国的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还不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是相同的,其实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新”字上,“新”就新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确实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她的前途不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实现资产阶级专政而是要发展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对此毛泽东同志同样有过精辟地分析: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绝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成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详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可见“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连接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阶段和形式。
上述皆在突出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或“民主主义革命”都意在强调革命的社会性质问题。至于“新三民主义”革命理论中的“新”又意在何指呢?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或“三民主義”之间的区别不是意在强调说明革命性质的问题,而是为了突出说明革命形式和任务的新变化。其实就其性质而言,“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因为他们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革命的对象相同,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基本相同,革命的领导阶级也相同)。之所以会有“新旧三民主义”之称谓乃是由中国近代革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1906年,孙中山先生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将十六字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概括深化为“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理论,亦可称为“旧三民主义”。此后,“三民主义”便成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的指针,她的实施成功实现了在中国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民国共和的新纪元。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最终失败并未完成其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帝制不存,封建犹在”,至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享受到的侵略权益和和特殊利益更是毫发未损。但此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种变化是全新的,那就是中国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和觉醒,以及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此情形之下,孙中山先生在完成了对中国国民党的改组的同时也实现了“三民主义”的创新工作,深刻体现了其作为伟大历史人物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此后中国国民党的革命活动即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实现了国民革命中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形式上对全国的统一。从“新旧三民主义”革命理论产生的历程和实际所起作用中不难发现,它们的区别不在于革命性质而是革命形势的变化使其必须重新武装自己以便于继续完成其未竟的革命任务,孙先生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即对此作了很好的阐释。
教学中学生会将“新三民主义”理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相混淆,其原因在于这两种革命理论不仅在时间上有重合而且在内容上也确有关联。“新三民主义”理论在1924年国民党改组大会上为世人所熟知,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尽管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但其出现的标志却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从时间上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出现要早于“新三民主义”理论,并有后来者居上的意味。中国无产阶级在不断发展壮大和已有自己革命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资产阶级却也在进行革命理论的创新,这一点最是学生容易疑惑之处。其实革命理论出现时间的早晚并不能代表什么和说明什么重大问题,因为这两大革命理论的阶级属性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理论,而后者则为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武器。在革命内容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未提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打倒资产阶级而是提出要和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对于“新三民主义”理论而言,其实际执行的策略中也遵循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这就使他们在内容上相互穿插而关系也变得异常微妙。因此,在如何对待这两种革命理论的关系上,只有从把握他们的阶级属性出发才能抓住他们的关键和实质,才能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地领悟,也才能明白这两种革命理论的斗争策略和方式上的异同。
上述内容仅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三民主义”理论的侧重点不同的角度和阶级属性出发对其概念作出粗浅的探析,学生能更容易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其实要述及这两个概念的异同已有众多同仁对此作出过深入浅出和精微地说明,当然学生自己亦可从多方面和多角度对此作自己的解读并尝试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加以运用。拙文如能在此问题上对学生有些许启发,目的便达即可慰藉教师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