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菊花石雕为研究对象,以图书、文献、网络等资料收集为基础,实地考察为依托,明确菊花石雕的起源与历史发展。针对菊花石雕的行业、种类和市场三个方面的发展现状,总结目前菊花石雕的发展困境,探讨菊花石雕未来传承和发展的四大策略,研究菊花石雕的传承和发展与人才培养、政府社会支持、文化内涵、设计创新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民间美术;菊花石雕;传承;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华宇工学院公共选修课建设项目“中国民间美术”(2020GX-34)研究成果。
从种类属性来看,菊花石不同于菊花石雕,而是天然岩石的一种。确切来说,它是内部具有红柱石或天青石的碳酸钙矿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作用下形成造型各异的“菊花花瓣”状石头。“花瓣”呈放射状无规则散布,并且围绕中心椭圆形状的深色燧石组建成花蕊,远看如同一滴滴白色或乳白色墨汁点缀并拼凑出一个个大小不同的花朵,近看又像一朵朵傲霜盛放的菊花,故名菊花石。而菊花石雕是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一个小部分,是工艺匠人根据菊花石的整体造型进行设计,精雕细琢出茎叶、花瓣和花蕊,精心地雕刻之后就成了“永远不会凋零的菊花”,即菊花石雕。
一、菊花石雕概况
(一)菊花石雕的起源
菊花石最早在湖南省浏阳市发现。《浏阳县志》中有记载:清乾隆五年(1740),浏阳永和镇农民在“斋洲石”上取石砌芙蓉河堤[1],发现了这种造型独特的石头。和其它石头最大的区别是,菊花石颜色呈灰或灰黑,上面镶嵌着盛开的白色菊花状图案,晶莹剔透、奇特有趣。其后,人们根据其独特造型,细心雕凿出砚台一样的玩物,惊奇发现其墨汁细润光泽,层次感强,书写流利。由此展开了菊花石雕刻的历史。
(二)菊花石雕的历史发展
随着菊花石雕的开发应用,到清光绪年间,从事菊花石雕刻的工匠艺人不断增加,代表作有砚台、笔洗、笔筒、笔架、花屏、镜屏、帽筒等文房用具,工艺技术以线刻为主。到了清末,浮雕雕刻技术逐渐成型,并向着更为复杂的深层次雕刻发展。民国时期,以戴清升为主要代表的工艺匠师潜心菊花石雕工艺,将圆雕和镂雕的工艺手法用于作品中,结合自然界的山、水、云等元素融合在作品之中,意义非凡。新中国成立后,传统菊花石雕产业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年轻一代菊花石雕艺人承担起继承创新菊花石雕工艺的重任。虽然也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停滞不前,但也激起人们的重视和发掘。改革开放后,菊花石雕的各种作品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真正将石雕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菊花石雕的现状
(一)行业现状
長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开采规划,乱开滥采等使菊花石雕源石料资源越来越稀少,品质和产量也逐渐下降。拼接花、人造工艺花等假花或栽花现象出现于菊花石雕市场。假花主要是指造假者利用人们喜欢整朵人工菊花雕刻的心理,将带有不同颜色的普通石料进行雕刻,仿制成菊花形状,然后将完整的菊花花瓣移植到普通石料上,并对粘贴处进行雕刻工艺的掩饰,以达到仿造逼真生动的高档彩色菊花石雕效果。
(二)种类现状
目前,已探知的菊花石储存量非常稀少,比珍珠宝玉更加珍贵,主要分布地区有湖南浏阳、湘西泸溪、湖北恩施、北京西山、徐州、陕西等地。各地均以地名命名菊花石种类,如浏阳菊花石、湘西泸溪菊花石、恩施菊花石、京西菊花石、徐州菊花石和陕西菊花石等。
(三)市场现状
菊花石被肆意开采,储量逐年降低。市场上的菊花石雕出现了“水涨船高”的现象,甚至一个做工瑕疵的菊花石雕都被卖到上万的价格。菊花石雕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七代和第八代传承人,由于菊花石雕艺术的学习需要经过长时间枯燥、辛苦的练习,需要有一定的美术造型功底,且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加上工作人员工薪不高,菊花石雕的未来发展前途堪忧。
三、菊花石雕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一)深挖菊花石雕文化内涵,提升菊花石产品价值
菊花石雕不仅表现了石雕艺术工艺巧夺天工式的技术美,还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有不畏风霜、傲立枝头的菊花文化;有与生俱来千姿百态、神奇天然的自然美文化;有端庄秀丽、精妙绝伦的收藏文化;还有菊花石不同的产地所代表的独特区域文化;甚至还有被赋予神话色彩的民俗文化。因此,在利用好菊花石雕艺术美的同时,还要深挖不同文化所体现的内在价值,在文化碰撞中激发产品价值。让人们感受自然美的同时,获得内在精神的满足。并且不断利用文化细节,将有形的菊花石产品、无形的菊花石雕制作工艺过程以及菊花石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给人一种参与性和亲历性的文化体验,经历从而形成直观的艺术感受,使其在把玩菊花石产品的同时,知晓其历史渊源,感受文化熏陶,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
(二)大力发展菊花石文创产品,设计性与艺术性并存
相对于其它普通石雕,菊花石雕价值不菲并且数量稀少。主要受产量、技术、工匠、环境等限制,也是目前菊花石雕较难发展和拓宽渠道的原因之一。在销售设计上,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采取个性化定制方法,比如对于普通工薪阶层,应提供一些性价比高、实用性强的实用性产品;对于部分高品味并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消费者,可通过衍生的菊花石文化产品开发满足其消费需求。文化创意下的菊花石雕产品要达到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就要深入发掘其内在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的平面、包装、纹饰等设计中。例如通过设计菊花石雕衍生物手机壳、抱枕、手串、钥匙扣等物品,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认识菊花石雕,让非遗“说话”,供大众倾听。再例如,大力弘扬湖南浏阳地区的文化特色,将菊花石雕的外包装设计成具有代表浏阳市的图案元素、文字元素、色彩元素或者造型元素等,通过文化定位吸引更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们消费和传播,使菊花石雕在文化创新中不断发根发芽,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石雕发展的道路。
(三)发展传统菊花石雕工艺,打造菊花石文化品牌 传统的菊花石雕工艺经过“采料—选料—开花—粗磨—造型设计—雕琢—上漆—配座—描花”九大步骤,过程复杂,技术含量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学习价值和应用价值。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学习者逐渐减少、传承断代、技术濒临失传的现象,主要是受青年一代在外界生活环境压力和内在认识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支持申报非遗传承人的背景下,菊花石雕工艺的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青年一代所担心的生活压力逐渐消退。除此之外,新时代的菊花石雕工艺还要不断更新、升级和创新,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进行挖掘、整理,打造新时代菊花石雕新名片,塑造菊花石文化品牌效应,发扬传统菊花石雕技术。具体可以通过将菊花石雕工艺数字化展示、三维立体还原、动画形式播放等方法,将石雕工艺发扬光大。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研发能力
为了传承菊花石文化,保护菊花石的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必须加强培养更多保护和继承菊花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用人才,引领更多的非遗传承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菊花石文化与技艺发扬光大。
首先,因材施教。通过培训基地的现场演示进行手把手教育,用实践的方式迅速找到技法的要点和突破口,通过理论教育和研究,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結合、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解决技术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方式。针对不同菊花石技能人才,在培养实践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并提高创作者的经济回报,保障基本的生活需要。
其次,提高研发能力。花冠利用率较低,创新性缺乏,工艺水平参差不齐等都是目前菊花石雕市场的短板。菊花石雕若想在石雕行业中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打破常规,合理规划自己的产品定位。
最后,政府或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宣传上,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直播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宣扬非遗菊花石雕,得到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重视;在资金上,鼓励相关单位加大对工艺品的采购力度,同时对菊花石产业进行招商引资,设立菊花石人才专项培养基金;在政策上,结合目前的文化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良好政策,加大对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的力度,举办工艺品的交易会,组织行业人员外出参观学习。
四、结语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菊花石的天然储备量随开发开采逐渐减少。菊花石作为中国民间美术中的重要一环,兼具艺术性、文化性、审美性和收藏性特征,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实现菊花石雕的文化艺术特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打造独特的品牌价值,最终实现菊花石雕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顺新,编著.菊花石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曹振鑫,硕士,山东华宇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关键词:民间美术;菊花石雕;传承;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华宇工学院公共选修课建设项目“中国民间美术”(2020GX-34)研究成果。
从种类属性来看,菊花石不同于菊花石雕,而是天然岩石的一种。确切来说,它是内部具有红柱石或天青石的碳酸钙矿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作用下形成造型各异的“菊花花瓣”状石头。“花瓣”呈放射状无规则散布,并且围绕中心椭圆形状的深色燧石组建成花蕊,远看如同一滴滴白色或乳白色墨汁点缀并拼凑出一个个大小不同的花朵,近看又像一朵朵傲霜盛放的菊花,故名菊花石。而菊花石雕是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一个小部分,是工艺匠人根据菊花石的整体造型进行设计,精雕细琢出茎叶、花瓣和花蕊,精心地雕刻之后就成了“永远不会凋零的菊花”,即菊花石雕。
一、菊花石雕概况
(一)菊花石雕的起源
菊花石最早在湖南省浏阳市发现。《浏阳县志》中有记载:清乾隆五年(1740),浏阳永和镇农民在“斋洲石”上取石砌芙蓉河堤[1],发现了这种造型独特的石头。和其它石头最大的区别是,菊花石颜色呈灰或灰黑,上面镶嵌着盛开的白色菊花状图案,晶莹剔透、奇特有趣。其后,人们根据其独特造型,细心雕凿出砚台一样的玩物,惊奇发现其墨汁细润光泽,层次感强,书写流利。由此展开了菊花石雕刻的历史。
(二)菊花石雕的历史发展
随着菊花石雕的开发应用,到清光绪年间,从事菊花石雕刻的工匠艺人不断增加,代表作有砚台、笔洗、笔筒、笔架、花屏、镜屏、帽筒等文房用具,工艺技术以线刻为主。到了清末,浮雕雕刻技术逐渐成型,并向着更为复杂的深层次雕刻发展。民国时期,以戴清升为主要代表的工艺匠师潜心菊花石雕工艺,将圆雕和镂雕的工艺手法用于作品中,结合自然界的山、水、云等元素融合在作品之中,意义非凡。新中国成立后,传统菊花石雕产业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年轻一代菊花石雕艺人承担起继承创新菊花石雕工艺的重任。虽然也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停滞不前,但也激起人们的重视和发掘。改革开放后,菊花石雕的各种作品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真正将石雕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菊花石雕的现状
(一)行业现状
長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开采规划,乱开滥采等使菊花石雕源石料资源越来越稀少,品质和产量也逐渐下降。拼接花、人造工艺花等假花或栽花现象出现于菊花石雕市场。假花主要是指造假者利用人们喜欢整朵人工菊花雕刻的心理,将带有不同颜色的普通石料进行雕刻,仿制成菊花形状,然后将完整的菊花花瓣移植到普通石料上,并对粘贴处进行雕刻工艺的掩饰,以达到仿造逼真生动的高档彩色菊花石雕效果。
(二)种类现状
目前,已探知的菊花石储存量非常稀少,比珍珠宝玉更加珍贵,主要分布地区有湖南浏阳、湘西泸溪、湖北恩施、北京西山、徐州、陕西等地。各地均以地名命名菊花石种类,如浏阳菊花石、湘西泸溪菊花石、恩施菊花石、京西菊花石、徐州菊花石和陕西菊花石等。
(三)市场现状
菊花石被肆意开采,储量逐年降低。市场上的菊花石雕出现了“水涨船高”的现象,甚至一个做工瑕疵的菊花石雕都被卖到上万的价格。菊花石雕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七代和第八代传承人,由于菊花石雕艺术的学习需要经过长时间枯燥、辛苦的练习,需要有一定的美术造型功底,且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加上工作人员工薪不高,菊花石雕的未来发展前途堪忧。
三、菊花石雕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一)深挖菊花石雕文化内涵,提升菊花石产品价值
菊花石雕不仅表现了石雕艺术工艺巧夺天工式的技术美,还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有不畏风霜、傲立枝头的菊花文化;有与生俱来千姿百态、神奇天然的自然美文化;有端庄秀丽、精妙绝伦的收藏文化;还有菊花石不同的产地所代表的独特区域文化;甚至还有被赋予神话色彩的民俗文化。因此,在利用好菊花石雕艺术美的同时,还要深挖不同文化所体现的内在价值,在文化碰撞中激发产品价值。让人们感受自然美的同时,获得内在精神的满足。并且不断利用文化细节,将有形的菊花石产品、无形的菊花石雕制作工艺过程以及菊花石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给人一种参与性和亲历性的文化体验,经历从而形成直观的艺术感受,使其在把玩菊花石产品的同时,知晓其历史渊源,感受文化熏陶,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
(二)大力发展菊花石文创产品,设计性与艺术性并存
相对于其它普通石雕,菊花石雕价值不菲并且数量稀少。主要受产量、技术、工匠、环境等限制,也是目前菊花石雕较难发展和拓宽渠道的原因之一。在销售设计上,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采取个性化定制方法,比如对于普通工薪阶层,应提供一些性价比高、实用性强的实用性产品;对于部分高品味并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消费者,可通过衍生的菊花石文化产品开发满足其消费需求。文化创意下的菊花石雕产品要达到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就要深入发掘其内在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的平面、包装、纹饰等设计中。例如通过设计菊花石雕衍生物手机壳、抱枕、手串、钥匙扣等物品,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认识菊花石雕,让非遗“说话”,供大众倾听。再例如,大力弘扬湖南浏阳地区的文化特色,将菊花石雕的外包装设计成具有代表浏阳市的图案元素、文字元素、色彩元素或者造型元素等,通过文化定位吸引更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们消费和传播,使菊花石雕在文化创新中不断发根发芽,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石雕发展的道路。
(三)发展传统菊花石雕工艺,打造菊花石文化品牌 传统的菊花石雕工艺经过“采料—选料—开花—粗磨—造型设计—雕琢—上漆—配座—描花”九大步骤,过程复杂,技术含量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学习价值和应用价值。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学习者逐渐减少、传承断代、技术濒临失传的现象,主要是受青年一代在外界生活环境压力和内在认识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支持申报非遗传承人的背景下,菊花石雕工艺的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青年一代所担心的生活压力逐渐消退。除此之外,新时代的菊花石雕工艺还要不断更新、升级和创新,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进行挖掘、整理,打造新时代菊花石雕新名片,塑造菊花石文化品牌效应,发扬传统菊花石雕技术。具体可以通过将菊花石雕工艺数字化展示、三维立体还原、动画形式播放等方法,将石雕工艺发扬光大。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研发能力
为了传承菊花石文化,保护菊花石的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必须加强培养更多保护和继承菊花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用人才,引领更多的非遗传承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菊花石文化与技艺发扬光大。
首先,因材施教。通过培训基地的现场演示进行手把手教育,用实践的方式迅速找到技法的要点和突破口,通过理论教育和研究,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結合、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解决技术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方式。针对不同菊花石技能人才,在培养实践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并提高创作者的经济回报,保障基本的生活需要。
其次,提高研发能力。花冠利用率较低,创新性缺乏,工艺水平参差不齐等都是目前菊花石雕市场的短板。菊花石雕若想在石雕行业中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打破常规,合理规划自己的产品定位。
最后,政府或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宣传上,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直播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宣扬非遗菊花石雕,得到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重视;在资金上,鼓励相关单位加大对工艺品的采购力度,同时对菊花石产业进行招商引资,设立菊花石人才专项培养基金;在政策上,结合目前的文化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良好政策,加大对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的力度,举办工艺品的交易会,组织行业人员外出参观学习。
四、结语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菊花石的天然储备量随开发开采逐渐减少。菊花石作为中国民间美术中的重要一环,兼具艺术性、文化性、审美性和收藏性特征,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实现菊花石雕的文化艺术特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打造独特的品牌价值,最终实现菊花石雕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顺新,编著.菊花石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曹振鑫,硕士,山东华宇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