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Tomath·Hardy)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美丽、善良、纯洁的农村姑娘苔丝被引诱而失身,后来又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她被法庭处以绞刑的悲惨故事。导致苔丝悲剧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社会因素、女性主义视角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方面多角度分析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笔者认为苔丝的悲剧是以苔丝的性格因素为主,与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苔丝的悲剧;原因
1引言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主要作品,同时也是极富有现实意义的悲剧作品。尽管作品刚刚发表后被资产阶级猛烈攻击,但它的光辉未被掩盖,直到现在还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小说以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为线索真实地再现了十九世纪英国下层社会农民的悲惨生活。女主人公苔丝也处于这一阶层。作者在小说中给了苔丝的形象打了恰当的比喻—一只不幸的孤鸟、一只身陷囹圄的小鸟。这个意象生动地显示了她的不幸、孤独和无助,苔丝的形象正如这只孤鸟。
小说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十六岁的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纯洁的农村姑娘。由于家境贫困,在家庭责任感和父母的劝说下不得不向富有的冒牌远房亲戚亚雷·德伯家攀亲做工。亚雷·德伯是个纨绔子弟,不久苔丝被他诱奸。不幸的苔丝愤然回了家,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并生下了孩子。苔丝选择了远离家乡到一家牛奶场当挤奶女工。在那里她认识了出身牧师家庭并受过良好教育的安琪儿·克莱尔。克莱尔为了突破家庭和社会的传统观念来到了这个乡村的牛奶厂寻找他的生活理想。出于苔丝的美貌,他和苔丝相爱了并且订了婚。新婚之夜,苔丝相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思想开通”的克莱尔虽和很多女人有过纠缠,却粗暴地抛弃了苔丝远走巴西。苔丝不得不回到娘家。不久苔丝的父亲死了,她们全家面临着挨饿的危险;这时已经成为牧师的亚雷又来纠缠苔丝。苔丝多次写信给克莱尔请求克莱尔与她重归于好,克莱尔却没给苔丝任何回复;面对家庭贫困的压力和亚雷的纠缠,混乱与无奈的状况中,苔丝不得不委身于亚雷。谁知这时克莱尔从巴西归来,找到苔丝向她忏悔并请求重归于好。苔丝既后悔又忿恨,认为一切的恶果都起因于亚雷的所作所为,于是在痛苦与绝望中杀死了亚雷。之后,苔丝和丈夫克莱尔一起度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最后死于绞刑架上。苔丝死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美丽的花季少女的悲剧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主人公的性格方面
“性格即是命运”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哈代曾说:“悲剧,简单地讲,可以这样说:悲剧表现个人生活中的一种事物状态,他的本能或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的结局。”“苔丝这美丽纯洁的姑娘迫于生活和环境,一步步做着不愿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事,一次次错过自己的爱情,最后被迫杀人。这样的悲剧不只是控诉不合理的社会,在哈代笔下,还表现了复杂的性格,因为你高尚纯真,所以坠入泥潭。” [2]苔丝是一个令读者每每读起都会为之感到心灵触动、同情,又引发读者思考的小说人物。在作者笔下,她集美貌、善良、纯洁、聪颖、勤劳、坚贞、刚强、高洁等众多女性优点于一身:她以自己的劳动谋生,追求平等幸福的婚姻生活;作者在小说中称她为“大自然的女儿”,并在序言中说“这是一个心地坦白的人对于主人公的品格的评价”。可见作者对苔丝这个形象多么喜爱。她涉世未深,所以心灵善良而富于同情,她这种善良的性格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是注定要产生悲剧的。所以她的这种善良纯洁也是她性格中最大的弱点。在苔丝的这些性格中纯洁和反抗精神是她最突出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两个特征增添了苔丝的悲剧美,使读者为她的遭遇感到震撼、同情。
2.1纯洁的苔丝
正是由于苔丝太纯洁,才有了悲剧的开始。由于家里的生意没了,父母都想让她去所谓的远房亲戚德伯家攀亲。她的高洁使她本能地不想去,但家庭责任感还是驱使她去了。她的纯洁使她单纯,易对人轻信。虽然她在帮工时意识到了亚雷的不怀好意,可是她却并没有因此设防, 而给了亚雷一个伤害自己的机会,导致了悲剧的开始。这样的一个姑娘,她注定要受到伤害。她的纯洁还表现在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上。她追求纯洁的爱情:新婚之夜,当克莱尔告诉她自己过去的荒唐行为以求得她的谅解宽容时,她天真地以为克莱尔也会像她原谅他那样原谅自己,并把自己的不幸过去向克莱尔坦白,结果是遭到了克莱尔的无情抛弃。当父亲死亡,克雷又来纠缠她时,她依然对克莱尔忠贞不渝,还写信给克莱尔求他回心转意。
2.2反抗的苔丝
苔丝的反抗性给这部悲剧增添了一份壮美,可是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
其一表现在对待亚雷的态度上。对于纨绔子弟亚雷,她一直都在反抗,从未屈服;当受到亚雷的骚扰和物质引诱时,她连一刻也不曾改变过对他不容侵犯的态度。她本可以顺从亚雷而过上安逸的生活,可是她没有,因为憎恶亚雷,所以她宁愿选择独自面对未婚先孕,并独自抚养孩子。孩子夭折后,她只想用自己的劳动求得生活上的独立。当她第二次遇到亚雷时,也是她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对于亚雷的种种诱惑,她仍不为所动,甚至在面对亚雷时“揪着手套的后部,一直朝他脸上忿忿地抡去……手套打到的地方,路出一道见了血的印子,一会血就流下来了,从嘴角滴到麦捆上。”可是她却没有彻底地对亚雷作出反抗。
其二体现在对待宗教上。她对宗教是不屑的,但她又深受宗教和当时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从德伯家离开后,在她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摆脱不了的罪恶感。当她的孩子夭折时,她又担心孩子会因为没有接受洗礼而被打入地狱底层,而自己偷偷给孩子洗礼。面对邻居的白眼,她心里却产生了对宗教的罪恶感,并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其三表现在对待爱情上。苔丝一直追求平等幸福的婚姻,可是面对克莱尔的无情抛弃,这时的她却没有做出任何反抗,而是毫无怨言地成了爱情的奴隶。“她五体投地地崇拜他,认为他只有优点,没有缺点,觉得凡是导师、哲人和朋友所应有的学识,她没有一样不完备的……,他的灵魂就是圣徒的灵魂,他的智慧就是先知的智慧……而他爱她,在她看来,则是一种怜悯。因此她就倾心相许,披肝沥胆。”这个时候苔丝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尊。当她唤不回克莱尔的心时,她开始了对克莱尔的反抗:“哎,安琪儿呀,你待我怎么那么狠心哪!我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我已经把这件事后后仔细琢磨了一番,我永远永远也不能饶恕你!你分明知道我无心害你,但是你为什么老是这样害我呢?你太狠心了,真太狠心了!我只有慢慢把你忘了好啦。我在你手里,一丁点儿公道也没得到。” 苔丝的纯洁和反抗的不彻底及冲动的自然性格共同把她推进了毁灭的深渊。亚雷对她做的各种无耻行为,社会的不公和贫困的境地都没有使她做出彻底的反抗。可是当克莱尔从巴西回来请求她原谅时,亚雷对克莱尔的挖苦讽刺,却使她受不了,以至于亲手杀死了亚雷。她为克莱尔可以不要命,多么可悲啊!
3社会因素
这里的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因素,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当时的道德观念、宗教和法律。文章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3.1家庭因素
苔丝的父亲是一个懒散的小贩,母亲曾经是个挤奶工人。他们一家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家庭的贫困使父母想让她通过加入豪门来解决家庭危机。正是这一外力使她开始遭受厄运。
3.2社会制度因素
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正蓬勃发展,并向农村扩展。苔丝家的生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破产的。苔丝所在的牛奶厂如果没有机器和人比生产速度,苔丝就能多挣些钱,后来就不至于因为家庭贫困而委身于亚雷。尽管苔丝具备一个优秀女子所拥有的一切美德和品质: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负担沉重,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作为一个农民,一个无产者,受着资产阶级的种种压迫和欺凌,生活本来就很艰难。
3.3法律因素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法律是用来保护资本家的,无产阶级的利益丝毫不能被保护。亚雷是有产阶级,是个放荡不羁的标准纨绔子弟,是他对苔丝犯下了罪,可是所有人都相信他的话:是苔丝引诱他犯罪。法律并没有处罚真正的罪犯亚雷,却认定真正的受害者苔丝是犯法者。在苔丝所处的社会,道德和法律都是向着资产阶级的。如果不是陈规陋习,苔丝也不会遭到邻里的冷嘲热讽,也许会过上一种有希望的生活。可见这道德有多么虚伪!
3.4宗教因素
宗教在这个悲剧中看似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宗教也是导致这一悲剧的一股强大力量。在当时的英国,道德、法律和宗教是相互影响的,宗教的影响几乎渗透到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苔丝虽然对宗教不屑,但也深受宗教的影响。自从亚雷伤害她后,她一直觉得自己有罪,她的心灵精神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这种罪恶感也促使她对克莱尔说出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把她推入了更深的深渊。而从亚雷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宗教的虚伪性。亚雷本是个为非作歹的人,却利用《圣经》的典故来逃避责任。当苔丝为逃避邻居的冷嘲热讽而奔走他乡时,亚雷却成了人人景仰的牧师,在那儿“教”人们怎样为善。多么具有讽刺性!
即使苔丝的性格是造成她悲剧的主因,如果道德法律是公正的,宗教是有博爱精神能够拯救苍生的,苔丝也不至于走上杀人的绝路,那样她的生活虽然清苦,却不是没有希望的。所以,社会是要对苔丝的悲剧负一部分责任的。
参考文献:
[1]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第196-237页
[2] 宗璞.《他的心在荒原(2)》.《人民文学》,1984(4)
[3]《外国文学新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232页
关键词:苔丝的悲剧;原因
1引言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主要作品,同时也是极富有现实意义的悲剧作品。尽管作品刚刚发表后被资产阶级猛烈攻击,但它的光辉未被掩盖,直到现在还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小说以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为线索真实地再现了十九世纪英国下层社会农民的悲惨生活。女主人公苔丝也处于这一阶层。作者在小说中给了苔丝的形象打了恰当的比喻—一只不幸的孤鸟、一只身陷囹圄的小鸟。这个意象生动地显示了她的不幸、孤独和无助,苔丝的形象正如这只孤鸟。
小说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十六岁的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纯洁的农村姑娘。由于家境贫困,在家庭责任感和父母的劝说下不得不向富有的冒牌远房亲戚亚雷·德伯家攀亲做工。亚雷·德伯是个纨绔子弟,不久苔丝被他诱奸。不幸的苔丝愤然回了家,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并生下了孩子。苔丝选择了远离家乡到一家牛奶场当挤奶女工。在那里她认识了出身牧师家庭并受过良好教育的安琪儿·克莱尔。克莱尔为了突破家庭和社会的传统观念来到了这个乡村的牛奶厂寻找他的生活理想。出于苔丝的美貌,他和苔丝相爱了并且订了婚。新婚之夜,苔丝相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思想开通”的克莱尔虽和很多女人有过纠缠,却粗暴地抛弃了苔丝远走巴西。苔丝不得不回到娘家。不久苔丝的父亲死了,她们全家面临着挨饿的危险;这时已经成为牧师的亚雷又来纠缠苔丝。苔丝多次写信给克莱尔请求克莱尔与她重归于好,克莱尔却没给苔丝任何回复;面对家庭贫困的压力和亚雷的纠缠,混乱与无奈的状况中,苔丝不得不委身于亚雷。谁知这时克莱尔从巴西归来,找到苔丝向她忏悔并请求重归于好。苔丝既后悔又忿恨,认为一切的恶果都起因于亚雷的所作所为,于是在痛苦与绝望中杀死了亚雷。之后,苔丝和丈夫克莱尔一起度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最后死于绞刑架上。苔丝死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美丽的花季少女的悲剧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主人公的性格方面
“性格即是命运”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哈代曾说:“悲剧,简单地讲,可以这样说:悲剧表现个人生活中的一种事物状态,他的本能或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的结局。”“苔丝这美丽纯洁的姑娘迫于生活和环境,一步步做着不愿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事,一次次错过自己的爱情,最后被迫杀人。这样的悲剧不只是控诉不合理的社会,在哈代笔下,还表现了复杂的性格,因为你高尚纯真,所以坠入泥潭。” [2]苔丝是一个令读者每每读起都会为之感到心灵触动、同情,又引发读者思考的小说人物。在作者笔下,她集美貌、善良、纯洁、聪颖、勤劳、坚贞、刚强、高洁等众多女性优点于一身:她以自己的劳动谋生,追求平等幸福的婚姻生活;作者在小说中称她为“大自然的女儿”,并在序言中说“这是一个心地坦白的人对于主人公的品格的评价”。可见作者对苔丝这个形象多么喜爱。她涉世未深,所以心灵善良而富于同情,她这种善良的性格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是注定要产生悲剧的。所以她的这种善良纯洁也是她性格中最大的弱点。在苔丝的这些性格中纯洁和反抗精神是她最突出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两个特征增添了苔丝的悲剧美,使读者为她的遭遇感到震撼、同情。
2.1纯洁的苔丝
正是由于苔丝太纯洁,才有了悲剧的开始。由于家里的生意没了,父母都想让她去所谓的远房亲戚德伯家攀亲。她的高洁使她本能地不想去,但家庭责任感还是驱使她去了。她的纯洁使她单纯,易对人轻信。虽然她在帮工时意识到了亚雷的不怀好意,可是她却并没有因此设防, 而给了亚雷一个伤害自己的机会,导致了悲剧的开始。这样的一个姑娘,她注定要受到伤害。她的纯洁还表现在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上。她追求纯洁的爱情:新婚之夜,当克莱尔告诉她自己过去的荒唐行为以求得她的谅解宽容时,她天真地以为克莱尔也会像她原谅他那样原谅自己,并把自己的不幸过去向克莱尔坦白,结果是遭到了克莱尔的无情抛弃。当父亲死亡,克雷又来纠缠她时,她依然对克莱尔忠贞不渝,还写信给克莱尔求他回心转意。
2.2反抗的苔丝
苔丝的反抗性给这部悲剧增添了一份壮美,可是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
其一表现在对待亚雷的态度上。对于纨绔子弟亚雷,她一直都在反抗,从未屈服;当受到亚雷的骚扰和物质引诱时,她连一刻也不曾改变过对他不容侵犯的态度。她本可以顺从亚雷而过上安逸的生活,可是她没有,因为憎恶亚雷,所以她宁愿选择独自面对未婚先孕,并独自抚养孩子。孩子夭折后,她只想用自己的劳动求得生活上的独立。当她第二次遇到亚雷时,也是她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对于亚雷的种种诱惑,她仍不为所动,甚至在面对亚雷时“揪着手套的后部,一直朝他脸上忿忿地抡去……手套打到的地方,路出一道见了血的印子,一会血就流下来了,从嘴角滴到麦捆上。”可是她却没有彻底地对亚雷作出反抗。
其二体现在对待宗教上。她对宗教是不屑的,但她又深受宗教和当时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从德伯家离开后,在她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摆脱不了的罪恶感。当她的孩子夭折时,她又担心孩子会因为没有接受洗礼而被打入地狱底层,而自己偷偷给孩子洗礼。面对邻居的白眼,她心里却产生了对宗教的罪恶感,并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其三表现在对待爱情上。苔丝一直追求平等幸福的婚姻,可是面对克莱尔的无情抛弃,这时的她却没有做出任何反抗,而是毫无怨言地成了爱情的奴隶。“她五体投地地崇拜他,认为他只有优点,没有缺点,觉得凡是导师、哲人和朋友所应有的学识,她没有一样不完备的……,他的灵魂就是圣徒的灵魂,他的智慧就是先知的智慧……而他爱她,在她看来,则是一种怜悯。因此她就倾心相许,披肝沥胆。”这个时候苔丝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尊。当她唤不回克莱尔的心时,她开始了对克莱尔的反抗:“哎,安琪儿呀,你待我怎么那么狠心哪!我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我已经把这件事后后仔细琢磨了一番,我永远永远也不能饶恕你!你分明知道我无心害你,但是你为什么老是这样害我呢?你太狠心了,真太狠心了!我只有慢慢把你忘了好啦。我在你手里,一丁点儿公道也没得到。” 苔丝的纯洁和反抗的不彻底及冲动的自然性格共同把她推进了毁灭的深渊。亚雷对她做的各种无耻行为,社会的不公和贫困的境地都没有使她做出彻底的反抗。可是当克莱尔从巴西回来请求她原谅时,亚雷对克莱尔的挖苦讽刺,却使她受不了,以至于亲手杀死了亚雷。她为克莱尔可以不要命,多么可悲啊!
3社会因素
这里的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因素,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当时的道德观念、宗教和法律。文章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3.1家庭因素
苔丝的父亲是一个懒散的小贩,母亲曾经是个挤奶工人。他们一家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家庭的贫困使父母想让她通过加入豪门来解决家庭危机。正是这一外力使她开始遭受厄运。
3.2社会制度因素
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正蓬勃发展,并向农村扩展。苔丝家的生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破产的。苔丝所在的牛奶厂如果没有机器和人比生产速度,苔丝就能多挣些钱,后来就不至于因为家庭贫困而委身于亚雷。尽管苔丝具备一个优秀女子所拥有的一切美德和品质: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负担沉重,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作为一个农民,一个无产者,受着资产阶级的种种压迫和欺凌,生活本来就很艰难。
3.3法律因素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法律是用来保护资本家的,无产阶级的利益丝毫不能被保护。亚雷是有产阶级,是个放荡不羁的标准纨绔子弟,是他对苔丝犯下了罪,可是所有人都相信他的话:是苔丝引诱他犯罪。法律并没有处罚真正的罪犯亚雷,却认定真正的受害者苔丝是犯法者。在苔丝所处的社会,道德和法律都是向着资产阶级的。如果不是陈规陋习,苔丝也不会遭到邻里的冷嘲热讽,也许会过上一种有希望的生活。可见这道德有多么虚伪!
3.4宗教因素
宗教在这个悲剧中看似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宗教也是导致这一悲剧的一股强大力量。在当时的英国,道德、法律和宗教是相互影响的,宗教的影响几乎渗透到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苔丝虽然对宗教不屑,但也深受宗教的影响。自从亚雷伤害她后,她一直觉得自己有罪,她的心灵精神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这种罪恶感也促使她对克莱尔说出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把她推入了更深的深渊。而从亚雷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宗教的虚伪性。亚雷本是个为非作歹的人,却利用《圣经》的典故来逃避责任。当苔丝为逃避邻居的冷嘲热讽而奔走他乡时,亚雷却成了人人景仰的牧师,在那儿“教”人们怎样为善。多么具有讽刺性!
即使苔丝的性格是造成她悲剧的主因,如果道德法律是公正的,宗教是有博爱精神能够拯救苍生的,苔丝也不至于走上杀人的绝路,那样她的生活虽然清苦,却不是没有希望的。所以,社会是要对苔丝的悲剧负一部分责任的。
参考文献:
[1]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第196-237页
[2] 宗璞.《他的心在荒原(2)》.《人民文学》,1984(4)
[3]《外国文学新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2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