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一口井,广开一片天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onghong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诗人苏轼在游览江西庐山之后,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诗的前两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告诉我们,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景物各不相同,这样就会给我们留下迥异的印象。联系到议论文写作,我们要注意选取纵向议论或横向议论的不同角度,从而获得高分。
  一、纵向展开议论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意思是,劈柴时只要看准树木的自然纹理下斧,就能斧到薪裂,事半功倍;展开议论时,只要依照事物内在逻辑关系逐层剖析,就能“钻坚求通,钩深取极”。
  1.巧问导思,逐层深入。
  就是围绕中心论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是什么”就是提出问题,可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为展开分析说理打好基础;“为什么”就是分析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怎么办”就是解决问题,即指出解决的办法,即如何去做。这种结构形式能使问题的剖析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比如韩愈《师说》:文章首先说明“什么是师”;紧接着写“为什么要从师”;最后归结全文,论述“圣者为师”的道理——实际上回答了“怎样从师”的问题,呼应开头。
  又如2019年高考四川卷高分作文《师生情谊,切心切情》:首段透过漫画提供的现象(毕业之际的最后一课)揭示事物的本质(独特“师生之谊”的深沉与感念),在理性分析与形象描绘中点出中心论点:“‘最后一课’都是独特的‘师生之谊’”——观点鲜明而具有启发性;第二、三段从任务性质、纯粹的情感依赖两个角度分析师生之谊的内涵;第四段挖掘师生之谊的变与不变,突出不变(沉淀为更纯粹的认同与信念);第五段回应首段,点明怎么办:以心相护、铭记于心;结尾简明扼要抒发对浩荡师恩的感激之情。整个文章紧紧围绕是什么(首段)、为什么(第二、三、四段)、怎么办(第五、六段),形成一个大的层递关系,与此同时,作为文章主体的第二、三段与第三、四段中又有递进关系。全文思路十分清晰,论证较为严谨。
  2.分解论点,递进论述。
  这是最能体现文章立意、构思和深度的一种结构方式。具体运用时,先要确定好一个中心论点,然后将其分成三四个分论点,按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或者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进行分述评析,逐层深入,探寻本质,使说理更透彻。例如2019年高考安徽卷高考满分作文《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本论部分:
  于己,劳动为修身之道。身体力行中,方知脚踏实地、勤恳务实才得心安;汗水挥洒与咬牙坚持中,才能磨砺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坚忍意志。唯有亲身体验劳动之不易,方可領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深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投身于点滴劳动中,才能淬炼出青年之精神。
  于家,劳动为立家之本。坐吃山空、好逸恶劳之例,不必赘述。先哲有云:“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如今的大好时代,只要肯吃苦、愿劳动,自能收获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哪一个靠的不是辛苦劳动呢?
  于国,劳动为兴邦之基。你们可曾听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二字,终须落到劳动上。如今,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正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大国工匠”凭的就是劳动中的不断探索与提升,靠的是数年如一日的不懈坚守与勤恳。若无劳动者,哪来港珠澳一桥连三地,创造世界第一的辉煌?若无劳动者,哪来华为公司绝地反击、惊艳全球的骄傲?若无劳动者,哪来“一带一路”上共筑复兴梦的欢歌?国家发展需要劳动,尤其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的劳动!
  文段以分论点的形式,串起文章的主体部分,从“于己”“于家”“于国”三个方面,由点到面,纵向深入,对中心论点进行有力的支撑,令人信服。
  3.纵向比较,凸显论点。
  即论证过程中将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情况,纵向进行对照比较,在分析和阐明二者的差异以后,让观点赫然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对比的内容,既可以是事实的对比,也可以是分析的对比。纵向比较分析时,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对比要一致,对比点要对应;二是对比具体,内容不笼统;三是对比要深入,揭示事物本质。比如2019年高考广西卷高分作文《师恩情重莫相忘》片段:
  为师者以一己之力成就他人是为无私,求学者尊师重道是为本分。古之成大事者无不敬师如父。你可知堂堂一国之君汉明帝,也能屈九五之尊以敬恩师;你可知赫赫有名的贤士子贡,在孔子仙逝后结庐守墓达六年之久,以报师恩……古之帝王将相抑或贤者名士,无不对于自己有教育之恩的老师们心怀敬重。他们深知,利箭之所以有百步穿杨之能无不依赖于良弓的助力。
  现当代的风流名士亦常怀师恩,留下许多佳话。一如文学巨匠鲁迅,无论行程多么匆忙,都会探望对自己有启蒙之恩的寿老先生(寿镜吾)。何也?皆因鲁迅深知笔下的累累巨著便萌发于“三味书屋”的一个“早”字,源于老师的严格要求;一如蜚声海内外的数学家华罗庚,功成名就后仍不忘发现其数学才能的伯乐王老先生(王季梁),做报告必请老师上座,何也?只因华罗庚深知若没有老师的慧眼识珠,他将泯然于众人矣。若论名声成就,他们不知要高出老师多少,然而他们却时刻铭记恩师曾经的点点滴滴。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当下竟有无知小儿目无尊长,做出人神共愤之事。每当看到新闻中一些不学无术之人对一生奉献于讲台的老教师无理欺侮时,我便心如刀绞;每当听闻有胆大妄为的学生竟对教自己读书做人的老师拳脚相加时,我便怒发冲冠。他们的无礼暴行践踏的不仅是自己的脸面,更伤透了千万教师的心!
  选文列举古今多个经典事例,先谈古代帝王将相对师长的尊崇,再谈现当代学者不忘师恩传佳话,笔锋一转想到当下出现的不敬重师长的行为令人愤慨,展开纵向对比,论证中心论点,拓展了文章主题的深度,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二、横向展开议论
  放眼连绵横亘的群山,顿感气势磅礴。横向展开议论,可使说理更全面。何为横向议论?就是在提出中心论点以后,从几个方面分别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体现出一种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采用这种方式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给人一种匀称的结构美感。   1.阐述概念,明确内涵。
  这里的“概念”,是指文章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此法是从“是什么”的角度分析这些关键词,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提炼出几个并列的分论点并加以论证,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例如2019年高考北京卷高分作文《文明的韧性》选文:
  战火的洗礼、文物的缺损、文明的冲突怎能动摇我中华文明之基石?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以刚韧的国魂、柔韧的筋脉、坚韧的风骨,与撼动中华文明的一切势力打了一场漂亮的仗。
  中华文明的韧性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壮志豪情,“刚韧”铸就了文明之魂。
  ……
  中华文明的韧性,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淡然,“柔韧”打通了文明之筋脉。
  ……
  中华文明的韧性,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坚韧”塑造了文明之风骨。
  ……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中华文明以刚韧的国魂、柔韧的筋脉、坚韧的风骨,与撼动中华文明的一切势力打了一场漂亮的仗。”然后主体部分从文明的“刚韧”“柔韧”“坚韧”三个方面展开并列式的阐释,揭示了“中华文明的韧性”的内涵,合理独到,层次清晰。
  2.因果探究,逻辑严密。
  写作时,先确立中心论点,并将其作为“果”,展开发散思维,从“为什么”的角度,分解出能产生这一“果”的几个“因”(分论点)。只要论证这几个“因”能够成立,就能论证这里的“果”也能成立。如2019年高考浙江卷高考佳作《择而听之》片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想满足每一个读者的呼声,显然是不可能的。当你满足了一个人时,其他人便会提出更多的要求,那么作品便不能称之为“作品”,它只是一块被拼起来的布料。你也不能称之为作家,而只能是一个裁缝。
  ……
  作为作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正常,但也要学会适当地、有选择性地去倾听读者的意见。可去听取对自己有益的呼声,屏蔽那些刻意教唆、恶意嘲讽的声音——因为这对自己的写作没有丝毫的益处,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听取读者的意见,也会使自己陷入封闭的空间,犹如在没有出口的迷宫中徘徊一样,使自己的写作水平难以突破。过于坚持,那是固执;有时不愿改变,那是守旧;一意孤行,可能会有一时的成就满足自己,但无人理解,最终只会被这个时代的潮流淹没。
  選文采用因果分析法,安排论证思路。开篇提出观点:有选择性地去倾听“读者”的声音。接着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论述:一是要想满足每一个读者的呼声,显然是不可能的;二是完全不听取读者的意见,会使自己陷入封闭的空间。整体结构严谨而自然。
  3.条件分析,义理深透。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分论点是指满足结果的“条件”。此种类型主要从“怎么办”的角度来设立分论点,分别加以论证。例如2019年高考江西卷高考作文《劳动是第一等事》片段: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中华民族由落后走向振兴,由贫穷走向繁荣,正是由中华儿女的劳动筑成的。然而,现在生活的优越富足让一些同学不理解,不愿意劳动。劳动需要动力,也需要能力,劳动是人生中的第一等事,只有在劳动中个人才能与祖国一同成长。
  劳动需要动力,目标明确才不至于迷茫怠倦。
  ……
  劳动需要实践的能力,亲力亲为才不至于无所适从。
  ……
  劳动需要被尊重,深知劳动不易才能真正理解劳动、尊重劳动。
  ……
  选文开篇提出“劳动是第一等事”的中心论点,并将其作为“结果”,然后提出三个“条件”,即三个分论点,分别进行摆事实、讲道理,加以论证,有义理深透之效。
  4.事例并举,说服力强。
  文章主体部分横向展开多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观点。多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互不交叉,共同为论证观点服务。例如2019年高考北京卷高考作文《文明的韧性》片段:
  当南宋灭亡的局面难以挽回之时,南宋丞相文天祥依然率军抗击元军。强大的元军将反元军队打得屡屡败退,但文丞相并没有因此接受敌人的劝降,即使兵败被俘之后被忽必烈皇帝许以元朝丞相之职,他也毫不动摇,一心向着他的大宋。最终,在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后,文天祥从容就义。但他凛然的气节,并未随着他的身躯消逝,而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愈发明亮。老百姓都记住了他,自他以后,从未有南朝士大夫降元而不被嘲讽的。文天祥的死,令此后许多汉人士大夫的膝盖不敢再弯。有这样的志士,中华文明又怎会被世人遗忘?
  近代,世界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再次让中华文明受到巨大冲击,日军的侵华战争更是将中华文明再一次推到生死存亡的边缘。在那个国家动荡,民族危亡的时代,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的是向日军罪行文征笔伐的文人,有的是浴血奋战的军人,有的是高举抗日救国大旗的学生,有的是毁家纾难的商人,虽然为国家效力的方式不同,但他们前进的动力都是相同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这也正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强大韧性。
  此文紧扣论点“中华文明是具有极大韧性的”,选取了文天祥不降元军、近代我国无数爱国志士为救国挺身而出的事例论证观点,论述了炎黄子孙的气节成就了中华文明自强不息的强大韧性。文章逻辑严密,真实可信。
  综上所述,我们在写议论文展开议论的时候可以采用纵向议论的方式,犹如“深挖一口井”,容易把文章写得深、写得透;也可以采用横向议论的方式,好像“广开一片天”,方便作者把文章写得广、写得博。具体操作中,如果能够将纵向议论与横向议论结合使用,就可以让笔下的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作者:李仰臣,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什么是基于证据的学习呢?总的来说,它不是某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运用一些证据来呈现学习结果并由此证明学习活动已经发生的所有学习方式的统称。因此,在本质上,它是一种学习范式,是一种有关学习的理论模式和实践范式。这种学习范式的核心在于,它通过运用一定的证据来反映学习的过程并呈现学习结果,正是通过证据的呈现,人们得以判断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亦即“运用证据来提升学习结果,由此证明个体的能
期刊
随着高考政策改革的推进,全国各地高考题型都做了一定的改变。江苏于2021年开始第一次进入全国卷题型的行列,试卷中出现了七选五、语法填空、应用文写作、读后续写等新题型。教师和学生已经习惯了原来的自主命题的考查,虽然对新题型的解题技巧有一定了解,但是在做新题型时仍然觉得有些许挑战。从学生平日的练习中可以看到,学生在做七选五题型的阅读时,压力较大,需要从根本上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成绩。笔者
期刊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路遥《平凡的世界》)  [写作指导]  这句话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是对“啃老族”“拼爹党”“佛系青年”等的一记重击,有振聋发聩之效。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奋斗”。在写作过程中,
期刊
2020年高考古诗命题选材更加突出素材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思维发展与提升”进行综合考查,其中主观题稳中求新,出现了一些新的命题视角,注重勾连同学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体验。  一、探究送别之地的风土人情  (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  (北宋)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期刊
【真题再现】 (2020浙江卷C)  This is a quick look at life in Uzbekistan, made of friendliness and warmth, but also its darker side of society. In Samarkand, Mr. Bissell admires the architectural wonders, while
期刊
“千古文章意为高。”记叙文写作不仅要描写生动,而且要立意深刻。如果说生动是为了让人想读,那么深刻则是为了让人耐读。所谓深刻,其实就是文章的思想要有一定的深度。因为立足于“清楚”之上的“生动”,若缺少较有深度的思想性,只会让人觉得有意思,而不会让人觉得有意义。那么,考场记叙文如何做到立意深刻呢?  一、在事件中寻找独特感悟  [原文摘引]   智斗小老板  我知道他的“凶狠”是一种战术,便将计就计,
期刊
七月高考,行将来到.同学们潜心复习数月,“收获的季节”将如期而至.在临近高考阶段,每位同学都应该扪心自问:“七月高考来袭,我准备好了吗?”  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硬仗.“幸运之神”往往宠幸“有备之人”.在临近高考的日子里,我们该如何备考?本文根据数学高考的特点,面对新高考形式,提几点指导性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一、重视基础,回归课本  总览历年数学高考试题,容易题和中档题约占百分之八十,而这些
期刊
美国作家唐纳·马斯说:“读者喜欢一本小说的原因只有一个:很棒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叫情节。但情节不仅仅是故事,情节比故事更精彩。那么,什么叫情节?情节,就是小说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部分组成。由此可见,情节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个故事的集合。如此,各个情节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关系。这个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  一  老丁扶贫  文/金光 
期刊
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有三:一是形散神聚:形散指题材广泛,结构自由;神聚既指中心思想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主观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三是语言优美: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  一  李正峰先生  文/贾平凹  (1)读《古文观止》上的散文,常疑惑这些
期刊
一、思想方法解读   1.转化与化归思想  化归是转化与归结的简称,其基本内涵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将待解决的数学问题A,通过某种转化手段,归结为另一问题B,而问题B是相对较容易解决的或已经有固定解决程式的问题,且通过问题B的解决可以得到原问题A的解答.用框图可直观地表示为:  其中问题B成为化归目标或方向,转化的手段成为化归策略.化归思想有着坚实的客观基础,它着眼于揭示联系,实现转化,通过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