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答题过程中的“懂而不会”现象剖析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3202004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课听得懂,作业不会做,答案看得懂,考试不懂会做,这种是典型的“懂而不会”现象。这种“懂而不会”往往成为学生地理成绩不能上去的瓶颈。“懂而不会”的原因是什么?寻求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思维偏差 能力欠缺 不严谨 知识结构不全
  本文重点针对这种“懂而不会”现象进行剖析;而这种现象往往成为学生地理成绩不能上去的瓶颈。“懂而不会”的原因是什么?寻求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对策,是笔者思考和探索的焦点。
  一、“懂而不会”的深层原因
  答题过程中的“懂而不会”指由于理解程度不深,知识结构不清晰,不稳定而导致错误的迁移,或由于性格、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而引起的错误现象,而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更多的“懂而不会”不是非智力因素导致,而是思维偏差,能力欠缺,不严谨、知识结构不全等造成的。
  1.思维偏差
  思维偏差指的是学生受到已有的知识和以往的学习经验影响而生搬硬套,以偏概全的思维障碍,很多学生平时在面对题目时有套题的习惯,发现某道题目与做过的某题类似,顿时感觉很懂了,还没充分挖掘出题目的隐含条件就急忙答题。
  例1:(2012年广州调研)读“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力指数分布示意图”,该灾害最可能是
  A.泥石流 B.沙尘暴 C 台风 D.地震
  答案:C
  这道题的问题是“自然灾害影响力指数”,如果学生能看清这种自然灾害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答案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再来看看例2。
  例2:(2014年广州市调研题)灾变强度是评价影响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主要指标,灾变强度越大,灾害损失越大。读“我国某自然灾害灾变强度分布图”,回答。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A.台风 B.沙尘暴 C.洪涝 D.滑坡
  答案:C
  例2题60%的学生选了A答案。为什么会这样昵?主要是因为学生先做了例1题,受到第一题的影响,学生看到这道题与做过的题相似,就毫不犹豫地选了A答案,事实上,该题与以前的题目只是相似而已,其实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答案自然是南辕北辙。细心的学生会充分挖掘出题目的隐含条件:虽然南方的强度比北方的要强,但看到陕西省的灾变强度比山西的灾变强度还要强,就会排除A。这种基于经验而产生的不正确迁移,其问题在于审题不清,没有看清图中的隐含信息。
  2. 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欠缺
  能力欠缺指的是学生孤立地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下不能灵活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解决问题。很多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在教师或同学的提示下,往往能顺利地再现知识,找到解题途径,但在考试时,由于没有教师的旁敲侧击,思维会陷入僵局,于是开始胡编乱造,而事后,稍微点拔,或者在错误答案的暗示下,马上能想起来,顺利完成解答。
  例3:(2012年广东高考题)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
  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
  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
  答案:B 难度:0.53
  本题主要考查了海洋与大气的关系,学生一看到题目就有点不知所措,如果老师稍微点拔,学生就能根据题目中已有的提示“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运用已有的海洋与大气之间物质运动和能量流动关系基本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的盛行风驱动洋流,海洋通过辐射等形成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境。赤潮的形成与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无关,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这不是信风。不难得出选项B正确。
  二、增加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掌握学生由思维偏差等导致”懂而不会“的反馈信息,在教学中增加思维训练,是防止”懂而不会”再次发生的有效措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做好预防和矫正工作。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梳理知识,形成系统
  教师在课堂中应起引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网络,整体把握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通过对知识的回顾和梳理,弥补遗忘点,让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能按一定的关系,构成一个有顺序的、有层次的、较系统的知识网络,只有这样,当学生碰到问题时,“回忆-提取-应用”(如下图)这个检索功能就会自然而然地从他的知识体系中提取解题的信息。
  2.加强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建立问题与材料,知识结构的关系。
  近几年地理高考中,材料分析题一般涉及的图表、名词、概念较多,信息量大,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对阅读材料提取的文字及图表信息进行理解、分析、挖掘实际问题的内在规律。明确答题要求及其限制条件,然后才能联系所学的知识建立模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加强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适当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能够起巩固知识,弥补阅读缺漏,培养阅读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科学设计习题,通过练习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提取“关键词”,如题目中的主语、定语、位置、方向、数量特征、数量变化等要素。这些关键词的提取是获取有效信息,构建严谨的地理思维并顺利解题的突破口。
  3.优化储备,敏锐审题
  生搬硬套、以偏概全的思维偏差导致“懂而不会”的重要原因是将新题目归结为旧题目的趋向性,扩大了已有知识、经验的使用范围,没有抓住本质,疏于审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知识性传授的同时加强方法性引导。注意学生审题能力培养,可采用“类比”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即分析性思维,经常加强新题目与旧知识的比较,如对平时课堂教学中“貌合”但“神离”的题目细加审核,分清本质,通过归纳解题方法-迁移运用知识和方法-同类的变式典型题组训练,不断类比,强化经验储备的多维性,在审题时敏锐地挖掘其中的隐性条件,从而克服“懂而不会”。
  引导学生克服“懂而不会”,关键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但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情况,着重训练学生的答题思路,尽量发现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突破障碍,进而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罗秋官.谈地理学习中的思维定势效应[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8)
  [3]陈茜.地理复习课中思维模板的运用偏差及矫正[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8)
其他文献
硅(Si)由于超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 mAh g~(-1))、低工作电位(~0.5 V)、而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中最有发展潜力的负极材料之一。但是,硅的电子导电性较差,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体积变化,导致硅颗粒粉碎,并随之连续形成不稳定的SEI膜从而使电化学性能降低。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合成硅基复合材料例如硅@氮掺碳(Si@N-C)、硅/氮掺碳@二氧化硅(Si/N-C@SiO_2),硅/氮掺碳
聚氨酯弹性体由于合成组分种类繁多、力学性能可调,使其具有诸多优异的性能(如高弹性、高韧性、耐磨性、耐化学腐蚀及低温柔顺性),被广泛应用于国防、采矿、建筑、化工、医疗和航天等重要领域。然而聚合物材料的损伤,尤其是不可避免的微小尺寸缺陷,都会严重影响材料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因此,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聚氨酯的损伤对于生产坚固耐用的聚合物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立足于高分子机械力化学,以1,2-二氧环丁烷为力响
近几年来,因抗生素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是人类和兽医学中最常见的抗生素之一,对多种细菌具有活性,但环境中残余的CIP通过传统废水处理技术难以去除。目前工业上常用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其中电芬顿技术因其易于操作,反应时间短,降解效率高的优势被广泛关注,为了达到高效的降解效果,设计出高效降解的催化剂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1、能从不同角度、介绍家乡,试图做到把话说完整。  2、正确使用普通话,态度自然大方,乐于与人交谈。养成在交谈中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习恰当评价别人的话。  3、通过交际活动,感受家乡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并不陌生,但是我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孩子对自己家乡的风景,物产、美食、名人,家乡的变化等各方面的了解只有部分表面的印象很粗浅,表达也不太清楚。
期刊
三元层状正极材料Li Ni_xCo_yMn_(1-x-y)O_2(x+y<1)因其理论容量较高且成本较低,近年来一直广受研究者们的关注。尽管低镍含量的三元材料已实现商业化,但是其较低的能量密度阻碍了其进一步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应用。虽高镍三元材料的能量密度得以提高,但是其倍率性能差,在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严重,无法满足人们对高性能电池的市场需求。本论文主要针对Li Ni_(0.5)Co_(0.2)Mn_
有机室温磷光(RTP)材料具备设计多样性、环境污染小、制备成本低等优点,在生物医学成像、化学传感器设计、有机发光二极管、防伪加密涂层、分子逻辑开关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在本工作中,我们首次将适用于水性环保涂料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用于制备掺杂型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发现,由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乳液制备的薄膜具有对金属基材优异的附着力和良好的阻隔性能。通过有机染料N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化解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机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近些年来农村村务监督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在乡村治理中逐渐凸显出重要作用。因此,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可借助村务监督的制度优势,并结合自治、德治和法治的治理手段,走乡村善治之路。当前,农村村务监督制度运行并不成熟,河北省村务监督制度在实施近两年后也暴
目前,中国高校和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也重点强调了要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建设、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在推进大学走向“双一流”的进程中,高校管理是不可忽视的,管理中最重要的又是决策,所以本研究主要针对高校内部决策中的问题,对高校内部的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展开深入研究。从决策的视角出发,根据决策主体的不同分为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运用科学决策的理论及具体程序进行分析,将科学决策理论和高校内部决策的程序进行对比以探求推动高校决策科学化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