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融入国学传统文化探究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hu1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快速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但国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学习国学的势头,而且国学正在大踏步走出国门,融入世界。而国家教育部也在酝酿着将国学教育列入中小学课堂当中。本文从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探讨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课堂的议题,让我们一起为中华国学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华圣贤教育的复兴与发展添砖加瓦吧!
  笔者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结合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反复的研判、反思、总结,认为将国学与语文课堂相融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用国学传统文化诠释汉字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囊括了中国古人的无穷智慧,古人读书非常快乐并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因为古人读书,不仅仅停留在“读书、认字”的层面,他们更重视“识字”。而现在很多人读书,只认字,却不“识字”。所以现在不少孩子上学读书,都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并没有体会到其中蕴含着无穷的传统文化智慧啊。
  例如,我们在学习语文课本中《陋室铭》时,里面有这么一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这里,我们可以对这个“灵”字进行研究,从国学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趣味解读。古人造字,是繁体字,“灵”字本来的写法是——靈。我们现在很多人只认字,而不识字,所以语文课显得枯燥。那么,我们就要从国学传统文化角度去“识”这个字: 靈,下面是一个“巫”字,中间是三个“口”,上面是“雨”。“巫”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一横代表“地”,上面那一横代表天,左边那个为生人,右边那个为已故之人(古代:左为阳,右为阴),中间那一竖意为把天和地联系沟通起来,能把天、地、冥人沟通起来的人,在古代就是“巫”,也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可以通灵的人。中间三个口字,意为不停地念诵“口诀”“咒语”之类的,而当一个巫(通灵之人)在不停地念诵某些口诀或咒语时,天上就下雨了,这就是真“靈”了。
  又如,我们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里面有一句“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我们从国学文化角度这样来“识”这个字——志,识也,记也,首先是指对过去的事物的一种记忆、标记;其次,志为心之所向,指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和向往,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志向。而《黄帝内经》里教我们要“志闲而少欲”,意思就是说,把过去的事情、未来的期待都放一放,少一些私欲,那么我们就可以“活在当下”,体验到真实美好的现实生活,正如我们吃饭时,不要去想眼前这个菜经过了几个菜贩子的手,也不要边吃边玩手机或看电视之类的,就应该好好吃眼前这顿饭,活在当下!可惜,现在很多人不学习国学传统文化,只认字而不识字,对过去的许多事放不下,对未来的期待过于执着,欲望太多。所以,都活得累,读书累,工作累,生活累!无法做到“安住于心,活在当下”。如此一来,就可以把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也很好的融入了中华国学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用国学传统文化辅助古诗文背诵与赏析
  中华国学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无穷智慧,包括文学、中医、儒释道……非常丰富,空前繁华,要体会其中的深刻意蕴并不容易 。而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语文课本中主要体现在文言文里面。广大语文教师都听说过关于语文科的一句顺口溜“对于语文,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因为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上关于文言文的课,都是极为枯燥并且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现在的学生不想学文言文。就算学,也是靠纯记忆力来完成学习任务的,体会不到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智慧,这是非常遗憾的一种现象。所以,我们要用国学传统文化来辅助古诗文的背诵和赏析,激活学生兴趣,改善课堂气氛,降低学习难度,提升语文素养,增长文化智慧。
  例如,在学习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里面讲到扁鹊“三见蔡桓公”,每次见面时,表现和态度都不同。扁鹊见到蔡桓公时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呢?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用国学传统文化里的“中医”来进行展开——扁鹊,原名秦越人,是古代的一名神医,据说可以透视人的五脏六腑。而中医诊病,有四个步骤:望、闻、问、切。所以醫术高明的扁鹊每次望见蔡桓公时,通过“望”,就可以判断蔡桓公的身体状况,从而有不同的反应。又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时,里面有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这里可以融入传统文化中的佛家哲学,“金经”,指《金刚经》等佛家经典哲学篇目,古人广为诵读,是比较高雅的人生享受和艺术享受,对提升人生境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金刚经》里讲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相之相,便是真相……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这些话语,大意就是生活中的事情,凡事不要过于执着,要懂得放下妄念,要懂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而《陋室铭》一文中的作者正是在文章里表达了这样一种淡泊高雅的人生境界和生命状态。
  在许多的文言文学习课上,我们都可以通过研究、剖析,像上述例子那样将国学传统文化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文言古诗文的背诵和赏析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国学经典、伦理道德、人生智慧、语文课堂,“四维一体”
  国学里有句话“建国君民,教育为先”,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指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指伦理道德、人生智慧的教育。古人比较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从小就把伦理道德的教育扎根在孩子的心中,所以古代民风普遍纯朴,物质生活虽没有现代丰富,但古人的生活是真的幸福啊,实实在在的太平盛世啊。正如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句话,道出了国学的高度!而现在,大多数家庭、学校更侧重于文化知识的教育、考试成绩的攀比、你争我夺……从而导致了许多校园暴力、亲子矛盾、师生矛盾、家校矛盾、社会矛盾……问题就出在此地啊!现代人忽略了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教育啊。所以,我们现在要“亡羊补牢”,将“国学经典、伦理道德、人生智慧、语文课堂”四个维度融为一体,这也是我们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
  首先,我们要把重要的国学经典推荐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参悟。例如,《论语》《世说新语》《小窗幽记》《菜根谭》《围炉夜话》《黄帝内经》,等等。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发现许多学生平时看的都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小说,不但内容低级,而且价值观颠倒,对孩子的心灵产生了不好的熏染。但错不全在学生,我们老师、家长往往没有把经典好书推荐给孩子啊,我们也有责任。
  其次,通过将语文课堂与研读国学经典结合起来,我们就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增长人生智慧。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要从中读懂宽厚待人的伦理道德观,要从中学会“莫生气、莫抱怨”的人生智慧,并把这些内化为自我的品格,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去。又如,学习《菜根谭》中的“细处着眼,施不求报——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我们要从中体会:做人要谨守品德,而且要注意到细微的地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胸怀广阔,永远要愉快的把恩惠施予别人,而且不图得到别人的回报。有时候,在别人处于人生低谷时,哪怕我们施予一个安慰的微笑,也足以帮他照亮前方的路。
  总之,在现代的家庭和学校里,不少孩子的心中都有一扇上了锁的心门,任你用再粗大的铁柱也无法将之撬开。只有当我们把国学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主要的是融入语文课堂中,我们才能打造出那一把把打开心门的钥匙,进入彼此的内心世界;只有当我们把国学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才能寻到那一匹匹奔向未来的骏马,涉足汉学的智慧腹地;只有当我们把国学传统文化介绍给全世界,我们才能挥舞那一枝枝象征和平的橄榄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当前小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的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小学生学习倦怠主要是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但其中也有自身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切实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学校要开展有趣、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父母要学会挖掘孩子的长处。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小学生;学习倦怠;教育策略  一、小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学习枯燥乏味,压力大  简单机械的重复学习让学
【摘要】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生不仅面临着学习压力还面临着中考升学的压力,与此同时,还要伴随着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快速发育成熟。因此,中学阶段是一个学生的人生关键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大多数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尤其是全寄宿在乡村中学的学生,他们在进入集体宿舍生活后,因为身份的特殊性,几乎大多数孩子都会出现学校适应问题,本文通过调查了解我自己在顺德均安文田中学所从教的两个班的学生适应现状,寻找存
【摘 要】随着教学平台在中学课堂的普及,主题鲜明、短时高效、选用方便灵活的微课日益引起了教师们的关注。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为例,探讨了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指出微课可运用于课堂中的课前导入、概念讲解、知识拓展、习题讲解等环节,从而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高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巩固记忆。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课堂教学;应
【摘要】长期以来,许多孩子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不会写作文,中年级的孩子从写话过渡到写作文更是不能适应,往往出现“无米下锅”“有米难以成炊”的现象。为帮助中年级的孩子解决这个难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循循善诱去“寻米”;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听,模仿迁移终“成炊”;三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修改评议,完善提高。  【关键词】寻米;
【摘要】随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程的全面启动,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战线里的一个热门话题,成为了学校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的重要举措。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我校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我校开展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提供建议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一小时;体育活动;小学生  一、引言  2007年中共
本报综合消息 6月24日,广东省教育行政部门继续教育管理干部省外培训班在杭州开班。出席开班仪式的有广东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杨澎、科长秦玲,中国教师教育网总编方建星以及来自全省各地市、县区的50位学员。开班仪式由中国教师教育网副总编林振华主持。  本次培训除集中组织学习《浙江省教师培训质量监控实施与探索》《浙江省学分制教师培训管理的探索》《参与式培训组织实施》《如何进行教师培训质量评估
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也是构建和谐班集体建设关键所在。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要倾注爱心、鼓励进步、热情帮教,才能保证一个班集体正常运作, 保证教学任务的落实,保证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真诚对待,倾注爱心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班级都存在后进的学生,我每接管一个新的班级,首先深入了解班级后进生
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祖国的未来,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更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关爱的阳光下更加绚烂的绽放。现今,留守学生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新课题,留守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态度不够认真,性格孤僻,心理障碍等,在人生的重要阶段“缺少养分发育不良”,这些都是家长的无奈和孩子成长路上的“傷痛”。“同在蓝天下,共享改革果。”留守孩子理应享有同龄孩子一样的天
【摘要】基于茂名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汲取茂名区域文化中的有益教育资源,将其中典型的教育元素融入到班级生活当中,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实践当中主要策略为:建设基于茂名特色、符合小学特点的班级物质文化,形成具有茂名特色的小学班级制度文化,提炼具有时代特征的班级精神文化。  【关键词】茂名特色;班级文化;实践策略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建设目标  1.概念的界定  (1)班级文化  所谓班级
【摘要】新课的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环节。导入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新课导入,从而点燃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关键词】导语;方法艺术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优劣是影响一节课成败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