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成性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来源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l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现有语文课堂教学状况及生成的概念入手,探讨语文生成性教学的必要性,实施语文生成性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意识到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操作实践中的注意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高素养的目的。
  1.现状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较多重视课前预设,较少关注课堂中的生成。在备课时,教师设计好学生回答的几个问题,如果在课堂中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在课堂中,教师有时过分拘泥于教案,很少关注学生动态生成的提问和回答。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往往是在猜测教师想要什么答案,而不是学生自己对文本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同时,课堂的教学情境总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有时我们会忽略变化,任凭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被禁锢,语文教师教学的灵性和创造精神也难以形成。
  2.语文生成性教学的认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语文认知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提出目标要求,这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可见新课程重视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生成,生成性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问题,“生成”是指从学生那里发现新问题,或由课堂出现新的教学情境而改变预设方案临时局部生发。“生成性教学”也叫“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动态生成教学,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的教学方式。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生为本”,以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欲望的引发,关注学生自学自思的指导,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和自身的感悟、体验,关心学生完整的人生成长需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为目的,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建构主义强调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呈现问题,用真实的教学情景解决问题。所以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这种生成性的教学模式,并注重教学活动中的生成。
  3.语文生成性教学的实践
  生成是思考的激活与激发,是见识的拓展与创新,更是理解的深入与准确。只有注重动态生成教学,才能让教学充满智慧,充满情趣,充满创新。以下是教学实践所作的几点尝试:
  3.1 预设精彩激生成。兴趣点,它是生成活动的前提。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可以确定有生成活动的可能性。这需要教师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发现学生的兴趣,更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兴趣点,进行精心预设。巧于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在教学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前我设计了以下导语:“一提到“秋”,硕果累累、天高气爽、风霜高洁、落叶萧萧等景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不仅会给人丰富、充实的想像,也会给人愁苦、萧条的感受。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如何展示了秋天的萧条的?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生机的?”随着这一串提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背诵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这时再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朗诵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景的。这样的预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积极投入文本的阅读。
  3.2 抓住疑问点探究。教师在课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表层知识的教学效果,更要注重动态生成的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重学生讨论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在交流活动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满足学生的内部探究需求,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
  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我设计以下问题:
  ①本文的题目叫《荷塘月色》,可不可以改为“河边月色”呢?
  ②作者笔下的“月色”有什么特点?文章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月色”?用“4个字”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③作者由“荷塘月色”联想到哪些?你对“月色”有何体验?
  ④作者笔下的月色为什么如此“静谧”?作者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
  经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拔,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课堂氛围变活了,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
  3.3 运用课件辅理解。新课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学生的发展,从三个维度规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重视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课堂学习主要是文本,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有效促使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生成。
  在教学《胡同文化》时,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全国各地,亲眼目睹“小桥流水人家”的西塘美景,别具一格的吊脚楼以及北京胡同的各种图片,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情境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消除了学生对文章的陌生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拓展延伸促思考
  我们说一节课结束了,是教学内容完成了,但从思考能力角度而言,拓展延伸对后期所学的诱导更为重要,为学生新的学习搭建桥梁,拓宽了学生思维途径,增加了思维纬度。所以拓展延伸同样是生成的致力点。
  在教《五人墓碑记》时,我补充了以下材料:
  4.1 东林书院地处无锡山脚下,时明末最著名地书院。东林书院讲求实学,反对空谈,以儒家正宗的面目出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东林名联。
  4.2 东林书院。有讲会制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每会会期三日,每会必推主讲,其他人问学,不一致则以“商量”为主,提倡“诘难”。这种学术活动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结合。对当时当地的社会风尚产生深刻的影响,当时的妇孺童叟人人尽以东林之人为贤者。
  拓展问题:
  (1)张傅如此赞叹五人,究竟有何深意?
  (2)东林党人以儒家为宗,理当突出缙绅之士,而文中则以讥讽之笔说,缙绅而不能易其志,四海之大有几人与?把力量放在“匹夫”身上,说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是民本思想,还是民主思想?
  学生通过思考不仅深化了课本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甚至可以让学生作一些专题的研究。
  总之,我们教师面对如今学习渠道的多样化如电视、网络等,我们教师在拥有知识方面不再有优势,其职能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我们不断捕捉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亮点,那么教师的分析判断能力、随机调控能力、知识经验等素质也就水涨船高,这就真正做到了“经验共享”与“教学相长”。动态的课堂生成教学也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而且提高了驾驭课堂的能力,即教育机智。如果我们只是注重接受性预设教学,课堂上只重教案不重生成,那么教十年一百年还会是这个水平。所以注重生成性课堂教学对提升语文教师教学艺术、教学水平、教师人格,促进师生关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年幼的小学生,由于直观思维仍是他们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多媒体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激发阅读欲望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爱美的情趣,健康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求好的教学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以读为主,精讲多读”。  1.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小学生朗读课文,老师范读课文很重要。要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读得响亮,读出感情来,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老师的朗读要让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地感觉,真
期刊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感到学生在写作中语言生硬,句子不通,结构不完整,这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我经过认真的反思,觉得写作的基础来源是对作文的兴趣。我总认为,要写好作文,兴趣很重要。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的最好的刺激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尤为重要。因此,应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如何培养
期刊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对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和修定。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关键在教师。课改新教材实施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基本模式和框架,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为重要基础,进行教学活动。  新课标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激发学生
期刊
语感,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对于阅读量少的农村学生,在有限的资源中培养好的语感,真的很难。那么,如何在农村课改的浪潮中培养农村学生的语感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当前农村小学的普遍情况,谈一些做法。  1.“诵读佳作”触语感  现在,农村家庭的生活状况比以前已有较大的改善,很多家长对学生在教育上的消费也表现出了支持。打开学生的书包,发现里面所装的书本中,竟然也有几本精
期刊
小学语文本是一门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但是近年来,在种种因素干扰下,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远离语言真实。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已经失去了它的本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情境教学出现了。它的出现,使我们重见语文教学的本真。  情境创设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具备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
期刊
在高中生物学中,需要应用数学知识的地方较多,如蛋白质与氨基酸、碱基关系的计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反应物、产物、能量的有关计算。遗传定律中概率的计算,生物进化中有关基因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量的计算等等。具体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有:集合、函数、等差数列、排列组合、二项式定律、概率等。本文介绍一些数学知识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情况,以达到加强各学科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目的。  1.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能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必先
期刊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至关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作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在平时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地合理想象。  3.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