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构建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2006年1月,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开始试点,“新三板”面世。
由产权交易所、股权交易所、“新老三板”组成的我国场外交易市场一直承担着为达不到上市要求的中小企业服务的重任,与为行业中、大型企业服务的场内交易市场遥相呼应。但由于场外市场准入门槛低,甚至一些市场无挂牌交易门槛,市场规则和交易制度也尚不完善,监管比较分散与混乱,市场交投也十分冷清。
2012年8月“新三板扩容”获得国务院批准,上海张江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天津滨海高新区成为首批扩容试点园区。
2013年是“新三板”划时代的一年,1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挂牌是我国构建全国统一的场外市场的重要里程碑;为了加快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建设,切实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服务,2月,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做市商制度的引入更是市场参与者翘首以盼的交易制度的重大突破;年末,“新三板”相关政策再次密集出台,《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中“新三板”扩容至全国以及转板机制构建引起了业内不小反响,作为能够打通场外市场与主板市场间的通道、使盈利能力好的挂牌企业通过“绿色通道”转至高一层次资本市场的转板制度,有利于企业以较低成本进入场内市场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扩容促进挂牌企业量级突破TMT企业占据多数
2006年“新三板”成立以来,由于交易制度不完善、市场交投不活跃,挂牌企业数量一直在低位徘徊。2012年“新三板”扩容至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天津滨海三个高新区前夕,“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就呈现大幅增长态势,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12年新增挂牌企业数量高达105家,比2006至2011年挂牌数量之和还多,截至2013年12月20日,“新三板”新增挂牌企业数量突破性的达到了152家,已比2012年全年水平增加了近50%。预计扩容全国后“新三板”挂牌企业将进一步实现量级突破,目前全国已有约2000家企业准备挂牌“新三板”,扩容后的“新三板”也将真正成为为全国中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服务的资本市场平台。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在“新三板”挂牌的352家企业中,245家来自于中关村,中关村以绝对的优势占据了主导地位,且挂牌企业多以TMT等高新技术企业为主;2012年扩容至2013年12月20日,“新三板”新增挂牌企业226家,其中中关村119家企业,占比52.7%,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和天津滨海分别有49家、36家和22家,合计占比47.3%。虽然其他三个高新区挂牌企业数量虽远低于中关村,但是合计占比近半的比例也反映了当地高新企业较大的挂牌需求与热情。扩容全国后,各地非高新企业均有机会分享新政利好。
知名VC/PE频频现身观望之余零散布局
数据对比发现,2012年扩容前投资“新三板”活跃的多为大家并不熟悉的VC/PE,例如天一投资、长丰信达创投、易联资本等,而像苏高新创投集团、盈富泰克等知名机构为数不多且投资并不活跃;而扩容后投资活跃度相对较高的多为知名VC/PE,例如达晨创投、海富基金管理公司、深创投、启迪创投等,这些机构不论是推动被投企业挂牌“新三板”,还是参与“新三板”定增都相对积极,这也折射出机构们观望之余又不希望错过市场机遇的矛盾心理。
但是2014年“新三板”扩容全国、转板机制实施后,我国场内、外市场将被有效连通,退出渠道的通畅、做市商制度实施后交投的活跃,以及扩容后大批量的投资标的,将吸引更多的VC/PE机构驻足。
做市商制度推出众券商忙布局申银万国一家独大
2013年2月出台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挂牌股票转让可以采取做市方式、协议方式、竞价方式或证监会批准的其他转让方式,另外主办券商业务包括推荐股份公司股票挂牌,对挂牌公司进行持续督导,代理投资者买卖挂牌公司股票,为股票转让提供做市服务及其他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司规定的业务”,做市商制度的引入可谓是“新三板”交易制度的重大突破。以前的“新三板”业务收入仅包含有限的推荐挂牌费、持续督导费和承销费,之于券商可谓鸡肋,然而做市商制度引入后,除这三项收入外,券商还将获得做市收入、交易手续费收入,而原有三项基础收入也将随着扩容后挂牌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混合的交易方式、新增的利润来源激发了不少券商的参与热情,纷纷加大了“新三板”人力、财力投入,除提前进行战略布局而市场份额领先的申银万国、西部证券、国信证券外,第一次扩容后长江证券、中信建投、中原证券、光大证券等表现十分活跃,其中长江证券新推荐挂牌企业数量就多达20家。但是,预计做市商系统从测试到搭建完毕最快也要到2014年下半年。
由产权交易所、股权交易所、“新老三板”组成的我国场外交易市场一直承担着为达不到上市要求的中小企业服务的重任,与为行业中、大型企业服务的场内交易市场遥相呼应。但由于场外市场准入门槛低,甚至一些市场无挂牌交易门槛,市场规则和交易制度也尚不完善,监管比较分散与混乱,市场交投也十分冷清。
2012年8月“新三板扩容”获得国务院批准,上海张江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天津滨海高新区成为首批扩容试点园区。
2013年是“新三板”划时代的一年,1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挂牌是我国构建全国统一的场外市场的重要里程碑;为了加快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建设,切实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服务,2月,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做市商制度的引入更是市场参与者翘首以盼的交易制度的重大突破;年末,“新三板”相关政策再次密集出台,《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中“新三板”扩容至全国以及转板机制构建引起了业内不小反响,作为能够打通场外市场与主板市场间的通道、使盈利能力好的挂牌企业通过“绿色通道”转至高一层次资本市场的转板制度,有利于企业以较低成本进入场内市场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扩容促进挂牌企业量级突破TMT企业占据多数
2006年“新三板”成立以来,由于交易制度不完善、市场交投不活跃,挂牌企业数量一直在低位徘徊。2012年“新三板”扩容至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天津滨海三个高新区前夕,“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就呈现大幅增长态势,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12年新增挂牌企业数量高达105家,比2006至2011年挂牌数量之和还多,截至2013年12月20日,“新三板”新增挂牌企业数量突破性的达到了152家,已比2012年全年水平增加了近50%。预计扩容全国后“新三板”挂牌企业将进一步实现量级突破,目前全国已有约2000家企业准备挂牌“新三板”,扩容后的“新三板”也将真正成为为全国中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服务的资本市场平台。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在“新三板”挂牌的352家企业中,245家来自于中关村,中关村以绝对的优势占据了主导地位,且挂牌企业多以TMT等高新技术企业为主;2012年扩容至2013年12月20日,“新三板”新增挂牌企业226家,其中中关村119家企业,占比52.7%,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和天津滨海分别有49家、36家和22家,合计占比47.3%。虽然其他三个高新区挂牌企业数量虽远低于中关村,但是合计占比近半的比例也反映了当地高新企业较大的挂牌需求与热情。扩容全国后,各地非高新企业均有机会分享新政利好。
知名VC/PE频频现身观望之余零散布局
数据对比发现,2012年扩容前投资“新三板”活跃的多为大家并不熟悉的VC/PE,例如天一投资、长丰信达创投、易联资本等,而像苏高新创投集团、盈富泰克等知名机构为数不多且投资并不活跃;而扩容后投资活跃度相对较高的多为知名VC/PE,例如达晨创投、海富基金管理公司、深创投、启迪创投等,这些机构不论是推动被投企业挂牌“新三板”,还是参与“新三板”定增都相对积极,这也折射出机构们观望之余又不希望错过市场机遇的矛盾心理。
但是2014年“新三板”扩容全国、转板机制实施后,我国场内、外市场将被有效连通,退出渠道的通畅、做市商制度实施后交投的活跃,以及扩容后大批量的投资标的,将吸引更多的VC/PE机构驻足。
做市商制度推出众券商忙布局申银万国一家独大
2013年2月出台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挂牌股票转让可以采取做市方式、协议方式、竞价方式或证监会批准的其他转让方式,另外主办券商业务包括推荐股份公司股票挂牌,对挂牌公司进行持续督导,代理投资者买卖挂牌公司股票,为股票转让提供做市服务及其他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司规定的业务”,做市商制度的引入可谓是“新三板”交易制度的重大突破。以前的“新三板”业务收入仅包含有限的推荐挂牌费、持续督导费和承销费,之于券商可谓鸡肋,然而做市商制度引入后,除这三项收入外,券商还将获得做市收入、交易手续费收入,而原有三项基础收入也将随着扩容后挂牌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混合的交易方式、新增的利润来源激发了不少券商的参与热情,纷纷加大了“新三板”人力、财力投入,除提前进行战略布局而市场份额领先的申银万国、西部证券、国信证券外,第一次扩容后长江证券、中信建投、中原证券、光大证券等表现十分活跃,其中长江证券新推荐挂牌企业数量就多达20家。但是,预计做市商系统从测试到搭建完毕最快也要到2014年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