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调整不可避免

来源 :楼市·居住房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次按揭危机一浪高过一浪的大背景下,我国房价“跳水”促销的浪潮从珠三角波及到长三角。此时,我们更应冷静地思考一下房价调整的深层次问题,房价调整可以避免还是不可避免?如果不可避免,不可避免的原因又在哪儿?
  我们关注房价就不得不研究“拐点”问题,因为“拐点”是房价波动轨迹曲线的重要转折点。笔者认为,对房价拐点问题的争论,不但不会损害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反却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各方主体认清当前形势,进而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从而有利于房地产行业长远发展。
  今天,如果我们不讳疾忌医的话,我们应当承认房价调整已不可避免。对于这个判断,我在去年12月10日《房价下行已成定局》一文中,已有详细的分析。
  《房价下行已成定局》发表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许多平面媒体作了转载,12月12日我还收到了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邀请函,邀请作为嘉宾参加2008年度中国房产特别节目。凤凰卫视的邀请,虽然我婉拒了,但他们的邀请却促使我对房价拐点的问题作了更深入的思索,房价调整是否真的已不可避免?
  春节休息,偶尔在网上看到“广州火车站踩踏事件”的视频,春节过后,又与上海高校的一位老师探讨了“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我国房价的调整已不可避免。
  在房价拐点的讨论或者说争论中,看涨派最大的理由是供需,在供应方面,认为由于土地的稀缺性,房子的供应也存在稀缺性,而在需求方面,认为由于中国处于城市化进程中,房子的需求量相当大,因此,住房供求紧张的状态将持续,房价上涨的趋势不可能会逆转。
  资源稀缺性假定是西方经济学的三大假设前提,因此,看涨派对房子供应存在稀缺性的分析,从西方经济看来自然是对的。然而,看涨派从中国处于城市化进程中,推导出房子的需求量相当大这一结论,显然是忽略了高房价对需求的抑制作用了。
  “广州火车站踩踏事件”背后,深层次隐藏的是什么?深层次隐藏的背景是中国的农民一直没有真正融入到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这才出现了年复一年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具周期性的人口大迁徙——春运。
  高校跳楼的大学生为何这么多?关键是“学生的压力太大了”,硕士、博士毕业了,父母头发也花白了,照理应该反哺孝敬父母吧,可拿什么孝敬呢?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也不知猴年马月才能买得起房子讨得起老婆,能不焦虑?
  透过“广州火车站踩踏事件”,让我们看到农民工挣扎在城市边缘的血腥。高校大学生接二连三的跳楼,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学子在城市生存的艰辛。这种城市化,还能持续多久?这种城市化,房子的需求量又能有多大?这种城市化,是不是太血腥了?
  房价的本质是什么?在我国,房价的本质从某种程度讲是税收。全国政协委员蔡继明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地价和政府税费占到房价的50%以上。有专家测算,近几年来在许多地方土地出让金都占到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个别县市甚至达到90%左右。据统计,2007年全国土地出让总价款在9130亿元以上,而全国的财政收入为3.2万亿元。
  目前,我国劳动者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很低,城镇职工工资只占GDP的12%,加上农民收入,百姓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也不到22%。而可资对比的是,在发达国家,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然而,就是这初次分配中仅占GDP的12%的工资,又通过房价这一“特殊的税收”,被再次分配。普通城市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被再次削弱。
  “接力房贷”的出现,其实是说明了部分城市居民的窘境,即部分城市民众在高房价面前已经不能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了。
  日本泡沫经济的兴衰、东南亚泡沫经济的兴起和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此次美国次按揭危机的爆发,都是以房地产价格(严格说是地产价格)的飙升和暴跌为标志的。从西方经济学生产要素分配论的角度看,就是土地所有者(资本者)凭借土地(资本)这一要素而获得的收入超过一定限度时,即其在生产要素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中所占的份额超出社会可以承受的某种程度时,那么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地价(房地产价格)暴跌在某种程度上说,则是意味着其在生产要素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中所占的份额不得不作出重新调整。我国劳动者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不可能永远这样低下去,房价的调整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不管这种调整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其他文献
相比较王石的“降价秀”,任志强的义愤填膺以及潘石屹数次高调回应“拐点论”,一贯低调的李明正酝酿带领麾下的远洋地产展开一场苦修内功的行动以应对楼市的调整。  进入2008年,远洋地产动作频频。刚结束了与青岛颐中公司的合作,2月底又联手太古地产开发商业地产;3月10日,远洋地产客户年正式启动。远洋地产出人意料地转头向内,苦练“内功”,以守为攻。  “我现在最担心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内部管理,一是今年楼市
期刊
“设计都是在为明天而思考,不管这个明天会是多久。建筑也是生命体,它有自己的个性、气质,它是会说话的。 我认为我的每个作品都是在面对未知的未来认真的思考。”  2008年,无论是对于当代艺术,还是对于当代建筑,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当代艺术与当代建筑第一次实现了大规模对接。四川青城山下,当代中国最知名的建筑师为同样知名的当代艺术家们建造自己的美术馆,这是中国第一个“美术馆群”——“青城山·中
期刊
京城高档住宅销量监测说明:  发布机构:《楼市》市场研究部  监测对象:京城各热点板块10000元/平方米以上高档住宅  发布内容:京城各热点板块高档住宅预售签约量  监测周期:2006年1 2月4日~1 2月18日  发布周期:双周
期刊
一方面是拼命招商,一方面是商家找不到合适的物业;一方面已建物业大量空置,一方面“新移民”的消费大量外流。通州商业地产既存在着迅速发展的冲动,又面临着总体上的混乱带来的发展障碍。  通州以其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而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北京市东部发展带的重要引擎。作为人口已过百万的新兴城区,通州商业地产与商业发展正面临着巨大机遇,但同时又处在商业消费资源走向外围的窘境。  诸多房地产项目的兴起,为通
期刊
3月25日,由新浪房产举办的“新浪乐居创新峰会——快乐生活从这里开始”在北京华贸中心万豪酒店召开,行业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全国各地房地产开发及家居企业代表近1000人参加。  据了解,在未来“民生地产,乐居生活”的系列活动中,楼市传媒集团将作为唯一专业平面媒体与新浪进行深度合作。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
期刊
金融街最早的动议可能是受到纽约华尔街的启发,华尔街(wall Street)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一条大街的名字,长不超过一英里,宽仅11米。两旁很早就已是摩天大楼竖立,街道如同峡谷,抬头只能望见一线天。  华尔街自18世纪末成为美国的金融大街以来,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人们对华尔街的爱恨情仇交替出现,不断循环,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也还是如此。华尔街历经200多年风风雨雨,是一部沧桑巨变的美国
期刊
2008年,新街口规划中的多家商业项目全面进入交付使用的高峰期,30万平方米商业放量给老商圈带来新气象。与此同时,人气不足、产权散售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  提起新街口,恐怕很多人马上会联想起老字号、乐器行和服饰小店的老商业区,如今,借助奥运经济的利好及市政改造进程的加快,沉寂多年的新街商业区作为北京传统商业的标志在这一关键时期改头换面。  中外开发商联手30万平方米商业放量使新街口老商圈有了新气
期刊
奥运会的召开,为中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快速升级发展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奥运会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一个契机。中国将通过奥运会来增强民族自信,并以软革命的方式,进行新一轮国民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奥运面对整个世界,中国有望牢牢把握这一“奥运式”的发展机遇,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文化。  因此,《楼市》于3月26日在中华民族园大会议室内,召开题为“奥运村、唐人街、新机场—中国的‘奥运式’复兴之路”主题
期刊
金泰城·丽湾在以顶级品质公寓征服客户的同时,也用其生态居住的理念带动了整个西二环楼盘价值,更令其所在的丽泽商务区走出了“价值洼地”。
期刊
刚刚过去一个号称50年来最冰冷的冬天,这个冬天似乎也同样适用于中国楼市。对于不少人来说,楼市的这个“冬天”就像南方的“冻雨”那样,来得是那么突兀。2007年秋转冬之际,内地楼市还是一片如火如荼的繁华景象,但这个楼市的“冬天”就如西伯利亚的寒潮一样从天而降,各大城市的楼市销售量都出现大幅跳水。房价也像被“冻雨”袭击到那样被死死冻住了。时至3月下旬,南中国的“寒冬”早已过去,可中国楼市的“寒冬”似乎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