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7-0023-01
南阳是国家棉花优势产区,全市有植棉乡镇110个,棉花总产量占全国的3%,占全省的20%。全市具有收购加工棉花资格的企业201家,年加工能力60多万吨。作为河南省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全市纺织工业产值的90%以上来自棉纺工业,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30多亿元,其中大型企业2家,中型5家,小型130多家。
1 南阳棉花生产现状
2010年以来,受国内外棉花生产形势影响,我市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滑。其中:2011年植棉面积为155.5万亩,下降14.1%;2011年面积和总产微减;2012年棉花种植面积仅为105.45万亩;2013年减为71.16万亩;2014年棉花面积大幅度萎缩,首次突破50万亩,已降到历史最低点。这种新形势给我市棉花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2.1 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影响了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对棉花流通体制实行了“三放开”产业政策,即:“放开收购”、“放开市场”、“放开价格”。造成个体棉花加工企业一哄而上,出现了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使原有的棉花产业链条出现了断裂,生产受到了影响。
2.2 国家宏观调控不力,影响面积稳定。近年来,国家并没有立足于国内,通过调控价格来扩大面积,而是采取了集中发放进口配额,大量进口外棉来平衡国内不足,致使国产棉出现库存积压。导致棉价下跌,棉花面积进一步下滑。
2.3 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及受区位影响,棉花面积减少已成必然。棉花是一个生长期长,技术性强,投工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作物,由于种棉效益与其他作物相比已没有明显优势,更无法与外出务工收入相比。因此,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而留守在家的人员只能种一些省工、省时、便于机械耕种、收获的作物(群众称为“懒庄稼”)。植棉区域进一步缩小,棉花面积减少已成必然。
3 影响我市棉花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1 棉花价格波动很大,有些年份下滑严重,植棉效益明显下降,必将会影响到棉农的利益,影响到我市棉花的可持续发展。
3.2 国外棉花大量的流入国内。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以分散经营为主的农户与国外农场主实力悬殊,没有竞争能力。
3.3 生产、购销、纺织等环节虽然具备实现产业化各个要素,但未能有机结合,相互割裂,且各要素本身强力不足,产业化水平低。
3.4 除原棉外,棉纺、服装等行业尚无名牌,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加工链条短,深加工增值少,处于初级阶段,具有棉花特色的区域经济没有突出出来。
4 振兴我市棉花产业的建议
4.1 优化棉田布局。稳定优质棉主产区,使棉花种植面积向优势区域集中,促进优质棉生产,提高植棉效益,着力培育出一大批优质、高产、高效的专业户、专业村或专业乡,实现区域特色经济。
4.2 抓好优质棉生产基地。一是抓好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严把收获质量,杜绝“异性纤维”混入。并搞好棉花“四分”,提高自然品质。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三丝”,提高质量,满足市场需要。三是强化收购质量管理,保证良种棉分品种、分等级收购和存放,确保良种棉的收购纯度高、质量好。四是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持证上岗,规范操作,保证各个加工环节的质量。五是加强质量检验,实行优质优价。
4.3 提高植棉科技含量。一要实施种子工程,推广优良品种。大力推广抗虫棉、抗虫杂交棉和杂交棉,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二要加速先进实用棉花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棉花的生产科技含量。将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综防统治、全程化调等生产技术组装配套,协调运用,以最佳投入,获优质高产。同时针对区域特点,重点加强棉田立体种植技术的总结和创新,积极与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对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高效棉田生态系统。三要积极推广无土育苗技术。棉花无土育苗是一项新兴的先进实用技术,该技术省工省时,节约投资,能够保全苗、壮苗,利于新品种的推广,应大力推广。四要加强技术宣传普及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棉农素质。
4.4 加强棉田基本建设。提高棉花质量,实现稳产高产目标,必须在农田建设上下功夫。争取全市棉田可灌面积达到90%以上,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增强抗灾能力,达到优质高产。同时,要大力推广秸杆还田技术,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用养结合,提高棉田肥力,保持增产后劲。
4.5 大力发展棉农合作经济组织。要抓住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创新经营组织方式,着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引导棉田面积向植棉大户集中,把植棉面积在5亩以上的大户作为资金扶持的重点,作为农技人员指导的重点,采取结队帮扶、定期指导等方式,在全市产棉大县推动村村有大户,大户有高产田的试点建设。鼓励和引导懂技术、有能力,会经营的农民或组织向棉农提供产中服务,并向产前、产后延伸,解决一家一户不愿做、做不好的事情。服务组织通过服务获得效益,农民从棉田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开展其它生产、经营活动同样获得效益,互利共赢。
南阳是国家棉花优势产区,全市有植棉乡镇110个,棉花总产量占全国的3%,占全省的20%。全市具有收购加工棉花资格的企业201家,年加工能力60多万吨。作为河南省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全市纺织工业产值的90%以上来自棉纺工业,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30多亿元,其中大型企业2家,中型5家,小型130多家。
1 南阳棉花生产现状
2010年以来,受国内外棉花生产形势影响,我市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滑。其中:2011年植棉面积为155.5万亩,下降14.1%;2011年面积和总产微减;2012年棉花种植面积仅为105.45万亩;2013年减为71.16万亩;2014年棉花面积大幅度萎缩,首次突破50万亩,已降到历史最低点。这种新形势给我市棉花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2.1 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影响了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对棉花流通体制实行了“三放开”产业政策,即:“放开收购”、“放开市场”、“放开价格”。造成个体棉花加工企业一哄而上,出现了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使原有的棉花产业链条出现了断裂,生产受到了影响。
2.2 国家宏观调控不力,影响面积稳定。近年来,国家并没有立足于国内,通过调控价格来扩大面积,而是采取了集中发放进口配额,大量进口外棉来平衡国内不足,致使国产棉出现库存积压。导致棉价下跌,棉花面积进一步下滑。
2.3 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及受区位影响,棉花面积减少已成必然。棉花是一个生长期长,技术性强,投工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作物,由于种棉效益与其他作物相比已没有明显优势,更无法与外出务工收入相比。因此,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而留守在家的人员只能种一些省工、省时、便于机械耕种、收获的作物(群众称为“懒庄稼”)。植棉区域进一步缩小,棉花面积减少已成必然。
3 影响我市棉花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1 棉花价格波动很大,有些年份下滑严重,植棉效益明显下降,必将会影响到棉农的利益,影响到我市棉花的可持续发展。
3.2 国外棉花大量的流入国内。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以分散经营为主的农户与国外农场主实力悬殊,没有竞争能力。
3.3 生产、购销、纺织等环节虽然具备实现产业化各个要素,但未能有机结合,相互割裂,且各要素本身强力不足,产业化水平低。
3.4 除原棉外,棉纺、服装等行业尚无名牌,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加工链条短,深加工增值少,处于初级阶段,具有棉花特色的区域经济没有突出出来。
4 振兴我市棉花产业的建议
4.1 优化棉田布局。稳定优质棉主产区,使棉花种植面积向优势区域集中,促进优质棉生产,提高植棉效益,着力培育出一大批优质、高产、高效的专业户、专业村或专业乡,实现区域特色经济。
4.2 抓好优质棉生产基地。一是抓好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严把收获质量,杜绝“异性纤维”混入。并搞好棉花“四分”,提高自然品质。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三丝”,提高质量,满足市场需要。三是强化收购质量管理,保证良种棉分品种、分等级收购和存放,确保良种棉的收购纯度高、质量好。四是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持证上岗,规范操作,保证各个加工环节的质量。五是加强质量检验,实行优质优价。
4.3 提高植棉科技含量。一要实施种子工程,推广优良品种。大力推广抗虫棉、抗虫杂交棉和杂交棉,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二要加速先进实用棉花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棉花的生产科技含量。将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综防统治、全程化调等生产技术组装配套,协调运用,以最佳投入,获优质高产。同时针对区域特点,重点加强棉田立体种植技术的总结和创新,积极与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对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高效棉田生态系统。三要积极推广无土育苗技术。棉花无土育苗是一项新兴的先进实用技术,该技术省工省时,节约投资,能够保全苗、壮苗,利于新品种的推广,应大力推广。四要加强技术宣传普及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棉农素质。
4.4 加强棉田基本建设。提高棉花质量,实现稳产高产目标,必须在农田建设上下功夫。争取全市棉田可灌面积达到90%以上,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增强抗灾能力,达到优质高产。同时,要大力推广秸杆还田技术,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用养结合,提高棉田肥力,保持增产后劲。
4.5 大力发展棉农合作经济组织。要抓住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创新经营组织方式,着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引导棉田面积向植棉大户集中,把植棉面积在5亩以上的大户作为资金扶持的重点,作为农技人员指导的重点,采取结队帮扶、定期指导等方式,在全市产棉大县推动村村有大户,大户有高产田的试点建设。鼓励和引导懂技术、有能力,会经营的农民或组织向棉农提供产中服务,并向产前、产后延伸,解决一家一户不愿做、做不好的事情。服务组织通过服务获得效益,农民从棉田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开展其它生产、经营活动同样获得效益,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