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分区域通风系统优化设计

来源 :工矿自动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tuo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通风系统优化设计大多是针对普通矿井通风系统,很少有针对分区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针对该问题,为实现井下风网的均衡通风,以新疆乌鲁木齐乌东煤矿为研究对象,利用通风阻力测定及通风网络解算方法对其分区通风系统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乌东煤矿在南北分区主要通风机对拉及自然风压变化作用下,+400 m水平轨道大巷风量极不稳定,经常出现少风甚至风流反向的情况.②主要通风机效率低,南区为42%,北区为38%,工况点对应的矿井通风阻力值低于高效区阻力值.③乌东煤矿秋冬两季自然风压变化较大,北区自然风压最大波动大约为65 Pa,影响北区主要通风机的稳定运行.针对乌东煤矿分区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在北区各生产水平施工调节风墙、风门等通风设施,增大北区通风阻力,并根据矿区实际情况提高南区配风量,适当提高矿井负压,在+400 m水平轨道大巷中增加风量调节设施,加强该巷道的风量监测,避免风量超限.优化方案实施后,北区负压有所提高,利于对抗自然风压的变化,北区各水平增阻调节后,矿井阻力分布相对合理、风流相对稳定,提高了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稳定性,主要通风机效率也有了明显提升;+400 m水平轨道大巷在南北压差的作用下风流方向能够保持稳定,没有再出现少风、风流反向的问题,风量的稳定性也大大增加,其他主要用风地点的风量、压力未出现异常,主要通风机运行的平稳性提高了,证明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目前矿井局部通风自动控制方式采用手动调节通风机频率,且风筒参数依靠人工采集,缺少准确、可靠的监测方法来反映通风状态,无法为准确调节风量提供依据.针对矿井局部通风智能化建设需求,提出了矿井局部通风智能调控系统,从系统组成、原理、功能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根据多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提出了局部通风参数计算方法及通风系统功耗分析方法,通过分析风筒阻力动态分布对风筒阻力和功耗异常进行研判和快速定位,结合监测参数对风量进行超前模拟,以确定最佳供需匹配调控方案.根据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提出了基于瓦斯涌出量监
针对煤矿井下光照分布不均匀造成视频图像失真,火灾识别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矿井火灾视频图像智能识别方法。该方法以YOLOv5为识别模型,采用K-means算法对传统的暗通道图像去雾算法进行改进,并用改进算法对采集的火焰图像进行去雾处理,提高矿井火灾视频图像识别精度;为减少静态背景对火灾识别的影响,采用帧差法与混合高斯模型融合算法,对动态演化的火焰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并采用形态学处理算法消除图像中存
煤自燃是煤炭开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对煤自燃特征参数快速准确监测、危险程度及时预警是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保障.从煤自燃前兆信息监测技术和预测预报方法2个方面综述了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的原理及研究与应用现状,剖析了现有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①煤自燃前兆信息一体化监测受井下环境干扰大;②预警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侧重实验,难以与现场实际有效衔接;③煤自然发火有效样本少,预测时效缺乏超前性.立足于煤矿智能化发展趋势,提出了煤自燃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展望:①建立煤自燃超前预警与即时预报联合预
风流振荡效应是灾变后矿井通风网络的重要特征,但目前对风流振荡现象研究较少,且缺乏对风流振荡特征的深入探讨.针对上述问题,以并联下行通风网络为研究对象,对灾变风流和瓦斯气团呈现的振荡效应进行了研究.基于阻尼振动理论构建了开环气流振荡模型,在Matlab软件中采用龙格-库塔法进行数值求解,分析得出瓦斯气团在并联巷道中的振荡特征:随着初始风速增大,瓦斯气团的振幅增大,瓦斯在并联管路中的影响范围将扩大.建立实际巷道的相似模型,模拟并联巷道内风速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瓦斯风压和通风机风压的作用,并联巷
现有的矿井通风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大多采用常权权重,评价结果易与实际背离,无法反映系统真实状态,同时选取的指标较多,各指标权重较低,导致部分指标异常对系统整体健康程度的影响难以发现.基于矿井通风系统实际运行状况及健康评价要求,选取21项影响因素作为健康评价指标,构建矿井通风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变权理论,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健康评价,即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采用基于隶属度的Hardarmard乘积变权模型对指标权重进行变权计算,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最大隶属度评定准则
采用正交试验探究了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扫描宽度以及激光能量密度对304L奥氏体不锈钢SLM成形试样相对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能量密度对零件相对密度影响较大,合金SLM成形最佳激光能量密度范围为35~60 J/mm3;工艺参数对试样相对密度有一定影响,其中扫描速度对零件相对密度影响最大,激光功率次之,扫描宽度对零件相对密度影响最小;正交试验最优工艺组合为激光功率90 W,扫描速度700 mm/s,扫描宽度0.08 mm,激光能量密度为64.29 J/mm3,所
针对现有研究缺乏对不同煤低温氧化动力学参数测试方法的对比分析,采用Coats-Redfern法、q/m法及Starink等转化率法3种测试方法分别计算煤低温氧化动力学参数,并以煤氧化自热反应时间和自燃临界堆积厚度作为对比参量比较3种方法的准确性.通过绝热氧化装置和同步热分析仪进行了煤样在纯氧和贫氧条件下的绝热氧化实验、多升温速率实验和恒温实验.根据热分析实验结果,分别采用3种方法计算煤低温氧化动力学参数.依据获得的动力学参数计算煤氧化自热反应时间和自燃临界堆积厚度.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的煤氧化自热反应时间和采
现有研究已得出重力热管的数量、插入深度和角度、充液率、工质液等会影响煤堆内部温度场的分布,但对重力热管在煤堆中的最佳布置方式的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基于重力热管传热理论模型,将热源等效为球体,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重力热管布置方式对煤堆高温点的影响,并得出重力热管的最佳布置方式.基于Comsol软件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重力热管插入深度对煤堆内部高温热源点温度的影响大于重力热管插入倾角的影响;在相同角度下,重力热管布置深度越大越好,即距离热源越近越好;在相同深度下,重力热管布置角度为60,9
现有研究未考虑采空区中不同粒径煤会受到垮落煤岩和遗留煤柱产生的轴向应力的作用,致使煤的渗透率、裂隙结构等参数发生较大改变,进而影响煤自燃氧化升温进程.为研究热应力耦合作用下不同粒径煤自燃氧化升温特性,利用荷载加压煤自燃特性参数测定装置和气相色谱仪,测定不同粒径煤的升温速率、耗氧速率和产热速率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①不同粒径煤样在不同单轴应力下的升温速率随温度升高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整体上均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当单轴应力为2,4,6,8 Mpa时,随着煤样粒径增大,最大升温速率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当单轴应
煤矿安全智能化技术是指与煤矿安全相关的智能化技术,是实现煤矿典型灾害智能感知和精准预警的必要技术手段,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分析了煤矿安全智能化对煤炭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结了煤矿安全智能化的研究现状及成果.针对我国煤矿安全智能化发展中存在的技术体系不明、信息融合交互少、技术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构建了煤矿安全智能化体系架构,包括智能传感数字化、设备物联网络化、安全融合智能化等层次,明确了依托煤炭工业互联网实现安全智能化体系建设与信息融合的思路.以传感器的数字化、可靠性等关键技术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