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名单,沈阳市成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辽宁省唯一试点地区。沈阳市把试点工作内容与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相结合,以建设数字校园、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等工作为抓手,通过专项督导评估等手段强力推进。经过3年的试点,沈阳市通过较少的资金投入成为国家首批完成三通建设的城市之一,并且形成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创新模式,提高了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进一步使教师和学生受益,确立了沈阳市在全国范围内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上的优势地位。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人人通;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01-03
一、引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各项任务,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教育部决定组织实施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以下简称“试点”)[1]。2012年底,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名单,沈阳市成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辽宁省唯一试点地区。我市充分认识到试点工作的重要性,迅速制定了试点实施方案,并将试点工作与实现我市“三通”共走目标相结合,尝试走出沈阳特色的教育信息化路径。
二、试点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深化网络空间和优质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常态化应用,开展网络条件下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实践,推进沈阳市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形成教育资源应用、投入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国家平台与市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完善国家平台与市级平台的协同机制,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模式。我市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切入点,形成具有高度可推广性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沈阳模式”,为我市实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打下基础,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2.工作任务
作为全国唯一以全市范围进行试点申报的案例,我市面对着众多挑战,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首先搭建“人人通”平台,实现沈阳市范围内的“三通”,通过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对接,探索数字教育资源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结合沈阳市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安排,将各学校纳入沈阳市“人人通”平台,所有数字校园学校、教师、学生都在“人人通”平台上开通空间。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多种形式。
其次以“人人通”平台为载体,探索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模式,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课堂教学远程辐射,放大名校名师效应,扩大优质资源受众群体,体现教育均衡与开放。
与市级原有各资源平台和应用系统进行对接,自主开发和制作区域特色教育资源,探索资源汇聚机制,并根据需求提供给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扩展市级资源使用效益。
三、试点工作实施情况
1.平台规划纳入政府工程,行政、业务共同推动
沈阳市将试点相关工作纳入数字校园工程建设内容,并列入2014、2015年度政府办实事工程,市教育局具体承担项目工作。2015年我市基础教育学校普及一星级数字校园。我市以数字校园建设为抓手,将试点工作列入建设标准之一,要求所有申报数字校园的学校、教师、学生在“人人通”平台上注册空间,并在教研员的组织下开展相应的学习、教学、教研、科研活动,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任务。在两年时间内,迅速完成空间开通和应用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三通”工作目标。
试点工作推动方面,市级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沈阳市教育局及有关区、县(市)教育局主要领导组成;项目工作组由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和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电化教育馆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电教馆和教师共同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由主管院长和中心主任担任办公室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试点方案、督促试点工作进度,负责资金、人员、物资进行调配和管理,制定相关指标体系;项目工作组为项目实施提供专业技術保障,教育资源产品的开发运营维护,平台资源的指导与使用等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行政推动,形成政府督导,行政、业务部门共同推进的格局。
2.平台建设纳入全市体系,提供全面支撑
“沈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即“人人通”平台)采用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相同的系统,由市级统一搭建,并实现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2014年平台试验环境部署完成,开始提供空间服务,2015年市级采购了260多万元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平台正式搭建完成。平台既提供资源服务,又提供空间服务,既可以使用国家平台的免费资源,还可以一站式访问市级的全部资源。平台免费向全市学校注册用户开放使用。并将学校、学生、教师、社会、资源等数据都纳入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管理,各种教学功能都作为子模块呈现,使用同样的基础数据,既降低维护成本,又能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未来的教育管理决策水平。
3.平台运行纳入保障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证平台工作的顺利实施,市级将平台运行经费和资源建设经费纳入年度常规性运行预算,平均每年投入至少200万元用于资源开发与升级,每年300万元用于资源超市平台运行与资源服务,并且积极争取市级项目支持资源开发和服务,确保服务的可持续运行。目前市里通过教育资源自选服务系统向资源共享者提供支持,因此涌现出一批资源共享和使用的典型区域和团队,正在形成资源建设和应用的良性运行机制。市里鼓励学校、教师和学生运用各种应用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相关活动、鼓励校本资源建设、鼓励教师共享自制资源。 为确保工作得到落实,我市还将试点工作纳入到全市教育信息化评估工作当中去。以评促用,教师必须利用空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评促管,学校必须有相关部门负责空间应用工作;以评促优,鼓励各级单位和个人创新应用空间开展工作;以评促提升,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我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4.平台推广应用纳入国家任务,提升区域水平
2014年启动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成为我市普及推广“人人通”应用的又一契機。市教育局要求这项工作与数字校园建设进度相同,两年内完成全部教师晒课任务。由于采用了相同的平台,我市与国家活动平台迅速建立关联,教师在市级平台开通了空间,即可直接参加国家平台的晒课工作,即减轻了教师负担,又提升了教师对平台和空间的认知,还使一师一优课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在积极推动平台的注册和应用同时,市级还制定了详细的推广培训方案,从2015年9月开始,由企业和市级电教机构组成的推广团队逐区进行培训指导,已实现全部区域学校信息化管理员的培训,部分学校已经完成全体教师的培训。除专题培训外,还将平台应用纳入多项培训目标,如全国电教人员能力提升,市级教师岗位大练兵等。同时计划将其纳入国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市级培训内容,并在原有应用指南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形成可供国家级培训使用的应用指南。平台在提供基本空间和资源服务之外,还积极引进国内优秀应用服务,成为平台功能的有力补充。平台还开展了使用抽奖活动,极大提升了教师使用兴趣和热情,用户一度非常活跃。通过几年的持续培训与推广,我市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意识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四、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果
1.开创沈阳“人人通”模式
经过3年时间的试点,沈阳市形成了依托国家平台建设本地人人通和资源服务平台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沈阳市建成了与国家平台保持高度一致和无缝链接的地方人人通平台,实现统一认证及数据交换共享,减轻了国家平台压力,整合了学习空间、资源服务、直播课堂、在线学习等各类智能化学习系统,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用户提供一站式空间,满足教学研讨、个性化学习、互动交流等信息化需求,为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的变革提供基础环境。开创了应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市人人通的新途径。我市所有学校教师和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完成空间注册。并在日常教学、教研工作中得到应用,达到试点工作要求。
2.形成了稳定的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运行机制
在保证使用国家平台资源同时,沈阳市原有资源和新增资源将全部整合到人人通平台,更加方便,而且全部免费使用。沈阳市通过资源卡的形式提供教育资源服务,确保财政资金真正用来满足教师需求,并鼓励教师制作和上传个性教育资源,一年来市级资源总量从80万增加到150万条。涌现出了147中学、于洪区等资源共享的典型。除教师制作和上传资源外,沈阳市还自主开发系统性教育资源。如基础教育阶段精品课程、衔接课程、同步辅导课程、微课程、艺术类教育视频资源、科学实验类视频教育资源等。不但解决我市新课标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还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共享,满足其他地区需求。
3.建成基于国家平台的沈阳教育应用大平台
由于“人人通”平台采用了开放的接口,所以市级将平台定位为市级教育服务的大平台,在统一教育基础数据库的支撑下,第三方的教学系统和工具都作为应用放在平台上,与基础数据建立关联,确保了数据的唯一性和使用的便捷性,也为即将开展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市级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将资源、应用的接入做了明确要求,还制定了详尽的资源上传、审核、定价、分账规则,使平台运行在严密的管控体系中。各地区原有平台及资源也通过接口导入到平台中,教师不用改变原有使用习惯,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负担。现在平台已经汇集了20个应用,扩展了平台原有功能,为师生提供丰富的资源选择,已成为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平台之一。
4.教研跟进,推动信息化深度应用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集中了教研、科研、电教、师干训、评测等职能,在各项工作中都占有整合的优势。而且沈阳市充分认识到,教研人员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主体,因此我市利用平台提供的支持教研等相关功能,开展本地常规教研活动或组织不同区域教师开展协作教研活动,探索提高教研效率和效果的方式,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优势互补,实现教师共同提高。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林平名师社区、周善富名师社区等知名网上社区和工作室。在微课、公益学堂课程开发以及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等活动中,教研和电教部门密切配合,使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我市的工作经验得到中央电教馆的高度肯定。
五、试点成效与展望
该试点工作任务的完成,使我市通过较少的资金投入成为国家首批完成三通建设的城市之一,并且极大丰富了沈阳教育资源和应用,提高了我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进一步使教师和学生受益,确立了沈阳市在全国范围内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上的优势地位。市级教研人员通过空间进行教科研交流活动、学校通过空间建设门户网站,教师和学生利用平台交流学习人数不断增加,基于平台的优秀建设案例成果突出。近几年,接待了来自二十几个省市的考察团,发挥了很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下一步,我市将在此基础上,将服务对象向学生、家长、社会扩展,将服务范围从教育城域网扩展到整个互联网。开展课程辅导、资源推送、协作教研、名师工作室、教育社区等创新应用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试验,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活动等。继续以开放共享的态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推动我市教育变革。
参考文献:
[1]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印发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Z].北京:中央电化教育馆,2013.4:1.
(编辑:杨馥红)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人人通;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01-03
一、引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各项任务,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教育部决定组织实施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以下简称“试点”)[1]。2012年底,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名单,沈阳市成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辽宁省唯一试点地区。我市充分认识到试点工作的重要性,迅速制定了试点实施方案,并将试点工作与实现我市“三通”共走目标相结合,尝试走出沈阳特色的教育信息化路径。
二、试点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深化网络空间和优质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常态化应用,开展网络条件下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实践,推进沈阳市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形成教育资源应用、投入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国家平台与市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完善国家平台与市级平台的协同机制,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模式。我市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切入点,形成具有高度可推广性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沈阳模式”,为我市实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打下基础,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2.工作任务
作为全国唯一以全市范围进行试点申报的案例,我市面对着众多挑战,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首先搭建“人人通”平台,实现沈阳市范围内的“三通”,通过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对接,探索数字教育资源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结合沈阳市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安排,将各学校纳入沈阳市“人人通”平台,所有数字校园学校、教师、学生都在“人人通”平台上开通空间。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多种形式。
其次以“人人通”平台为载体,探索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模式,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课堂教学远程辐射,放大名校名师效应,扩大优质资源受众群体,体现教育均衡与开放。
与市级原有各资源平台和应用系统进行对接,自主开发和制作区域特色教育资源,探索资源汇聚机制,并根据需求提供给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扩展市级资源使用效益。
三、试点工作实施情况
1.平台规划纳入政府工程,行政、业务共同推动
沈阳市将试点相关工作纳入数字校园工程建设内容,并列入2014、2015年度政府办实事工程,市教育局具体承担项目工作。2015年我市基础教育学校普及一星级数字校园。我市以数字校园建设为抓手,将试点工作列入建设标准之一,要求所有申报数字校园的学校、教师、学生在“人人通”平台上注册空间,并在教研员的组织下开展相应的学习、教学、教研、科研活动,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任务。在两年时间内,迅速完成空间开通和应用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三通”工作目标。
试点工作推动方面,市级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沈阳市教育局及有关区、县(市)教育局主要领导组成;项目工作组由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和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电化教育馆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电教馆和教师共同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由主管院长和中心主任担任办公室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试点方案、督促试点工作进度,负责资金、人员、物资进行调配和管理,制定相关指标体系;项目工作组为项目实施提供专业技術保障,教育资源产品的开发运营维护,平台资源的指导与使用等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行政推动,形成政府督导,行政、业务部门共同推进的格局。
2.平台建设纳入全市体系,提供全面支撑
“沈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即“人人通”平台)采用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相同的系统,由市级统一搭建,并实现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2014年平台试验环境部署完成,开始提供空间服务,2015年市级采购了260多万元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平台正式搭建完成。平台既提供资源服务,又提供空间服务,既可以使用国家平台的免费资源,还可以一站式访问市级的全部资源。平台免费向全市学校注册用户开放使用。并将学校、学生、教师、社会、资源等数据都纳入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管理,各种教学功能都作为子模块呈现,使用同样的基础数据,既降低维护成本,又能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未来的教育管理决策水平。
3.平台运行纳入保障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证平台工作的顺利实施,市级将平台运行经费和资源建设经费纳入年度常规性运行预算,平均每年投入至少200万元用于资源开发与升级,每年300万元用于资源超市平台运行与资源服务,并且积极争取市级项目支持资源开发和服务,确保服务的可持续运行。目前市里通过教育资源自选服务系统向资源共享者提供支持,因此涌现出一批资源共享和使用的典型区域和团队,正在形成资源建设和应用的良性运行机制。市里鼓励学校、教师和学生运用各种应用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相关活动、鼓励校本资源建设、鼓励教师共享自制资源。 为确保工作得到落实,我市还将试点工作纳入到全市教育信息化评估工作当中去。以评促用,教师必须利用空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评促管,学校必须有相关部门负责空间应用工作;以评促优,鼓励各级单位和个人创新应用空间开展工作;以评促提升,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我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4.平台推广应用纳入国家任务,提升区域水平
2014年启动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成为我市普及推广“人人通”应用的又一契機。市教育局要求这项工作与数字校园建设进度相同,两年内完成全部教师晒课任务。由于采用了相同的平台,我市与国家活动平台迅速建立关联,教师在市级平台开通了空间,即可直接参加国家平台的晒课工作,即减轻了教师负担,又提升了教师对平台和空间的认知,还使一师一优课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在积极推动平台的注册和应用同时,市级还制定了详细的推广培训方案,从2015年9月开始,由企业和市级电教机构组成的推广团队逐区进行培训指导,已实现全部区域学校信息化管理员的培训,部分学校已经完成全体教师的培训。除专题培训外,还将平台应用纳入多项培训目标,如全国电教人员能力提升,市级教师岗位大练兵等。同时计划将其纳入国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市级培训内容,并在原有应用指南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形成可供国家级培训使用的应用指南。平台在提供基本空间和资源服务之外,还积极引进国内优秀应用服务,成为平台功能的有力补充。平台还开展了使用抽奖活动,极大提升了教师使用兴趣和热情,用户一度非常活跃。通过几年的持续培训与推广,我市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意识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四、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果
1.开创沈阳“人人通”模式
经过3年时间的试点,沈阳市形成了依托国家平台建设本地人人通和资源服务平台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沈阳市建成了与国家平台保持高度一致和无缝链接的地方人人通平台,实现统一认证及数据交换共享,减轻了国家平台压力,整合了学习空间、资源服务、直播课堂、在线学习等各类智能化学习系统,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用户提供一站式空间,满足教学研讨、个性化学习、互动交流等信息化需求,为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的变革提供基础环境。开创了应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市人人通的新途径。我市所有学校教师和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完成空间注册。并在日常教学、教研工作中得到应用,达到试点工作要求。
2.形成了稳定的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运行机制
在保证使用国家平台资源同时,沈阳市原有资源和新增资源将全部整合到人人通平台,更加方便,而且全部免费使用。沈阳市通过资源卡的形式提供教育资源服务,确保财政资金真正用来满足教师需求,并鼓励教师制作和上传个性教育资源,一年来市级资源总量从80万增加到150万条。涌现出了147中学、于洪区等资源共享的典型。除教师制作和上传资源外,沈阳市还自主开发系统性教育资源。如基础教育阶段精品课程、衔接课程、同步辅导课程、微课程、艺术类教育视频资源、科学实验类视频教育资源等。不但解决我市新课标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还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共享,满足其他地区需求。
3.建成基于国家平台的沈阳教育应用大平台
由于“人人通”平台采用了开放的接口,所以市级将平台定位为市级教育服务的大平台,在统一教育基础数据库的支撑下,第三方的教学系统和工具都作为应用放在平台上,与基础数据建立关联,确保了数据的唯一性和使用的便捷性,也为即将开展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市级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将资源、应用的接入做了明确要求,还制定了详尽的资源上传、审核、定价、分账规则,使平台运行在严密的管控体系中。各地区原有平台及资源也通过接口导入到平台中,教师不用改变原有使用习惯,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负担。现在平台已经汇集了20个应用,扩展了平台原有功能,为师生提供丰富的资源选择,已成为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平台之一。
4.教研跟进,推动信息化深度应用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集中了教研、科研、电教、师干训、评测等职能,在各项工作中都占有整合的优势。而且沈阳市充分认识到,教研人员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主体,因此我市利用平台提供的支持教研等相关功能,开展本地常规教研活动或组织不同区域教师开展协作教研活动,探索提高教研效率和效果的方式,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优势互补,实现教师共同提高。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林平名师社区、周善富名师社区等知名网上社区和工作室。在微课、公益学堂课程开发以及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等活动中,教研和电教部门密切配合,使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我市的工作经验得到中央电教馆的高度肯定。
五、试点成效与展望
该试点工作任务的完成,使我市通过较少的资金投入成为国家首批完成三通建设的城市之一,并且极大丰富了沈阳教育资源和应用,提高了我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进一步使教师和学生受益,确立了沈阳市在全国范围内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上的优势地位。市级教研人员通过空间进行教科研交流活动、学校通过空间建设门户网站,教师和学生利用平台交流学习人数不断增加,基于平台的优秀建设案例成果突出。近几年,接待了来自二十几个省市的考察团,发挥了很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下一步,我市将在此基础上,将服务对象向学生、家长、社会扩展,将服务范围从教育城域网扩展到整个互联网。开展课程辅导、资源推送、协作教研、名师工作室、教育社区等创新应用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试验,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活动等。继续以开放共享的态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推动我市教育变革。
参考文献:
[1]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印发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Z].北京:中央电化教育馆,2013.4:1.
(编辑:杨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