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经典文自高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neru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高考语文将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作为必考内容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身到两部文化经典著作的导读、复习工作中,大家深入研究考纲,广泛收集资料,精心设计习题,忙忙碌碌中主要是训练文言翻译和观点提炼,以应对高考。其实,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经典著作的《论语》《孟子》博大精深,隐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引导学生重视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化经典著作时,如果一直只盯着文言字词的解释翻译就太浪费了,完全可以借助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增强。
  当代《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必须“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所以,自古以来,一篇好作文首先一定是有思想、有文化、有感悟、有思考的。而作为古代经典著作的《论语》《孟子》都是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具体载体,其中蕴涵的丰富深远的文化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凝聚与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观,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学生如果能认真阅读文化经典著作,不断吸收,积累,就能有效提高思想文化素养,写出观点明确,容易被大众、社会认可接受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审美情趣的作文。
  因此,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优秀的、集前人智慧的经典篇章,使学生从中获取精神食粮,陶冶道德情操,积累丰富的文化思想,为写出思想深刻、观点明确、有一定启示性的文章作铺垫。如:学习《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让学生知道做人最要重视仁德,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学习“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让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做到仁德;学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让学生知道要在重视仁德的基础上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学习《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让学生知道做人要有骨气;学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让学生懂得要维护“义”……并且,在学生阅读理解后,联系现实,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样学生不断接受着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思想境界提高了,文化精神充实了,写出来的作文更有思想、有文化、有品位,有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有积极、健康、美好的精神,真是“腹有经书品自高”。
  作文是个人精神境界的映照,就像孟子散文气势磅礴的风格就是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之气,自然形成了他气势充沛的文风。所以,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坚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化作品,就能解决积累思想、提高素养这一写作的根本问题。因此,教师除了在讲解每一篇关于文化经典的课文时坚持自觉渗透文化思想教育外,还应在每天课前利用投影或印发资料补充阅读理解甚至背诵一两则文化经典作品的片断,让学生阅读理解甚至背诵,并启发学生谈谈感悟,写一些心得体会。有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的一些相关讲座,阅读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论著,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总之,只要持之以恒,不断积累,学生就能受到潜移默化,提升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养,为创作有思想、有文化、有品位,有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有积极、健康、美好的精神的好作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他文献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写作部分“发展等级”中就有“论据充实”的要求。论据又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往往是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论据是论证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有效材料,因此对事实论据的巧妙剪辑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围绕中心取舍。每则材料的内容都是丰富的,可供分析的角度也很多,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合理剪辑,而不能全盘照搬。而保留材料中的什么,舍弃材料中的什么,主要依据是中心论点。与中心论点有关系的、能证明
期刊
今天再一次品读韩少功先生的《我心归去》,心中骤然有了别样的感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把它放在“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里,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在解读这篇文章时,也把这篇文章归类于中国自古以来千千万万篇怀乡之作中的一篇。  可是,在重读之后,心中又隐约有了别样的感觉,除了浓得化不开的思乡情外,字里行间似乎还流露出更为深重的情感。  《我心归去》是韩少功先生访问法国归来后创作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
期刊
在新课改进行的今天,教师都知道要注重学生精神素养的提高,但是怎么做,却成了一个难题。教师都希望学生在短短的课堂上能有所收获,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这样才是教师想要的课堂。但是,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融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呢?对话教学是必须的。  一、什么是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不是“横空出世”的新教法,它是在继承前人对话教学的基础
期刊
一、在生疑辩疑中猎取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把整理好的、包装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带领学生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因此,备课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辩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教学时用问题堵一堵,塞一塞,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而教给学生自读钻研,还要传授阅读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例
期刊
我,每天在生活的琐事中游荡,在工作的忙碌中穿梭,又或者,把时间花在网络上,看他人一惊一乍,观他人一悲一喜,感觉心开始烦躁,人在沉沦。唯独捧起书,心才渐渐平静,人,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呵,这是久违的平静,久违的书香。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阅读着《教师的20项修炼》,读着这一句句发人深思的话语,我真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一部用十年时间写就的书,给我太多的感动,这是一部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
期刊
能否正确断句,是衡量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故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省市高考时加强了断句题的考查,且多以给指定句子划斜线断句的题型出现。如何备考呢?下面介绍些断句方法,希望能起到指导作用。  一、览全局,通大意  断句题不要急于下笔,先要通读题中所给文段,根据上下语境,搞懂该文段表达的大致意思和前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及思路层次,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出几个关键的难词翻译以理解
期刊
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出肃杀的清秋。活生生的细节如小小水珠折射出的太阳光芒,给古典诗词以飞动凝练、摇曳多姿的神韵。  【例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
期刊
前几天,见一教师叉着双腰,怒睁双目,作狮子状大吼一名学生。学生则是寸土不让,反唇相讥:有你这样当老师的吗?师生之间剑拔弩张,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拉开序幕。  到了高中阶段,一个教师如果要板着一张后娘脸来训斥学生,即便有班主任身份作后盾,如果没有事后的和颜悦色的再沟通,往往不仅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激化师生矛盾,引发不可调和的冲突。我曾目睹一位被老师用后娘脸训斥过的学生的家长,用短刀刺向老师胸膛的事
期刊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名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有多年。其注释也在不断修正完善。现又被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选入。  课文对“虽世殊事异”这句话的解释是“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P85的参考译文中这样翻译本句话“虽然时代不同,事情各异”。这两种不同的解释使老师如坠烟雾,直接妨碍了
期刊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历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词句优美,音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教师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古诗文,既有利于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文气,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怎样开展古诗文诵读教学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研究总结。  一、教师要认识到诵读教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因声求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