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园欺负行为与干预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h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欺负是发生于我国中小学生中比较普遍、严重的问题行为,它的发生干扰了学校功能的正常运转,给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本文就造成欺负行为的因素做了较深入的分析,并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角度出发,对做好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的工作,创建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作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欺负者 欺负行为 干预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179-02
  
  近段时间常有因学校欺负行为而造成的恶性事件见诸媒体,造成极大的社会震动。简单地说,欺负行为就是一个或多个学生对另一个学生实施生理或心理上的攻击或侵害。200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对西部某地级市进行全市抽样调查发现,学校里有“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现象的学生占51.3%,“有拉帮结伙打架”的占36.3%,有过“勒索钱财”的占22.5%。
  许多研究表明,欺负行为不仅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难以平复的伤害,而对欺负者而言,欺负他人的经历可能成为其未来行为失调甚至暴力犯罪的潜在诱因。经常受欺负通常会导致中小学生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感到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因此,这类欺负行为绝不能等闲视之。
  一、校园欺负行为的产生因素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从外界信息的输入直到做出行为决策,这个加工过程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加工阶段。表现出高攻击性的儿童或青少年,采用攻击他人的方式来处理人际问题,是因为他们对环境信息的认知加工存在偏差,或者由于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低下。Smith和Boulton就提出,欺负他人的一些儿童并不是缺乏信息加工的技能,而是因为他们对社会事件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欺负被当作欺负者应付和适应环境的一种行为策略,在适宜的刺激条件下,个体就会“启动”这种适应机制,将欺负行为释放出来。
  所谓“心理理论”是指儿童或青少年对他人心理状态(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表现为他们即使深深了解受欺负者的痛苦感受,但又不愿停止自己的攻击行为,形成所谓的“冷认知”。
  “竞争假设”认为,儿童或青少年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或青少年之所以受欺负是由于其本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戴眼镜、说方言等。
  依恋理论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Troy和Sroufe发现,过去有过不安全依恋史的儿童在与其他儿童的游戏和以后的发展中更多地表现出欺负行为,而大多数具有安全依恋史的儿童能够与其他儿童和平相处,也能够使自己远离或避免受欺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而社会学习理论把欺负行为定义为一种主要通过观察他人,对其行为进行模仿并加以强化,习得的新的反应。大多数人的欺负行为都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而获得的。由于观察学习了他人的示范行为,使个体获得了这种行为的间接经验,在以后类似的情景下,记忆中的欺负行为表象就成为其攻击行为的指导。
  二、校园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学校因素
  我们不难看到许多学校和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好学生的学习上,很少主动地去关注学生的欺负者未能及时受到学校老师及时制止和批评,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因为欺负其他同学而被老师明确批评过,这说明目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欺负问题都未给予太多的关注。许多老师不了解学生中是否存在着欺负行为及其严重程度;另外的情况是,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他们难免产生麻痹意识,对一些欺负行为熟视无睹,认为它们不过是正常的交往现象。久而久之,使欺负者有恃无恐,受欺负者诉苦无门,埋下了潜在爆发的种子。Olweus就发现,课余时间教师监督得越多,欺负发生率就越低。
  (二)家庭因素
  一般来说,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可能造成儿童或青少年日后行为的高攻击性。这同样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的欺负行为。根据社会学学习理论,孩子们的欺负行为主要是学习榜样行为的结果,如果父母以攻击性行为来解决日常的人际冲突,对孩子缺乏关爱,忽视他们的情感,简单粗暴地控制他们的行为,那么结果就是孩子们学会使用暴力和攻击解决冲突,并认为欺负他人是解决人际困难的良方。此外,大量的研究证明,欺负者多来自高权威型、溺爱型或放纵型的家庭,父母较少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取而代之的是冲突。
  (三)同伴群体
  同伴群体也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欺负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中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特殊阶段,有着强烈的与他人结识、交往的心理需求,另外还要适应学校这个大环境,这样便开始结成同伴群体。所以欺负行为一般发生于同伴背景之中,同伴在欺负过程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共同影响着欺负行为的进行。欺负行为研究的奠基者Olweus认为,欺负中的群体机制有四:一是社会感染;二是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减弱;三是责任扩散;四是是追随欺负者的同伴对受欺负者感知发生变化。这些机制可能导致群体欺负行为的发生。
  (四)个体因素
  欺负行为是一种持续性行为,欺负者和受欺负者都可能具有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大量研究发现,欺负者往往在心理或生理上具有某些“优势性”。他们通常有较高自我认同感和自信,这种较高的自我评价使得这些人往往不容易克制自己的行为,具有容易冲动和容易激惹的特点。与欺负者相比,受欺负者往往身体较为弱小,或者有某些生理上的缺陷。他们的自我评价较低,具有内倾向、敏感、多疑、焦虑等特点,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孤独、缺乏自信、学习障碍等问题。因此,他们在面对他人的欺負时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和挫折感,往往内心被抑郁、焦虑甚至恐惧所笼罩,而不会采取有效措施去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三、对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
  (一)个体层面
  从微观层面而言,从学生个体入手,注重成熟个性的养成和健康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是预防欺负行为发生的重中之重。一个具有成熟个性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是不会欺负他人的。有研究表明,个性不成熟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倾向于运用侵犯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认知技能训练、人际交往指导等途径来改变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当欺负行为发生了以后,根据上文提到的“心理理论”可以针对性地对欺负者进行移情训练,使其设身处地地体会受欺负者的痛苦,体验别人的感受,培养同情心,从而减少以后的欺负行为的发生。对受欺负的一方,要帮助他重塑信心,增进他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往,扩大他的朋友圈子。特别要注意给自尊心受过伤害、做事遇到过挫折的儿童或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并教会其应对欺负行为的措施和方法,逐渐消除其孤僻、戒备、恐惧的心理,尽快融入集体。此外,针对“学校竞争假设”,应提倡赏识教育,多夸奖孩子,增强孩子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从而减少孩子因受挫或缺乏自信心而产生的欺负行为。
  (二)家庭层面
  青少年人群每日生活在家庭这个最熟悉的环境里,受其影响也最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从家庭入手,家庭内部协调好对孩子的教育策略,要严慈有度。首先父母应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示范的作用,时刻注意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和处理冲突的方式和方法,言传身教,重视培养子女正确的行为模式;平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多多灌输与人为善,与人为伴,互助互利,求同存异的处事原则,预防欺负他人或受欺负的可能性;发生了欺负行为之后,家长应加强与老师的交流,全方位地了解子女在校的具体情况,与孩子共同商讨运用非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注意观察不正常苗头,及时发现子女心理和生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学校层面
  如果说个体和家庭层面算是做好干预措施的微观层面的话,那么校园环境可说是一个比较宏观的层面了。建议学校的领导层努力构建起校园反欺负的策略和制度。一旦发现问题行为应及时处理,通过对已发现问题的处理,向全体学生传递出明确的信息:欺负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鼓励学生大胆抵制欺负等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学校、班级风气。同时,为了使反欺负策略有效实施,可以加大对在职教师队伍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力度,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反欺负行动中扮演的角色和自身行为的重要性;采用合理的方法,做好榜样带头作用,加大反欺负行为规则的宣传力度,让反欺负观念深入学生心中,使欺负行为无可遁形,营造严肃又不失活泼的校园氛围。
  开展家校合作,广开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并配合学校的工作教育学生,献言献策;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介绍讲解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引导家长纠正不良的养育方式。密切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及时进行沟通,在学校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一致,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和学习环境。
  (四)社会层面
  最后,从宏观的生态环境上来看,对学校欺负问题进行干预,除了学校和家庭的积极参加外,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社会环境。社区和政府各部门在欺负干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現今中小学生的休闲时间越来越长,休闲方式种类繁多。孩子们一年当中大部分的时间在社区度过。可以看出社区在学校欺负行为干预中,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社区可以整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开展各种反欺负活动。比如,可以利用小区的报刊栏、告示栏等定期开辟校园生活自我保护知识专栏,宣传校园欺负行为的危害、以及如何应对欺负的方法等知识。社区负责人和社会工作人员也可以组织社区志愿者和学生开展“校园生活安全月”等活动,并设立和公布热线电话,让学生知道在学校受到欺负时可以向谁求助。
  时下,某些电视节目、影视游戏的内容充满暴力和恐怖的内容。社会学习论者认为,行为既然可习得,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行为改变或消除,通过施加在他人身上的奖励或惩罚,产生替代强化的作用,抑制学习到的欺负行为。因此我们呼吁政府部门应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下大力气打击各类丑恶现象,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消除各类丑恶现象,广泛进行舆论宣传,彻底清除淫秽、暴力思想的传播途径,集中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环境秩序,以排除各种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临美.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归因及对策.校园心理2009.7(3).
  [2]OlweusD.Bullyingatschool.Whatweknowandwhatwecando.Oxford:Blackwell.1993.
  [3]SmithPK.Thesilentnightmare:bullyingandvictimizationinschoolpeergroups.ThePsy chologist.1991.4.
  [4]SmithPK,SharpS.SchoolBulling: Insight and Perspectives. London Routledge.1994.
  [5]Troy M, Sroufe L. Victimization among preschoolers: Role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histo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1987.26.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试图从纯精神的角度为哲学下一个定义,同时批驳哲学史上或普通人对哲学的各种形形色色的误解。  [关键词]哲学 精神 自觉 自足 道德  [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13-02    一、“哲学”的定义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笔记》“前言”中写到:哲学是由逻辑和形而上学构成的,逻辑是其基础。我们认为,这句话虽然较为中肯,但也
信访制度在联系群众,畅达民意和权利救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完善初信初访制度为切入点对于整个信访制度的完善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可能性。本文认为完善初信初访可以从提升信
文章论证了黔西南州万峰林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分析了万峰林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探索该地区农村土地合理流动的形式;提出万峰林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建议:完善农村土地
本文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概况和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对关键点控制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要点进行了探索。以此说明关键点控制可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技术和
摘要美欧之间分歧由来已久,其中关于美国究竟还是不是多边主义的话题的讨论依旧很激烈,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来审视美欧二战后选择多边主义的动机,进而更进一步的辨析近些年来美欧分歧的真正症结,这对于认清与观察跨大西洋联盟的现状和未来大有裨益。  关键词多边主义 制度主义 霸权 民主赤字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168-01    一、强国、弱国与多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存在差异,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分级教学,就能提升教学效果,满足课堂优化需求。因此,本文从实际出发,对于高职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下如何激发学生
摘要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构建民主与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治国方略和认识上的深化,是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变化。本文从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着手,结合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要求,对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及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一定层面上的探讨研究。  关键词党的
教学反思是教师转移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现象、经验甚至教训的反思,有利于强化教师业务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是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同时有助于提
摘 要:小学作为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更高一阶段乃至步入社会以后的学习情况。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下,借助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来强化学生相关思维能力的塑造,让学生能够充分领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本文以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作为研究内容
摘要我国的民族问题随着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逐渐凸现出来,并且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状况,有人提出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但这种思路行不通。本文必须以问题为导向,采取适当的政策调整,来解决民族问题。  关键词民族问题 民族认同 利益表达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169-01    一、中国民族问题现状  伴随着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