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幸福,长大后迷惘的“好孩子”们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syou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孩子”的危险


  在我的童年时代,成年人世界对于“好孩子”的标准只有三个:第一,成绩好;第二,听话;第三,不谈恋爱。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认为,一个孩子要想长大并发现自身本性中最深刻的部分,他的人生中必须有一个人能够包纳他所有的攻击性而仍然爱他。“童年的意义就在于能表达很多坏的情绪而不至于有什么恶果和报应。”
  所以,温尼科特很怕“好孩子”,因为他们做一切大人认为他们应该做的事情,而这恰恰是问题所在——他们的“好”是一种必要,而非选择。
  温尼科特欣赏,甚至为那些会对父母尖叫、从他们钱包里偷钱的青春期少年辩护。他认为,这些“问题行为”其实是一个孩子被好好爱过的证据。正因为被好好爱过,所以才敢于如此挑战成人世界。
  他认为,这样的破坏对一个孩子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如果父母无法容忍这种破坏,过早、过于严格地要求孩子顺从,会导致一个“虚假自我”出现——对外顺从、表面上很好却压抑了自己的重要本能,无法平衡社会性与破坏性,无法产生真正的慷慨或爱,因为他不曾被允许充分探索自私与恨。
  在他看来,那些没有创造性、沉闷枯槁的成年人,基本上都是在童年时期未曾被容许表现得像个真正的孩子,有孩子的一切黑暗情绪,包括嫉妒、贪婪、自私,但仍然被接纳、被爱。
  至少在我的记忆里,18岁以前的人生几乎完全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活着的。很少自由地选择什么,因此也不会对自己负责任。

过度升级的“保护”


  20年過去了,我们关于“好孩子”的模型有了多大的变化呢?



  我们仍然对“成绩”有偏执,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就孩子的成长而言,个性的塑造远比认知重要。
  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顺从并不是一种好的品质。顺从的孩子无法为自己思考,更容易受到同侪压力的影响,也容易被有歹意的成年人虐待。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安全”的名义下,今天的父母对孩子日常生活的监控、规划与隔离比起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难题。一个稚弱的孩子,如何长成一个健康、独立、有担当的成年人,不是通过清除他/她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障碍、挫折与痛苦,而是帮助他/她学会自己应对这些问题。
  就像身体的免疫系统,你得暴露在病原体之中,否则你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应对病菌的攻击。从心理上来说也一样,孩子需要暴露在适当的不适、失败与挣扎中,才能学会应对这些挫折,才能激发他们自我应对的“抗逆力”。
  几年前的《大西洋月刊》上有一篇长文《如何让你的孩子长成一个心理病人》,作者是一位从业多年的心理咨询师,她在她的来访者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群体,他们明明有着十分幸福的童年,成年后却觉得迷惘失落,有深深的空虚感。
  最后,这位心理咨询师将病因指向父母的“过度保护”,对于子女“幸福”的偏执性追求,他们尽一切努力不让自己的孩子体验到哪怕一点点不适、焦虑或者失望。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哪怕遭遇人生中再正常不过的挫折与失望,也会有天塌下来的挫败感。

木匠,还是园丁?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爱我们的孩子?多少爱、什么样的爱才是恰当的?父母的爱与孩子的自由之间,父母的保护与孩子的自主性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在《园丁与木匠》中,艾莉森·戈普尼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她认为,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主流媒体上呈现的亲子关系是一种典型的木匠思维。木匠是什么?木匠是一种工作,是根据我的想法、我的品位、我的技术、我的蓝图,制造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或者一个书架出来。无论你的成品是桌子、椅子还是书架,它的优劣可以用来判断木匠的好坏。主流媒体鼓吹的“育儿”也一样——你有一个原材料,就是你的孩子,只要你足够努力,技术和专业过硬,你的作品就会是一个聪明、成功、幸福的大人。在她的实验室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所呈现的亲子关系却是另外一幅图像——是一个关于园丁照顾花园的画面。
  如果你是一个园丁,你就会知道,你可能在花园里忙了一天,汗流浃背,就像那些一天下来觉得自己累得跟行尸走肉一样的父母,但那些花花草草没有一个地方是按你原来的心意长出来的。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面其实有很深刻的原因。因为园丁在种东西的时候,不是想着要种出最大的西红柿,或者最美的兰花,他创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各种植物可以在里面共同生长,只要你保证土壤丰饶、空间安全,花花草草就能以各种你预料不到的方式自行应对环境的变化。就应对变化而言,花园远比西红柿大棚或者兰花温室灵活得多。
  戈普尼克认为,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人类童年的全部意义所在——创造和保护这种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各种新奇的、怪异的、有趣的、难以预测的变化可以发生,孩子可以自由探索应对的方法,等他们长大以后,每一代人能做上一代人预料不到的事情。
  所以,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其本质是爱。这种爱没有目标,没有蓝图,但它确实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不是去改变我们爱的孩子,而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或者说,一个“花园”。在这个花园里,一个生命层层绽放,最终他/她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即使那条路不是我们会为自己选择,或者为他们选择的),他/她会塑造自己的命运,他/她会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现当代欧洲传统剧院在舞台镜框台口、传统大幕、装饰幕布方面的传承与革新。通过欧洲剧场参观体验、演剧观摩感受和史料学习心得,结合西方剧场舞台口和大幕发展沿革的过程回顾和梳理,以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窥豹一斑地介绍欧洲面对传统剧场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与革新的态度和方法,重新挖掘和再发现大幕及镜框台口的潜在戏剧美学价值。  【关键词】 剧场;舞台美术;镜框台口;大幕;装饰
期刊
那天早上,毫无瑕疵的太阳像是假的,整个广袤的空间,沐浴在琉璃般的透亮色光里。  四轮驱动的越野车一驶入坐落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我便不由得大大地吓了一跳。  这个地方,着实让人目不暇接啊!动物,跑着的、走着的、卧着的,无处不有,每个旮旯犄角都满溢着野性的魅力。  经验老到的导游库费瓦告诉我,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坦桑尼亚的第一座国家公园,过去是马赛族的聚居处。1920年,英国的探险家在这儿狩猎
期刊
自拍的人很多,但这个男人最为“神奇”……在他的照片中,每一只小动物,居然都会笑!  小狗勾眯着眼睛朗笑,开心得像蓝天掉下来的一朵云。小猫咪吐着舌头跩笑,踩着滑板迎着风,“说!谁是街上最帅的仔?”  “咿呀——”小刺猬岔着脚丫大笑,像一坨小麻糬,看得人心都化了。  天寒地冷,山里偶遇一群羊驼。嘴角上扬,给个wink,一头卷毛落满白雪,像糖霜。  流水的动物,铁打的小哥,这些自拍来自澳大利亚摄影师——
期刊
1  以前问一个姑娘,你是怎么放下上一段感情的?  她说,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坐船,走到河中心的时候,她的剑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撑船的人问她,要不要跳进河里去找?她说,没关系。然后,在船上做了一个记号。等到船靠岸了,她顺着记号去找剑,可是怎么也找不到。  那时候,我还不明白,看着故事,笑那个人好傻啊。直到有一天,朋友说,那个人在朋友圈说要结婚了。我愣了很久,大哭了一场。  原来大家对分手的理解是不一样
期刊
生命的形象实在是千奇百怪:活蹦乱跳的,死气沉沉的,凌空飞越的,缓慢爬行的……例如老虎与乌龟,同样是动物,一个威风凛凛,奔腾呼啸;一个老气横秋,缩在硬壳里。然而健壮腾跃的老虎,只能活上二三十年,可死气沉沉的乌龟竟能活上一百多年,这简直就是黑色幽默。看起来上天把生命分成三六九等,有的当年生当年死,有的竟然过了一个世纪还依然如故地活着。刚刚说过乌龟,据动物学家调查,基本年龄可活达一百五十多岁。哈,大千世
期刊
三月三,燕子来;九月九,燕子走。三奶奶至今仍住在五间老屋里。老屋砖抱角,坯填芯,屋顶垂一尺厚的秫秸。上面搭麦秸泥,挂小青瓦。  堂屋烟熏火燎黑黑的脊檩上,有一个燕子窝。这个燕子窝又长又宽又深,做得好漂亮。  燕子秋天往南飞走,开春飞回来。只不过在旧巢之上,再啄一圈新泥。同时呼朋引类,在屋檐下,厢房里,又增新居,形成一种小气候。  三奶奶的大儿子叫大燕,二儿子叫二燕。他们出学校门进机关门,都在外地工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塞尚作品中那令人迷惑的画面入手,着眼于其“变形”技法的运用。进而分析塞尚的“变形”技法其实含有两方面的指向:视觉真实与古典秩序,而且它们被塞尚以更为清晰的形式加以展现和提纯,并行不悖地综合在了画作中,从而达成了塞尚特有的未定和模糊,所以他的“变形”其实是“以清晰摧毁清晰”的结果。最后,本文尝试分析塞尚“变形”技法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西方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高潮与古典传统的留存。 
期刊
有个文学青年请教作家二月河先生,怎样才能写出好作品,有无诀窍。二月河则简单回答一句话:杀鸡要用牛刀。看那青年一脸茫然的表情,他又具体解释说,一个作家要想创作出佳作,就得付出超过常人十倍的努力,打起十二分精神,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拿出杀牛的劲头,用杀牛的刀来杀鸡。  古今中外,好作品的问世,不外乎两条路子。一是杀牛用鸡刀,靠天才吃饭。少数诗人作家,天赋过人,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涉笔成趣,随随便便就能
期刊
下午,我坐在熟悉的印度摊位上放空自己,却遇上了吃咖喱的鸽子。我对面的餐桌,一名男子吃得杯盘狼藉,他显然不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信徒。以自助餐的标准估量,他留剩的白饭与菜肴可以开罚。我感兴趣的是,他一离座,五六只鸽子像超音速战机似的飞降到桌面补位,完全不顾礼仪,争先恐后贪婪地啄食起来,虽胃口奇佳,但吃相难看。  我心生好奇,面对白米饭和泡在浓稠咖喱汁里的菜肴,鸟群是否只吃谷粮?果然,群鸟熟练
期刊
你注意到沒有,现在我们用微信聊天,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基于文字和符号的社交礼仪。人们已经很久不打电话了。打电话是逼着对方立即跟你说话,这太没礼貌。有事应该发微信,而且最好是文字,不要发语音。文字是最方便接收的信息形式。因为文字发得多,就形成了专门的文字礼仪。  比如,现在人们一般都不用“微笑”这个表情,因为微笑是一种不怀好意的笑。如果你想表达真诚、友好、生活中的那种微笑,请使用“龇牙地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