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消费者心理学对停水期间水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公共管理中的一个不可忽略因素——停水效应。同时,根据政府组织管理、房地产市场、汽车消费市场等方面存在的停水效应来综合说明停水效应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建议政府决策者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合理应用停水效应,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公共产品;公共管理;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9-0000-04
一个社会的兴衰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所指定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用来影响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公民从摇篮到坟墓都难以摆脱公共政策的影响和制约,这在客观上也需要公民给予公共政策管理更多的关注和参与。为了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公民也必须参与社会政治过程,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影响政治决策。
作为“对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公共政策表现为一种公共管理活动过程。政府决策者在公共管理方面需要为地方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让当地居民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为更好地促进公共管理事业发展,本文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论述公共管理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停水效应。
通过对这个公共政策管理工具的研究,希望能够使政府决策者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能充分考量到这方面的影响,充分利用其工具性能,扬长避短,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改善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事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停水效应的基本情况介绍
面临夏季干旱少雨的天气,停水在所难免。每逢缺水的时候,供水公司都会提前发出停水通告,让水资源消费者做好相应准备。这样一个看似无可厚非的事情却造成了水资源不小的浪费。这个浪费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停水效应现象。
(一)在理想状态下,供水公司一旦发布停水通告,可以获得如下结果
1.从个人用水的角度来看
理想状态下消费者不会因为停水而对水资源的消费产生变动,理性消费者历来都有针对停水的应急预案,长期用水都是以节约平稳的方式进行,不会因为停水而改变用水模式。所以从图一(理想状态下被告知停水的个人用水模型)中看到在T1T2T3T4几个时间节点上他们的用水量都保持平稳,没有变化。
2.从集体用水的角度来看
同个人用水情况类似,理想状态下集体消费者的水资源消费情况是该区域全体个人水资源消费的总和。这部分内容可以从图二(理想状态下被告知停水的集体用水模型)中了解到。
注:在图一中,T为水资源的使用时间,Q为日常用水量,Q1为正常情况下人均用水量, T1为消费者被告知停水的时间节点,T2为正式停水的时间节点,T3为恢复供水的时间节点,T4为消费者恢复正常用水的时间节点。
注:在图中,Tt为使用时间,Qt为日常用水量,Qt1为正常情况下该停水区域总体用水量,T1为消费者被告知停水的时间节点,T2为正式停水的时间节点,T3为恢复供水的时间节点,T4为消费者恢复正常用水的时间节点。
面对实际,结合自来水用户的心理状况和消费动机,在现实生活中被告知停水消息后,消费者的自来水使用状况会有较大的起伏,其中消费者正常用水阶段OT1(未货值停水通告)、获知即将停水阶段T1T2、停水期间T2T3、恢复正常供水(消费者通胀式或报复性用水期间)T3T4、恢复正常供水和消费者正常用水的时间节点T4点以后这五个阶段的用水各不相同。具体如图三:现实状况下被告知停水的个人用水模型。
注:(1)在图中,T为使用时间,Q为日常用水量,T1为消费者被告知停水的时间节点,T2为正式停水的时间节点,T3为恢复供水的时间节点,T4为消费者恢复正常用水的时间节点;Q1为被告知停水后的人均突击用水量;Q2为开始停水后的人均节约用水量;Q3为恢复供水后的报复式或通胀式的人均用水量;Q4为正常情况下人均用水量;其中由TIT2FE构成的面积为S1,它代表被告知停水后在实施停水前的人均突击用水总量;
由T2T3IH构成的面积为S2,它代表实际停水期间的人均用水总量;
由T3T4DG构成的面积S3,它代表恢复供水后正常用水前的消费者通胀式的人均用水总量。
斜线DG之所以是斜的,是因为它代表消费者对水的消费在逐渐恢复正常,斜线DG的斜率越高,表明消费者恢复正常用水的速度越快,斜率越小,表明消费者恢复正常用水的速度越慢。
根据图三中个人在被告知停水通知的情况下对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可以推导该停水区域的整体使用情况,个人用水和集体用水情况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水资源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消费心理和利己行为的趋势,水资源的使用起伏变化很大。(具体如图四:现实状况下被告知停水后的集体用水模型)
注:1.Tt为使用时间,Qt为用水量,T1为通告发布的时间;T2为实际停水开始的时间;T3为恢复正常供水的时间;T4为正常恢复用水习惯的时间。Q1为被告知停水后的总体突击用水量;Q2为开始停水后的人均节约用水量;Q3为恢复供水后的报复式或通胀式的人均用水量;Q4为正常情况下总体用水量;
(2)由TIT2FE构成的面积为St1,它代表被告知停水后在实施停水前的总体突击用水总量;由T2T3IH构成的面积为St2,它代表实际停水期间的总体用水总量;由T3T4DG构成的面积St3,它代表恢复供水后正常用水前的消费者通胀式或报复式的总体用水总量。
3.从图三和图四所展示的整个停水过程来看,由于停水而导致的水资源使用情况是不一样的。具体如下表一停水时的水资源使用情况、表二正常供水情况下的水资源使用情况表所示: 针对于表中的情形,结合图三和图四可以看到,停水期间水资源的使用会导致以下几种情况:
(1)△Q〉0,即3v〈(St1 St2 St3)
这表明由于停水通知的发出,实际在停水前中后的整个过程中水资源产生了浪费,多用了不该用的水资源。从心理安全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在接到停水通告后都会蓄积比平常多的水。例如停水通知公告大家是停水三天,那么用户一定是蓄积超过三天的水资源。而且,在他们得知要停水的时候,用户会在停水期间节约用水。但是,在停水时间来临之前,他们会加大使用量,把需要用水的事情都提前做了,把可做不可做的用水的事情也做了。这造成用水量在停水时间来临之前就提前增加了。同时,如果停水结束后,用户蓄积没有用完的水他们会按照正常使用的方式来用吗?不会。相反,他们会像廉价商品一样将蓄积的水迅速处理掉即通胀式的水资源消费(此刻水资源对于消费者的心理价值低于停水期间水资源的心理价值,也低于恢复正常供水后的水资源心理价值),或者他们会为了对停水期间紧凑型用水的发泄而产生报复性水资源消费,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水资源的使用量就增加了。
(2)△Q=0,即3v= St1 St2 St3
这表明停水和没有停水使用的水资源是一样多的。那么这种状态在什么时候会发生呢?周期性停水。例如在贵州省习水县2013年下半年,由于气候原因导致大面积缺水,政府发布了长期的停水通告(类似隔天供水的情况),最后消费者形成正常的心理预期和节约型水资源消费习惯,导致停水期间消费的水资源和正常供水期间消费的水资源一样多。
(3)△Q〈0,即3v〈(St1 St2 St3)
这表明由于停水通告的使用导致的水资源使用量小于正常供水情况下水资源的使用量。这个情况要求消费者不产生提前突击式消费,恢复正常供水后也不存在报复式或通胀式消费。这个在理论上存在,但是在生活中还没有观察到具体案例。
怎样解读上面的现象呢?
由于发布停水通告而导致的水资源使用量会超过正常供水情况下水资源的使用量。面对这种两难处境,决策者需要对通告的发放认真思考。如果不发停水通告而突然停水,那么会对消费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引起社会公共秩序的紊乱。所以,从目前的情况观察,由于发出停水通告而带来的水资源浪费不可避免。这种初衷是为了节约水资源,构建公共秩序,结果却导致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即为停水效应。它表明,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对于消费者来讲,如果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如停水通告告知的停水时间即将失去,那么用户将在有效使用期中止前大量使用,该资源的大量使用会带来什么,则不能一概而论。同时,随着该资源的禁用期终止,资源的恢复使用在短期内也会导致一定的浪费。
停水效应从资源使用的角度来讲是不利的,但是,如果政府在公共管理中需要引导消费和达到某种目的的时候,停水效应又可以是中性的,甚至是良性的。因此,停水效应不能在感情色彩上被给与褒义或贬义的定论,就像科学一样,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至于它具体会产生什么影响,还要取决于工具使用者的价值评判和决策伦理。
二、停水效应在相关领域的案例
(一)政府组织管理工作中的停水效应
在政府组织管理中,地方政府在组织管理上有从领导职务转变为非领导职务的过程,即领导干部工作到了一定的年纪,可以继续享受领导级别,但不再具有实权,这是一个通用的程序,简称“改非”(在企业中称为“资深”)。通常对一些重要岗位上的领导干部,一方面对其多年的工作贡献和努力表示肯定,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其在退休的时候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所以,通常在领导干部退休前的几年就按照年龄改为非领导干部职务,通常提前5年到10年不等。这个制度有效的防止了大量的退休前职务犯罪和腐败行为。但是,在“改非”前的那段时间,权力的停水效应在这个群体产生了作用,只是原本应该在退休时才发挥作用的停水效应前置到了“改非”时期。例如,在行政组织管理中男性领导干部在60岁退休,通常55岁实行“改非”。
那么,在55岁以前干部自己就很清楚,对于自己有价值的权力使用权将不复存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增加对权力的使用量。在这个过程中,权力的使用有可能为公,也很有可能是为私。这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可能。离职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其腐败的程度。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我国将全面构建依法治国的良好环境,对于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和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对于领导在重大决策中的重大失误将采取终身追究的原则,这将使政府组织管理中停水效应现象得到缓解。
(二)房地产行业的停水效应
2013年上半年,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离婚案件和大量的二手房交易。这可以从房地产的停水效应来对以上现象进行解读。首先探讨由于买房而导致的离婚潮。房地产调控政策“新国五条”细则2013年3月1日落地,按照规定,出售自有住房按转让所得20%计征个税。这是中国为了抑制房地产升温出台的措施。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013年3月6日报道,此规定一出台,立刻引发全国多城市的二手房市场的震动,同时导致许多名下有两套住房的夫妇纷纷办理离婚手续。法新社报道称,在上海的婚姻登记处挤满了前来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妇。除了上海,其他城市诸如广州、哈尔滨、宁波等也出现同样现象。由于这个政策的出台,在各省配套政策进入实施阶段之前,各地惊现大量离婚案件。这就是对购买优惠房权利的使用,由于买优惠房权利对消费者来讲是有价值的,而在未来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它将不再存在,因此促进对这个权利的大量使用,由房产政策预期带来的离婚潮顺势产生。
在二手房交易方面也是同样的原理。“卖房征收20%个税”公布第二天,网易房产发现北京、上海、广州多个交易中心一时间人满为患,买卖双方恐慌性过户情绪升级,“加急过户”情况风起,二手"末班车"行情井喷。由于国发新五条提出将对二手房交易征收高额的交易税,于是导致了各省的二手房交易迅速火爆起来。因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有一笔高昂的交易费将会失去,那交易双方都希望在这个苛刻政策来临之前好好使用目前比较优惠的房产交易政策,于是二手房市场火了,这就是房产市场上的停水效应。 2014年9月17日法制周末上一篇名为“北京教改洗牌学区房:政策一出房价1月内涨了3万”的文章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由于教改政策的变动,迅速产生房价方面的停水效应,推升了房价,最后导致该区域房价一个月内每平米涨了3万。同样的效果在毕节市也能看到一点迹象。2014年7月份毕节市出台教改政策,对小学入学资格做调整,按学生户籍所在地申请该区域小学入学资格。新搬迁的实验小学由于其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水平高而引起家长们的偏好。因此,该学校新搬迁地区的房价也为此引起了一轮小小的涨价潮。从停水效应来解释,学区房资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消失(由于其资源的稀缺性和学生家长的教育消费偏好),于是家长群将会提前加大对该项资源的消费(也含有少数炒房者),对其产生竞争。稀缺的资源一旦有了竞争,那么资源的涨价在所难免。
同样是房地产,停水效应也会导致房价下跌。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反腐风暴的兴起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使全国的房地产行业回归市场状态,这兑现了李克强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所做承诺——让市场的回归市场。在现有住房供给量大幅度增加和未来公租房、廉租房的大量建设规划的冲击下,我国住房的市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交点从右向左呈下滑趋势,市场均衡点的价格出现大幅度下滑,回归到市场正常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毕节市房地产在2014年经历了最惨淡的销售,从最高峰的4000元每平米的价格降到2500元左右。这个降价的过程就有停水效应的因素。
在楼市渐渐不景气的时候,房地产的开发商观察到在不久的将来房地产非常规红利即将消失,那么他们会想办法提前消费这些非常规红利。而各个房地产商都需要消费这些非常规红利,这时候就需要降价来吸引更多的客户过来,通过所谓“薄利多销”的方式尽快获得这些非常规红利资源。结果,由此而兴起的一场价格大战拉开序幕。
(三)汽车消费的停水效应
中国目前是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大国,将在未来承担很重的减排任务。汽车消费对此需负很大的责任。由于汽车的低价位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目前的汽车使用增长幅度世界最大。当大家都在呼吁少开车,构建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时候,中国的汽车消费量仍然节节攀高。这里存在一个停水效应现象。石油资源即将枯竭,消费者似乎应该停止使用或者节约消费石油资源。但是,消费者都在评判石油资源的使用权对于自己的有用性,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该使用权将逐渐减少直至中止。消费者必然会在使用权中止前加大它的使用量,于是产生大量的汽车消费。
综上归纳,停水效应似乎都是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是不是在公共管理中应当杜绝或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不一定。例如在通讯和电力行业停水效应体现的就是另一个景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如果不能使用通讯和电力,那么,消费会加大对通讯和电力的使用。这两样商品的使用主要是用于计划和安排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事务。而在这个时候可以看到,这两个商品的使用所产生的停水效应并没有导致坏的结果,而是引导消费者更好的规划和准备。当然这里面牵涉到产生停水效应的物品的存储和使用的方便性等特点,不同特点的物品,尽管对于用户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它的过量使用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三、停水效应对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启示
恶法导致社会的倒退,产生水源性的污染;良法导人向善,维护社会的秩序,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公共管理中,如何利用好停水效应这个社会治理工具,如何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是公共政策制定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如何利用好停水效应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停水效应的影响力,搞好融资建设,发展地方经济。在旅游发展方面,如何利用好当地既有旅游资源,在对当地百姓的引导过程中,如何利用停水效应做好当地百姓的动员工作等等都值得慎重研究。
因此,在公共管理的相关公共政策出台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政策可能带来的停水效应影响,有利的应当予以大力提倡,不利的应适当回避或尽量弱化;在公共服务的实际提供过程中也要对停水效应有充分认识,趋利避害,有的放矢的推进工作,有序高效的促进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海芬.“微博问政“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参与研究[J]云南: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3.
[2]聂国良,王雅男.论政策问题构建的复杂性[J]广西:法制与经济.2014.7.
[3]朱靓蓉,李玉梅.浅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J]四川: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3.9.
[4]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
[5]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邹容.公共政策管理:公共政策研究的一个新维度[J]云南: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1.
[7]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8](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公共决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9]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10](英)H.K.科尔巴奇著.政策[M]张毅,韩志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1]岳经纶.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J].北京:中国审计,2003.10.
作者简介:王桂红(1982–),男,贵州习水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关键词:公共产品;公共管理;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9-0000-04
一个社会的兴衰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所指定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用来影响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公民从摇篮到坟墓都难以摆脱公共政策的影响和制约,这在客观上也需要公民给予公共政策管理更多的关注和参与。为了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公民也必须参与社会政治过程,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影响政治决策。
作为“对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公共政策表现为一种公共管理活动过程。政府决策者在公共管理方面需要为地方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让当地居民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为更好地促进公共管理事业发展,本文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论述公共管理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停水效应。
通过对这个公共政策管理工具的研究,希望能够使政府决策者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能充分考量到这方面的影响,充分利用其工具性能,扬长避短,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改善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事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停水效应的基本情况介绍
面临夏季干旱少雨的天气,停水在所难免。每逢缺水的时候,供水公司都会提前发出停水通告,让水资源消费者做好相应准备。这样一个看似无可厚非的事情却造成了水资源不小的浪费。这个浪费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停水效应现象。
(一)在理想状态下,供水公司一旦发布停水通告,可以获得如下结果
1.从个人用水的角度来看
理想状态下消费者不会因为停水而对水资源的消费产生变动,理性消费者历来都有针对停水的应急预案,长期用水都是以节约平稳的方式进行,不会因为停水而改变用水模式。所以从图一(理想状态下被告知停水的个人用水模型)中看到在T1T2T3T4几个时间节点上他们的用水量都保持平稳,没有变化。
2.从集体用水的角度来看
同个人用水情况类似,理想状态下集体消费者的水资源消费情况是该区域全体个人水资源消费的总和。这部分内容可以从图二(理想状态下被告知停水的集体用水模型)中了解到。
注:在图一中,T为水资源的使用时间,Q为日常用水量,Q1为正常情况下人均用水量, T1为消费者被告知停水的时间节点,T2为正式停水的时间节点,T3为恢复供水的时间节点,T4为消费者恢复正常用水的时间节点。
注:在图中,Tt为使用时间,Qt为日常用水量,Qt1为正常情况下该停水区域总体用水量,T1为消费者被告知停水的时间节点,T2为正式停水的时间节点,T3为恢复供水的时间节点,T4为消费者恢复正常用水的时间节点。
面对实际,结合自来水用户的心理状况和消费动机,在现实生活中被告知停水消息后,消费者的自来水使用状况会有较大的起伏,其中消费者正常用水阶段OT1(未货值停水通告)、获知即将停水阶段T1T2、停水期间T2T3、恢复正常供水(消费者通胀式或报复性用水期间)T3T4、恢复正常供水和消费者正常用水的时间节点T4点以后这五个阶段的用水各不相同。具体如图三:现实状况下被告知停水的个人用水模型。
注:(1)在图中,T为使用时间,Q为日常用水量,T1为消费者被告知停水的时间节点,T2为正式停水的时间节点,T3为恢复供水的时间节点,T4为消费者恢复正常用水的时间节点;Q1为被告知停水后的人均突击用水量;Q2为开始停水后的人均节约用水量;Q3为恢复供水后的报复式或通胀式的人均用水量;Q4为正常情况下人均用水量;其中由TIT2FE构成的面积为S1,它代表被告知停水后在实施停水前的人均突击用水总量;
由T2T3IH构成的面积为S2,它代表实际停水期间的人均用水总量;
由T3T4DG构成的面积S3,它代表恢复供水后正常用水前的消费者通胀式的人均用水总量。
斜线DG之所以是斜的,是因为它代表消费者对水的消费在逐渐恢复正常,斜线DG的斜率越高,表明消费者恢复正常用水的速度越快,斜率越小,表明消费者恢复正常用水的速度越慢。
根据图三中个人在被告知停水通知的情况下对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可以推导该停水区域的整体使用情况,个人用水和集体用水情况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水资源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消费心理和利己行为的趋势,水资源的使用起伏变化很大。(具体如图四:现实状况下被告知停水后的集体用水模型)
注:1.Tt为使用时间,Qt为用水量,T1为通告发布的时间;T2为实际停水开始的时间;T3为恢复正常供水的时间;T4为正常恢复用水习惯的时间。Q1为被告知停水后的总体突击用水量;Q2为开始停水后的人均节约用水量;Q3为恢复供水后的报复式或通胀式的人均用水量;Q4为正常情况下总体用水量;
(2)由TIT2FE构成的面积为St1,它代表被告知停水后在实施停水前的总体突击用水总量;由T2T3IH构成的面积为St2,它代表实际停水期间的总体用水总量;由T3T4DG构成的面积St3,它代表恢复供水后正常用水前的消费者通胀式或报复式的总体用水总量。
3.从图三和图四所展示的整个停水过程来看,由于停水而导致的水资源使用情况是不一样的。具体如下表一停水时的水资源使用情况、表二正常供水情况下的水资源使用情况表所示: 针对于表中的情形,结合图三和图四可以看到,停水期间水资源的使用会导致以下几种情况:
(1)△Q〉0,即3v〈(St1 St2 St3)
这表明由于停水通知的发出,实际在停水前中后的整个过程中水资源产生了浪费,多用了不该用的水资源。从心理安全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在接到停水通告后都会蓄积比平常多的水。例如停水通知公告大家是停水三天,那么用户一定是蓄积超过三天的水资源。而且,在他们得知要停水的时候,用户会在停水期间节约用水。但是,在停水时间来临之前,他们会加大使用量,把需要用水的事情都提前做了,把可做不可做的用水的事情也做了。这造成用水量在停水时间来临之前就提前增加了。同时,如果停水结束后,用户蓄积没有用完的水他们会按照正常使用的方式来用吗?不会。相反,他们会像廉价商品一样将蓄积的水迅速处理掉即通胀式的水资源消费(此刻水资源对于消费者的心理价值低于停水期间水资源的心理价值,也低于恢复正常供水后的水资源心理价值),或者他们会为了对停水期间紧凑型用水的发泄而产生报复性水资源消费,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水资源的使用量就增加了。
(2)△Q=0,即3v= St1 St2 St3
这表明停水和没有停水使用的水资源是一样多的。那么这种状态在什么时候会发生呢?周期性停水。例如在贵州省习水县2013年下半年,由于气候原因导致大面积缺水,政府发布了长期的停水通告(类似隔天供水的情况),最后消费者形成正常的心理预期和节约型水资源消费习惯,导致停水期间消费的水资源和正常供水期间消费的水资源一样多。
(3)△Q〈0,即3v〈(St1 St2 St3)
这表明由于停水通告的使用导致的水资源使用量小于正常供水情况下水资源的使用量。这个情况要求消费者不产生提前突击式消费,恢复正常供水后也不存在报复式或通胀式消费。这个在理论上存在,但是在生活中还没有观察到具体案例。
怎样解读上面的现象呢?
由于发布停水通告而导致的水资源使用量会超过正常供水情况下水资源的使用量。面对这种两难处境,决策者需要对通告的发放认真思考。如果不发停水通告而突然停水,那么会对消费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引起社会公共秩序的紊乱。所以,从目前的情况观察,由于发出停水通告而带来的水资源浪费不可避免。这种初衷是为了节约水资源,构建公共秩序,结果却导致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即为停水效应。它表明,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对于消费者来讲,如果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如停水通告告知的停水时间即将失去,那么用户将在有效使用期中止前大量使用,该资源的大量使用会带来什么,则不能一概而论。同时,随着该资源的禁用期终止,资源的恢复使用在短期内也会导致一定的浪费。
停水效应从资源使用的角度来讲是不利的,但是,如果政府在公共管理中需要引导消费和达到某种目的的时候,停水效应又可以是中性的,甚至是良性的。因此,停水效应不能在感情色彩上被给与褒义或贬义的定论,就像科学一样,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至于它具体会产生什么影响,还要取决于工具使用者的价值评判和决策伦理。
二、停水效应在相关领域的案例
(一)政府组织管理工作中的停水效应
在政府组织管理中,地方政府在组织管理上有从领导职务转变为非领导职务的过程,即领导干部工作到了一定的年纪,可以继续享受领导级别,但不再具有实权,这是一个通用的程序,简称“改非”(在企业中称为“资深”)。通常对一些重要岗位上的领导干部,一方面对其多年的工作贡献和努力表示肯定,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其在退休的时候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所以,通常在领导干部退休前的几年就按照年龄改为非领导干部职务,通常提前5年到10年不等。这个制度有效的防止了大量的退休前职务犯罪和腐败行为。但是,在“改非”前的那段时间,权力的停水效应在这个群体产生了作用,只是原本应该在退休时才发挥作用的停水效应前置到了“改非”时期。例如,在行政组织管理中男性领导干部在60岁退休,通常55岁实行“改非”。
那么,在55岁以前干部自己就很清楚,对于自己有价值的权力使用权将不复存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增加对权力的使用量。在这个过程中,权力的使用有可能为公,也很有可能是为私。这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可能。离职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其腐败的程度。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我国将全面构建依法治国的良好环境,对于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和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对于领导在重大决策中的重大失误将采取终身追究的原则,这将使政府组织管理中停水效应现象得到缓解。
(二)房地产行业的停水效应
2013年上半年,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离婚案件和大量的二手房交易。这可以从房地产的停水效应来对以上现象进行解读。首先探讨由于买房而导致的离婚潮。房地产调控政策“新国五条”细则2013年3月1日落地,按照规定,出售自有住房按转让所得20%计征个税。这是中国为了抑制房地产升温出台的措施。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013年3月6日报道,此规定一出台,立刻引发全国多城市的二手房市场的震动,同时导致许多名下有两套住房的夫妇纷纷办理离婚手续。法新社报道称,在上海的婚姻登记处挤满了前来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妇。除了上海,其他城市诸如广州、哈尔滨、宁波等也出现同样现象。由于这个政策的出台,在各省配套政策进入实施阶段之前,各地惊现大量离婚案件。这就是对购买优惠房权利的使用,由于买优惠房权利对消费者来讲是有价值的,而在未来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它将不再存在,因此促进对这个权利的大量使用,由房产政策预期带来的离婚潮顺势产生。
在二手房交易方面也是同样的原理。“卖房征收20%个税”公布第二天,网易房产发现北京、上海、广州多个交易中心一时间人满为患,买卖双方恐慌性过户情绪升级,“加急过户”情况风起,二手"末班车"行情井喷。由于国发新五条提出将对二手房交易征收高额的交易税,于是导致了各省的二手房交易迅速火爆起来。因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有一笔高昂的交易费将会失去,那交易双方都希望在这个苛刻政策来临之前好好使用目前比较优惠的房产交易政策,于是二手房市场火了,这就是房产市场上的停水效应。 2014年9月17日法制周末上一篇名为“北京教改洗牌学区房:政策一出房价1月内涨了3万”的文章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由于教改政策的变动,迅速产生房价方面的停水效应,推升了房价,最后导致该区域房价一个月内每平米涨了3万。同样的效果在毕节市也能看到一点迹象。2014年7月份毕节市出台教改政策,对小学入学资格做调整,按学生户籍所在地申请该区域小学入学资格。新搬迁的实验小学由于其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水平高而引起家长们的偏好。因此,该学校新搬迁地区的房价也为此引起了一轮小小的涨价潮。从停水效应来解释,学区房资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消失(由于其资源的稀缺性和学生家长的教育消费偏好),于是家长群将会提前加大对该项资源的消费(也含有少数炒房者),对其产生竞争。稀缺的资源一旦有了竞争,那么资源的涨价在所难免。
同样是房地产,停水效应也会导致房价下跌。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反腐风暴的兴起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使全国的房地产行业回归市场状态,这兑现了李克强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所做承诺——让市场的回归市场。在现有住房供给量大幅度增加和未来公租房、廉租房的大量建设规划的冲击下,我国住房的市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交点从右向左呈下滑趋势,市场均衡点的价格出现大幅度下滑,回归到市场正常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毕节市房地产在2014年经历了最惨淡的销售,从最高峰的4000元每平米的价格降到2500元左右。这个降价的过程就有停水效应的因素。
在楼市渐渐不景气的时候,房地产的开发商观察到在不久的将来房地产非常规红利即将消失,那么他们会想办法提前消费这些非常规红利。而各个房地产商都需要消费这些非常规红利,这时候就需要降价来吸引更多的客户过来,通过所谓“薄利多销”的方式尽快获得这些非常规红利资源。结果,由此而兴起的一场价格大战拉开序幕。
(三)汽车消费的停水效应
中国目前是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大国,将在未来承担很重的减排任务。汽车消费对此需负很大的责任。由于汽车的低价位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目前的汽车使用增长幅度世界最大。当大家都在呼吁少开车,构建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时候,中国的汽车消费量仍然节节攀高。这里存在一个停水效应现象。石油资源即将枯竭,消费者似乎应该停止使用或者节约消费石油资源。但是,消费者都在评判石油资源的使用权对于自己的有用性,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该使用权将逐渐减少直至中止。消费者必然会在使用权中止前加大它的使用量,于是产生大量的汽车消费。
综上归纳,停水效应似乎都是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是不是在公共管理中应当杜绝或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不一定。例如在通讯和电力行业停水效应体现的就是另一个景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如果不能使用通讯和电力,那么,消费会加大对通讯和电力的使用。这两样商品的使用主要是用于计划和安排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事务。而在这个时候可以看到,这两个商品的使用所产生的停水效应并没有导致坏的结果,而是引导消费者更好的规划和准备。当然这里面牵涉到产生停水效应的物品的存储和使用的方便性等特点,不同特点的物品,尽管对于用户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它的过量使用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三、停水效应对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启示
恶法导致社会的倒退,产生水源性的污染;良法导人向善,维护社会的秩序,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公共管理中,如何利用好停水效应这个社会治理工具,如何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是公共政策制定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如何利用好停水效应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停水效应的影响力,搞好融资建设,发展地方经济。在旅游发展方面,如何利用好当地既有旅游资源,在对当地百姓的引导过程中,如何利用停水效应做好当地百姓的动员工作等等都值得慎重研究。
因此,在公共管理的相关公共政策出台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政策可能带来的停水效应影响,有利的应当予以大力提倡,不利的应适当回避或尽量弱化;在公共服务的实际提供过程中也要对停水效应有充分认识,趋利避害,有的放矢的推进工作,有序高效的促进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海芬.“微博问政“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参与研究[J]云南: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3.
[2]聂国良,王雅男.论政策问题构建的复杂性[J]广西:法制与经济.2014.7.
[3]朱靓蓉,李玉梅.浅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J]四川: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3.9.
[4]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
[5]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邹容.公共政策管理:公共政策研究的一个新维度[J]云南: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1.
[7]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8](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公共决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9]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10](英)H.K.科尔巴奇著.政策[M]张毅,韩志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1]岳经纶.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J].北京:中国审计,2003.10.
作者简介:王桂红(1982–),男,贵州习水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