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上是相通的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82211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面,从英国来的演讲人谈了撒切尔夫人在英国的影响,从美国来的演讲人谈了里根总统对美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在座的大多数都是中国人,而我们对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邓小平先生的贡献,有亲身经历和体验。
  这三位领导人,撒切尔夫人、里根总统、邓小平先生,他们有一些类似的想法和做法。而他们三位发挥作用的起始点又是在同一个时间:撒切尔夫人1979年当选英国首相;里根总统1980年当选美国总统;而邓小平推动的改革起始年是1979年。
  也许这是一个历史巧合,其实不是。伟大的人物之所以做出有巨大影响的事情,一定有它的历史背景。这三个国家,英国、美国和中国,国情非常不同;但是它们当时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历史背景,因此也是一个共同的历史机遇。这是个什么历史背景呢?

共同的历史机遇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20世纪的人类历史,就不能不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在20世纪中,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有过一种非常强烈的理想和追求——就是对计划经济、对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制、对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希望能够通过政府来提高生产力,同时也使得社会变得更公平。带来这种追求的背景是因为对“自由市场”的不信任,对它带来的经济不稳定、带来的社会不公平的不满。应该说,在100年前,这样的想法,在知识分子中、特别是在教育程度高的人中,是很普遍的,而且这种思想是发源于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同时,这种思想又对贫困人群也极具吸引力。


凯恩斯主义或计划经济思想都是想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另一个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20世纪见证了这种思想的实践,不仅占人类人口三分之一的国家完全实施了计划经济,而且在另外三分之二人口国家中,也实施了强力度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这些国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展中国家,除了少数之外,大多数都走了政府主导的发展道路。另一类是发达国家,包括英国和美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的经济思想占了主导。在当时的主流经济学中,政府主导经济的思想影响,远远超过今天经常谈到的诸如哈耶克和熊彼特的思想。即使在发达国家,不少经济学家都认同政府干预、政府管制,甚至认同一定程度的国有制,不仅会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且会改善收入分配。政府干预的另一种形式是建立福利国家。高峰的时候,有的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率超过90%。
  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是一个历史背景。尽管从理论分析上,计划经济似乎是一种比市场经济更有优势的经济,因为可以“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啊。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发现,无例外地,计划经济都搞得不好,甚至出现很严重的灾难。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在那些并非完全计划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政府主导出现了非常多失败的例子。而在发达国家,包括英国和美国,在70年代的时候,也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些20世纪试验的结果,并不是像之前很多学者期望的那样。
  当时,有没有学者有过不同的分析?有,一位重要的学者就是哈耶克。1942年,当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和其他知识分子都在认为,一定程度上的计划和政府干预是改进市场的好办法的时候,他写了一本书,书名是《通向奴役之路》。1945年,他发表了一篇经济学文章,登在《美国经济评论》上,这是过去100年中被引用最多的20篇经济学论文之一,也是他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引用文章之一,标题是《知识在社会中的使用》。1960年,他的著作《自由宪章》出版,传递同一个思想,认为市场经济中人的经济自由极为重要,它使得原本分散的信息,通过市场,得以有效地使用。
  因此,经济自由是有效利用资源和分散信息的必要条件。计划经济听上去很有道理,有计划,按比例,但是,它不能有效地使用这些分散的信息,所以它是没有效率的。
  同样,先见者之中还有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1962年,他出版了《资本主义与自由》,传递的是同样的观点。这本书并不是他作为货币主义者的学术论著,而是作为对社会和经济整体看法的一本大众化、影响很大的书。在20世纪80年代前,即使在西方,这些观点和分析还很难说是主流观点。当然,现在是主流观点了。
  之所以现在人们认为他们的分析是深刻的,是因为过去这几十年的经验事实提供了证据,这些事实说明了哈耶克的理论预测是对的。如果说我们今天比100年前有什么地方更聪明了一点的话,那就是这100年来积累了这么多的事实和证据。尽管中国的情况、英国的情况、美国的情况非常不同,邓小平、撒切尔夫人、里根在各自国家中面临的国情很不一样,但是,人类在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共同点,我觉得是相通的,因为面临相同的历史背景。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上做了方向上一致的、但是具体措施不同的事情。

未竟的使命


  这就进入了“20世纪的大逆转”时期,是从1980年前后开始的。撒切尔夫人当时的顾问跟她说,我们不要走两个极端,最好走中间道路。这个建议听上去很有吸引力,但是,她回答说:“不,我们要走的是哈耶克说的道路。”当里根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很多选民说,我们期望政府为我们解决经济问题。他说:“不,政府才是问题。”在中国,我们也经历了巨大的思想转变。当人们争论“姓社还是姓资”的时候,邓小平的回答是:不要争论,先做起来,关键看是否三个有利于。
  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有很多方面,但我觉得,用两个中文字组成的两个中文词就可以概括其实质内容。这两个字,一个是“开”,一个是“放”。这两个词,一个叫做“开放”,一个叫做“放开”。1979年的时候,中国的情况与英国和美国非常不同。那时,中国企业几乎全部是公有制,个体经济微乎其微,根本没有外资企业。30多年来,我们从一个极端,就是贫困、落后的极端,发展到现在,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尽管我们现在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在过去30年经济改革和调整的力度,与美国和英国相比,要大得多。
  回顾100年历史,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从追求理想,到经过实践发现问题,然后再转向和调整。这里,在观念层面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学家争论的计划与市场,政府与个人,当然还有平等与自由这样深刻的问题。这里有制度问题,也有价值观问题。最近,看了一句话,觉得很有意义。这不是一个理论命题,而是一个经验性的观察,是对过去这么多年实践的一个经验性概况,据说是以色列现任总统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说的。他说,“By and large, those in the world who placed freedom above equality have done better by equality than those who placed equality above freedom have done by freedom。”翻成中文是:“一般来说,在这个世界中,那些把自由放在平等之上的国家与那些把平等放在自由之上的国家相比较,前者在平等方面要比后者在自由方面做得更好。”我觉得,他的这句话是很有分量的,是一个重要的经验观察。
  100年前,我们没有办法说出这句话,因为我们当时没有经验证据。经济运行是非常复杂的,你可以从理论上说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机制,但是到最后,是要看经验的证据。这么多年来,我们比过去增加的不仅是理论上的洞见,更关键的是增加了经验上的观察,也就是历史的事实。
  最后,我要补充一点。20世纪的凯恩斯主义也好,计划经济思想也好,都想解决两个问题(至少是初衷):一个是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30年代的大萧条就是例证;另一个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今天,我们刚刚又经历了一次很大的金融危机。同时我们也看到,几乎在所有国家内部,收入分配比20年前变得更不平等(尽管在整个世界中收入分配变得更平等了,主要是因为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国的整体收入水平上升很快)。所以,这两个问题仍然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仍是一个还没有结束的故事。
其他文献
包容性的要义在于,使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有享受有质量的基本服务的机会,包括为贫困地区提供电力基础设施服务,为乡村儿童提供早期教育等。包容性增长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人民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张和观点,是包容性增长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在制定和修订与老百姓有关的政策时,需要直接听取人民的意见与建议。  人民富裕意味着社会具有更好的包容性,在非洲的现状下意味着机会的平等。机会的均等化是调
期刊
近来,出现了“人民社会”与“公民社会”孰优孰劣的争论。其实,无论“人民社会”还是“公民社会”,都是当代用语,但它的核心价值,却都蕴含于中国古典民本思想。它们之间并不对立,就像百元大钞与一分硬币并不对立,水与 H2O并不对立一样。哀歌里的政治学原理  大禹驾崩之后,其子启继位,终结了传说中的尧舜之道:禅让制。所谓禅让制,是指最高权力更迭的一种遴选方式,即在位的元首生前退休,把位子让给统治集团内部推举
期刊
非洲2050年的愿景值得期待。  《2050年的非洲》一书的调研和思索,多是基于分析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并结合非洲现实做出的,更多的分析则是基于宏观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模型而做。其结论令人乐观——2050年的非洲如果寻找到恰当的路径,将呈现其崛起的美好图景。崛起的非洲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做的对于2050年的非洲的展望并不能被认为是一种预测结果,而仅仅是许多可能出现的结果中的一种而已。我们假设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资本、人力、土地三要素一直在大量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维持农村基本的社会秩序,已成多年未解难题。  此前官方的解决思路主要有两条:一为依靠国家和城市向农村输入资源,一为依靠农民自身进行专业合作。但以此为基础的各种尝试,均未见到明显成效。其间,一种探索综合农协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难题的新思路,近年来正逐渐被官学两界更多的人所关注。在中国目前的历史背景下,要以综合农协为框
期刊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英国与美国都面临着国内经济与社会的巨大挑战与难关,分别出现了三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邓小平、撒切尔、里根。这三位领导人都凭借历史感、高瞻远瞩的愿景与坚定不拔的决心,开启了各自国家全面改革的进程。尽管这三个国家的制度不同,改革措施也因此不尽相同,但是在推进市场经济的要素、强化个人与企业的主动积极性和刺激创新的机制等方面,它们的基本趋向是一致的。  30多年过去了,这
期刊
中国银监会于2011年颁发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建立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监管标准。贷款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占贷款的比例)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占不良贷款的比例)不低于150%,原则上按两者孰高的方法确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这项制度对提高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稳健性起到重要作用。过去采取不良贷款率、拨备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衡量银行资产质
期刊
显然,罗纳德·里根是一位对美国历史有着重要作用的人物。正如前面发言人所说:第一,罗纳德·里根改变了美国的政治语汇;第二,他实际上是一位实践型和适应型的政治领袖,也许不像英国的玛格丽特·撒切尔那样,他并没有以一种很多人都感到恐惧的对抗性方式深深卷入政治。里根从其前任吉米·卡特整个任期开始就跟踪“悲惨指数”的增长,并且把它用作巩固自己当选的重要武器。改革遗产  当我看到“里根-撒切尔改革遗产”这个题目
期刊
今年上半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值得关注的不是7.6%的GDP增速,而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的迅速下降,结构恶化。经济增长这块蛋糕诚然是收入分配的基础。  从另一方面看,收入分配尤其是初次分配的优化不仅能够激发各生产要素的动力,而且能够促进社会公平,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向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促进经济增长,目前更应该加紧收入分配尤其是初次收入分配的改革。居民收
期刊
非洲已经进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结构转型步伐的关键期。近年来,经济转型问题已经成为非洲各界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据统计,2011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GDP增长率为4.9%,2012年将超过5%。过去十年间,全球范围内十个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有六个是非洲国家。多数国际机构预计,在2011年到2015年,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十个国家中,将有七个来自非洲。  然而,在增长的步履背后,却是非洲经济发展遭遇的
期刊
按照中共中央既定工作安排,今年11月将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这将是左右未来十年中国政经走势的一次重要会议,各界对此充满期待。  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这次座谈会传递了中共中央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勇气,并透露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诸多议题。  综合本次座谈会和各方信息可以看出,各界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