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桌椅的约定”到“没有边界的教室”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是我们坚持的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倡导幼儿在真实自然的生活氛围中,在生活实践操作中,在亲身感受体验中受到教育。尽管我园许多教师认同这一理念,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却难以将这一理念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为此,我园以“我们与生活教育的约定”为主题,从教学活动的外在形式入手进行了系列教研活动,旨在引领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生活教育的理念。整个教研活动由“与桌子的约定”专题研讨开始,随着教研活动的进行,又生成了“与椅子的约定”和“与教室的约定”两个专题研讨活动。以下是我们教研活动历程的记录。
  一、“与桌子的约定”专题研讨——转变座位形式,走近生活教育
  座位是幼儿园中供幼儿和教师坐的地方,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多么平常,但幼儿坐哪里,怎么坐,并不是小事,体现出一定的教育理念。提出“与桌子的约定”是基于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对桌子的依赖感很强,近十张桌子安置于活动室的中心位置,占据大片空间,很多活动都离不开桌子,严重束缚了幼儿活动的自由和自主,也束缚了师幼之间该有的平等和尊重。生活教育崇尚的是自然的教育,即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游戏。所以,对座位改革的意义重大,于是,我们与桌子约定:教师不依赖桌子安排幼儿的座位,而是根据教育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合理安排幼儿的座位,如双马蹄、半圆形,也可以紧紧围绕在教师周围,幼儿可以是坐在小椅子上,也可以是坐在地毯、地板上……总之,幼儿座位的安排要方便活动的开展,既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又能为幼儿自主、自由地互动与操作提供充分的空间。
  “与桌子的约定”实施一段时间后,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研讨,大家一致认同灵活多样的座位形式适合幼儿身心特点和活动的需要,教师们还创意地运用图片、手势等方式,提示幼儿自主变换座位形式,不仅提升了活动成效,还养成了幼儿的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使教学氛围更宽松和谐。研讨中教师也提出一些异议:各班教室的布局不同,空间大小不一,统一安排座位的形式较为麻烦。因此,我们决定不“一刀切”,给教师自主安排座位的空间,同时和教师共同探求不同活动室座位合理安排的形式。
  研讨会后,我园的业务园长和教研组长组成调研小组,走进各班进行考察与调研,发现各班幼儿座位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席地而坐的自由式,有半圆形或圆形的游戏式,还有围站在教师身边的亲切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多媒体设备设施是固定不变的,使得屏幕高度和角度难以变化,造成处在某些座位形式中的幼儿有观看视频的障碍。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座位形式虽然丰富多样,但教学活动中的许多时间幼儿都是坐着的,是“坐中学”。所以,我们不仅要把幼儿从桌子旁边解放出来,还要从椅子上解放出来,由此,我们生成了新的研讨专题“与椅子的约定”。
  二、“与椅子的约定”专题研讨——以“做中学”走进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重视“做”的重要,指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得做得好”。但实践中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会将孩子能否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作为好好学习的标准,而对那些爱插嘴、爱动手的孩子会觉得有些麻烦。我们不全盘否定“坐中学”——很多时候需要幼儿的倾听和思考,但我们又如何落实“做中学”呢?以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坐”多长时间,需要“做”多长时间,两者有机结合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们与“椅子”约定:教学活动的形式多样,使幼儿更多地做中学和玩中学,彻底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幼儿从开始坐到结束的局面,不要让椅子陪伴幼儿的成长。
  和“与桌子的约定”相比,“与椅子的约定”内涵要深刻得多,实施的难度也要大得多,我们组织和开展了以下研讨活动。
  1.网络论坛。我们通过园内网络开展“与椅子的约定”研讨,对于“做中学”大家是认同的,但同时又认为“坐中学”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教学活动中很多时候需要孩子们安静地倾听和思考,必须“坐中学”,一位教师还用我园教师共同观摩过的、上海名师吴佳英老师组织的社会活动“屋顶上的秘密”加以佐证。在“屋顶上的秘密”活动中,孩子们基本都是坐着学习,但他们依然兴致很高,学习效果也很好。但更多的教师加以反驳说:“在吴老师的活动中,不难发现孩子们对现代高楼屋顶的再利用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他们详细地介绍了空中百鸟园和屋顶停机坪。吴老师说课时也强调上课前她曾组织幼儿调查身边各种屋顶再利用的情况,这说明这节课是‘做’在了前面,为课上的‘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最后,大家获得的共识是:教学活动中的“坐”与“做”是辩证关系,是“做”在先“坐”在后,幼儿是通过“做”获得经验,借助“坐”对经验进行分析、推理得到相应的知识,所以就本质而言幼儿是“做中学”的。教师不仅在教学前要指导幼儿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耳获取经验,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做”的空间和时间,帮助他们从经验中提取知识。
  2.案例研讨。我们组织教师设计和实施体现“做中学”的教学活动,进行观摩和研讨。如在小班绘本教学活动“大卫不可以”中,教师运用多种方法,突破绘本教学中常用的讲一讲、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尽可能让每个教学环节更具活动性,更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自主学习。当然也有些教学活动的“做中学”“玩中学”只是一种形式,如在一个科学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地操作,看似是有序操作,本质却是机械模仿,幼儿没有自主探索的机会,没有真正“做”起来。“做中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艺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把“做中学”演绎得更好。
  三、“与教室的约定”专题探索——“没有边界的教室”让生活教育充满活力
  通过前面两个约定的研讨与实践,我们逐步摆脱了桌子、椅子的束缚,但是否真正体现了幼儿学习的开放化和生活化呢?我们又开始新的探索与实践。
  1.学习《指南》提出“与教室的约定”。我们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迫切感受到幼儿园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价值和意义。于是,我们设计和开展了“与教室的约定”专题探索活动。根据这个约定,我们首先把“教室”变成幼儿进行各种活动的“活动室”。一段时间后,我们受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教育的要求,如“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的启迪,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沈佳慧根据自己孩子在德国就读小学的经历和感悟而撰写的《没有边界的教室》一书。在德国,花园,草地,森林,野外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教室的延伸,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组织小足球队……这些都是小学生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澳大利亚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户外的,游戏的”。这些都让我们深受启发,于是,我们将“与教室的约定”拓展到户外,将幼儿从教室中解放出来,能在户外进行的活动就不在室内进行,尽可能让幼儿接触更多的阳光雨露,而不是受控于图片、多媒体,我们追求的是“没有边界的教室”。
  2.尝试实践“没有边界的教室”,让生活教育充满活力。在把“教室”变成“活动室”的实践中,我们以一个班级作为试点,由园长主持,全体教师参与,全面调整这个班级的空间,将“教室”划分为多个活动区域,把桌椅分散在各个区域内,让幼儿的游戏、餐点、学习等活动都在区域中进行。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又推广到所有的班级,将每个教室都变成活动室。实践“走出教室”的第一步尝试是设计和开展“户外寻宝”活动。当孩子们手中拿着寻宝图,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来到大自然,像放飞的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着、笑着,激动着,兴奋着……孩子们十分疑惑地问:“老师,今天怎么不上课了?”“这就是在上课呀!”孩子们惊讶又兴奋:“太好玩了!”孩子们的反应让教师们感触万分:“看来,上课在孩子们心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分量,并且只有坐在教室中,那才是上课,才是学本领,他们不知道从自然中学习,从生活中学习。”从“户外寻宝”活动开始,户外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多,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大社会,在“没有边界的教室”中体验生活教育的真谛。
  三个约定的研讨过程,是我们的生活教育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三个约定,从教育的外在形式入手,逐步向内涵深化,生活教育由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自然而然发展的。就在我们一次次微妙的变化中,实现了“没有边界的教室”这一大的改变。
其他文献
研究儿童的天性,追随儿童的思维,提升儿童的核心经验,是返本课程的文化精神。那么,又如何来创设以儿童发展为本,追随儿童天性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班级文化呢?我们的原则是:  原则一:儿童积极参与周围环境的照顾,让独立自主和承担责任成为班级的文化  爱心小天使  我们幼儿园是一个微型小社区,孩子是环境的主人。这里生活着一群乐意为他人服务的爱心小天使,他们每天都乐此不疲地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  清晨,身上佩戴
在双休日组织家长集体到户外进行多种多样的亲子游戏已经成为我们幼儿园的特色活动,我们将之称为“5+2”活动,即利用一周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教育时机,用游戏的形式对家长和孩子共同开展教育,以促使幼儿园教育效果的持续和深入。下面介绍我们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开展亲子游戏的一些方案。    公园广场版    游戏一 连体人  游戏目的:  训练幼儿方向感,锻炼幼儿后退走的能力,同时让父母和幼儿在亲子互动中感受到
2010年前,最让扬州市幼儿园紧张的事莫过于参加优秀教育活动评选,放眼全市,能将教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的老师寥寥无几。更有甚者,在一次全市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中,两个老师的课居然上得一模一样,据说全是照搬外面听来的课。赛事评委们感到既震惊又痛心……  一转眼,到了2012年初,优秀教育活动评选在扬州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情。园长们纷纷表示,无论要哪个领域的特色老师,都能拿出一排,而且她们开始从其他各类
每次,和孩子们讲《每一次》这个绘本故事,都会深深地感动,不仅仅是孩子,还有自己。也曾将这个故事带到不同的地方,给不同的孩子讲,不同的孩子,同样的感动。有几次,素不相识的教师突然会问我,你是不是陈老师,观摩过你的活动“每一次”,太感人了……我不禁会想,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所有人。随着我一次又一次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这个美丽的故事,我的感受越来越深,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充满了爱与温暖的情感之旅。作
“开端计划”(Head Start Project)始于1965年,是美国联邦政府对处境不利的儿童进行教育补偿,以追求教育公平、改善人群代际恶性循环的一个早期儿童教育项目。  “科学启智计划”(A Head Start On Science Demonstration Project)是开端计划中的一部分,由美国国家早期幼儿科学教育中心、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校区科学教育学院主持,旨在通过给幼儿教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做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引导者。  灵感  幼儿园的水池是孩子们的最爱。一天,就要上课了,班上许多孩子还在水池旁开心地玩水……他们开心而专注的情景吸引了我,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浮现:追随孩子的兴趣,生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1995年又宣告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国政府在2010年颁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儿童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培养儿童阅读习惯
厦门市湖里区教育局为实现公办和民办两类幼儿园的均衡发展,以满足适龄儿童就近人园的民生所望,自2005年起实施“公、民办幼儿园片区式帮扶”的学前教育发展策略,通过公办幼儿园帮扶集体园和民办园的方式提升后两类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经过十年的发展,湖里区的22所公办园和7所集体园、80所民办园形成12个帮扶片区。我们帮扶片区由一所公办园,即都市港湾幼儿园(统称基地园)和蒲公英幼儿园等四所民办幼儿园(统称帮扶
2012年,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组织考察日本幼儿教育。我们先后参观了日本的幼稚园、保育园和东京的儿童城。幼稚园在日本被列入学校教育体系,由文部省(教育部)管辖,招收3岁以上的学前儿童,每天在园约4小时,侧重于教育;保育园则是一种福利性的设施,由厚生省(卫生部)管辖,招收刚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每天约8小时,侧重于保育:儿童城属于国家设立的综合性社会福利设施,通过面向各年龄段儿童开设的各类游戏课程、体
我园一直注重保教队伍的建设,在开展园内自培、外出研培的同时,又进行了保教互培这一新举措的尝试。  一、保教互培的实施形式和内容  1 保育研究与教育研究相结合。每周以年级组为单位,保教人员开展一次研讨活动,重点结合一周预设活动的安排,研讨活动中保教人员相应的工作侧重点、关注点,以便有的放矢地教中有保、保中有教。  2 保育员和教师相互传经送宝。定期邀请园内优秀保育员给教师们讲解保育常识或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