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法治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法治观由治国之术升华到与人治国家相对立的国家形态是认识上的飞跃。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法律地位的至上性、法律内容的正义性、法治主体的人民性。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一种现实化的客观运动过程,经历了近百年漫长坎坷之路,直到今天仍存在着阻碍法治进展的诸多因素。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树立法治观念;加强工作方法,保证法律正义品质;维护法律权威,确保法律至上地位;严格依法办事,加强法律监督。
  【关键词】 法治观 法治 法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包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关于制度建设重要性的思想,关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的方针,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论述;江泽民同志关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的理论,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论述,关于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思想,关于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關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一致性的思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战略,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关系的理论,等等。这些思想虽然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又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对法治认识的逐步深化,对新时期中国法学研究始终起着引领导向的作用。
  一、从理论上弄清、实践中理顺法治的涵义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要法治还是要人治?这是贯穿两千多年中外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课题不断被提出,经过不断探索、不断斗争、不断发展但至今并未完全得到解决。而究竟何为法治又是其中首当探明的问题。古罗马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作过经典解释,他指出法治就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二、法治作为一种现实化的客观运动或过程,在中国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坎坷之路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以康有为为首的中国知识分子公车上书,掀起了民众的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众法治之梦的序幕。后来的“戊戌变法”虽然仅有百日,远没有在中国实现现代“法治”的明确意识,但其确实应被视为中国政治当局谋求法治的朦胧开瑞。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但却不能使中国摆脱封建的统治。法治还没有举步,就被枪杀在摇蓝之中。国民党统治时期参照德国,日本等资产阶级法律制定的《六法全书》等一套法律制度,在连年战乱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下,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
  三、要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步伐需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法治国家的实现,一般而言是理论先行的。尤其有着几千年人治文化积淀的中国,很少有人详知法治为何物。如果说今天中国法治的社会制度基础已基本具备的话,法治观念基础的缺乏就显得更加突出。近百年的法治发展过程中,法治似乎没有成为中国民众的心理要求。受长期封建法制思想的影响,中国民众所拥有的多是中国传统的明君思想和清官期望。面对非法,人们首先是忍受,其次是考虑以非对非,再次是寄望于明君清官。
  (二)加强立法工作,确保法律的正义品质。法治的法必须是善良正义的法律。正义的法首先是通过民意充分真实地表达,并通过正当的立法程序所制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为制定具有正义素质的法提供了前提,然而这并非意味着事实上就当然如此。很清楚,实现法治,需要处理的不仅有法的实施层面,而且更具根本意义的是立法层面。近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呈高速进行、数量增长的态势,对法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法律质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一些法律原则性规定多,执法、司法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为实际操作带来不便;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的权限冲;立法程序方面的不科学,缺乏辩论制度,使得一些部门为本部门立法而立法,以扩大本部门权力和利益为指向;还存在立法技术的缺乏,造成一些法律结构不规范、不严谨,影响法律应有的权威性等等。
  (三)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至上地位。法治意味着法律要得到普遍遵守,要求法律有至上的地位和权威。任何人、任何组织均无超越法律的权力,而应以接受法的最高统治为其义务。对人们行为的评判也只能以法律为最终的、最有权威的价值标准。不因人废法、因事废法,这是废除人治,实现法治的重要标志。与法治的要求相适应,党对国家的领导要实现由依靠政策到依靠法律的转变。
  (四)严格依法办事,加强法律监督。自1979年以来,我国立法机关已制定了数百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有法可依的问题应当说已基本解决。现实中最大的问题是有法不依的问题。有相当多的干部不把法律当回事,法律实施机制失灵,群众对法律如同形式意见很大。有法不依现象也表现为不同层面;一是领导干部有法不依、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现象还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和部门以牺牲大局和长远利益去保护地方和部门利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政策之治代替法律之治。二是执法和司法人员不按法律程序办案,处理问题失之公正,司法腐败现象触目惊心。三是普通老百姓受上述因素影响,认为打官司就是打“关系”,以至许多纠纷不敢求助于法律,“冤死不告状”的封建意识残余依然潜存于人们头脑之中。如此等等,说明有法不依弥漫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中国法治建设产生严重障碍。为此,必须下大气力,下真功失解决有法不依问题。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99页。
  [2] 《韩非子·定法》.
  [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2页.
  [4]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6页论中国法治的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的消费模式的改变,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与金融业的结合催生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不可小觑,凭借其灵活高效、方便快捷等优势,它在商业银行业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 金融 商业银行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支付宝、余额宝、微信红包等这些我们所熟悉的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它们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期刊
【摘 要】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依托互联网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的一种创新形式,以其更低的推广成本、更广的服务范围、更高的服务效率等优点成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本文将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助力减贫过程中面临的贫困地区互联网及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征信体系有待完善、互联网金融业缺乏有效监管、用户信息安全问题、贫困地区人群金融知识水平低下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期刊
【摘 要】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不但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且对我国传统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初步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概况,对比分析互联网金融与我国传统银行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崛起对我国传统银行业务模式、金融地位产生的威胁及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改革机遇与启示。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传统银行 贷款业务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  (1)用户数量不断增长。
期刊
【摘 要】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对比较广告做出明确规定,但是司法实践中由于比较广告引起的不正当竞争纠纷却屡见不鲜。对于比较广告如何定义、其性质如何界定、应当如何对其进行法律规制,学界对此颇有讨论。本文将基于修订之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比较广告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比较广告 不正当竞争 法律规制  商业广告是几乎所有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都会使用的销售手段,其作用主要在于扩大企
期刊
【摘 要】 银行、证券与保险三大行业作为金融的三大基本业态,融合是一个趋势,无论是从国外金融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史还是从金融发展规律本身来看,这三种业态有自己的特性,也有许多共同的金融属性。相关融合性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对监管和从业者来说,保持对边界渗透的敬畏,但是又要勇于打破成规,着重金融创新以促进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体现金融发展的本质要义。本文將着重分析保险与银行、证券金融业态融合现状。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公元1840年,随着英国巨炮的轰鸣,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了,这被打开的不仅仅是中国与西方列强贸易的大门,更激发了中国人去睁眼看世界的力量。自此以后,中国从一个古老封建的农耕国家慢慢的转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清政府也试图去通过变法,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经济、军事的强大,同时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一系列的变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
期刊
【摘 要】 信用证出现之后,逐渐成为了国际贸易结算中最主要的结算方式,然而信用证结算方式利弊共存,这就要求交易双方在进行交易时,要认真考虑,谨慎选择,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让信用证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 信用证 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 打包贷款 纯单据业务  在国际贸易发展初期,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对外贸易以及中国对中亚、近东的贸易,都长期采用现金结算方式。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
期刊
【摘 要】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诸多与网络相关的金融类产业得到了良性发展,为人们的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提供了便捷性,与此同时,网络新环境为网络银行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考量。网络银行不受地理位置等现实内容的限制,节省了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成本,然而网络当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也使得网络银行法律监管面临着新的风险问题。  【关键词】 网络银行 风险 法律监管  引 言  网络银行在运营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各类因素
期刊
【摘 要】 2015年8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报价机制,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这一调整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机制进一步市场化,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当期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本文通过以离岸人民币汇率基于GARCH族模型进行分析,发现(1)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日收益率更接近于正态分布。(2)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日收益率波动幅度
期刊
【摘 要】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自1993年施行至今已有24年未经修改,现行法并不足以应对当前社会上的全部不正当竞争行为。特别是与互联网有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因缺乏相关具体条款,导致只能适用一般条款,给司法审判造成很大的随机性。2017年的修订草案第14条增加了互联网专项条款,在理念、内容等方面对过去有所继承创新。但草案具体款项中还存在理论指导、立法依据和逻辑结构上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