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核心素养 发挥史鉴功能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g86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考历史试题;历史核心素养;以史为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8-0017-05
  2017年河北中考历史试题,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7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文科综合(历史部分)》(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涉及《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规定的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四个板块教学内容,15个学习主题,共计70余个考点,覆盖知识面广。试题命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特色;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历史进行有意义、有见解的阐释。试题既考查历史核心素养,又发挥了历史学科应有的史鉴功能。评品2017年中考历史试题,帮助教师重温备考经验,展望命题趋势。
  一、立足核心素养考查,体现立德树人要求
  历史学是人文社会学科,具有传承人类文化成果、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强调:“熟悉历史是整个人生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卢梭则认为历史是教育的最后一个时期(15岁以后)的最重要学科。这些世界著名教育先驱之所以强调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是因为他们都认识到了历史教育对提高人的基本素养的价值。《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考试说明》要求“历史学科考试对能力的考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而非浅层次的识记能力的考查”。这些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应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出发,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特征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个人与社会的共同目的。因此,掌握历史知识不再是历史学习的唯一目标,而应是培养和提高历史素养的载体。2017年中考历史试题主要体现了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
  (一)考查以唯物史观诠释历史,揭示历史解释的灵魂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见解。《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这说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是依照唯物史观搭建起来的学科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想方法。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例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受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等。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客观、辩证、全面和实事求是地阐释史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2017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思想。如,30题以铁路发展为主线,第一问通过材料一“1830~1870年世界铁路里程统计表”和材料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铁路发展情况”的文字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据材料一,概括1830~1870年世界铁路发展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归纳铁路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要求考生依据表中的时间信息“1830年、1840年、1850年、1870年”、地域信息“欧洲、北美洲、亚洲、南美洲、非洲等”和数据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从而得出“各洲间发展不平衡;发展迅速;从欧洲走向世界”等特点。再结合材料二,运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得出铁路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是“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该题意在引领学生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推断人类的活动,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客观、历史地分析问题,在充分研读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科学地认识历史发展趋势。
  (二)突出时序观念考查,反映历史学科特征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联系中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确切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目標中规定:“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标准》在这里强调了历史时序的重要性,因为历史事务具有很强的时序特点,无论是历史发展的进程还是人们认识历史的观念,都离不开具体的时间条件。脱离特定的时间,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削弱历史时序,历史学科的结构必然散乱无章。教学中应按照时序展示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历史的基本状况,历史课才能体现出本学科的基本特点,才能有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历史的认识。因此,学习历史,需要掌握时间,而考查在具体的时序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思考也是2017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的一个重要特点。   12题“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20题“20世纪60年代,‘冷战’发展到高峰。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始终将中国国家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尤其是在70年代,他高瞻远瞩,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现代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来自他的设计。”这两题的材料选取将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分别置于近代和现代两个大的时序类别条件下,考查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毛泽东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重要贡献,既考查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规定的重点知识,又考查了历史思维能力;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又重视历史发展的时序,从而形成正确的时序观念。
  (三)注重考查史料实证,体现历史学习途径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分析重现历史真实情境的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规定:“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规定:“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考试说明》规定:“考查在多种呈现方式下对历史资料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历史情景的想象能力;考查从历史材料中发现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重证据的历史意识能力”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对历史材料进行观察和思辨,逐步提高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征是讲求实证。“有一分史实,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科的精神所在,也是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选用历史材料真实、准确。11题“伦敦新闻画报的评述”、14题“1905年李叔同在《大公报》上发布的声明”、15题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宣传画、18题“日军大本营海军部的情报”、27题“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新闻老照片、28题“洋务派军事建设的具体史实”、31题的材料一“1830~1870年世界铁路里程统计表”等,无不体现试题命制“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为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18题取材于日军大本营海军部的情报,属于一手史料,通过分析情报的相关信息,如“十二月七日”“大本营海军部发”“珍珠港”“瓦胡岛”“军舰数量”等关键信息,不难得出情报中的“此举”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史实,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此举”是为了“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这一结论。该题主要考查辨析历史材料能力和对历史证据的理解,旨在引导探究历史问题时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历史结论客观、恰当。13题“在这场关乎世界和平、人类命运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7题“‘近代史上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最先建立民主政治,但在教育领域英国没有一项领先,现代大学、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现代学制、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现代教育制度没有一项由英国创立。因此,英国整体国力的渐趋衰落就不足为奇了’。”、21题“著名诗篇《露营之歌》写到‘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这些试题给出的结论性答案,均以基本史实为依据,材料与结论(或推论)一致。
  ③问题设计的时代性、探究性。如12题、13题、17题、20题、27题、30题第(1)问等,都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代性和探究性。28题通过给出史学大家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一书中的《洋务派的军事建设简表》等材料,旨在考查依据史料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我国今天建设现代化国防的现实意义。第(2)问“据材料,概括洋务派进行军事建设的方式有哪些”、第(3)问“洋务派要解决当时中国在哪一领域的落后局面?”要求依据简表中的史实,通过分析其中的有效信息,围绕“军事建设”这一主题概括出具体的方式,并综合材料和问题得出“国防建设或军事建设”落后的结论,整道题主题鲜明、难易适度,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展示了依据史料,运用知识进行历史思维活动提供了范例,契合《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的目标要求。
  (四)考查历史解释,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规定:“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2017年中考試题对历史解释能力考查集中于解释历史概念和解释材料本意上面。
  ①考查对历史概念的解释。2017年涉及考查历史概念的试题以12题、14题、15题、28题、29题等最为典型。12题要求根据题干中的“中国革命道路”这一概念对四个选项涉及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和平民主建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进行判断,体现了由一般到个别、由普遍到特殊、由基本原理到具体结论的逻辑思维,主要考查演绎逻辑思维能力。15题运用建国后四幅不同年代的宣传画创设情境,要求通过分析宣传画中的历史信息,归纳出共同的历史主题,体现的则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史实到结论的逻辑思维,主要考查归纳逻辑思维能力。   ②考查对材料本意的解释。2017年试题考查解释材料本意的试题包括考查单纯解释材料本意和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材料本意的两种情况。其中单纯解释材料本意的试题主要考查获取和处理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11题选取伦敦新闻画报的评述:“它确定了千百万的赔款和源源不断的新鲜的茶叶供应,刺激了我们的贸易,永久割让给我们一座岛屿,总之,它让战争到达顶点,让我们获得的比想要的还多,让荣耀和利益不可阻挡地到来”。该类试题相对简单,数量较少。更多的是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材料本意的考查,13题、17题、18题、19题、21题、28题、29题等。这类题目要求不仅要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还要将所获信息与所学知识构建联系进行理解判断,体现了“获取和处理有效历史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理解判断”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这样的试题设计,能引导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达成,进而使学生真正学会解释并运用历史知识。
  (五)考查家国情怀素养,践行正确思想导向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历史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历史学习与学生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历史教学过程视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過程,突出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功能。《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进而养成家国情怀,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历史课程的性质、功能、基本理念及课程内容,强调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说明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具有怎样的价值观,是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一宗旨在2017年的中考试题中得到了普遍体现。试题通过新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察学生近距离感受真实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引导他们对新问题进行深入地观察和思考,从而潜移默化地引领教学活动。20题通过反映东北抗联英雄们的诗歌《露营之歌》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的艰苦历史环境之中,切实感受东北抗日英雄们“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真正感悟九一八事变后抗日英雄们“复东北”伟大壮举的艰难,实现了试题命制“情感教育,妙在无痕”的初衷。
  总之,2017年的历史试题践行了正确思想导向,利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养成。
  二、聚焦史鉴功能,为现实服务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等。《考试说明》规定在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考查目标的基础上,作为开卷考试的科目,将进一步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和探究性,对知识进行适当的联系、拓展,多角度进行历史解释。这些都说明历史课程的重要价值所在。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社会热点问题是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重要载体。2017年历史试题重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考查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无论是卷Ⅰ的选择题部分还是卷Ⅱ的非选择题部分,都关注现实并力图用热点传递新时代的价值取向。
  29题集中体现了历史的史鉴功能。2017年恰逢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而苏联解体又作为当代两大难解之谜之一,自苏联解体26年来一直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对其解体原因进行全面探讨和分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这种现象为历史探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9题以苏联解体原因作为探究主题,全面考查对历史的阐释能力和探究能力,角度新、跨度大;构思巧妙、立意深远。试题以刘宗绪先生的《历史学科专题讲座》一书述及的苏联解体原因的观点作为材料,引出与学生所学内容有一定联系但又非常新颖的三种观点,创设了在新的情境下探究苏联解体原因的问题,要求在熟悉“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两个学习主题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历史思维方法解决新问题。该题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反思历史,汲取了历史的教训。通过明线考查世界超级大国苏联解体的原因,暗线引领学生对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对比,认识到苏联解体是一种模式僵化而导致的失败,各国应依据国情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从而使学生明晰中国共产党在改革事业中的领导作用及丰功伟业,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这就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理性思维的体验和熏陶,凸显了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与作用。
  综上所述,2017年河北中考历史学科试题,不仅构思新颖、立意鲜明,彰显初中历史的价值与风采,尤其是贯彻落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要求,这对河北省初中历史教学尤其是2018年初中历史备考具有导向性。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堂的改革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经之路。“三三五一”高效课堂模式是对新课改的有益探索。这一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探索多种途径,夯实学生基础;通过错题本的有效利用,训练学生审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等。  关键词:“三三五一”;高效课堂;历史;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3-0058-04  “三三五一”课堂教学模式(目
摘 要: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主观性试题的设问方式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基于情境,活于教材,让知识落地生根;限定具体,指向明确,让思维方法根植于心;主题统领,开放综合,注重关键能力考查;灵活多样,突出探究,让思维之花绽放;着眼品格,关注精神,实现价值引领。这样的设计思路,强调了核心素养的考查,突显了试题立德树人的功能。  关键词: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立意;教学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
摘 要: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课堂的主阵地,对初中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指引起着目标导向作用。继2018年11月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全国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以来,从上到下,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春风愈加强烈。作为乡村教育一线的初中思政课老师,结合近几年的切身教学经验,如何在新时代条件下从吃透教材、激活课堂、整合资源三个方面开展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核
摘要: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要使学生学好物理必须首先要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声的利用》一课为例,对如何通过课堂活动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性能力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活动;兴趣;探究能力;遞进性  初中物理老师经常会有感慨:学生刚接触到物理学科时学习热情高涨,而往往时间不长,学生就对物理课丧失了热情。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没有跟随课标和教材而改
闭上眼睛  另一扇窄门开启  照亮你  门中美丽光影  亲爱的,时光短暂  我们的嘴唇  却隔着千山万水  你说,当两个人亲吻  世界开始诞生  我相信,美好的情感  即是一种信仰  比如爱情  比如这春天的老树枯藤  它的肉身,它的愛欲  饱经风霜之后  绽放  伟大的绿  性感的红……
屠呦呦,生于1930年,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从青蒿这种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素,来治疗疟疾,并因此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消息传来,举国为之振奋。这是我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自然
花椒树  在成都我想找花椒树  朋友,请告诉我  在哪里可以见到花椒树  它的气味飘过  而树身隐藏  像某个老友  你肯定就在一扇窗子后  灯下摊开的书页上  一行行文字模糊  你的脸轮廓清晰  我梦中的花椒树  一棵灿烂的花椒树  花椒树下的公鸡  傲首阔步  它喉咙里的花椒  与它头顶上的花椒  在这二月的成都  被灯光照亮  我的老友呀  请告诉我  你所爱的花椒树  是哪一棵  小镇  
摘 要: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一堂好课背后的支撑是什么?燕赵名师的课是怎样的?呼君老师在河北平山中学执教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为我们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这节课有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课堂导入激发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充分、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课堂教学扎实高效的特点。这节课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参考改进。  关键词:示范课;定位;兴趣;主体;生成性;
我主张中小学要增加作文练习数。学生要多写作文,经常写,写成习惯,就不怕写了。学生每周都应当写作文(中学生甚至每天写三五百字的短文),只有经常性地写作,观察思考的发现、阅读积累的智慧、表达的激情与技巧,才能形成能力和经验。我不认为学生“每周写”是难事。现在,学生每天都在写,写各种各样的作业,有不少作业是重复的,甚至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很少有教师和家长质疑或反对。为什么每天写三五百字的感想、体会或叙述,
摘要:公开课做秀是教学及研究中的误区。不能因为公开课有人做秀就把公开课从教学研究中抛弃,“做真”的公开课依旧有价值,教学研究依然需要。要坚持“做真”的公开课,走出教学研究的误区,发挥它的本源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公开课;教学研究;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8-0032-02    做秀成了公开教学这个学习研究形式的藩篱。出现这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