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话题作文(五)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wc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导航标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思想素质,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是关键,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人人都要关心,人人都要尽力。这种意识应在学生作文中有所体现。前不久,我国著名教授、学者、新教育的发起者朱永新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很动情地提出一个问题:“人类是变得越来越聪明,还是越来越愚蠢?”回答是“人类是变得越来越愚蠢”。何以见得?请问如今能饮用的水源还有多少?森林砍伐的还剩多少?大气污染臭氧层如何被破坏?沙漠化、沙尘暴、酸雨、洪水……为什么人类总以牺牲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去进行所谓的科学发展?这些摆在我们面前的铁的事实,怎能不使人振聋发聩。因此,我们的作文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达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写作目标。
  如何写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话题作文,我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选材的典型性。选材的典型性,体现出作文的个性。例如,选择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了黄山的秀美山峰、桂林漓江的水、九寨沟神奇的仙境等;人化的自然又构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长城、敦煌莫高窟、苏州的周庄以及今天的三峡大坝等题材;又如选择江苏盐城市沿海湿地的麋鹿和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四川省境内的大熊猫产地、云南省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里的大象和蝴蝶泉等题材;当然,也可以写自己家乡的生态环境。这里所说的个性是指“独特”的,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地理环境。
  2.叙事的生动性。例如,有位作者在《翠竹情》中描写:“家乡翠竹遍地,春夏两季放眼望去,片片葱绿,自不必说;即使在水瘦山寒,树叶凋零的冬天,家乡依然不乏绿色。”句句写“翠”,字字泛“绿”。于是他深情地赞美:“家乡的翠竹经过几度春风的吹拂,几阵春雨的浇洒,更加生气勃勃。”“家乡的翠竹啊,我愿你更加繁茂,亲爱的祖国啊,我愿你更加兴旺。”句句写景,字字含情。
  3.说理的思辨性。例如,有一篇《人类要保护水资源》的文章写到:“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命脉。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人口繁衍到今天的规模,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文章先从“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命脉” 这个中心句入笔,然后援引事实为论据,说明合理使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尤其辨证说明:“人类生活虽然需要的环境条件除了水以外,还要有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但是人类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材料追根求源都是与大自然中的水密切相关的。” “但是”一转折,还是突出了水的重要性。因此,这样写更使人信服。
  4.文笔的审美性。“文似看山不喜平”,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有曲折,有曲笔,是审美的需要。当然,按照作者个体的擅长和读者欣赏的特点,有人喜欢平实,有人喜欢波澜;有人喜欢直抒胸臆,有人喜欢委婉含蓄。因此,我们尽可能按照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佳作展示台
  生存智慧
  
  张平
  自然界中会有些故事,让我们人类匪夷所思,却不能不为之动容。
  在北美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上,生长着一种老鼠,以植被为生,繁殖力极强。但当种群繁殖过盛以致会对植被造成严重危害的时候,其中一部分成员的皮毛就会自动变成鲜亮耀眼的黄色,以吸引天敌捕食的目光;倘若天敌的捕食仍不足以尽快使鼠群减少到适当的数量,老鼠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奔向山崖,相拥相携,投海自尽。
  同时,这块土地上还养育着一种狐狸,以鼠为生,是这里老鼠的天敌。但它们对老鼠的捕食也并非无所节制,当鼠群减少、狐群增加而严重威胁鼠群的繁衍的时候,狐狸们便会采取行动,限制种群的发展:一部分成员会聚在一起,疯狂地、不间歇地舞蹈,夜以继日直到力竭气绝而死。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的黄山。黄山猕猴每一族群一般维持在二十八只左右,这是族群最佳生活状态的临界点,族群成员以生命来维护这一状态——每当族群数量超出,年纪较大的猴子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坠崖而亡。
  这一幕一幕的故事,何其悲哉,何其壮哉,何其伟哉,惊天地而泣鬼神。
  然而动物界的这些行为又能赢得我们人类多少真正的理解、同情、尊重和敬意呢?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价值理念总使我们习惯于一言以蔽之:本能使然。我们自居价值优位,常常以一种傲慢、鄙夷甚至敌意的眼神打量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更要紧的是,由于自身的私欲和利害,我们人类之间要达到理解、同情和尊重甚至难乎其难,遑论对自然界及动物界。
  人类曾为自己远离自然界的进化而荣耀,曾为自己成为这个星球上绽开的最灿烂最美丽的精神花朵而自得,更为自己以理性的铁蹄征服自然而豪情万丈。然而翻阅一下人类那充满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史籍,想一想那足以把地球毁灭几十次的核武器,望一望那在儿童的记忆里不曾是蓝色的天空,数一数由于生态恶化而每天都在灭绝的物种,我们人类作为一种类存在,作为地球生物圈一个链环的存在,究竟比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高明多少?这实在是一个令我们回答起来气短的问题。在上述动物的行为面前,我们人类应该感到汗颜和愧怍,应该有负罪感,应该反躬自省。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为了自身,为了这个哺育着珍贵的生命的蔚蓝色星球,我们人类自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恋情结,低下那傲慢的理性头颅,收勒征服的欲望的马缰,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回归自然,找回在自然中的应有位置,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首先是要实现人类的态度、立场、观念以及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革命。
  “哲学走向荒野”,当是人类生存智慧的趋向。
  
  【细细品味】
  开篇引人入胜。“匪夷所思”与“为之动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成群结队”“相拥相携”等词语,写出了鼠群的自觉性和组织性,给人一种人性的移觉效果。读来令人起敬。
  狐群“力竭气绝而死”的举动别出心裁,“疯狂地”“夜以继日”等修饰词语生动形象。
  “毅然决然”两个形容词连用,表明了黄山猕猴为了族群最佳生活状态付出的惊人代价。
  这段话既是对上述三个故事内容的概括,又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议论,深化了主题。
  段首设问,既自然过渡下文,又统领以下几小节内容。
  “曾为……曾为……更为”,三个排比句表面上是夸赞人类的业绩,实质上暗含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性错误。
  三个“应该”构成了排比的句式,与段首照应。
  “走出”“低下”“收勒”“尊重”“学习”“回归”“找回”等一系列动词,指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和具体做法。
  引用,形象地概括说明人类应当返璞归真,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点明全文主旨。
  【整篇评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其一,选材角度独特,它通过一幕一幕动物界生灵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动人故事来警醒人类,可歌可泣。这种力量来自取材的独特视角。
  其二,由具象到抽象,说理生动。本文以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一现象为契机,论说人类应该从动物身上吸取教训:“为了自身,为了这个哺育着珍贵的生命的蔚蓝色星球,我们人类应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恋情结,低下那傲慢的理性头颅,收勒征服欲望的马缰,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回归自然,找回在自然中的应有位置,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样叙述为议论打下基础,议论借助叙述升华了主题。
  
  毁林与造林
  
  辽宁考生
  树木,是人类最好的伙伴。它吐出氧气供人呼吸,它阻挡风沙使人不受侵袭,它能保持水土,让人类耕耘播种、繁衍生息,无怪乎人们把亚马逊平原的森林说成是“人类的肺”,把大兴安岭的森林誉为“天然的水库”了。
  然而,就是这样宝贵的资源,有人却不懂得珍惜它,爱护它。毁林开荒,就是一种最愚昧、最可憎、最令人愤怒的举动。
  森林,保持了水土,调节了气候,这样,人类才有可能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但是,前几年一些地方片面理解“以粮为纲”,结果滥砍、滥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请看,内蒙古草原上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迷人景色早已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一片沼泽、沙丘,使得风沙闯过张家口,直逼北京城。北京,我们祖国的首都,已经处在风沙的威胁之下。西双版纳的森林,是我们祖国的骄傲,它里面的珍贵树种,珍禽异兽,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但是,就是这样的宝贵的资源,也遭到了空前的浩劫。仅勐海、勐腊两个县,就烧毁了上万亩的森林,并美其名曰:发展粮食生产。现在的西双版纳,迷人的大雾少了,珍贵的动物难得见到了,就是经常跑到树边嬉戏的猴子,现在也看不见了,更不用提由此造成的生态失衡的严重后果了。
  杨树,容易成活,但是栽种了以后,也还是需要人们爱护,才能正常地生长。如果人们有意去毁坏它,它也是难以生存下来的。但是那些珍贵的树种,如水杉、银杏等等,都是不那么容易成活下来的啊,更何况那些成片的珍贵树种群落呢!再者,那些像绿色海洋一样的森林,它的形成,总要经过上百年的过程吧。更何况,遗留到今天的森林,只是古代那遍布各地的森林的很少一部分呢。解放初期,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到今天,已经发展到5%左右,但是,这样的比例,在世界上还是落后的呢。况且,这样的成绩的取得,也是极其不易的呢,我们用飞机造林,动员生产建设兵团去造林……种树难,造林更不易啊!
  一个人,就可以毁坏10个人种的杨树,那么,如果我国上亿的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大作用,仍旧有上百上万的人去破坏森林,那该是多么的可怕呀。
  我希望我们国家的森林覆盖率超过日本,超过西德,也超过芬兰,让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到处是一片醉人的、充满生机的绿。
  我更希望,让那充满生机的可爱的绿色种子在全国人民的心灵上扎根。
  
  [细细品味]
  下笔擒题,开宗明义。
  用“然而”这一转折连词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一段先从正面立论:“森林,保持了水土,调节了气候,这样,人类才有可能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 接着用“但是”一转折,从反面去列举大量事实说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
  文中用科学数据作为事实论据,充分说明了“毁林与造林” 的关系,既紧扣题目,又有力地支持了本段结尾的总结句“种树难,造林更不易”。
  再次从反面假设,并用数据说明“破坏森林”的极大害处,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大作用”。
  文末提出的两点希望,第一点可谓“植树造林”具体的奋斗目标;第二点则为抽象的精神支柱与力量。这样,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突出了作者的思考。
  【整篇评析】这是一篇高考作文,作者针对“毁树容易种树难”的材料写成的读后感。本文就树论树,谈了自己对保护森林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本文很好地处理了“读”与“感”的关系。文章首先提出森林与人类息息相关,可见植树造林的重要。这正是读后“感点”;接着从毁林易与造林难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文中用内蒙古草原和西双版纳森林被毁的事例,具体而有力地说明了文章的观点,然后进一步用具体数字补充说明“种树难,造林更不易”。这样,摆事实,讲道理,从“读”中“感”悟。文章结尾,作者饱含深情地祝愿“祖国的土地上到处是一片醉人的、充满生机的绿”,衷心地希望“让那充满生机的可爱的绿色种子在全国人民的心灵上扎根”。全文逻辑性强,语言准确、生动。
  
  题例演练场
  1.山水美的形象,是自然力的杰作,是风、雨、霜、雪、气温等等诸位雕刻师戮力经营的结果,其法有“风化”“水化”“寒化”“雪化”“绿化”“润化”“柔化”种种,唯独可以不劳驾于“人化”。
  读了上述文字,你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含义。请以“物化和人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导引】我们要读懂引文中的两层意思:前部分“风化”“水化”“寒化”“雪化”等种种都是从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而言的;唯独可以不劳驾于“人化”,这一句暗含了我们人类在所谓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一定得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能随心所欲。这样,写作时我们尽可能选择不同的地貌环境来证明这一点,即使是叙述故事,也得围绕此主题。
  2.“虬枝苍树撑一把绿伞端坐街心路口,如看场数瓜的老叟,为繁闹的街市找回了几分闲适;新植的街树一溜儿挺胸站着,看着别人也看着自己,如列队出操的处子,各领风骚在熙熙攘攘中;那团团簇簇、雍雍穆穆的各色鲜花,仰若笑脸,举着热情,如迎宾花束队的少女,令款款来去的行人们也不由地春风满面;那绿融融的如茵的草地,不就像地母偶露的衣襟和裙角吗?谁见着了她,心中都会涌起几缕温馨、一片向往……很难想象,一座没有绿化的城市会成什么样子。就如一个有嘴无唇、有眼睛无眉睫的面孔,能讨人喜欢吗?”(作家陈汉章语)
  请以“城市绿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提出自己的构想,也可以记录下自己熟悉的城市绿化的美丽景色。
  【写作导引】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第三十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这里是说情理是文采的经线,辞采是情理的纬线;经线正然后纬线才能织成,情理定而后辞采才能通畅。根据这一理论,在以“城市绿化”为话题的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写记叙文,或是议论文,都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究文采。认真阅读引文,可以启迪我们的写作灵感。
  3.你知道《野生动物保护法》吗?你吃过野生动物吗?你了解所吃的野生动物现在的生存环境和现状吗?如果有人收购或贩卖青蛙、龟蛇等野生动物时,你会怎么做?你认为滥捕滥吃野生动物,最后的结果会怎样?
  请根据上面的问题,有选择地回答。可以说出自己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实,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具体的措施。
  【写作导引】这个写作文题富有创新特色。审题时要注意:(1)不能进入引文的死胡同,如果真的写成一问一答的形式,那就理解错误了。当然,假如设置为某记者采访的情境,以记者与读者的对话形式来写本文,可能又会新颖别致。(2)本文写作时,“我”应该成为必不可少的线索人物,或发表见解、主张的中心角色。(3)写真情实感的东西,切不可为文造文而胡编滥造。
  4.进入21世纪,水将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对我国来说,水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系国家、民族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问题。“水即生命”,这是阿拉伯人的一句俗语。
  请阅读上述文字,以“水即生命”为话题作文。
  【写作导引】要写好这篇话题作文,在审题立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准确地理解“水即生命”的含义。一切生命都是由水孕育而成的。其次,写文章要注意哲理思辨。例如,人类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虽然除了水以外,还要有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但是人类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材料追根求源都是与大自然中的水密切相关的。所以,大自然中的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共同的生命的琼浆玉液。这样,论证说明才辨证有力。最后,收集与水资源有关的材料,尤其是采用科学数据做事实论据时,要确凿可靠。
  5.一只野狼卧在草地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请从上面材料中,将自己的思维延伸开去,围绕“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这个主题,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有道是“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重在思想上时刻警惕,行动上认真科学地对待,切不可有丝毫大意。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就是防微杜渐的道理。如写成记叙文,那就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以情动人;如写成议论文,观点要鲜明、论据要翔实、论证要严密,以理服人。
  6.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孟子则已提出:“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请以“环境与生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环境与生存”是一个表并列关系的短语,作文时,无论是讲故事还是发议论,都要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表达清楚。“环境与生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们不能只顾及一面而舍弃另一方面。
  7.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社会、人都在不停地变。有位哲人说:世上唯一永恒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
  请以“变”为话题,写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变”的话题涉及事物很多。但我们在下笔构思时一定得注意写作提示中的限制语——“写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议论文”。所以,要紧紧抓住话题材料提出的问题“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来思考作文的立意。说白了就是人类应该怎样去面对变化发展的现实去保护大自然这个生态环境,从而写出鲜明的观点来。如“以变应变”“与时俱进”等,以及我们不仅要适应世界环境的变化,更要探索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主动地去改变世界等等。这样抓住关键思考立论,文章就有了深度。
  8.这几年,粮食多收了三五斗,年年有余,拿去卖也值不了几个钱,于是现在大家都以为它不足挂齿。有些人会说:“生活水平提高了,撒两颗饭粒算啥?”请问“一”的无限叠加将是一个什么数呢?如果全国按10亿人口计算,每人每天节约一粒大米,合起来就是54640多斤(一斤大米约18300多粒),一年就是19940000多斤,这是一个何等惊人的数字!
  请以“爱惜粮食”为话题,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浪费粮食是对人类的杀戮。这种毁灭没有战争的轰鸣,亦没有诸如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咆哮,然而,浪费将造成饥饿,不知有多少人将倒在饥饿之中。……全人类都崇尚俭朴,世界面貌必将焕然一新。应大力提倡节俭之风。”从这段话中,我们写作时应该得到启发:浪费粮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奢侈问题,而且也是环境保护的杀手和罪人。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耕地实在是越来越少,而为了生存,人类又不断去开垦新的种植地带,所以,环境保护正面临新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爱惜每一粒粮食就是爱惜土地,就是减少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素材加油站
  1.全世界的淡水资源十分缺乏。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使用水量不断上升,已超过了人类有限水资源的负荷。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淡水年特使——沙特阿拉伯王子阿尔索德深有感触地说:“联合国世界水评估项目组对上述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强调了协调不同用水户的用水需求的重要性。它还发出警告,如果现在不采取积极的行动,随着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少,几年后全球水危机将达到历史高峰。”
  2.2004年6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六·五”世界环境日新闻发布会。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中国的城市环境保护》。
  2004年度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城市空气质量与上年相当,部分城市污染仍然严重。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地表水水质无明显变化,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东海和渤海污染严重。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辐射环境质量基本维持在天然本底水平。耕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生态状况无明显改善。
  3.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喜欢看白水,我喜欢看草绿。我疲惫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于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陆蠡《囚绿记》
   4.你只要站立在长江的航船上,一进入三峡,仰望着两岸雄奇险峻的高峰峭壁,俯瞰着江水与巨岩的剧烈搏斗,耳听着怒雷般的涛声,和高亢入云、声如裂帛的川江号子,你就会深深地感到,这是一幅多么动人心魄的、伟大的景象啊!
  ——任光春《辛亥风云录》
  5.我们放眼望向自己的同类,就会惊异地发现——饥饿的阴影笼罩着全球。地球上有1/5的居民过着吃不饱的生活;现在有10亿多人在挨饿,每分钟饿死24人,其中儿童18人。这难道不令你震惊?倘若我们每天节约一粒大米、两粒大米……将援救多少人的生命?
  6.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洞庭秋月行》
  8.水真绿净不可吐,鱼若空行无所依。
  ——楼钥《顷游龙井》
其他文献
妹,你说你喜欢月亮  喜欢月亮里的嫦娥还有玉兔  可是今夜妹  今夜只有半个月亮    这半个月亮里也有树影婆娑  就像你的睫毛在月亮里闪烁  你听我讲故事时我却看到了  在你的睫毛上童年的童话  已渐渐长大    这半个月亮隐约在云层里  仿佛你弯弯的脸颊  像狗尾巴草一样在微风里  轻轻地摇曳着  花季的羞涩    这半个月亮像个银白的逗号  点在我对你不分行的情感里  而另外半个月亮也被我 
期刊
我国文学史上的名人圣贤灿若星河,他们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千百年来受到后人的景仰。颂其功德、述其业绩、赞其精神的对联以讲究的节奏、精到的语言,成了文学殿堂里的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请细读下列对联,结合自己学过的文史知识,捕捉对联中的暗示点,仔细揣摩,判断出对联中评价的人物。  1.至圣集大成,问郯子,访苌弘,学师襄,贤于尧舜;  素王垂道统,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其春秋。  2
期刊
作者简介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其中以描写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这使得欧·亨利又享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欧·亨利一生共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分别收入《白菜与国王》《四百万》《西部之心》《市声》和《滚石
期刊
由中国小说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叶圣陶研究会、《语文世界》杂志社、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校园文学报刊分会联合举办的首届“语文世界杯”全国师生同台作文大赛于2004年7月正式开赛。通过认真编写出版《作文辅导专号》(高中版),及各有关部门、学校的积极配合,精心组织,师生踊跃参赛,至2005年1月31日止,高中组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港澳台),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师
期刊
你了解你生活的社会吗?你关注过身边的热点问题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年轻时代毛泽东的大志与豪情,我们是否也应该用一双明亮的眼睛来看世界,用一颗睿智的心来思考世界呢?高中时代,到了考虑一些“大事”的时候了,把纷繁的社会现象、各色的社会心态、百姓关心的问题、同学争论的焦点装进你的心里,拿起充满激情的笔,写出你理性的思考吧!    写作导航标    一、把“大话题”转换为“小观点”  话题作文给了我
期刊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①,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
期刊
写作导航标    从1977年恢复高考始,材料作文之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占主导地位,自有其魅力所在,因为这种题型以考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生的程度,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作文综合能力,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因此只要我们突破材料作文的一些人为限制,如文体限制、写作构思的模式化等,而利用其良好的反宿构功能、着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的优点,就不仅可以弥补话题作文宿
期刊
那天,我去鲁迅文学院。在大门传达室,发现了一张通讯录,里面的名字,都是当代文坛年轻的实力派作家。这意外的收获着实让我欢喜,我一下子找到了最想采访的最熟悉的作家刘亮程。还真幸运,现在正是休息时间,刘亮程答应了我的采访。   刘亮程是我在鲁迅文学院“抓”到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对我的贸然来访,刘亮程显然没有作好准备,他趿拉着拖鞋,正在洗衣服,小小的单间,只够放一张床、一张书桌,还有一台兀自开着的电视。简单
期刊
相 见 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975年,北宋兵临城下,李煜肉袒出降,封“违命侯”,幽居汴京。“此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昔日生杀予夺,“一旦归为臣虏”,即成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其悲痛愁苦悔恨是难以想象的。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而真切地把
期刊
读画作文是作文训练方式之一。由于这种训练能有效地训练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联想力,也曾是高考作文试题的一种样式。  读画作文,可以写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而且各有其写作规律和方法。这里,主要从训练思维的角度,谈谈如何借画习文。    写作导航标    一、善于观察,重全面  1.对有情节的一幅或一组绘画、摄影作品,宜写记叙文。观察时应关注下面图示中的要素。    2.对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