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的材料,快乐地“听说读写”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izhaoyangdong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五大领域之一。因此,每一所幼儿园的区角中总会有语言领域的活动。但其多以“沉闷无聊”居多,鲜有真正能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亮点。笔者从对幼儿语言发展的重新理解开始,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当前区角中的幼儿语言活动,发现问题、追根究底、大胆创新,以区角环境和材料的研究为突破口,以让幼儿在区角中快乐地以“听说读写”为努力方向,真正达到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一、语言活动材料“四缺乏”
  一到幼儿自选区域和自选材料的时候,很多幼儿都奔向了建构、益智、美工等有趣而生动的材料,剩下动作慢的孩子,不得不被“淘汰”到语言区,东挑挑西拣拣,选了一本书坐下来,翻了几页就开始往边上看,时不时被旁边的“高大建筑”所吸引,被美工区“精美画作”所定睛……“活络”的孩子没多久就“叛离”了语言区,“听话”的孩子只好一脸“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无奈和无趣。
  此时,老师会微笑着说:“请你选一本喜欢的书,认真地看,讲讲里面的故事”。于是,孩子把头低向了手上的书本,口里念念有词,一副认真的样子,老师会心地笑了,走了。
  不难看出,孩子和老师对区角中的语言领域都显示出了一种无奈和茫然,这也是很多幼儿园在区角创设中的瓶颈。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材料缺乏可操作性。
  语言领域的材料多为“阅读”,缺少了手的参与,没有了具体的作品,感知和体验就不会充分,兴趣也不会持久。
  2.材料缺乏趣味性。
  语言活动材料除了书还是书,顶多就是修补图书的工具,再有就是故事表演用的一些服装头饰。很多书不是幼儿经验和能力范围内的;修补图书也只是装装样子;服装和头饰其实也不是自己需要的。看似琳琅满目却一点不好玩,自然也就不能引发孩子的兴趣。
  3.材料缺乏直观性。
  一方面,活动的过程不能真实捕捉,孩子的眼睛和大脑活动是否同步,语言和画面是否相关,这些都无从判断。另一方面,活动的成果也不能显现,没有作品或环境的改变可以呈现。于是,孩子和老师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也就都缺少了点压力和动力。
  4.材料缺乏互动性。
  因为操作性所限,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少之甚少。而区角活动多为幼儿个体的活动,幼儿一个人看书,没有分享的同伴;一个人讲故事没有倾听的同伴;没有人气的互动,怪不得孩子把注意力转向别处。
  鉴于以上观察分析与思考,我们努力尝试去突破,弥补以上“四缺乏”。
  二、让语言领域的材料“声动”起来
  (一)“视、听”结合型
  利用小型的录音机,用老师的声音与幼儿进行互动。选择合适的读本,由老师事先录好音,设计好提问,引导幼儿边听边看,还制作一些表征本(板),让幼儿将听到的内容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可操作的、视听结合的材料很好地解决了幼儿阅读的无目的性,也很好地解决了活动结果的无实物性,让老师的观察评价更直观。
  (二)“声声、生生”互动型
  我们发现,视听结合的材料让孩子们对书本的阅读和持久性兴趣明显高了,倾听理解能力也明显提高了,前书写的机会也多了,但是,似乎孩子还是没能大胆“说”起来,总是有些怯懦,表述不够大胆流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告诉我们:“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看来,语言的发展还需要一个“声声互动”,小录音机的声音不能和孩子互动起来,顶多只是“一来一往”,而孩子的语言发展需要的是“常来常往”,于是,我们尝试打破语言材料宁静的特质,研发“生生互动”且“声声互动”的材料。这一类型的材料凸显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积累运用语言的经验,乐意与伙伴合作交流,最终达到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目的。
  这一类型的材料,我们积累了以下经验。
  1.游戏趣味的充分体现。
  摆脱了对语言技能指标的过分追求,如积累了多少词汇、学会了什么句型等等,更关注幼儿语言运用的积极性,把语言学习自然渗透到其他领域中,增加游戏的趣味,自然幼儿“说得快乐”了。
  中班的“语言棋”让幼儿在竞争性棋类游戏中看看说说,两人每走一步就要用脚下的两张图编一句话,看谁编得长、编得合理,成功者进一格,看谁先到终点。这个棋谱有多种摆放法,也就决定了每次所讲内容的不确定性,非常新颖,同时,落地的棋谱上,孩子变成了棋子,非常有趣,因为不能重复同伴说的内容,也有利于幼儿求异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如此,幼儿自然乐说、会说、说得好。
  中班材料“推推乐”,灵感来自湖南卫视的一档综艺游戏节目,幼儿两两相对,面前一盘格子,几张图片,用图片上的内容连成一句话,则相应的图片会向对方移动,游戏者必须充分调动自己头脑中的词库,积极组织语句。为了不让图片到达自己的底线,一场斗智斗勇的比赛就此展开,幼儿要考虑到给离自己底线最近的图解围,还要考虑用尽可能多的图连词成句来给对方造成威胁,还要倾听对方说了什么自己不能重复。聪明的老师把图片做成可替换的,这样,每次游戏图片不一样,挑战不一样。充满激情的游戏促进了幼儿用语言交流的积极性、语句的完整性。
  2.其他领域的充分结合。
  尤其是益智区的材料,添加了倾听和表达的内容,让材料更生动了起来,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方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如中班的“就是不能说名字”,内容取自主题“农场里”,幼儿两人对抗,说者要描述出某一动物的特性,如颜色、居住习性、食性等,但不能涉及到该动物的名称,猜者要注意倾听对方,并以发问的形式向说者讨要更多的信息,最终猜出是什么动物。这个游戏挑战幼儿主题经验的同时,是对逻辑思维的挑战,而问答间需要幼儿有序、连贯、清楚地表达和倾听识别语言信息,同时在游戏中,还要学会一些基本的语言习惯,如礼貌用语的使用,对别人讲话的回应等。总之,语言在这里起到了传递思维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生活信息的充分整合。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了幼儿说话的内容,幼儿就是在生活中自主学习语言的。小班的“争上游”很简单,两人一副牌,翻开后说说牌面上的内容,看谁说得多,说得长。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这似乎有点枯燥和困难,但我们用两个方法巧妙地激发了幼儿兴趣。首先,翻开牌面,原来是幼儿最熟悉不过的场景和人物,一看到这些照片,孩子们总先会心一笑,然后叽叽喳喳说开了。其次,有同伴的互动,一个人对着照片自说自话总是无聊,有了同伴的互动甚至是竞争说的就多了。和身边熟悉的人说身边熟悉的事,语言信息量自然就大,思路自然就开阔,想象力也自然就丰富,能极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4.多种感官的充分利用。
  语言不仅传递所见所闻,还传递所思所想所感,因此,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途径之一,有了感官的参与,语言学习变得更有趣好玩。
  小班的“藏在哪里了”,利用幼儿天生对洞洞和缝隙的好奇,把图片藏进去,通过语言描述,让对方识别并在另一头伸手摸出来,多么奇妙的一种体验,语言表述和理解是关键,让这种体验不仅奇妙还更有意义。
  快乐的事情总能获取高效的结果,“声动”的材料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体验与交流,这就是一种快乐,快乐地“听说读写”,自然也就能有效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其他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用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那么幼儿绘画时是否需要范画?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一棒子打死,而应该进行全面的分析。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指南》提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期刊
自身的缺点是前进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人要在不断克服自身缺点的过程中进步。每个幼儿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各种缺点,克服缺点的过程就是进步和成长的过程,作为幼儿成长的“引路人”——教师需要像“啄木鸟”一样帮助幼儿去除身上的缺点,使其拥有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品格。这项任务说说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成效并不显著,例如,常用的个别谈话法、正面激励法、奖励表扬法等等,总是治标不治本。自然界万物生长都遵循时令节气,园丁
期刊
一、案例回放  案例发生在一次公开展示的中班体育游戏“踩高跷”活动中。紧张的踩高跷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小运动员们自由分组、选赛道、拉终点线,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比赛开始,此时站在第一赛道的小馨忽然发出了慌张的叫声:“啊!我不要参加比赛了,会摔倒的,我害怕。”教师听到小馨的呼喊,便走了过去,安慰道:“小馨,不怕,老师来帮助你。”教师走到小馨身边扶着她站在了高跷上,鼓励道:“小馨,试着往前走。”可是小馨还
期刊
记忆中的小丸子是个喜欢赖床、不爱做作业、上课会迟到瞌睡、一天到晚总爱胡思乱想、成绩虽然不好,却总是充满了正能量和吸引力的小女孩。在我的眼里,其实她似乎总能在平凡的小事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她总是充满了好奇,也有着一些可爱的执着。重温一个个故事时,她也带给了我一些思考,正如第九集《扁身蛇投资公司》,让我对她和小伙伴们有了新的看法——如何正确看待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故事情节
期刊
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甚至与明天的孩子相比,都只能是一样的,而不会有什么根本性质的区别。  ——题记  一直很喜欢曹文轩先生的《草房子》,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记不得看过多少遍了。以前只是单纯的喜欢作者笔下那个年代淳朴的风土人情,虽然有一些淡淡的忧伤,却倒也符合象牙塔里即将毕业的基调。可是后来角色转变,再读《草房子》时,似乎才真正看懂草房子宛若钢筋混凝土般的坚韧。假如我生活在草房子里...... 
期刊
电影《霍兰先生的乐章》(Mr. Holland's Opus)的大致情节如下:1964年的秋天,美国俄勒冈州满怀作曲家梦想的格兰·霍兰由于生活所迫,在一所中学谋到了一份音乐教师的工作,以为既可挣钱,又有更多的时间作曲。实际上事与愿违,上课的第一天,音乐基础极差的学生们便使霍兰的信心遭到了打击,女校长杰克布也向他提出善意的批评和建议。他虽然有放弃的想法,但还是得到了妻子和同事的帮助,于是他开始思考、
期刊
很早以前就看过《派往明天的教师》这本书,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对一切学习型的书籍都求知若渴。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九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工作渐渐被送教活动、赛课活动、教研活动、课程改革、课题研究、文章发表、学习培训、环境创设、大型活动等等围绕,我渐渐远离了孩子。我有多久没有在孩子面前开怀地笑过,有多久没好好抱抱他们、亲亲他们,和他们好好地玩一玩、聊一聊……这已违背了我的教育初衷。  因为种种原因,
期刊
“我只是一个单身母亲,我需要这份工作”,这个听上去普普通通的理由却恰恰是电影的女主角罗伯塔成为一名教师的初衷,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热爱这份工作。作为一个没有编制的临时教师,她坚持了十年,在毫不重视音乐教育的薄弱学校培养了1400多名学生。她用自己的坚持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也改变了家长和社会对音乐教育的态度。  影片的情节没有太多的惊喜,像大部分电影一样,主人公经历了种种困难,经过努力最终得到完美的结
期刊
2013年教育部“关于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就不能保证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因此,需要对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进行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探寻提高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
期刊
一年一度的“快乐童话节”是我园四大节之一。选什么剧本,怎样安排角色,如何排练,是老师们“逢节必思”的问题,而在此其中,孩子们则享受着童话表演带来的快乐。但是随着“童话节”的逐年举办,教师思路局限、排练倦怠、剧目形式单一、幼儿表演机械、参与率低等问题日趋明显。这不禁让我思考:排练童话剧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吗?怎样才能让所有孩子都积极参与并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带着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