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律”统治下的宿命悲剧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ad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作者全面分析了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获奖颇著的带有强烈自传体色彩的小说《微物之神》的思想内容,小说讲述了一个叙利亚基督教家庭的悲伤故事,它以一对孪生兄妹的成长历程为经纬,透过这对兄妹的叙述,小说作家以华丽的文字呈现了现代印度的世俗人情、社会和文化,分析了那些既古怪又可怜的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偏狭、妒嫉和社会偏见,探讨了种姓制度、共产主义和女性问题等社会问题,即宿命悲剧的根源——“爱律”。
  关键词: 阿兰达蒂·洛伊 《微物之神》 “爱律” 宿命悲剧
  
  一
  阿兰达蒂·洛伊带有自传性质的处女作《微物之神》出人意料地摘下了1997年布克奖的桂冠,成为第一个由印度本土女作家执笔创作的获奖小说,其商业上的成功超越了之前所有的布克奖入围者与获奖者,该小说自出版至今发行量超过了600万册,已经被多个国家译为40多种语言。其在文学界的成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在英国,小说被《泰晤士报》评为年度五部最佳小说之一;在美国,则被《纽约时报》评为1997年的年度名著,并在《纽约时报》的独立小说畅销书榜单上一度高居第四位。与作品的一炮而红相映衬的还有其作者,阿兰达蒂·洛伊也因此书一时间声名大噪,成为了文坛瞩目的焦点,采访邀约不断,好莱坞亦向其示好,希望能将该小说改拍为电影,却遭到了洛伊的断然拒绝。不同于其他获奖的移民作家,她是首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印度作家。《微物之神》是洛伊在小说上的首度尝试,却并不是她写作生涯的开始,她曾尝试创作过两部剧本,并出版过一些政论性的论文选集。
  有评论家认为洛伊小说的成功尤其是所创造的发行奇迹主要归功于媒体的宣传和包装,是文学被商品化的典型。亦有批评家对小说的结构、风格及主题均褒奖有嘉,赞不绝口。1997年布克奖评审团主席格兰·比尔在颁奖典礼上这样评价道:“阿兰达蒂·洛伊用她无限丰富的语言创造力通过一对7岁双胞胎孩子的见闻重塑了南印度的历史。她所讲述的故事既具有人性普遍性,同时又具有历史局限性。它既包括了爱与死,又包括了谎言与法律。她扑朔迷离的叙述风格,清晰铺展的故事情节都使我们在这本感人的小说中流连忘返。”现在让我们走进洛伊用其独特的语言为我们建筑的文字城堡,去探索小说中的神秘悬疑与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二
  故事从瑞海尔20年后的重返故土开始,讲述了发生在1960年印度南部的喀拉拉州的一个叙利亚正教徒家庭的故事。7岁的瑞海尔和她的双胞胎哥哥艾斯沙和单身母亲阿慕一起生活。阿慕因和自己孟加拉裔丈夫离婚,不得以回到娘家与孩子们的祖母玛玛奇、舅舅恰克和姑婆宝宝·克加玛一起生活在阿耶门连屋。宝宝·克加玛对阿慕毫无怜悯之心的责备道出了像阿慕这种印度女人的艰难处境:“她完全同意一般人所持的一个看法——一个嫁出去的女儿在其父母家是没有地位的。至于一个离过婚的女儿,按照宝宝·克加玛的观点,她在哪里都没有地位。至于一个从爱的婚姻中离婚的女儿,啊!话语不能描述宝宝·克加玛对她的愤怒。至于一个因爱而和属于不同社会的男人结婚,但后来又离了婚的女儿,宝宝·克加玛对于这个气得全身发抖,说不出话来。”而双胞胎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和阿慕相差无几,本该成為他们坚强依靠的洽克舅舅认为他们只是“绑在他脖子上的石头”,这对可爱懂事的双胞胎也成为了这个没落的上流家族的累赘和多余品。
  随着双胞胎姐弟的堂姐,洽克舅舅的女儿苏菲·莫尔的到来,故事的高潮逐渐地向我们靠拢。苏菲·莫尔是洽克舅舅在英国留学时与他的前妻玛格丽特·克加玛所生,苏菲·莫儿和母亲的来访成了这个家庭最隆重的节日,也最终成就就了这个家庭悲剧命运的完结。“事情可以在一天之内改变”的宿命意味迷漫于书中的各个角落,而这一天正是苏菲·莫儿溺死的那一天,和维鲁沙被冤打致死的那一天。而正是这一天改变了所有人的人生。维鲁沙是贱民阶级中的普通青年,从他的父亲、哥哥到他自己都是为洽克一家做事,不同的是,他的思想先进叛逆,信奉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加示威游行。他虽出身低劣却勇敢真诚,在那个冷漠虚伪的大家庭中只有他给了双胞胎他们需要的关怀保护和爱。使他们依然可以找到避难所,依然可以感觉安全,然而,他的爱却不可抑制地蔓延了,蔓延到了他们的母亲阿慕——一个与他有等级之差、身份之别的离异女人。他们的爱从开始便注定是没有明天的,可他还是难以抗拒地“进入了,爱了”。于是每晚,一条小船带领阿慕穿过隔在他们之间的那条河流,在最短暂的时间里用最热烈的方式爱着。白天他们偷偷地相望,夜晚他们不计一切代价地勇敢相爱,最终还是未逃不过“爱律”的制裁,终于在宝宝·克加玛的推波助澜下,维鲁沙被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打致死。阿慕被软禁于家中,随后不久便在外出觅职时死于他乡的一个肮脏旅馆。“她孤零零地死去,只有一个吵闹的天花板、电风扇与她为伍”。双胞胎因为索菲·莫儿的死,被生生地拆散,离开了彼此身边:艾斯沙被送回父亲身边,因为维鲁沙的死和与妹妹的分离,他再不开口说话;瑞海尔则在母亲死后开始了一个人漂泊的人生。
  约翰·贝格·G(1972)曾说:当打开这本书时,“正是它的叙事方式使这个故事成为不可取代的唯一”。的确,洛伊用极具后现代特点的叙述风格时而断断续续,时而重复堆砌,多重的叙事方式构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引人入胜的一大法宝。故事由瑞海尔的返乡而展开,随着她再次踏入故土,幼时的回忆被唤醒,镜头在过去与现在中自由穿梭,让读者目不暇接,21个独立的看似不相关的章节最终构成了一部宏大完整无懈可击的叙述整体。然而整个小说的故事在第一章便已经交代完毕,洛伊自己便承认:“在第一章,我已经大概将整个故事和盘托出,小说在故事讲到一半时就已经结束了。”随后的铺展则主要围绕两个事件为线索交叉展开:一个是苏菲·莫儿的意外溺死,另一个是阿慕和维鲁沙之间的爱情。而洛伊更是巧妙驾驭,来回闪躲在临近结尾时才将两者的联系道明,也直到结尾叙述才构成了一个整体。
  三
  除了难以抗拒的宿命感之外,书中的悲剧意味也让人感同深受。没有歇斯底里的发泄,没有激烈的争吵或是伤心的独白,洛伊依然用她独特富于表达力的语言,以平淡的似无观点的描述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完全彻底的悲剧之旅。小说的第一章结尾便道出了所有悲剧的始作俑者——“爱的律法”(Love Law),“那种规定谁应该被爱,和如何被爱的律法。那种规定人可以得到多少爱的律法”。书中的所有人物,不管是律法的遵循者、捍卫者,抑或是反抗者,都没有逃脱他们悲剧的命运。玛玛奇和帕帕奇的传统婚姻无疑是遵循“爱的律法”的典范,然而这却并未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多少甜蜜与幸福,玛玛奇对于帕帕奇“习惯多于爱”,她无声地承受着丈夫的暴力和虐待,没有抱怨,没有反抗。而她对家族产业得心应手的打理和经营的才能却使丈夫嫉妒成恨,成为了丈夫施暴的借口和爆发点。书中唯一的一场传统婚姻就是这般充斥着嫉妒、漠视和无奈的悲剧感。宝宝·克加玛年轻时也曾试图抗拒这套律法,她近乎疯狂地爱着年长自己许多的神父,为了爱,她放弃了自己的信仰,甚至背井离乡做一个修女,只是为了接近他,看到他。而这场无果而终的暗恋最终耗尽了宝宝·克加玛全部的热情和爱,在与这“爱的律法”战败而归后,她不仅安然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而且成了它无情又无私的捍卫者,也正是因此当她看到“阿慕在与她以坦然接受的命运抗争时”,嫉妒、厌恶等种种情绪使她立刻成为拥有最尖锐刺的刺猬,包裹着那剥夺了她一生幸福和快乐的律法。她用她的刻薄和冷漠伤害着阿慕和双胞胎,又一步步地将维鲁沙带向终极惩罚的末路。因此宝宝的悲剧不仅在于她失败的爱情,而且在于她盲目固执的捍卫者的角色。恰克舅舅虽然出国接受了先进的西式教育,但他却从未彻底摆脱被奴役的思想和灵魂,洽克向双胞胎承认他们是“亲英派,他们是一个亲英家庭”。与英国妻子的婚姻失败成为他一生最痛心的损失,而女儿的意外溺死又让他试图将破镜重圆的希望化成碎片。恰克的异国婚姻也在一定程度上违反着“爱的律法”,但是他的反叛并不如阿慕和宝宝一样完全源于爱,而是根源于自己的奴性思维和对殖民统治国的仰视和崇拜,恰克身上的人性特点被模糊了,如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被各种“先进思想”所包围所侵占。他用自己引以为豪的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管理腌菜厂,但效果却差强人意,他被传统父权制社会的体制所影响,在自己嫡亲妹妹的困难时期漠然待之。他完全被自己的牛津经历和与大英帝国的特殊联系而带来的骄傲自豪感所统治。在恰克身上我们看到了矛盾和挣扎,作为一个殖民地国家国民的身份认同之争。他对于阿慕和双胞胎的漠视和冷淡反映出的实则是他对自己出身的家庭不满情绪的另类极端表达。瑞海尔和艾斯沙之间的兄妹之情本是书中最为温馨的部分,洛伊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故事不仅讲述了人性中所隐藏的残暴,而且有那些让人疼痛的亲密的爱。对我而言,双胞胎他们正代表了这种爱,因为只有他们分享着彼此的梦想和快乐,承担着彼此的痛苦。”毋庸置疑,在这部整体基调灰暗压抑的作品中,双胞胎的天真无邪和相互信赖正如污泥中倔强探出的一朵清水芙蓉一般,让读者在接受成人世界的冷漠和残酷时依然可以感受到一份温暖的希望,然而即使是这一份存在于他们两人世界里的悻悻相惜,也被喧闹混乱的成人世界彻底毁灭,最后艾斯沙被送回父亲身边,瑞海尔在“站台上不停地哭”,两个孩子的童年也成了母亲所犯错误的牺牲品,“一个疯了,一个离婚,还可能不孕”。
  而故事的两个核心人物,阿慕和维鲁沙不仅是悲剧的引发者,而且是悲剧最深切的承受者,他们跨越等级的爱情注定灭亡。维鲁沙和阿慕用他们在河对岸的结合向另一岸上的家庭规矩、社会等级发出了反抗的声音,结局是惨烈的,维鲁沙的被冤打致死,阿慕遭受禁闭,随后亦病发而死。阿慕和维鲁沙的结合似乎纯属偶然,他只是“不可触摸”阶层中的普通青年,她不过是上流社会中一位命运稍为不幸的女性,只是为了身体上的相互吸引他们才走在了一起,而在一起时除了身体的交融他们似乎没有任何对话,但事实上他们的结合却如他们爱情的命运一样实则是笃定的,因为任等级制度再森严,却依然隔不开两个同类之间对彼此味道的判别和吸引。洛伊用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他们发现彼此的那一刻。“在那短暂的时刻,维鲁沙抬头看,见到了他以前不曾见过的事物,见到了至当时为止一直被禁止进入的事物,例如他看到瑞海尔的母亲是一个女人”。阿慕被维鲁沙吸引,不仅仅是因为他年轻健硕的身体和他对双胞胎的关爱有加,维鲁沙在队伍中的游行正是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地位发出的强烈和勇敢的反抗声,这正与阿慕内心的反叛一拍即合,于是他们难以抗拒地陷入彼此和命运的魔爪。他们对律法的反叛是最为彻底的,彻底到以彼此的生命为代价。虽然相识短暂,结局慘烈,他们却以最强音向这套爱的律法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反抗声,这声音久久回荡,萦绕在后人的心中,影响着后人的生命抉择。尽管阿慕的选择代价惨重,而瑞海尔的选择则又在这场悲剧的完结处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在长大的瑞海尔身上我们读不到愤怒和恨,而只有淡然的无视。对人们议论的无视、对于悲剧之源爱律的无视,瑞海尔作为一位新型女性,既不是爱律的反抗者,亦不是它的捍卫者,虽然漂泊不定,她却是自己命运的代言者,无论是离开还是继续,她的每一个选择都是随心而动,摆脱了律法制度的强制束缚。
  四
  在维基百科中搜索,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洛伊这样的介绍:“阿兰达蒂·洛伊,1961年生于印度,她是一名用英语写作的印度作家,同时还是一位致力于社会公平和经济对等的激进分子。”《微物之神》让人意犹未尽,书中留给我们的诸多空白点都颇值得玩味和研究,或许正是洛伊的双重身份使她的作品充满了丰富的阐释空间,也正是由于她活跃激进的思想使她至今为止只给予了我们这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而这仅有的一部已经用它所赢得的赞赏、所吸取的目光向我们证实了洛伊影响深刻的文坛地位和小说本身所散发出的历久弥香的芬芳。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短视频成为新媒介语境下全新的视频文本形态,是碎片化时空场景中一座蔚为壮观的媒介景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短视频已成为新时代人们发布和接收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
摘 要: 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明镜,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活。不约而同地,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这就折射出东西方社会“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作者试图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词汇差异和交际差异两大方面,详细分析讨论英汉语言中广泛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探究此现象形成的历史、社会及心理成因。  关键词: 汉语 英语 性别歧视 成因  1.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类
摘 要: “互联网 ”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信息素养。“互联网 ”思维促进高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也促进图书馆向智慧化、数字化转变。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信息资源中心,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之下,探索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征,顺应教改潮流,是不断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地改进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提高信息素养技能。  
摘 要: 词的意义内容即词义。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词表示的是某种事物和现象,也是语言层面人们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现象、关系(包括语法关系)等的概括认识。词义的性质如何?汉语词义的独特性是怎样的?教学主体应怎样正视和遵循规律把握词义特点?学习者应该如何认识汉语和深入理解语言学习?以上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词义 文化 汉语词汇教学  一种语言的文化,首先代表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社会的文化
摘 要: 孟姜女故事的流变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通过对比河南唱本《孟姜女哭长城》与南方宝卷《孟姜仙女宝卷》在人物身份、情景结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方面的差异,并归纳其成因,初步探究孟姜女故事的地域差异。  关键词: 孟姜女 《歌谣周刊》 地域性  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传说由来已久,据顾颉刚先生的研究,其雏形最迟于汉魏逐渐形成,此后不断流变,受时代、地域、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种种变体,
摘 要: “女学生”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出现的新事物,中国现代小说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审视。“女学生”在许多现代著名作家的笔下出现,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郁达夫等人对其均有重点关注。“女学生”有被人误读和误解的一面,但她们自身也有不成熟的一面。“女学生”因为接受了学校教育,思想上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但当她们遭遇到现实中的困难时,找不到解决方法,因此她们实际上无法在行动上跟思想保持
摘 要: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组织单元编排。在编写上存在以下特点:强调读写一体化、紧扣学生习作的关键能力、习作内容存在要求和能力的螺旋上升、文体全面且突出记叙类教学等。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有单元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紧扣习作系统的编写特点进行教学。作前应当依据具体学情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作中针对学生习作过程中的难点搭建学习支架;作后评改注重
爱情像一张网,不断把碰撞进来的人收紧。两个好朋友同时爱上了一个人,纠缠也就无处不在了,结局如何也许并不重要,而伴随其中的心态也许更可以给我们一些回味。    1……    我坐在一家叫“街景”的咖啡馆里,强压着怒火,等待着骄傲得近乎不可一世的茗美,带着一脸从没有怀过好意的雀斑,朝我走过来。  冬天已经以凛冽的姿态,登陆这个北方的城市。原本喧哗的波浪到11点都不会退却的街道,此刻不过是7点,便一浪赶
摘 要: 推广普通话作为一项国策,其必要性和成效已经得到认同。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理应受到保护。本文阐述了方言存在的价值,从政府倡导,保护方言;加强宣传,转变人们对方言的排斥态度;方言与普通话并重,创造方言和普通话共生共荣的局面;弘扬地方文艺作品,彰显方言的艺术魅力等方面保护方言,传承地方文化。  关键词: 普通话 保护方言 地方文化  一、普通话的价值不言而喻  大力推广和
摘要: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有许多语文教师感叹语文越来越难教了。其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文章作者从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营造大语文环境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和见解,与语文教师共勉。  关键词: 语文教学学习兴趣素质课堂环境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