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微电影、长广告”怪圈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3473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电影的火爆似乎是一夜之间就开始的。这种迅速普及的程度连影视业的专业人士也始料不及。且不说优酷、土豆等的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加大微电影的宣传,以及各大高校以“微电影”为名的各种赛事。不但有学生、新人导演纷纷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微电影制作中,就连贾樟柯、顾长卫、陆川这样重量级的导演也加入到这场全民电影运动中。都纷纷树起了“微电影”的招牌。
  微电影火了的背后,民间那些靠着微电影为生的公司,这些奋斗在一线的从业人员,他们的生存现状、目标理想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电视剧、电影、微电影
  迪派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北京众多传媒公司中的一员,所不同的是,他们更乐意称自己为专业的“微电影”制作公司。
  专业人士称微电影“生于恶搞,死于广告”。在众多微电影泛滥的今天,这的确也是微电影的现状。很多明星也开始从平面代言逐渐过渡到微电影品牌主角。谁都不能免俗,迪派的微电影《非常私密》也是为某品牌内衣量身定制。但一个专心做微电影的企业还是希望能逐步摆脱为广告拍摄这个怪圈的。或者说,不是单单的为产片拍摄微电影,而是探索出一种新的营销互动模式。在迪派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裁武吉看来,微电影可以介入的营销模式非常广泛,电商、团购都是可以尝试的途径。
  一个新生的媒介形式最好的良性发展因素不是互相取代,而是各取所需。很多人会悲观地认为,微电影的发展会取代传统的大银幕电影,甚至逐渐扩张到电视台,吞并电视剧产业。其实纵观中国娱乐这几十年,除了阶段性的此消彼长,大多数时间还是互相发展,各自为政的。中国的观众群体和层次实在是很复杂很多样性,不说在北、上、广等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地区,就在二三线城市,人群的口味也是复合和多样性的。电视剧的观众永远存在,电影的爱好者永远坚定,而微电影的受众也是集中而清晰的。对普罗大众而言,微电影的出现,只是对想要获得更多生活资讯和享乐的人群多了一种生活方式,就如同微博很火,但是博客也没有没落。
  不同的市场需求造就了各种不同的行业。作为观众,电视剧是晚间的消遣,电影是专注的视听体验,微电影是互联网便捷的互动,没必要争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倒是不如各行其道,受益的只能是普通观众。
  专一和走快一步
  专门为微电影而存在的团队必须要做到专一、专门和专业。迪派觉得微电影的好处不是在于能为年轻导演们进军大银幕搭一个跳板,相反,这种跳板思维并不能起到正面的作用,只能是反作用,因为微电影从编剧到灯光,跟大银幕电影都是不同轨道的制作模式。所以微电影的编剧、导演、灯光、美术需要的是专门的人才,但是由于微电影的低门槛,使得大批的影视方面的年轻人有了从业的方向和机会。任何事情踏实专一地做,一段时间后,“菜鸟”和专家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这就是专业和草台班子的区别,当然,对微电影制作公司而言,成本低不意味着水准低,否则这就是微电影生存的大忌,虽然生于贫寒之家,但是不意味着身份和品性的粗糙。用小成本做精良片才是根本的目标。
  以迪派为例,成本的压缩只能是人员的一人多能,比如导演和编剧,都由一个人完成,灯光和助理也是一个人,甚至演员就是经纪人,或许你可以认为是小公司的成本压缩,但是确实做到了统一,因为,一个人的意见和看法是不可能割裂开来的。这种模式只能催生优秀的影视制作人员,这种身兼数职的模式很快就能将浑水摸鱼的人轻易地淘汰掉。
  很多人的成功是因为比别人想快一步。微电影遍地开花,良莠不齐是必然的产物。法律法规的制定是早晚的事情,走在别人前头不意味着去打法律的擦边球,而是自己努力,钻研,总结经验,当自己成为权威的时候,不是能为整个行业立规矩的时候,而是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摸索出一套最适合中国国情、行业发展的成熟规律,以此成为行业规范,这是聪明人、探索者和努力者的路径和目标。因为还是那句老话“规矩都是人定的”,关键看定规矩的人是不是真的懂规矩,掌握话语权也是需要一定的资历和资本为基础的,所以走快一步必然意味着要比别人付出得多。但是如果真的热爱,付出得再多也是值得的。
  微电影帝国梦
  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你就是权威。
  迪派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期待与知名的视频网站合作,争取以后自己的影片能以一年150–200部的规模进行推广。试想,年产200部电影的公司,早就不靠着视频网站的广告分账生存了,因为一个完善的微电影产业链已经搭建完成,从艺人经纪,编剧导演,后期制作,早就是一个好莱坞似的专业制作链条,这其中产生的经济利益早就不是单纯的票房和广告收入了。
  偶然成功的微电影不可复制,但是产业模式却是可以复制的,这样看来,微电影的终极发展就是一个帝国式的庞大体系,专门为这个行业服务的种种条件都是完善和齐备的。拥有这样一个齐全的、专业的、有话语权的、有专门人才的微电影帝国大概是所有在生存和理想之间挣扎的小公司的梦想吧。
  在整个采访的尾声,我们观看了迪派专门制作的微电影《加班》,略带惊悚的悬疑剧情,中间又掺杂着幽默和讽刺,还真是一部让人兴趣盎然的好剧。所以,只要用心,总会有人欣赏,林林总总的微电影公司、工作室,说不定哪个就在这次文化产业浪潮中分得那块最大的蛋糕。生存才是硬道理,希望有理想的人能生活得更好。
其他文献
索尼在NAB2012上亮相4K Super 35mm全画幅摄录一体机NEX-FS700CK,立刻引起了全球影视制作人的关注,其全高清8倍超级慢动作、为未来可升级为4K动态影像拍摄搭载的Exmor Super35mm CMOS成像器等特性都极具吸引力。5月23日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正式在北京的中国大饭店发布NEX-FS700CK,这款35mm 家族的最新机型正式呈现在30多家影像行业媒体及大众媒体以
期刊
2012年6月8日,第十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作品展在中国传媒大学1500人报告厅内完美地落下了帷幕。  对于“半夏的纪念”来说,2012年是特殊的一年。十年前,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在“非典”的特殊期间创作了大量原创影像作品,并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了第一个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原创作品展映活动。时值半夏,同学们借用鲁迅先生最喜欢的词语“纪念”,将活动命名为“半夏的纪念”,意在用充满想象的丰富创意和
期刊
对于我来说一部电影使用什么手段,它是一部表演出来的故事片还是一部纪录片,不重要。一部好电影要表现真理,而不是事实。”  ──谢尔盖·爱森斯坦  “家乡三部曲”是于广义的妻子对他在2004年至今拍摄的三部影片《木帮》、《小李子》和《光棍》的爱称,于广义始终把镜头对准自己的故乡——家乡黑龙江五常县。2005年春节,于广义回到家乡和林区的伐木工人一起度过了禁伐令生效前最后的伐木季节,并把他们的生活拍摄下
期刊
能称得上‘大’的人,必然有过人之处。一位大艺术家,必然是大思想家,他们只是将思想用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画家、收藏家徐龙森先生说。作为一位杨福东作品的收藏者,徐先生很清楚杨福东作品的价值所在:“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单纯靠‘新’形式存在,一定要有文化支撑。杨福东在他的作品中,将中国传统文人观念与中国人的文化趣味极佳地融合,用苏东坡的话说,就是‘辞达意也’。  5月,杨福东个展《靠近海&等待蛇的苏醒》在北京
期刊
“风,八风也。景,光也。”这是《说文解字》中对“风景”的解释。自古以来,中国人认识“风景”就不止于物质世界,而是尽情融入“人”的因素,成为个体情感与群体文化的承载物。“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文人在山水中寄托心灵之静谧;而尘世中的画家,又在《田家风俗图》、《村田乐事图》等民俗画里阐释世俗之乐。  潘天寿说:“艺术以意境为极致。”风景的魅力,不仅仅是实处的“景”,更是虚处的“风”。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期刊
2012年3月底,BTV纪实高清频道《新视听》摄制组到安徽、江西两地进行系列宣传片《寻梦徽州》的前期拍摄。在为期四天的拍摄时间内,我们的拍摄地点从在安徽宏村向南延伸至江西婺源的徽州地区。  “极简型”拍摄团队  为了能够拍摄到尽可能多的有效镜头,我们最大化地提高小组的机动性。小组三个成员分别肩负导演、摄影、录音、制片、司机等职务,尽量一人多职。  我们共带了两台设备:一台佳能EOS C300作为主
期刊
与摄影直接可以成为艺术作品不同,大部分视频,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视频素材”而已,只有经过后期制作后,才能作为一部“作品”。怎样制作出一部好的旅行视频作品?我以为,对于每一位动态影像爱好者来说,只要能真实、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一部好作品。  2012年春节过后,我们全家进行了一次“欧洲之旅”。从阿姆斯特丹出发,驱车自驾游3000多公里,游走荷兰、德国和奥地利,也拍摄了大量的视
期刊
在自助旅行中,将途中见闻与感受化作文字、图片和视频,在微博与博客上与同仁分享,体会生活质朴之美。较之文字和图片,视频影像可能更需要技术技巧的运用。因此我们在旅行途中的视频拍摄,除了关注风土人情、文化历史、动物植物等的记录外,在拍摄技巧上多加注意,就会让美丽的片段成为独特的风光片。  选好拍摄时间  在拍摄风光片时,首先选择拍摄地值得记录或者便于拍摄的季节。如黑龙江省西北部的漠河县特色一是冷,二是极
期刊
俗话说:“远路无轻担。尽管知道视频的记录在旅行中,绝对可以带给我们和摄影不一样的感受,但旅途中的沉重让我们对摄像机的沉重深恶痛绝。为此,小编专门为各位有志于进行风光片拍摄的读者朋友准备了几款“轻便型”设备,有良友伴行,路遥而不觉其远。  佳能 XA10  产品类型:闪存摄像机,专业摄像机  存储介质:SD/SDHC/SDXC卡  存储容量:64GB  产品尺寸:77×77×161mm(含镜头罩,麦
期刊
2012年,满街都是“微电影”,其来势汹汹的架势让人想起了当年的“草根”。  微电影的火爆,离不开网络,因为内容感动且“接地气”,网络上的“微”电影也带火了“微电影”这个词。于是今年各类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多冠以“微电影”的名义,且一个名头比一个名头大,动辄则言“全球化”。  作为媒体吸引眼球而创造出来的名词,“微电影”显然比“草根”听上去时尚和有档次。从姚晨担任评委的玛克思未来影像季,刘诗诗担任主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