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为中学物理教师,在新课程下应不断探索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之能较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顺利跨越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
关键词:激发兴趣、化解难度、科学方法、科学态度、重视评价
物理学是一门十分吸引人而又比较难学的学科,它既使学习者感到极大的乐趣,又需要学习者付出较多的努力。高中物理相對初中物理来说,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运算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初高中物理学习上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台阶。进入高一的学生总有一部分没有掌握好学习的方法,达不到自己预定的学习目标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发出“物理难学”的感慨。做为中学物理教师,在新课程下如何顺利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使之能较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将直接影响课堂学习的成效。以下从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方面谈谈个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例如生活中的玩具、电视中科技活动的片段剪辑、介绍最新科技进展的报刊或者网络上的趣味动画或精彩画面等等,为学生展现物理学的广阔天空,了解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物理学和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一旦学生对学科本身产生了兴趣,即使这些内容较难,他们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钻研,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本人的教学经验中,高一绪论课可以是一次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机。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当教师从牛顿的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联系到人类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实现登月、造访火星、寻找地外生命及进行太空的探索和开发的梦想,再联系到近年来中国发射神舟飞船的壮举,总会激起学生“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在讨论电磁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空弯曲、时光逆转等等问题时,学生总会被震撼而激发起探索宇宙奥秘、改造自然世界的使命感。当学生被感动之后,他们上物理课经常是积极的、主动的。
二、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化解高中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顺利掌握高中物理的知识与技能。
初高中物理在教材的编排和对学生的要求上都是不同的。高中物理的知识面更广,内容更丰富、更深入。初中物理较多是定性的描述,高中物理则有较多的定量计算;初中物理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而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高一物理教学中要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教师要对初高中的教学大纲了解并理解透彻,在了解过程中要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个知识点在初高中的要求有什么区别。例如在运动学中,初中牵涉到的物理量有速度(实际上是速率)、路程、时间,这几个物理量都是标量;而高中物理牵涉到的物理量有位移、时间、速度、加速度,其中位移、速度、加速度是矢量,教师在高一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这些概念联系和区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化解高中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顺利踏上新台阶。如力学中的二力平衡要注意不要盲目地加深加难,不要超出教学的大纲要求,切忌出现由于太难太深后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讲静摩擦力的时候,可以等到牛顿运动定律学习完以后再研究两个都在运动但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这样降低了难度,可以帮助学生顺利掌握高中物理的知识与技能。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
中学物理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科学方法,如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理想化模型、猜想与假说等等。教学中要分析每章每节的科学方法因素,在确定知识、能力教学目标的同时确定科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因素,使同一科学方法多次出现、多次运用,做到自觉地、坚持不懈地让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学习。例如在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使学生接触了实体理想化、过程理想化和条件理想化的实例,才能对理想化方法较全面地了解;而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物理过程的认识和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模型。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当学生从实验中观察到牛顿管里金属片、羽毛和软木塞三种不同质量的物体在真空管中下落快慢相同的情况时,就很容易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必须是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以忽略的条件下的理想化的运动;在学习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让学生分小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用易拉罐做“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洒下,这现象自然引发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究的欲望:要使水不洒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进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物体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并进行试验验证,这样学生对该知识点不仅理解清楚、印象深刻,同时使学生逐步掌握和应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合作能力,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
总之,根据初、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要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物理学习,顺利跨越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教师要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化解高中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顺利掌握高中物理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学习的情感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物理课程标准研修》
2,方建忠 谈新课程理念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福建教育学院报刊社2010
关键词:激发兴趣、化解难度、科学方法、科学态度、重视评价
物理学是一门十分吸引人而又比较难学的学科,它既使学习者感到极大的乐趣,又需要学习者付出较多的努力。高中物理相對初中物理来说,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运算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初高中物理学习上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台阶。进入高一的学生总有一部分没有掌握好学习的方法,达不到自己预定的学习目标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发出“物理难学”的感慨。做为中学物理教师,在新课程下如何顺利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使之能较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将直接影响课堂学习的成效。以下从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方面谈谈个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例如生活中的玩具、电视中科技活动的片段剪辑、介绍最新科技进展的报刊或者网络上的趣味动画或精彩画面等等,为学生展现物理学的广阔天空,了解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物理学和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一旦学生对学科本身产生了兴趣,即使这些内容较难,他们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钻研,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本人的教学经验中,高一绪论课可以是一次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机。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当教师从牛顿的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联系到人类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实现登月、造访火星、寻找地外生命及进行太空的探索和开发的梦想,再联系到近年来中国发射神舟飞船的壮举,总会激起学生“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在讨论电磁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空弯曲、时光逆转等等问题时,学生总会被震撼而激发起探索宇宙奥秘、改造自然世界的使命感。当学生被感动之后,他们上物理课经常是积极的、主动的。
二、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化解高中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顺利掌握高中物理的知识与技能。
初高中物理在教材的编排和对学生的要求上都是不同的。高中物理的知识面更广,内容更丰富、更深入。初中物理较多是定性的描述,高中物理则有较多的定量计算;初中物理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而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高一物理教学中要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教师要对初高中的教学大纲了解并理解透彻,在了解过程中要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个知识点在初高中的要求有什么区别。例如在运动学中,初中牵涉到的物理量有速度(实际上是速率)、路程、时间,这几个物理量都是标量;而高中物理牵涉到的物理量有位移、时间、速度、加速度,其中位移、速度、加速度是矢量,教师在高一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这些概念联系和区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化解高中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顺利踏上新台阶。如力学中的二力平衡要注意不要盲目地加深加难,不要超出教学的大纲要求,切忌出现由于太难太深后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讲静摩擦力的时候,可以等到牛顿运动定律学习完以后再研究两个都在运动但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这样降低了难度,可以帮助学生顺利掌握高中物理的知识与技能。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
中学物理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科学方法,如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理想化模型、猜想与假说等等。教学中要分析每章每节的科学方法因素,在确定知识、能力教学目标的同时确定科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因素,使同一科学方法多次出现、多次运用,做到自觉地、坚持不懈地让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学习。例如在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使学生接触了实体理想化、过程理想化和条件理想化的实例,才能对理想化方法较全面地了解;而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物理过程的认识和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模型。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当学生从实验中观察到牛顿管里金属片、羽毛和软木塞三种不同质量的物体在真空管中下落快慢相同的情况时,就很容易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必须是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以忽略的条件下的理想化的运动;在学习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让学生分小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用易拉罐做“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洒下,这现象自然引发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究的欲望:要使水不洒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进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物体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并进行试验验证,这样学生对该知识点不仅理解清楚、印象深刻,同时使学生逐步掌握和应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合作能力,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
总之,根据初、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要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物理学习,顺利跨越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教师要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化解高中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顺利掌握高中物理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学习的情感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物理课程标准研修》
2,方建忠 谈新课程理念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福建教育学院报刊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