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站在课堂教学的角度,以生动翔实的实例,从灵活使用教材、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评价这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提高 数学 课堂教学 实效性
在广大的一线教师能以一种冷静的眼光审视课改的今天,课堂教学也逐渐从丰富多彩的热闹形式回归到讲求实效性上来。但是,教学中仍然有一些现象,却是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背道而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呢?下面结合一些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以前,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是聆听者,是教师的配合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和实践者,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听。而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要求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也只有教师真正转变了角色,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句话实在的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师生间只有建立了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达到统一,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围,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
2.由传授者、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参与者
以前,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稍有背离老师的思路和想法,老师就想方设法拉过来,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如:《十几减9》这节课传统的设计方法是从知识结构本身来考虑的,都非常重视复习辅垫环节的设计,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强拉到“想加法算减法”这一方法上。忽视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特点。这样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是这样上《十几减9》的:先以 15-9为突破口,重点研究十几减 9 的基本思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在汇报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争相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学生用“连减法”,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这样,计算 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而老师在此过程中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或参与学生对 15-9计算方法的研究讨论;或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或对学生汇报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或为学生汇报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强调或升华。在出现多种计算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种方法,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讨论交流喜欢的原因。在整堂课中,老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但无论怎样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又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习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我采用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教师事先发给每个小组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想办法研究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点。这时,组内的同学有的用尺子量边长,有的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有的记录结果。然后交流个人的看法,再由小组长汇集每个同学的发现,初步概括出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精讲点拨,加以整理归纳板书。这样,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2.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在認识图形一课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贴一贴,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内容。“看一看”,先让学生观察练习题里的各种图形,这些图形分别像什么?它们分别都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在学生欣赏拼的图形后,让学生“画一画”,用直尺画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画好之后让学生涂上喜欢的颜色,涂好色后剪下来,接着用剪好的图形拼一拼,拼好的图形再贴到一张纸上。这节课,学生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就连自己也不禁被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所感动。这节课的成功就在于教师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情境中,少了许许多多条条框框,多了一些自由与宽容,学生便多了一些自信与勇气。正是这种不拘一格、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手指变得灵活了,思维的闸门被开启了,有了“想像”,有了“创造”。
三、灵活多样评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纯洁如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都必须做到:不论学生的回答让教师满意与否,都应根据实际需要给学生以评价,如: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积极的影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总之,本人通过近几年的课堂实践,课堂教学实效性得到了较大提高。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课堂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不过,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我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提高 数学 课堂教学 实效性
在广大的一线教师能以一种冷静的眼光审视课改的今天,课堂教学也逐渐从丰富多彩的热闹形式回归到讲求实效性上来。但是,教学中仍然有一些现象,却是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背道而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呢?下面结合一些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以前,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是聆听者,是教师的配合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和实践者,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听。而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要求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也只有教师真正转变了角色,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句话实在的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师生间只有建立了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达到统一,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围,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
2.由传授者、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参与者
以前,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稍有背离老师的思路和想法,老师就想方设法拉过来,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如:《十几减9》这节课传统的设计方法是从知识结构本身来考虑的,都非常重视复习辅垫环节的设计,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强拉到“想加法算减法”这一方法上。忽视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特点。这样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是这样上《十几减9》的:先以 15-9为突破口,重点研究十几减 9 的基本思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在汇报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争相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学生用“连减法”,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这样,计算 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而老师在此过程中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或参与学生对 15-9计算方法的研究讨论;或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或对学生汇报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或为学生汇报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强调或升华。在出现多种计算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种方法,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讨论交流喜欢的原因。在整堂课中,老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但无论怎样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又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习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我采用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教师事先发给每个小组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想办法研究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点。这时,组内的同学有的用尺子量边长,有的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有的记录结果。然后交流个人的看法,再由小组长汇集每个同学的发现,初步概括出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精讲点拨,加以整理归纳板书。这样,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2.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在認识图形一课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贴一贴,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内容。“看一看”,先让学生观察练习题里的各种图形,这些图形分别像什么?它们分别都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在学生欣赏拼的图形后,让学生“画一画”,用直尺画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画好之后让学生涂上喜欢的颜色,涂好色后剪下来,接着用剪好的图形拼一拼,拼好的图形再贴到一张纸上。这节课,学生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就连自己也不禁被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所感动。这节课的成功就在于教师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情境中,少了许许多多条条框框,多了一些自由与宽容,学生便多了一些自信与勇气。正是这种不拘一格、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手指变得灵活了,思维的闸门被开启了,有了“想像”,有了“创造”。
三、灵活多样评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纯洁如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都必须做到:不论学生的回答让教师满意与否,都应根据实际需要给学生以评价,如: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积极的影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总之,本人通过近几年的课堂实践,课堂教学实效性得到了较大提高。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课堂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不过,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我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