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相生美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c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邦典是藏族妇女系在腰间的彩虹,凝结着藏民族的手工智慧和审美情趣。文章扎根于传统的美学理念,通过对邦典的功能、材质、色彩的分析,参照邦典纺织的美学规范,使“自然相生美”成为它的美学核心。邦典的审美定位反过来有助于推动邦典材质、功能的完善,同时为邦典的推介起到基石作用。
  【关键词】邦典;文化;审美;审美定位
  【中图分类号】J528.5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美?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柏拉图说“美是单一的理念”;康德说“美是道德精神的象征”;朱光潜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宗白华说“美是一种生命活力运动的本质特征”。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纷繁复杂,至今没有哪派学说提供了客观的标准,但大家共同的认知是审美即是美的活动方式。
  一、共知的审美来源
  对于传统手工艺品,我们共识的审美认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
  (一)自然美——道体合一
  宗白华先生的艺术学思想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文化的广度和哲学的深度,在《美学散步》一书中,先生常提到“澄怀观道”,道,是宇宙灵魂,生命源泉,是美的本质所在。我们的宇宙是阴阳相生、虚实结合的生命体,因此它是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流淌着生动的气韵。道是中国古人对于生命存在的浑然整合的沉思,是生命体存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认为中国哲学是“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这种生命本体是自然与精神最本质的契合。以自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出于对生命本体的尊重,呈现出自然之美的生命境界。
  (二)传统美——心物不二
  《周易》是中国人宇宙观的核心,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老的生命哲学,阴阳对立是宇宙的普遍法则或规律,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协调统一。中国的哲人用生命来感悟宇宙,热爱世间万物,体悟宇宙的意味和价值,兼有阴阳、刚柔、仁义之理,具有天人合一、心物不二的美学思想。用语言、线条、色彩表现出宇宙的韵律,生命的和谐,形成气韵生动的境界,贯穿着人和宇宙的同一性思想。手工造物自然也离不开同一性的哲学观与方法论,宇宙自然与手工造物思想融为一体。这种思想观念深刻地影响到了手工艺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形成了自然相生、惠泽生活的审美文化特质,而且这种埋藏在民族性格中的保守根性一直影响到现代。
  (三)技艺美——推陈出新
  柳宗悦先生曾说过,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他在《工艺之道》一书中将手工艺分为三大类:一种是以取悦王侯贵族为目的的贵族工艺;另一种是纯粹表现个人美感的个人工艺;最后是日常生活用具中淳朴自然的民众工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遭遇瓶颈期,在功能和审美上定位的缺失,致使它的艺术性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当代中国手工艺从业者在全社会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下,深刻地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血脉和发展轨迹,在追寻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需要融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以手工艺的再创新凝结出现代人类智慧的结晶。
  (四)实用美——雅俗共赏
  在古代美学系统中,雅与俗是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美学范畴。商品经济时代,城市手工艺人的收入和地位有所提高,文人和匠人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多。工艺的形态体现着美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实用美更是工艺的根本,若离开了实用功能,便不再具有工艺的特质。如今的工艺品在塑造精美的外型上常常忽视了实用的功能,使华美的器物流于俗套。质地优良,形态美观,色彩舒适是美的要素,也是当人们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便开始向往人文高雅、艺术的生活情趣。
  二、邦典的审美精神与审美参照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鼓励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西藏手工艺的发展有四五千年的历史,邦典的发展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其材质、花纹、颜色等都有不同的审美需求。藏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不断创新,赋予了“工匠精神”重要的现代化价值,蕴含自然之美的藏民族生活美学精神深深地烙印在西藏这片广袤而神圣的大地上。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們,为了抵御寒冷的高原生态环境,用劳动改造着自己的生活环境。在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纺织物后,吸取周围地区的特色,用毛类或植物纤维织造各种毛纺织物品,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纺织文化。藏族先民们依据雨后彩虹的颜色,给这些毛纺织品染上鲜艳的色彩,创造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装饰品——邦典。邦典不是新生事物,但是研究的人并不多,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能找到的资料也很少,它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要认清邦典的审美定位,需要先认识前人对邦典的理论和实践学说。
  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杰德秀镇是藏族围裙的主要产地,有“邦典之乡”的美称。“邦典”的汉语意思是毛织围裙,用五彩丝线或毛线手工编制而成。它是藏族妇女喜爱系在腰间的装饰品,点缀着不同年龄、不同身材的藏族妇女,如今它还是已婚妇女的标志。在女孩出嫁的当天,由她的母亲亲手为她围上一件邦典,代表着她从此走进了婚姻生活。邦典通常是由三条长短一样的色条氆氇缝制而成,佩戴在女性的腰围上,中间那条代表丈夫,右边代表自己,左边代表子孙后代。根据不同的材质可分为丝线邦典、氆氇邦典、布邦典等,它的编织精密,色彩艳丽,纹饰有细纹和宽纹两种。精美质朴的邦典是藏民族在长期的高原生活中所创造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它饱含着藏族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上的不懈追求。
  三、邦典的审美——自然相生美
  高天圣土的西藏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资本,在商品化经济大浪潮的冲击下,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手工艺活动中留下了明显的烙印。以传统的编织手法融合现代的纹样,既有民族的风情,又有现代的特色,表现出独特的韵味。
  (一)自然相生美的定义
  雪域高原的蓝天、白云、雪山、圣湖,使藏民形成了特殊的色彩审美情感,追求对比强烈、颜色鲜艳的差异化色调对比,表示对大自然的征服感。在图案上、材质上、理念上,也有自然之发展。也就是说,邦典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是民俗文化邦典的教科书。   (二)惠泽生活——自然相生美之一
  勤劳勇敢的西藏先民们,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高寒的自然环境中,逐渐懂得了御寒和遮羞。为了生存,他们用劳动改造了自然现状,用工具为自己创造着生活条件。与此同时,人们学会了纺织一些简单的织物,他们汲取周边其他民族的纺织文化,利用动物毛类或者植物纤维纺织各种各样粗糙的织物,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纺织民俗文化。在藏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邦典还承担着护体、擦汗、坐垫等诸多功能。它不止是一块大面积的服装装饰色块,还是藏族女性身份标识的象征,是生活的伴侣,在制作内涵、精神传递及审美效果上,具有自身的创造规律与生活内涵,为生活增添了审美的乐趣。
  (三)材精工巧——自然相生美之二
  追求“材精工巧”,一直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传统。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物质材料的认识和选择,而且强调了人的技艺的发挥,体现了对材料和技艺的最大尊重,建立起了他们之间的二元对话关系。邦典纺织之前,要选好上等的羊毛,纺出精密细致的经纬线,然后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份、性格、喜好、质地等不同,选出相应的毛线规格,染成自己喜爱的颜色。由于古代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多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因此,山南的邦典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使用地方性材料的经验和技艺,并逐渐向更为精良的方向发展。
  (四)浮翠流丹——自然相生美之三
  时至今日,应用于邦典的色彩日趋多样健全,但依然保持着缘由的藏地五色,即白蓝红黄绿。五色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中代表五种本源的象征色,后来被佛教所借用。白色象征云絮,蓝色象征天空,红色象征火焰,黄色象征土地,绿色象征江水。根据纹饰的粗细,邦典又有同色系和对比色系的色彩运用,细纹纤细雅致,色彩相近协调,视觉效果统一有层次感,不会显得单调乏味;宽纹粗犷明快,色彩对比强烈,色调和諧、明快、生动,同时展示出大胆的个性。在邦典中,色彩的对比、递增、排比、粗细、疏密等形式运用,这恰恰是生命有节奏的强劲律动。
  四、结语
  自然相生美作为邦典的审美定位,在材质、色彩以及佩戴中的体现各有侧重。它绚丽大气的色彩,工艺独特的质感,是藏民族深厚文化的缩影。浓墨重彩的藏族邦典为西藏独特的自然风光增色添彩,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更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产物。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从传统走向现代,走向星火燎原的世界文明。
  参考文献:
  [1]柳宗悦.工艺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49-86.
  [2]美学散步.宗白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96-119.
  作者简介:谢梦莹(1991-),湖北黄冈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匠无界。一份坚守、一份无我,成就了这样一位民间工艺大师,他的名字叫“黄才良”。“不能一成不变,但也不能随意去变。在传承好祖先最核心的技艺之外也需要考虑当下的审美。”黄才良将绘画、雕花、漆器融为一体,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极美欣赏价值。不但宁波人当地人喜欢,浙东、深圳、广东、北京、香港等地的人也都喜欢。尤其宁海、奉化、余姚的年轻人,在结婚时谁家都少不了用他的泥金
【摘要】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受到不同朝代、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的风格。东北地区的刺绣比较有特色的属于辽绣。大连现代博物馆近几年收藏了一批绣品,其中包括一部分具有满族特色的辽绣,博物馆通过对展品甄选策划了专题展览,并进行了国内外巡展,对进一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刺绣;辽绣;满族特色;传统文化 
【摘要】 李叔同(弘一法师)是位中国近现代的艺术先驱。李叔同(1880-1942年),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10月23日在天津出生,他从小接受中国文化,长大后出国留学,学习了很多东西,可以说是博览群书,博采众长。1905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在上海、杭州等地教书育人,在很多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是我国著名的书画篆刻家、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美术教育家、诗人、学者,是中国话
【关键词】逆行者;心理辅导;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4-0039-03  【作者简介】1.周国莉,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心理健康中心(江苏常州,213022)主任,讲师,助理研究员;2.张冬梅,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心理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设计理念】   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武
【摘要】在研究Leap motion侦测数据生成运动信息的基础上,以赫哲族为例建设民族聚落,运用Leap Motion与漫游系统进行体感式交互,提高赫哲族文化的辨识度。通过前期数据的采集及总结,完成了对赫哲族建筑/文化体验等模型的构建;通过制作漫游、游戏程序等操作进行交互试验,增强用户临场感,增强赫哲族文化国际性及人与人之间传播能力;提出了对贴图、LOD、DOF、碰撞等技术的优化新方案,改善交互体
【摘要】本课题以国际化旅游城市曲阜为例,深入践行Service Learning理念,我们旨在通过本次对Service Learning理念的践行,进一步规范曲阜的城市文化建设,使其与国际发展相接轨,从而提高曲阜的国际化形象和知名度。  【关键词】公共标识语;Service Learning;翻译策略;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Service Learni
【摘要】万玛才旦导演在藏语电影《塔洛》中表达了“现代性”进程中个体的身份焦虑,这种焦虑同时也表征了藏族在当代现代性进程中的个体割裂所造成的困顿。《塔洛》作为藏语电影,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塔洛》《清水里的刀子》等少数民族电影的出现,进一步丰满了以汉语为主流的“华语电影”的文化版图。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少数民族电影,正被电影产业推动着、冲击着传统的“华语电影”“少数民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助人;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8-0057-03  【作者简介】王婷,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江苏南通,226000)教师,一级教师。【设计理念】  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方面。培养儿童的助人行为,对儿童社会适应及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移情能力的训练和榜样示范有助于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
【摘要】礼貌原则是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准则,礼貌理论的学者们提出的准则可应用于教师的批评教育中,帮助提高教师批评教育的效果。本文通过将Leech提出的礼貌准则与笔者组织的教师批评语问卷调查结合,总结出教师批评语的五条使用原则。  【关键词】礼貌理论;教师批评语;使用原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礼貌是各国文化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自20世
故事梗概:  唐云因成绩优秀被选为新班长。但是由于性格内向,有些清高,她不被其他同学认可。在她被班里的小霸王徐远捉弄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选择旁观,只有唐云的同桌孟思淇,一个看上去“离经叛道”,实则正义勇敢的女生对她伸出了援手。欺凌升级,终于被班主任撞见,班主任决定处理班级里的欺凌现象。在班主任的支持和鼓励下,孟思淇、唐云先后站上高台勇敢地喊出心声,指出欺凌行为的错误,令在场同学深受触动。在班主任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