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校园攀比风说“不”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wei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的话: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的钱袋子充实起来了,学生的消费行为也变得更加随意,校园中因此出现了不少攀比行为。正处于长见识、塑性格阶段的初中生朋友该怎样抵制校园攀比之风,践行勤俭节约呢?
  故事一:吃不消的家长
  张女士的两个儿子是双胞胎,在南京一所中学读初中。前几天下午放学后,兄弟俩异口同声地要张女士给每人买一个MP5,每个单价一千多元。“两个孩子说是要学英语。我认为买更便宜的录音机或者MP3就可以了,他们却说班上同学都是用的名牌MP5,如果不给买,学不好英语全由我负责。”最终,张女士咬咬牙买了两个MP5,花了两千多元。
  据张女士介绍,孩子班上有个李姓同学,父亲下岗后每天天不亮就赶往江宁打工,母亲在家附近的超市里卖卤菜。家里这么拮据,但李同学却从来都是一身名牌,连自行车都是“捷安特”的。上学期父母省吃俭用给他买了一台苹果电脑,这学期他又要父母买一个苹果手机。家长连呼吃不消。
  故事二:攀比造成犯罪
  据报载,在某地一所农村初中,有个男生为了让自己穿得更体面,吃得更高档,经常到附近村庄的农民家里偷窃。
  一次,他撬开一家人的门锁,进入卧室,偷得现金3万元。这些钱是这家人卖猪的钱,还没有来得及存起来。主人把钱锁进卧室的钱柜子,还是被那个男生翻箱倒柜找到了。随后他叫上几个哥们儿去县城消费,买名牌衣服和手机,进卡拉OK厅唱歌,去游泳馆游泳,没几天就将偷来的钱挥霍一空。
  警察抓到他的时候,他还在网吧玩游戏。警察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全身发抖,久久不答话。后来,在警察的劝导下,他哭着说:“我错了。班上同学都穿名牌衣服鞋子,我看着很羡慕。家里没有钱,就想去借。可是,没有人肯借给我,我只好去偷。”
  事实上,正是盲目的攀比心理造成了该男生犯罪。人家有的,他也想要,得不到就去偷窃。他的行为给我们广大青少年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值得我们深思。
  关于“攀比”的声音
  学生夕娟(女,南昌二十八中初二):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喜欢攀比。他们比谁的鞋子贵,比谁的家长官大,比谁的衣服值钱,比谁的住房豪华,就连骑的自行车都比谁的牌子好。整个校园都有这样的不良风气。我不喜欢攀比,也不支持这样的消费观。
  学生文杰(男,宜春市上高田心中学):我班上有个同学,很喜欢攀比,几乎每天都穿新衣服。我们都说他是富二代。他以此为荣,还常常在班上炫耀自己的名牌书包和手机。他的行为影响了很多人,班上的同学都很羡慕。家长们的意见很大。为此,班主任召开了一次专题家长会,可惜没能改变这种风气。我本人不支持攀比和浪费。但是,也不知道怎样做才好。
  家长革雄(女,四川公务员):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手头用的,嘴里吃的,脚上穿的,身上披的,哪样不是父母的血汗钱换来的?在学生中加强反对攀比和奢侈之风教育很有必要。我的儿子读初二,一月花费一千多元。说实话,这个数目对我们家来说是一筆很大的开销,我有一个生病卧床的老母亲,需要请人照看,还有一个残疾家婆需要供养。所以我们家几乎成了“月光族”。真的希望大家共同来正确引导学生消费,不要为高消费推波助澜。救救孩子!
  家长疆然(男,湖南返乡农民):我女儿很孝顺也很听话。她每周的消费额一般是100元(含生活费),穿用也很随意,没有太强的攀比心理。女儿跟我说要好好读书,将来自己去赚更多的钱。从小学一直到现在上初二,她穿着都是很随便的,有时候,也穿别人送的旧衣服。我们一般过节时才给她买一套新衣服和一双新鞋子。孩子很听话,没有给我们添堵,学习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我就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她读书才返乡的。
  老师问旻(女,江西景德镇初二班主任):接手新班级第一天,我就做了一个关于攀比之风的小调查。结果令我吃了一惊:全班72%的同学有过攀比行为,有41%的同学支持高消费,而83%的同学父母都是打工族;知道节约是美德的仅有33%,懂得珍惜粮食、节约消费的不超过40%。身为老师,真诚希望更多人关注学生的攀比心理,共同做好学生的消费导师。
  老师欣成(男,上海徐汇初二班主任):从古至今,成由勤俭败由奢。初中生正处在长身体、增见识的阶段,开展一些拒绝攀比之风、鼓励勤俭节约的活动,是很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我经常关注学生的消费,同时也经常对学生的消费进行一些指导。比如一周消费额度限定,这项活动起先遭到过部分学生的反对,实施几个月后,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支持。现在,班上很多同学改掉了以往喜欢攀比的行为,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攀比”心理的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飞速进步,中学生面对的诱惑已经不仅仅来自于社会。虚拟的网络和大量信息的冲击,对于生理以及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判断力不足的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生之间不再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行为表现以及教师的表扬等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开始追求基于物质的优越感。对于一些难以支付自身消费需求的学生,就在攀比心理的驱动下,产生了较大的异化行为。攀比心理不仅给学生造成了心理障碍,还对其身体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由此造成的学生自私的表现对家庭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伤害。攀比之风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部分中学生消费观念扭曲。中学生往往缺少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好奇心占据了主导地位,因而他们的心理或多或少受到各种社会上攀比之风的影响。比如说很多明星作秀的攀比,便成了学生模仿的对象。社会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对学生也有着负面影响。一些媒体和影视作品传递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良的校风、学风等,都对学生消费心态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学校里良好教育的缺失 。出现学生攀比成风的现象,学校也有一定的责任,主要在于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引导。由于年龄太小,学生自我认识不够,不能明辨是非,只知道同伴有的自己不能没有,可能的话甚至还要比同伴的更好,不管这些东西对自己成长是好还是不好。学校这个小环境的教育如果没有做好,社会这个大环境的不良因素便不可阻挡地侵入学生的肌体,使其在行为上不可避免地产生攀比现象。   3.父母消费观念的影响,导致学生不适宜行为的产生。父母自身的消费观念也会对中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比如有些家长因为自身童年较贫困,唯恐自己的孩子受到任何委屈,只要孩子张口,即使是一些无理的要求,家长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满足;对于一些超出家长承受能力范围的要求,为了让孩子高兴,家长也勒紧裤腰带满足他。有些家长会放纵孩子的行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结果渐渐促使学生之间的攀比愈演愈烈。例如孩子们会比谁的父母钱多,比谁的父母官大,比谁家的车更高档等。不良的风气甚至会导致一些家庭贫苦的孩子为了不让自己“丢脸”,不愿意让自己的父母到学校来,开家长会也就出现了“代理家长”。
  对中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远离攀比之风,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健康成长,才能为新时期的国家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
  专家解读“攀比”现象
  针对校园中广泛存在的攀比现象,本刊采访了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德育特级教师张万祥老师。
  黄长贵:初中生有攀比心理,家长该怎么做呢?
  张万祥: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不可磨灭的。因此,家长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以身作则。孩子在学校能学到知识,但是只有在家庭里才能完全学会做人,走上社会的每个人都被打上了不同家庭的烙印。因此家长应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孩子虚荣心的膨胀,从而避免出现攀比消费的心理。
  黄长贵: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思想的塑造者和道德的启蒙者,针对校园攀比之风,老师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张万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们要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在学校这个环境中接触最多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了自己的观念,学生很自然地将老师作为崇拜模仿的对象,所以老师们当以奋发向上、勤俭节约的言行去引导学生。还应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心态上的调整。由于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运用正面典型案例来改变学生的攀比心理,将其注意力引到“比掌握知识的多少、学习能力的高低”上来是十分重要且可行的。传播正能量,成就好人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黄长贵:拒绝攀比奢靡之风,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又该如何做呢?
  张万祥:有人说,经济条件好了,孩子比比吃穿,很正常。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小小的攀比折射出的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富足,更主要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离。对于喜欢争强好胜的中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解决“比什么,怎么比”的问题,如果让孩子们一味地比吃喝玩乐,很可能会使他们走向极端,产生贪婪、不择手段、欲望无休止的病態心理。我们应该教育他们见贤思齐,在成绩、品行和为人等方面向比自己强的同学看齐。此外,还要教育他们不要总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这样会形成自卑心理;也不能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那样会形成狂妄自大的心理。
  作为中学生,应该善于思考,学会用名人的成长故事和身边的正能量激励自己,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自觉摒弃奢靡浪费的观念,坚决向校园攀比之风说“不”。
其他文献
老师常感叹:“现在的学生啊,说起吃不是‘肯德基’就是‘麦当劳’;说起穿那就是“耐克”;说起过节不是‘圣诞节’就是‘情人节’,再不济也是‘愚人节’。”中国就没有能够吸引自己炎黄子孙的传统事物了吗?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作为“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在这种状况下,就要起到改变灵魂的作用。特别是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
天安门是国家的标志性建筑,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它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儿时记忆,也培养了“我”的爱国之心。它穿越历史,雄壮地屹立在人们的心里。文中,作者既回忆了童年往事,又引用茅盾的文章,使爱国情怀鲜明而突出。  地处滇西北与西藏、缅甸交界处的峡谷深处的独龙江,密布着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是我国独龙族的唯一聚居地。这里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偏远,有115公里边境线。  上世纪60年代,战士张卜得了急性
韩寒出生在上海乡下,在那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韩寒”本来是父亲韩仁均的笔名,而当儿子出生后便以之为名。有人问过韩寒,你喜欢父亲给你起的这个名字吗?他说自己很喜欢,这个名字好记又好读,关键两个字在字典里是挨着的。“韩是一个很难取名字的姓氏,如果爸爸叫韩寒,我叫韩仁均,那我还挺羡慕妒忌的。”  当年,父亲早早把韩寒送到幼儿园,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甚至演绎了现代版的“孟母三迁”。其实,韩寒的家
摘要:古人常以“长啸”“高歌”述志、抒怀,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记述自己“偃仰啸歌”,既暗示了自己求取功名重振家业的使命感,也暗示了功名难成的郁愤。他的使命感源于归氏的家族渊源;他的郁愤源于对前途的渺茫、对祖母的亏欠、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无奈。“啸”“歌”二字,看似不露痕迹,实则寄予深远。  关键词:“啸、歌”;述志抒怀;使命感;郁愤感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项脊轩志》)此
摘要:“景为情生”,写景散文之景是寄托情感的媒介。从不同的角度,调动各种手段描绘景物,选词用语,就是为了让所绘之景“有声有色”,所寄之情“有韵有味”。《秋声赋》作者为让“秋声”更“凄厉”,所抒“秋情”更“悲戚”,巧妙地把自然风物与社会世情相融合,在绘自然之景中抒发人生的感喟。  关键词:绘景寄情;层层蓄势;多重对比;因声求气  “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古文观止》对欧阳修的《
摘要:执教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多维度挖掘其人文内涵,设计谈谈课文中的“小人物”、说说生活中的“小人物”、品品课文中的“小人物”、写写生活中的“小人物”四个紧密衔接的板块,引导学生联系学习与生活实际,集读、写、议于一体,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人文主题;单元总结;板块教学;核心素养  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按照语文素养与人文主题两条线来组织单元教学内容。其中人文
优美的语言,宛如华丽的服饰,往往能够让人一见倾心。你或许会感叹,达到那种境界太难了!是的,如果不是妙笔生花的高手,想让作文在考场上闪烁出金子般的光芒,何其困难!不过老师告诉大家,在字里行间放飞几只美丽的“萤火虫”,那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或许就是那么一组气势如虹的排比,一段栩栩如生的描写,几句意蕴丰厚的诗词,文章顿时拥有了非凡的气质。为了让大家掌握语言出彩的方法,老师以2011年长沙市中考二类文《
在我们的学习岁月中,总有一个个身影默默地陪伴在身边。他们便是我们的老师。师恩难忘,氤氲在心间,晕染成一个个动人的记忆。无论是时光深处的微笑,还是那固执的“拯救”,还有那悠扬、清脆的铃声,如今都已化成了阳光般的暖,流淌在生命的四季。  那么多年的学习岁月,那么多的老师在生命中来来去去,依然记得有那么一张脸,一直在时光深处微笑。那是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四十岁左右,她讲课与众不同,虽然课讲得生动,却极少
【摘 要】 审计收费一直是审计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许多研究者都对审计收费的决定因素进行过研究。有研究者发现国外的审计收费存在着首次审计折价或者低价揽客的现象。本文选择了IPO审计这一全新的审计领域,对IPO审计是否存在低价揽客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没有发现我国IPO审计市场存在低价揽客的现象,这意味着我国IPO审计市场竞争并不是很激烈。  【关键词】 IPO审计; 低价揽客; 经验研究    一
一只飞翔的白鸽,一抹夕阳的余晖,一束绽放的花朵,在我眼中都具有独特之美,它们不仅给人视觉上的享受,更能够感动心灵。  那是一场春雨过后,我和小伙伴们在花园中玩耍,我惊奇地发现,经过一场风雨的洗礼,花儿们都抖去了身上的水珠,展现出更蓬勃的生机。忽然,一朵与众不同的花映入我的眼帘,它算不上一枝独秀,甚至显得有些狼狈。我轻轻地用手托起它摇摇欲坠的枝干,唯恐再让它“雪上加霜”。我似乎看到它在拼命地挣扎,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