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的日子读老庄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k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总有自觉无用的时候。
  地球的暖化,季节的变迁,气候的好坏,空气的品质,让人坐困愁城。国际的竞逐,经济的趋势,社会的骚动,流行的风潮,让人疲于奔命。家人的平安,朋友的处境,四周的噪音,心中的忧虑,让人难以喘息。由外而内的压力,由小而大的烦恼,无不使人自觉无用与无奈。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知道事情无可奈何,就安心接受它,作为自己的命运。这里的关键是”知”与”安”二字。
  先说”安”。既然高兴不高兴都须接受,何不表现得潇洒一些,转个念头,换个角度,说不定可以豁然开朗。
  再说”知”,这正是道家的秘诀所在。庄子的思想源自老子的启发,他们二人合称”老庄”,代表道家学说的典型。道家谈人生,向来只有两边,或是悟道,或是不悟道,而悟或不悟,就要看”知”了。
  ”知”是人的主要禀赋,一般称为认知能力。认知有三个层次:区分、避难与启明。区分之知是必要的,若是未能区分”安与危,利与害,福与祸”,恐怕要活下去都不容易。但是,任何区分都会引发欲望,随之产生较量与争夺,然后是天下大乱。为了避免陷入乱局与困境,认知必须提升到避难的层次,人弃我取,人取我弃,就是基本策略,否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老子笔下的圣人,是”和光同尘、被褐怀玉”的。不过,避难之知是个过渡阶段,真要化解一切烦恼,还须以”启明之知”为目标。也即是庄子所强调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的观点看来,万物没有贵贱之分,如此才可进行逍遥之游。囚此,问题来自人的认知,解决的办法则在认知的提升与转化上,正是”解铃还须系铃人”。
  启明之知即是悟道,老庄思想对人类的贡献,就在教人如何悟道。悟道的第一步,在于认清”区分之知”的陷阱;第二步在于了解”避难之知”的局限;至于能否抵达第三步”启明之知”,則看个人的修为与造化了。
  眼前介绍老庄思想的这本书,最初取名为《老庄的相对论》,从十个角度阐释人间常见的判断,目的是要破除区分之知的谬误,揭示避难之知的不足,因为人类对事实与价值的判断,总是相对的。明白了相对之为相对,就会降低执著的念头,开始欣赏差异,想像涵容万物于其中的”道”,是何种情况。
  庄子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既然相忘,又何必在意有用无用。长期研究道家,使我深信三种人适合领悟这门学问,就是老年人、失意者与聪明人。老年人无用,因为体貌日衰;失意者无用,因为有志难伸;聪明人无用,囚为乐于如此。不论哪一种,在无用的日子读老庄,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幸福感。
其他文献
在北京平谷百帝宮,有巢氏位列百帝之首,被誉为中华人文第一圣祖。安徽巢湖市是有巢氏生籍地望。构木为巢是人类文明史的里程碑,表明了人类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辉煌进程。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活动在巢湖南滨,开拓践行了这一伟大壮举。  安徽巢湖流域被公认为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据文物考古发现,距今约5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 “和县猿人”,生活在安徽和县善厚镇陶店村龙潭洞一带;距今约30万年
期刊
《紫菱洲歌》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苍白始终  紫菱洲,是迎春在大观园中的住处,这首《紫菱洲歌》,就是宝玉为迎春而作的诗篇,写在迎春已经被父亲贾赦许配给孙绍祖、被继母邢夫人接出大观园等待出嫁的日子里,表达着宝玉徘徊于紫菱洲,怀念着二姐姐、深感物是人非的惆怅。  诗里最后叹息着
期刊
一个人漫步在夕阳下,微风悄悄吹过脸庞,听雀鸟呼朋引伴归巢,望天上云卷云舒;夜阑人静,蜗居斗室,看月色洒在窗棂上,听窗外花开的声音,茶香袅袅中慵懒地翻阅一本好书……  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独处,越来越享受独处的美妙时光。独处是对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生活的体验。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
期刊
“扬州府提调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泰兴县提调官县丞王鼎、司吏吴亨,总甲叶春、甲首孙敏、小甲蔡頔,窑匠张正四、造砖人夫施文二”。这是南京明城墙一块普通城砖上刻制的文字。据传,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确保城墙坚不可摧,想出来的追责问责办法。砖上刻人名的用意,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职责分明、责任到位。把参与人员的名字都刻在砖上,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一旦出现问题,谁也赖不掉。  在城墙的砖头上刻下自己的姓名
期刊
住宅楼光秃秃的拐角处生出一丛绿来,仔细凝视那心形的带粗齿的叶片,认出是楮树。正暗自欢喜了没几天,却被环卫工连根铲除了。  炎炎夏日,也正是楮树果熟的日子,想那原野之上红艳艳的楮果应是挂满枝头了。  在我的记忆中,楮树躯干不挺拔,即便偶见一人合抱的老树,也是枝干扭曲、盘根错节。因此,很少有人用楮树作木料,也基本无人去种植,它的生长也就完全是自然的繁衍。  但楮树的生命力极强,山野田间,坡头沟畔,常可
期刊
君本是那楚狂人  1939年,听闻熊十力先生与他的挚友马一浮公在乐山创办书院。蒋介石特派两名官员,驾驶着小车,前来请先生们去重庆相谈哲学。熊先生一听是蒋介石请他,心里老大不乐意。起先还是婉拒,对方未能会意。三番五次地劝说下来,他再也忍不住,大吼道“我这个人说一不二,说不去就是不去,你们不要再讲了。蒋先生要是坚持。等于不要我在重庆待,我马上就去昆明。”  民国多狂生。只是无人似他,彻上彻下,自始至终
期刊
很多网友反映,对着一张白纸,脑子里想的字呼之欲出,却怎么也写不出来。曾有机构调查发现,94.1%的人都曾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尤其在年轻人中更加明显。  移动互联时代,键盘成为沟通工具,“提笔忘字”也愈发常见。无论是通过手机微信交流,还是电脑“书写”文件,通过拼音来输入汉字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习惯。拼音与键盘的“无缝对接”,固然方便了人们的沟通、工作,但在这背后,汉
期刊
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修养受用,其一为学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辞受取与之间竣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而不至堕落。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独来,光明俊伟,绝无藏闪。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第三,宜观其意志坚强,百折不回。服膺书中语,对于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力。
期刊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篇文章中,总书记旁征博引,纵论文艺创作和学术创新,为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引方向。五处用典寓意深刻,还请读者细思。  1.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出处】  唐·白居易《与
期刊
不再  这是我自己的帖。  时光之帖。  从李煜的一江春水中淘来的一帖。  祖父习书法。孤独、闭塞、不与任何人往来,唯与天地日月、书法笔墨往来。所有财富是那堆纸、那砚墨、那几支毛笔。  他幽暗的小屋尽是诡异墨香——这墨香附了我的体,缠绕我半生。  家族DNA十分强大。  父亲同样寡言,被母亲苛责不懂人间世故。母亲热络于她的娘家,并且是非颇多。她娘家坟地有异状,隔几年会出一些事故。  父亲并不关心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