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楮树一片荫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ma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宅楼光秃秃的拐角处生出一丛绿来,仔细凝视那心形的带粗齿的叶片,认出是楮树。正暗自欢喜了没几天,却被环卫工连根铲除了。
  炎炎夏日,也正是楮树果熟的日子,想那原野之上红艳艳的楮果应是挂满枝头了。
  在我的记忆中,楮树躯干不挺拔,即便偶见一人合抱的老树,也是枝干扭曲、盘根错节。因此,很少有人用楮树作木料,也基本无人去种植,它的生长也就完全是自然的繁衍。
  但楮树的生命力极强,山野田间,坡头沟畔,常可见他们茂密的身影。只要有一棵楮树,不经几年,往往就会生出一小片楮树林來。
  孩提时与楮树结识,是喜欢在夏日里攀到它的树干上,捉一种背壳分金银两色的甲壳虫,只知道金色的被称作“金妈妈”,银色的叫“银妈妈”,具体什么缘由,至今也不清楚。捉到的甲壳虫,用一根薄薄的篾棍插在它的颈壳下,轻轻一摇,甲壳虫就会展开翅膀不停地飞舞。将飞舞的甲虫凑近汗津津的小脸,会有微风拂面,似乎感觉特别的舒心和快乐。
  夏初,楮树会结出一个个青杏般的果子。进入盛夏,果子成熟,外形极似杨梅,但不是杨梅的紫,而是鲜艳的红,诱人无比,令人垂涎。有孩子忍不住想摘了吃,立即就有其他小伙伴大声阻止:有毒啊,不能吃!于是,我周围没有一个孩子品尝过楮树果的滋味。
  后来读《本草纲目》,见上面记有:“雄者皮斑,而叶丫杈,三月开花长成,穗如柳花状,不结实。歉年人采花食之。雌者皮白而叶有丫杈,亦开碎花,结实如杨梅,半熟时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原来,楮果真的可以吃的。
  只是,后来再见楮果,也没有伸手采摘品尝,一是年龄的矜持,一是感觉楮果上时见虫蝇飞爬,实是不卫生。回想起来,少年时楮果有毒的恐吓,该是大人们怕孩子们吃了生病,故意歪曲吧?
  城市未大规模的拆建前,家里住的是几间平房,围了一个大院子。院子外,沿墙自生了一片楮树。被楮树掩隐的那一间屋是夏日里最凉快的。入夏以后,父亲便住进这间窗前楮叶婆娑的屋子,读书写字。楮枝太密的时候,会挡了风,父亲和我就越过墙,将茂密的楮树砍去一些。
  被砍断的楮枝,会流出浓浓的像奶汁一般的浆水,弄到手上很粘。后来听人介绍,楮树汁可以治脚气、皮癣之类,有奇效。正好那一个夏天我染上脚癣,便按照民间的方子,每天用楮汁涂擦两三次,一个多星期后,果真是痒消癣退。
  楮树叶子两边毛茸茸的,柔软而有韧性。母亲经常用它擦洗杯碟,特别是杯子里结下的陈年茶垢,经楮叶一擦,光洁如新。
  关于楮树的文字记述很少。网络文史,有两则诗文可记。
  苏东坡晚年被贬儋耳,准备在居所后面建个小花园,见院角即有一老楮树,长得甚是茂密,想砍之,后听说其用甚广:“肤为蔡侯纸,子入《桐君录》。黄缯练成素,黝面颒作玉。灌洒蒸生菌,腐余光吐烛。虽无傲霜节,幸免狂酲毒。”于是“投斧为赋诗,德怨聊相赎”,写下一首颇有同病相怜之意的《宥老楮》。
  明代的袁中道在《楮亭记》中记述:其“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于是就想在园中建一凉亭,有人劝他;“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他回道:松柏长得极慢,我哪能等它?人又说:那就种桃李。他回答:桃李长大也要四五年,我想要目前就有一片树荫。于是就用毛竹在楮丛中搭了个亭子。“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
  楮树野生于荒地、田园及沟壑旁,而它又耐旱、耐瘠,适应性强,落地生根,葳蕤一片。只是,在钢筋水泥浇铸的现代城市,那整齐划一的绿化带里,是根本不可能见到它的身影的。这种环卫工人眼中的杂木,只有被铲除的命运,令我叹息。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立冬是在第六回,这一回的题目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是在立冬时节第一次来到了贾家的荣国府,当时,刘姥姥的女婿家境贫瘠,女婿狗儿又整日酗酒,家无宁日。刘姥姥看不过去,柔中带钢地说了女婿一通话:“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女婿狗儿让刘姥姥到荣国府去攀亲,刘姥姥就带着外孙板儿在立冬时节去了荣国府。因此
期刊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耕国家,对于粮食安全自是非常重视。而在秦汉时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和农耕技术的落后,粮食更被视为国家财富的象征,也是维系国家稳定的基石。  秦国自贫瘠的西垂之地立国,便面临着着粮食短缺的严峻处境,即使秦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史记.秦本纪》),早秦部族入主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后,秦国对于粮食的管理也从未放松,商君变法更是将农耕和粮食生产提升为“治国之
期刊
火锅不仅受到外国友人的喜爱,在我国也妥妥的属于“国民美食”之一。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一锅热腾腾的火锅绝对是大多数人的首选。不少网友调侃: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顿三顿四顿五顿……  说起火锅,作为中国人可真是太幸福了,什么重庆老火锅、潮汕牛肉火锅、老北京涮肉火锅……各式各样的火锅数都数不过来。没办法,我们的吃货属性完全是遗传自我们的老祖宗啊!今天,咱们就一起穿越时空去看看古人怎么吃
期刊
古今中外养生保健书籍中,随手一收集便能找到几十个,现在介绍最简单、最有普适性的一个与大家结善缘。这个方法来源于元朝专门负责宫廷养生的太医忽思慧写的一部影响巨大的养生著作,叫做《饮膳正要》,其中说:  凡夜卧,两手摩令热,摩面,不生疮点。一呵十搓,一搓十摩,久而行之,皱少颜多。  优秀的养生书就是这样,几句话就能让人受用一辈子。夜晚就寝之前,让我们静下心来,戴眼镜的请摘下眼镜,然后使劲地搓手,搓了十
期刊
随着冬天脚步的临近,寒意逼人,很多人即使穿上厚厚的棉衣,也常常感觉手脚冰冷。有经验的人说,这是体质弱的表现,不注意调养,老年之后容易落下病根。  而学医的父亲说,容易手脚冰凉地人,大多因为心脏孱弱或贫血有关。中医认为,手脚冰凉是一种“闭症”,属于阳气不足。所谓“闭症”既是不通,受到天气转冷和身体受凉等原因影响,导致肝脉受寒,造血功能受到影响,继而肾脏阳气不足,所以造成了肢体冰凉。  父亲最直接地改
期刊
我的家乡处于皖西北的大平原上,这里一年四季分明,真可谓“春有春花夏有风,秋有秋月冬有雪”,这里每年冬天都会下几场雪。  每到下雪时,也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美丽轻盈的雪花洋洋洒洒地飘落下来,不久,映在眼前的就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那样洁白无瑕,那样悠远静谧。墙角的数枝梅花,凌寒独开。我们踏雪赏梅,才发现梅花似雪,雪似梅花,唯有暗香袭来时,才知似与不似,都是如此惊艳!  家乡的雪如此美好,在这大雪纷飞
期刊
在北京平谷百帝宮,有巢氏位列百帝之首,被誉为中华人文第一圣祖。安徽巢湖市是有巢氏生籍地望。构木为巢是人类文明史的里程碑,表明了人类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辉煌进程。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活动在巢湖南滨,开拓践行了这一伟大壮举。  安徽巢湖流域被公认为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据文物考古发现,距今约5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 “和县猿人”,生活在安徽和县善厚镇陶店村龙潭洞一带;距今约30万年
期刊
《紫菱洲歌》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苍白始终  紫菱洲,是迎春在大观园中的住处,这首《紫菱洲歌》,就是宝玉为迎春而作的诗篇,写在迎春已经被父亲贾赦许配给孙绍祖、被继母邢夫人接出大观园等待出嫁的日子里,表达着宝玉徘徊于紫菱洲,怀念着二姐姐、深感物是人非的惆怅。  诗里最后叹息着
期刊
一个人漫步在夕阳下,微风悄悄吹过脸庞,听雀鸟呼朋引伴归巢,望天上云卷云舒;夜阑人静,蜗居斗室,看月色洒在窗棂上,听窗外花开的声音,茶香袅袅中慵懒地翻阅一本好书……  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独处,越来越享受独处的美妙时光。独处是对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生活的体验。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
期刊
“扬州府提调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泰兴县提调官县丞王鼎、司吏吴亨,总甲叶春、甲首孙敏、小甲蔡頔,窑匠张正四、造砖人夫施文二”。这是南京明城墙一块普通城砖上刻制的文字。据传,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确保城墙坚不可摧,想出来的追责问责办法。砖上刻人名的用意,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职责分明、责任到位。把参与人员的名字都刻在砖上,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一旦出现问题,谁也赖不掉。  在城墙的砖头上刻下自己的姓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