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三结合”教育模式,提高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学有效性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410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中,教师们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有针对性给予个别的教学和辅导,使这些特殊学生在普通的教育环境中也能学有所得,与大多数同龄同学一起成长。然而,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教育,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随班就读中做到既要照顾大多数普通学生,提升他们的学业成绩,又要兼顾有特殊需求的特殊儿童,笔者认为,在有特殊教育需求的班级中运用“三结合”教育形式,才能促进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三结合”教育模式
  特殊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公平的标尺。在2019年10出台的《广东省促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指出,“以融合发展为导向,以普通学校为特殊教育发展主阵地,优先采用普通学校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能接受普通教育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我国,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的主要的办学形式,绝大多数的特殊儿童在接受这种教育。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中,教师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有针对性给予个别的教学和辅导,使这些特殊学生在普通的教育环境中也能学有所得,与大多数同龄同学一起成长。
  然而,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教育,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随班就读中做到既要照顾大多数普通学生,提升他们的学业成绩,又要兼顾有特殊需求的特殊儿童,笔者认为,在有特殊教育需求的班级中运用“三结合”教育形式,才能促进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合”教育模式是指师生结合、生生结合、家校结合。
  一、师生结合
  师生结合就是把授课的各科任教师与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结对子,让教师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不能是固有模式传授现成知识,在课堂是教师要应对绝大部分学生活跃的思维和特殊学生变化的情绪,不断地推陈出新。这就需要师生之间在交流中彼此适应,对待特殊学生更要一碗水端平。而且,教师必须对课程标准要求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在实施过程提出适合本班级的建设性意见,而对实现教学方法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要灵活地处理。特殊的学生在普通班就读,绝对能发挥集体教育的优势,在老师的正面干预下,在儿童的交往互助中,让随班就读的孩子在班级中得到同龄伙伴的认可、理解,感受同龄伙伴的关爱、帮助和激励,从而模仿、学习,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促进这些特殊学生健康成长。
  对待特殊儿童,不仅需要关怀,还需要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的心思很敏感,能够分辨外界不同性质的目光。也许他们短时间内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但是,对集体活动的不排斥,对小同学的不排斥,就是他们接受外界集体生活一个很好的进步。尊重是一种信念,一种品格,也是一种行为方式。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尊严和权利。也许特殊儿童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这丝毫不影响到老师对这些学生受到与其他同学一样的甚至是更多的尊重与关爱。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头人,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如果老师首先将这些特殊儿童放弃了,任其自生自灭,那这个老师就丧失了教育每个儿童的权利,也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榜样的力量不可比拟和无法抵挡,老师自己带头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做到关爱和尊重,无形中教育着班级的同学,他们就不会带着歧视的眼光去看待特殊儿童。从道德意义上来说,尊重是一种德行,是很高尚的美德;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尊重是人格上的一种特质。无论是怎样的学生,他都该得到每一个人对他的尊重。而特殊儿童应更需享有这份尊荣。无论是特殊儿童乖巧、表现良好的时候,还是他不听话,考试一塌糊涂,甚至是做错事的时候,都要注意保护好他们的尊严。
  另外,对于随班就读学生,老师要降低要求,有机会就多点赞扬他们,首先要让他们感到自己跟其他同学是一样的。再者,特殊儿童害怕和正常的学生进行比较,他们的身心甚至是各方面都经受更大的考验,也需要老师更多的耐心与等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水到渠成时随班就读生就会自然地融入班集体中,那么,对他的各种能力的培养等等无疑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的变化足以让老师宽慰,让家长欣喜。令笔者印象深刻的一名学生小何,他是一个患有智力障碍的儿童,但是十分爱看书,他总是安安静静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书。他认识的字不多,看的内容也基本是图画,在学校里,听过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他渐渐能够认识越来越多的字,虽然有时候依旧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语言,但是对于一些简单的、浅显的文字和句子,他还是能够理解的。跟他相处下来,师生们都清楚地了解到他身上有两大特点,一是胆小,二是爱干净。每天他都需要妈妈陪伴他来到教室,然后帮他把东西放到桌面上。课间,他想上厕所,必须要有人陪伴。还记得一开始,老师陪他上厕所,开始时他还是有点不适应,但慢慢地,他开始紧紧抓着老师的手。后来,每当他想要上厕所,他就会自觉地走到老师的旁边,用手戳戳老师,示意自己要上厕所。放学的时候,他整理书包,让老师陪他走到校门口。一个星期后,虽然他还不能很好地,像正常的学生一样融入集体生活,渐渐能够习惯与除了自己家人以外的人相处。
  二、生生結合
  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完美,有的人天生就是不足的。特殊儿童由于生理、心理或智力的缺陷,性格孤僻,特别是有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奇怪的举动,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从而使原本就不够完美的他(她)产生严重自卑的心理,不愿与他人有过多的交流。特别是有些脾气不好的特殊儿童,在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会出现暴力,这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其他同学更讨厌他,进而排斥、孤立他。特殊儿童融入不到班集体中,他的心理和生理得不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想要使特殊儿童能在普通班级里健康成长,融合问题能否解决是首当其冲的,那么建立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班集体是多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特殊儿童能否感受到来自于同龄人的爱。记得两年前,小成来的时候,7岁多了,个子一点都不像7岁的高度,这是一个身体和智力都发育不良的学生,他的妈妈牵着他来到我面前,他躲在妈妈的后面,不肯抬头,不敢说话。学校收下了这个学生,让他在班上跟着同学们一起学习,笔者带小成到班上,小成胆怯,怕进教室,不与同学玩耍,但呆滞的目光中却流露出一丝对学校集体生活的渴求。小成没到班上之前,笔者就做了大量的工作,让学生们懂得:小成在学习上需要帮助,身体也比他们发育迟些。我们要做的就是助小成为乐,你们愿意吗?全班同学都使劲点头。因此,当小成出现在班上时,课室里响起了掌声,所有的学生都像对待新朋友一样欢迎他,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接纳了他。   现在教育界有大融合的概念,在融合教育中生生可以互相成长。生生结合就是在班级中精选一些有爱心,会沟通的学生和特殊学生结对子。也可以把一些有小“问题”的学生结成对子,让他们相互成长。比如,笔者所教的班中有二个特殊需求的学生,一个有轻度自闭的学生,另一个特殊爱动且能说会道的学生,笔者让他们结成对子,然后有针对性地提醒能说会道的那个学生,一个学期,两个人都有明显进步。学生之间的沟通相对容易,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也长,只有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安排,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家校结合
  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家长不只是特殊学生的监护人,更是特殊教育工作的合作者。他们应成为特殊教育过程中的决策者和参与者。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家长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我们要用积极的教育合作态度邀请家长参与特殊教育工作,使他们成为教育活动中的重要资源。这样会使我们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家校结合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充分了解学生及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共同制定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計划。有时家长对学生的教育需求可能盲目,这就需要教师的进一步评估,与家长进行沟通。二是及时交流相关教育信息。为了掌握特殊学生的各种特殊教育需要,教师除了依靠平时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观察、测试外,其他成长情况、医疗情况,在家庭等生活中的表现等信息需要由家长提供。这样评估诊断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才有可靠的依据,在教育过程中修订计划、改进策略、调整方法才有帮助。三是制定有效的进行家庭辅导和训练。家庭辅导和训练是完成特殊教育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教育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来巩固、补充和深化学校教育的效果,如,唇读训练、适应性技能训练、行为矫正训练等。
  特殊教育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随班就读就应该有它的目标和任务。这样才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从而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获得必备的知识、学得谋生的技能、培养健康人格,増强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峰.国际特殊教育新进展[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6.
  [2]广东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广东省促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DB/OL]http://edu.gd.gov.cn/zxzx/tzgg/content/post_2675805.html.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标准针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渠道。基于语文课程生活化、实践性的特点,可从几方面入手进行尝试。第一,借助媒介,学习语言。借助媒介开拓语言文字学习资源,树立汉字的规范意识,从而实现了语言生活与课堂教学的接轨。第二,引入生活,拓展阅读。利用网络资源及生活情境,实现对课文的感悟和熏陶。第三,走向实践,关乎习作。利用生活资源,开拓学生的
【摘要】根据问卷调查得知,我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动力,这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初中学生适合的生涯规划能够促进其学习动力的提升。因此,在这一基础上,提出通过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生涯规划;学习动力;提升策略  学习动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质量,为此,笔者开展了学生的生涯发展指导调查,从中找出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希望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
【摘要】学习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形式的呈现内容,语言所反映出来的人物特点,都会促进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对写法的体会。“语言能力是一种智能,是最广泛、最公平地分布在人类各个种族之中的智能,甚至对于智力发育稍差的人也同样存在。”本文用单一的语言文本为载体,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依托,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笔者以2019~2020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阐述记叙文中语言
学校要发展就要善于管理,本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大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扎实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如何利用问题导向找差距,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深远发展。  一、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1.认真研读、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大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2.参加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语文老师不断创新绘本阅读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要求,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绘本阅读  一、农村小学生阅读的现状  农村环境与大城市环境有所区别,学生们自然在学习上受到各方面的约束,如,经济条件约束着学校图书馆的建设,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我们是中国人,必须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认为,语文学科要主动作为,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微写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教导学生学懂、弄通、悟透、写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初中
【摘要】傳统的英语作业布置比较枯燥、单一、乏味,如何改变传统观念,对小学英语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呢?这就要求老师在英语课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能力等方面,对英语作业进行精心设计。因此,教师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笔者就小学英语分层作业的设计理论依据、设计策略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英语;作业分层;设计  一、小学英语作业的分层设计理论依据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   接手五年级的第一周,我布置学生写一篇周记:“写一写本周的所见所闻。”周记一收上来,看得我眼花缭乱:“星期六,我和同学去爬山。出了很多汗,很累,我爬呀爬,爬呀爬,后来爬到了山顶。”“路上,我和小明看到有一个小朋友坐在地上哭,原来是找不到妈妈了。后来,我和小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深入剖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身心俱全的新一代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良好品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
农村的初级中学有别于城市的初级中学。由于多方面的历史原因,农村学校发展相对滞后,办学条件也差一些,在地区的教育总体评估中是拖后腿的,特别在粤东粤西两翼地区,这种城乡学校发展不平衡情况尤为明显。如何科学地平衡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积极推进落后学校的建设,促进地区教育教学均衡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将对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农村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