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民族地区社会失衡与乡村振兴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地社会是我国的一种重要地理社会形态.在民族地区,除草原游牧社会与东部平原散杂居地区以外,绝大部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杂居于三大阶梯的山地之中.2011年国务院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名单里,10个以山区为名,11个主要位于民族地区.林耀华和苏联学者所划分的经济文化类型组的每个大类均以山地社会为关键子类型.费孝通指出的民族走廊以及划分的各种类型的走廊,本身即巨型的山川谷地.民族地区山地社会的广阔性、多样性、丰富性以及神秘性,一直是诸多民族研究者关注的内容.因此,确定这一地理社会形态的内涵与类型,理清其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批判性地吸收相关学术思想,是研究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前提.
其他文献
在信息化时代,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离不开数字化治理技术的支撑.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乡数字鸿沟日益加大.城乡数字鸿沟表现为城乡之间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
在众多优秀的民间文学中,“白蛇传”故事脱颖而出,成为自电影在中国诞生以来最为热门的改编题材;以1926年以来的十三部“白蛇传”的电影改编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其中四部
乡村振兴是新兴事物,是党和国家战略思维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和新突破.认识和探索乡村振兴需要有新的思维.rn首先要有空间的思维.这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乡村振兴的单元选择,一层
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朋辈影响力,由于其存在形态的“散”,发挥作用的“隐”,作用力度的“微”,其不凡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助作用长期被忽视。借助朋辈影响力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作用,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理念。高度重视朋辈影响力,一要指导得当,形成相对稳定的优秀朋辈队伍;二要支持有力,提供朋辈影响力发挥作用的平台;三要激励及时,使朋辈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四要管理有效,推进高校朋辈影响力的长效发展。
中国现代民俗学似乎并没有很好地“现代化”,就已经被“后现代”的哲学思潮裹挟着进入了一个碎片化的学术时代.rn自从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发布以来
以实现农民主体地位为重要抓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题中之义,农民主体地位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归属,乡村振兴是农民主体地位的现实指向,实现农民主体地位是时代之需、实践之需、理论之需。推动农民主体地位实现既要重视乡村组织振兴,又要强调农民主体权利的保障;既要引导农民树立主体意识,又要重视农民主体能力的提升和人才振兴。既要重视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持续发展,又要践行乡村生态理念和培育文明乡风。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和目的出发,以农民、农村、农业为核心和本质,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始终以农村、农业为载体,力求科学实现乡村全
公务员、事业编和编外用工构成了当前乡镇人事管理的三元结构.三者的身份地位不同,角色扮演不同,责任担当也有差异.公务员政治地位最高,政治责任强,流动性大,在乡镇经历多岗
为了阶段性地总结中国人类学关于学科定位、学科规范等重要议题的认识,继2009年拟定并组织同行学人讨论《关于中国人类学的基本陈述(1.0版)》之后,现在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鉴
俄尼·牧莎斯加的诗歌书写与他本身的少数民族身份有着紧密的关联,诗人始终将个体经验放置于民族文化背景和精神之下进行诗的思索与探寻,在长期的创作中不懈探索多元文化的认
马林诺夫斯基呼应了思想界新人文主义思潮,他通过坚持实证的科学方法,以及对人文领域的关注,形成了现代人类学研究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特点。马林诺夫斯基将人类学的学科价值放置于新人文主义的思想脉络中,同时又通过严谨的科学实践支撑着人类学不断帮助人们走向对异文化的理解,走向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将人类学带出了工具学科的局限。时至今日,在某种层面上,人类学家们仍然在马林诺夫斯基所开辟的道路上前行,逐渐形成尊重人类多元文化的人文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