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根据。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大力培育新动能,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深入推进各个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新时代;供给侧改革;社会主要矛盾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0-0005-02
认清国情是中国共产党做出正确判断,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1]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准确认识新时代,制定科学决策的根本依据。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是党中央站在对前一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科学把握的战略高度上,随着时代变化做出的科学判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益向前推进,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体现出个性化、多样性、层次性等特点,要求不断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东部西部发展、城乡发展、人与生态环境发展、产业结构等各个领域都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决定了社会供给的质量和平衡问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方面的变化,从物质到文化,从硬件到软件,从制造到创造,从国内到国际,各项成绩举世瞩目,刷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成绩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经历四十年超高速发展,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在很多领域累积了很多问题、存在很多短板。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阶层固化,假冒伪劣产品丛生,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我国社会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有些地区、领域产能过剩,少部分地区、领域存在产能不足。针对这些社会现实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做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论断,完全符合我国国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发展困境、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改革主线。“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从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深层次的原因是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的“结构性供给不足”,属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的重大决策。”[1]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一方面,国内出现部分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在发动机、电子芯片等许多核心技术还依赖从国外进口,从名包、名表、名车等高档奢侈品到家用电器、洗化用品等生活必需品,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东部地区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达到小康水平,他们对商品的质量需求更高,而西部特别是山地高原一些地区的人们依然停留在生活必需品消费不足的阶段,生存问题还很突出。由此可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论断是准确的,这一转变也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优质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2]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联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社会主要矛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之策,二者在原因、方向、目的、结果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把握二者的内在统一性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依据。
第一,从产生原因的维度看,二者具有同因性。二者提出原因相同,都源于生产力的不发达,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即结构性供给不足。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建立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这个阶段生产力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总体上还不够发达,不同行业、区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能完全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层次需求。社会主要矛盾是需求与供给之间发生的矛盾,随着社会发展广大群众在需求方面的要求提高,而供给方面不能平衡、有效、充分的与之对接,造成了两者不对等,引发了重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针对的问题也是在这种生产力的不够发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条件下衍生出来的供求问题,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需要从原因入手,从问题出发,才能理顺改革千条万缕的复杂关系,原因性为我们提供了着眼点。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本质上是供求两侧的矛盾,即结构性供给不足产生的矛盾,所以社会主要矛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相通,具有同质性。
第二,从发展方向的维度看,二者具有同向性。二者都認识到发展问题的重要性,都注重从供给一侧发力,以求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出矛盾的意义就在于从根本上着力去解决这个矛盾,实现社会的跨越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是根据国情,针对当前社会广泛而普遍存在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对称的问题而提出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一侧,“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点,这要求我们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针对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精准发力,精细施策,认真解决突出问题,使供求两侧保持平衡状态,共同致力于人民群众的幸福事业。 第三,从目标追求的维度看,二者具有同果性。二者追求结果相同,都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促进社会全面健康发展。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就是要更好的把握新时代的工作方向,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以后一个时期的提供了问题导向,通过解决这个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改革论、目的论和本质论的基本观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一场广泛而重大的社会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本质在于从改善生产关系入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培育新动能、优化经济结构等新手段来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供需矛盾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根据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正确决策、解决社会突出问题的前提和依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地解决了经济“新常态”以来的社会发展问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党中央抓住时代脉搏做出的正确决策。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努力培育新动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中国发展的指南针和风向标。“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提高供给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协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路径选择;“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保障,必须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开放”是激发发展动能的外部动力,有利于加强科技、资金、人才等因素的交流;“共享”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回答。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必然要求,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在行动纲领上的有力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为着眼点和立足点,“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3]针对群众需要精准提高供给质量,满足群众的多样需求。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涉及全民、全社会的改革,必须处理好发展程度与群众满意度、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保持供给和需求在发展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平衡状态,让人民共建共享全社会的发展成果。
三是深入推进各个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发展方向和发展前途,抓住主要的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4]。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必须认识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认识到这一点是党科学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涉及全民、全社会的改革,不仅经济领域,在政治、科技文化、社会事业、生态保护各个领域,都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动社会各领域充分的、平衡的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更大动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求是网,2017-10-18.
[2] 習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16-05-17.
[3] 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森林生态安全工作[N].人民日报,2016-01-27.
[4] 习近平.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人民日报,2016-01-19.
关键词:新时代;供给侧改革;社会主要矛盾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0-0005-02
认清国情是中国共产党做出正确判断,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1]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准确认识新时代,制定科学决策的根本依据。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是党中央站在对前一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科学把握的战略高度上,随着时代变化做出的科学判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益向前推进,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体现出个性化、多样性、层次性等特点,要求不断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东部西部发展、城乡发展、人与生态环境发展、产业结构等各个领域都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决定了社会供给的质量和平衡问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方面的变化,从物质到文化,从硬件到软件,从制造到创造,从国内到国际,各项成绩举世瞩目,刷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成绩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经历四十年超高速发展,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在很多领域累积了很多问题、存在很多短板。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阶层固化,假冒伪劣产品丛生,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我国社会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有些地区、领域产能过剩,少部分地区、领域存在产能不足。针对这些社会现实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做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论断,完全符合我国国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发展困境、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改革主线。“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从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深层次的原因是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的“结构性供给不足”,属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的重大决策。”[1]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一方面,国内出现部分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在发动机、电子芯片等许多核心技术还依赖从国外进口,从名包、名表、名车等高档奢侈品到家用电器、洗化用品等生活必需品,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东部地区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达到小康水平,他们对商品的质量需求更高,而西部特别是山地高原一些地区的人们依然停留在生活必需品消费不足的阶段,生存问题还很突出。由此可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论断是准确的,这一转变也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优质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2]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联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社会主要矛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之策,二者在原因、方向、目的、结果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把握二者的内在统一性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依据。
第一,从产生原因的维度看,二者具有同因性。二者提出原因相同,都源于生产力的不发达,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即结构性供给不足。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建立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这个阶段生产力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总体上还不够发达,不同行业、区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能完全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层次需求。社会主要矛盾是需求与供给之间发生的矛盾,随着社会发展广大群众在需求方面的要求提高,而供给方面不能平衡、有效、充分的与之对接,造成了两者不对等,引发了重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针对的问题也是在这种生产力的不够发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条件下衍生出来的供求问题,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需要从原因入手,从问题出发,才能理顺改革千条万缕的复杂关系,原因性为我们提供了着眼点。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本质上是供求两侧的矛盾,即结构性供给不足产生的矛盾,所以社会主要矛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相通,具有同质性。
第二,从发展方向的维度看,二者具有同向性。二者都認识到发展问题的重要性,都注重从供给一侧发力,以求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出矛盾的意义就在于从根本上着力去解决这个矛盾,实现社会的跨越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是根据国情,针对当前社会广泛而普遍存在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对称的问题而提出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一侧,“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点,这要求我们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针对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精准发力,精细施策,认真解决突出问题,使供求两侧保持平衡状态,共同致力于人民群众的幸福事业。 第三,从目标追求的维度看,二者具有同果性。二者追求结果相同,都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促进社会全面健康发展。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就是要更好的把握新时代的工作方向,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以后一个时期的提供了问题导向,通过解决这个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改革论、目的论和本质论的基本观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一场广泛而重大的社会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本质在于从改善生产关系入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培育新动能、优化经济结构等新手段来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供需矛盾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根据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正确决策、解决社会突出问题的前提和依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地解决了经济“新常态”以来的社会发展问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党中央抓住时代脉搏做出的正确决策。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努力培育新动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中国发展的指南针和风向标。“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提高供给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协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路径选择;“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保障,必须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开放”是激发发展动能的外部动力,有利于加强科技、资金、人才等因素的交流;“共享”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回答。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必然要求,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在行动纲领上的有力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为着眼点和立足点,“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3]针对群众需要精准提高供给质量,满足群众的多样需求。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涉及全民、全社会的改革,必须处理好发展程度与群众满意度、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保持供给和需求在发展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平衡状态,让人民共建共享全社会的发展成果。
三是深入推进各个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发展方向和发展前途,抓住主要的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4]。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必须认识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认识到这一点是党科学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涉及全民、全社会的改革,不仅经济领域,在政治、科技文化、社会事业、生态保护各个领域,都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动社会各领域充分的、平衡的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更大动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求是网,2017-10-18.
[2] 習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16-05-17.
[3] 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森林生态安全工作[N].人民日报,2016-01-27.
[4] 习近平.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人民日报,2016-01-19.